綜合中、日、西方研究成果
呈現多元視野下的日本歷史全景
梳理日本歷史全貌,洞察時代興衰
⚑ 概述
本書是一部以簡潔明了的文筆、條理清晰的結構,全面概述日本歷史的著作。全書涵蓋了從古代至近代的日本歷史,分篇詳述了各個重要歷史時期,闡述了日本在地理位置、文化特徵、政治制度及國際關係等多方面的發展脈絡。簡練的敘述與翔實的考據,方便學術參考,成為了解日本歷史的入門佳作。
⚑ 歷史轉折點
全書對日本歷史中的關鍵轉折點進行了深入探討,如大化改革、武士階層的興起、幕府體制的形成與運作等,從制度變遷到社會結構變革,皆有細緻的梳理。
⚑ 中立視角與多元研究成果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其學術視野的多元化和觀點的中立性。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廣泛參考了中、日以及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並融入不同史學流派的觀點,力求在中立的立場上還原日本歷史真貌。這種不偏不倚的敘述方式,不僅讓讀者能更客觀地理解日本歷史,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 關注中日關係與文化交流
作為了解日本歷史的一扇窗,本書也提及中日歷史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從日本借鑒中國的唐律、儒學思想和佛教文化,到近代兩國間的外交互動與矛盾,本書對此有詳盡的記述和分析。這種對中日互動的聚焦,不僅豐富了日本歷史的敘述層次,也對兩國歷史關係的研究提供了啟發。
⚑ 史料考據
全書運用了大量史料,從古籍文獻到近代研究成果,均有引用。作者對史料的選擇嚴謹,並結合考古、語言學等跨學科方法,展現了豐富的史實細節。無論是對早期日本民族的起源探討,還是對幕府權力運作的深入剖析,皆以扎實的考證為基礎,力求還原歷史真相。
⚑ 適合廣泛讀者的歷史讀物
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價值突出的史學著作,也因其文字簡練、結構明晰,適合歷史愛好者與普通讀者閱讀。它既提供了系統的歷史知識,也激發了讀者對日本歷史文化的深入思考。
本書特色:本書以簡潔文筆和清晰條理,概述日本自古至近代歷史,涵蓋地理、文化、政治及國家關係等多面向,分篇詳述重要時期和重大事件人物。書中觀點中立,融匯中日西方史學成果,以細緻考據展現歷史脈絡,尤對大化改革、武士崛起與幕府體制的探討頗具深度,是研究日本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陳恭祿,歷史學家,近代史專家。經大量研究,著述《日本全史》、《印度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近百年史》、《中國通史》等書。一生治學嚴謹、求實,致力於歷史教學與研究。
章節試閱
武士階級之養成
自鐮倉幕府成立以來,武士服從其主,縱橫捭闔,世為戰士,享有特權。迨室町幕府季世,戰爭雲起,全國紛擾,唯利是視,以至風俗陵替,道德淪亡。其大小藩侯,日事兼併;召募戰士,以厚利誘之,結其歡心,收為己用。而武士亦忠於其主,水火不辭。其戰勝者,藩人禮之,厚益其祿;武士因漸驕傲,僭居於農、工、商民之上,自為一階級。及江戶幕府成立,家康重賴其力,削平國內,因與以種種利權。俗謂武士殺人不得為罪,其言或乃過甚;但其氣勢凌人,可無疑義。武士既自成階級,鄙視農、工、商民,不復與之往來或通婚姻。其在幕府,輒與以數口或一家之粟,間亦有給以土地者;若事藩侯,其俸祿如之。彼等戰爭之時,轉鬥於戰場;承平之日,出則為侍從,入則治國政,身佩刀劍,意氣偉然。武士之子,身在襁褓,所有玩具,多係木刀之屬。年始五歲,腰佩小刀;家人父母,輒教以劍術,於每日清晨,練習武藝,及至十五,得佩利劍。劍之狀類不同,武士視之,猶如珍寶,不肯輕易示人。唯得良劍者,則以誇於同儕;自武士外,平民亦不得帶劍。武士之數,約四十萬人;合計其家,凡二百萬人。
武士階級之養成
自鐮倉幕府成立以來,武士服從其主,縱橫捭闔,世為戰士,享有特權。迨室町幕府季世,戰爭雲起,全國紛擾,唯利是視,以至風俗陵替,道德淪亡。其大小藩侯,日事兼併;召募戰士,以厚利誘之,結其歡心,收為己用。而武士亦忠於其主,水火不辭。其戰勝者,藩人禮之,厚益其祿;武士因漸驕傲,僭居於農、工、商民之上,自為一階級。及江戶幕府成立,家康重賴其力,削平國內,因與以種種利權。俗謂武士殺人不得為罪,其言或乃過甚;但其氣勢凌人,可無疑義。武士既自成階級,鄙視農、工、商民,不復與之往來或通婚姻。...
