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紐伯瑞文學獎銀獎 ★
• 以兒童為主角,講述一個所有人都能產生共鳴的故事。
• 故事濃縮在短短兩天,從忠誠共產少年沙夏的視角出發,揭開極權體制下的荒謬與殘酷。
• 採用第一人稱視角,結合具戲劇張力的黑白插圖,讓歷史事件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個人經歷。
• 引導孩子思考忠誠、正義與自由的意義,是啟發讀者公民素養的強作。
即使真相被扭曲,也要堅定選擇心中的正義
我的爸爸是英雄,
也是國家安全局的祕密警察,我想要和他一樣。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參加蘇維埃少年軍團。
明天,我的夢想就要成真了……
小學生沙夏一心相信共產主義,崇拜領袖史達林,正準備加入少年軍,卻目睹父親被祕密警察帶走,他的生活瞬間崩解了。沙夏堅信父親是無辜的,投靠姑媽卻遭拒,只能強作鎮定去上學,竟然意外的弄斷了史達林雕像的鼻子。沙夏被同學誣陷和告發,更遭到排擠與背叛。為了揪出史達林雕像的破壞者,學校的氣氛近乎恐怖——沙夏漸漸看清,這個他所信仰的體制,隨時都能無情的撕裂他的人生,更開始懷疑過去深信的一切,只是謊言下的泡影。
得獎紀錄
美國紐伯瑞文學獎銀獎
威廉.艾倫.懷特兒童圖書獎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傑出童書獎
《號角圖書》雜誌 年度最佳童書
作者簡介:
尤金.葉爾欽(Eugene Yelchin) /文
俄裔美籍作家、藝術家及導演,在蘇俄出生並接受教育,後移居美國並取得電影藝術碩士學位。2006年開始投入兒童文學創作,屢獲國際重要獎項,如紐伯瑞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等。《打斷史達林的鼻子》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另著有《我的足球爸爸》、《不肯沉默的公雞》等,以及描述童年經歷的圖像自傳《桌底下的天才》,以及續作《我真不想告訴你這些事》。作品被譯為多國語言、廣受國際肯定。現與家人住在美國加州。
譯者簡介:
劉清彥 /譯
從小耳聞,家族中有長輩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希望這樣的悲劇永遠不會再發生,也希望透過自己翻譯和創作的童書,讓孩子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章節試閱
1
我爸爸是英雄,也是共產黨員,不過最重要的是,我想要和他一樣。當然,我絕對不可能和史達林同志一樣,他可是我們偉大的領袖和導師呢!
收音機裡傳來的聲音說:「蘇維埃人民,請追隨我們偉大的領袖和導師,也就是我們敬愛的史達林同志,一生一世效忠共產主義!史達林是我們的旌旗!史達林是我們的未來!史達林是我們的幸福!」接著傳來一首歌,《光明的未來向我們敞開》。這首歌的歌詞我幾乎倒背如流,就跟著唱了起來,然後拿出紙筆開始寫:
親愛的史達林同志:
我要為了我快樂的童年感謝您,真慶幸自己可以住在蘇聯這個全世界最民主和進步的國家。我曾經讀過,那些資本主義國家裡的小孩生活有多麼艱辛,我真為所有無法生活在蘇聯的小孩感到難過,他們永遠沒有辦法看見自己的夢想實現。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參加蘇維埃少年軍團,因為那是像我父親一樣,成為正式共產黨員最重要的一步。我一歲開始,爸爸就教我少年軍的敬禮方式。他總是先說:「少年軍!準備好為共產黨和史達林同志戰鬥了嗎?」而我也總是舉起手,用少年軍的敬禮方式來回應。我當然沒有辦法像少年軍那樣回答:「隨時準備好了!」因為我還不會講話。可是我現在已經夠大了,我的夢想也將要成真。在明天學校的少年軍團大會中,我終於要成為正式的少年軍了。