推薦序
自序(節錄)
中日關係之重要,二國人民無不知之。日人考察中國情形,刊行書籍,不知凡幾。中國人求一較善之日本史,乃不可得,作者斯書,亦欲少補其缺耳。全書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詳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敘民族之由來,社會之演進,帝權之擴張,大化之改革,外戚之專橫,武人之消長,耶教之盛衰。其中關於中日交涉,蒙古征伐,豐臣侵韓,多詳載之,容或能補中國史之缺遺。第七至十一篇,分述江戶幕府之制度,文學,通商,武士及其歸政之原因。第十二至二十四篇,記載維新後之內政外交:首述歸政後之政策,立憲之運動,憲法之內容,內閣議會之衝突,海陸軍之擴充,工商業之發達,經濟之狀況,外交之政策及中日戰爭;次載戰後藩閥政府,內政發達,外交勝利,日、俄交涉及其戰爭;繼敘明治末年國勢之膨脹,侵略南滿,兼併朝鮮,親善俄國及日、美問題;末言最近時期內之內政外交,及其國內之重要問題。
日史上自民族之遷徙,下迄今日,其間事實,至為繁雜。作者不能一一述之,自有刪遺。唯念史者所以記民族間各不相同之演進,若述其一切活動,則與社會學無異,事實上殊不能行。歷史學者,取其不同之事實而書之;其目的則將人類已往之知解告知讀者,使其深明今日之狀況困難所由來,而將有所改革,趨於進步。是以歷史書籍之價值,首在其材料之豐富可信;及作者有評論指導之能力,將其所得之史料,慎密選擇,編纂無關係之事實,而能貫通,推釋其故,使讀者明知當日之狀況:此歷史學者公認之標準也。中國史家,知此者鮮。作者無所憑依,輕於一試,自知其不能如標準所定,唯願他日有識力較強者能為之耳。
著作之先,頗感困難者,厥為免去成見。中日之惡感已深,中國人嘗有排日之思想。歷史異於宣傳書籍,不能為意氣所動,成見所拘;唯當按其事實,不作偏論,此歷史學者共守之信條也。作者固非歷史學者,但認其義之正當,掃除偏見浮辭,殊不知其能否成功也。其或與讀者意見不合,希審思之,自判得失,作者毫無強人從己之意。
所用參考書,多為中日英美學者所著。作者較其所載之事實;核其言論之是非;研求學者之才能知識,著書之目的,著於何時何地,受何影響及有無偏見(間有一二,不能盡知),然後始敢取材。至於評論,毫不為其所拘。其有相同者,或與作者所見相同,皆由作者負責。茲為便利讀者購參考書之計,謹將重要書籍,略加評論,臚列於後。其非歷史專書及無重要價值者,皆不附錄(雜誌除外)。
自序(節錄)
中日關係之重要,二國人民無不知之。日人考察中國情形,刊行書籍,不知凡幾。中國人求一較善之日本史,乃不可得,作者斯書,亦欲少補其缺耳。全書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詳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敘民族之由來,社會之演進,帝權之擴張,大化之改革,外戚之專橫,武人之消長,耶教之盛衰。其中關於中日交涉,蒙古征伐,豐臣侵韓,多詳載之,容或能補中國史之缺遺。第七至十一篇,分述江戶幕府之制度,文學,通商,武士及其歸政之原因。第十二至二十四篇,記載維新後之內政外交:首述歸政後之政策,立憲之運動,憲法...
目錄
貝德士推薦序
自序
第一篇 位置與地理
第二篇 佛教輸入前(?至西元五五二年)
第三篇 佛教輸入後(西元五五二至八五七年)
第四篇 藤原氏與平源二氏之盛衰(西元八五七至一一九二年)
第五篇 武人時代(西元一一九二至一六〇六年)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西元一五四九至一六三八年)
第七篇 江戶幕府(西元一六〇六至一六五一年)
第八篇 閉關鎖國,威逼通商(西元一六五一至一八五八年)
第九篇 訂約通商(西元一八五八至一八六七年)
第十篇 幕府滅亡
第十一篇 武士精神
第十二篇 明治改革(西元一八六七至一八六三年)
第十三篇 黨爭及立憲運動(西元一八七三至一八九〇年)
第十四篇 憲法與制度
第十五篇 立憲初期(西元一八九〇至一八九四年)
第十六篇 明治內政之發達(西元一八六七至一八九四年)
第十七篇 明治外交(西元一八六七至一八九四年)
第十八篇 中日戰爭(西元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
第十九篇 戰後十年之內政外交(西元一八九四至一九〇四年)
第二十篇 日俄之戰(西元一九〇四至一九〇五中午)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西元一九〇五至一九一二年)
第二十二篇 內政之嬗變(西元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五年)
第二十三篇 外交政策(西元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五年)
第二十四篇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貝德士推薦序
自序
第一篇 位置與地理
第二篇 佛教輸入前(?至西元五五二年)
第三篇 佛教輸入後(西元五五二至八五七年)
第四篇 藤原氏與平源二氏之盛衰(西元八五七至一一九二年)
第五篇 武人時代(西元一一九二至一六〇六年)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西元一五四九至一六三八年)
第七篇 江戶幕府(西元一六〇六至一六五一年)
第八篇 閉關鎖國,威逼通商(西元一六五一至一八五八年)
第九篇 訂約通商(西元一八五八至一八六七年)
第十篇 幕府滅亡
第十一篇 武士精神
第十二篇 明治改革(西元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