如果沒有以史達林的精神來鍛鍊自己的性格,就稱不上是真正的少年軍。我鄭重發誓,我一定會努力運動,讓自己變得更強壯;也會努力鍛鍊自己共產黨員的性格,更會時刻保持警戒,因為我們的敵人資本主義者從來不睡覺。若無法為我深愛的蘇維埃國土和親愛的史達林同志做出真正的貢獻,我絕對不會鬆懈休息。謝謝您給我這麼寶貴的機會。
永遠效忠您的
沙夏.桑契克
莫斯科小學第三十七班
只要想到史達林同志讀這封信的畫面,就讓我興奮得坐立難安。我站起來,踩著少年軍的行軍步伐,繞著房間踏步前進,然後走向廚房,去等爸爸。
2
晚餐時間,廚房裡擠滿了人。四十八個誠實又努力工作的蘇維埃公民共用這個廚房和一間小廁所,這裡是我們的人民共同居住的宿舍,我們將它簡稱為「人民公舍」。我們住在這裡,就像是個幸福的大家庭:所有的人都平等,彼此間也沒有祕密。我們知道誰幾點起床,誰晚餐吃了什麼,也知道誰在他們的房間裡說了什麼話。隔間的牆壁很薄,有些牆壁還沒有連接到天花板,有個房間甚至只以陳列史達林相關書籍的書架做簡單隔間,讓兩家人一同居住。
史達林說,共享生活空間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共產主義者重視的是「我們」,不像那些資本主義者只想到「我」。這一點,我們都很同意。早晨,我們排隊上廁所的時候,常常一起同聲唱著愛國歌曲。
3
我們的鄰居瑪法.伊凡諾夫娜送給我一根胡蘿蔔,我帶著那根胡蘿蔔走到廚房的窗邊,爬上暖氣機,從那裡眺望庭院,看爸爸回來了沒有。有時候,他會到隔天早晨才回來,那是因為他在盧比揚卡廣場的國家安全局工作。國家安全局是我們的祕密警察,他們的工作就是負責揭露滲透到我們國家境內的敵人的醜陋面貌。爸爸是當中的佼佼者,史達林同志還曾經親手在他的胸前別上紅旗軍階勛章,稱讚他是「清除我們當中害群之馬的鐵掃帚。」
我小小的咬了幾口胡蘿蔔,儘量保留它的完整;胡蘿蔔真好吃。每次我的肚子開始咕嚕咕嚕叫時,就會提醒自己,未來少年軍必須壓抑對食物那種微不足道的東西的渴望。共產主義才剛普及,再過不久,大家就會有多到吃不完的食物了。可是現在,偶爾有好吃的東西就很不錯了。我不知道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如何,如果那裡的小孩從來沒有吃過胡蘿蔔,我一點都不會驚訝。
4
爸爸一走進來,廚房裡的每個人頓時都安靜下來。他們看起來有點害怕,但我知道,他們只是對爸爸充滿敬意而已。爸爸將我從暖器機上一把撈下來,抱著我穿越廚房,向每個人點點頭。他的外套質料很粗糙,而且聞起來有雪的味道。有一個名叫史塔克契夫的鄰居,跟著我們一路下到走廊,縮頭縮腦的笑著問爸爸今天又逮到幾個間諜。爸爸絕對不會告訴他,因為那是國家機密。不過就我所知,他每天都會抓到敵人。他曾經告訴我,要是我在街上看到行跡可疑的人就應該跟著他,仔細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他可能就是間諜。我們最好時時提高警覺,因為敵人無所不在。
我們回到房間的時候,史塔克契夫還跟在我們後面,真希望他可以離開,回去自己的房間。雖然,我知道他的房間擠得要命,因為除了他,還有他的太太、三個小孩和他的母親。我和爸爸的房間對我們來說相當大,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們竟然可以住得這麼奢華。我沒有看著史塔克契夫,但是我知道他還在那裡,我和爸爸在他面前關上房門的時候,他還一直伸長脖子往我們房間裡窺探。
「別跟他講話,」爸爸說:「他會利用我們談話的內容。」
我同意的點點頭,卻不太清楚他的意思。利用什麼?待會兒,我得好好想一想才行……
1
我爸爸是英雄,也是共產黨員,不過最重要的是,我想要和他一樣。當然,我絕對不可能和史達林同志一樣,他可是我們偉大的領袖和導師呢!
收音機裡傳來的聲音說:「蘇維埃人民,請追隨我們偉大的領袖和導師,也就是我們敬愛的史達林同志,一生一世效忠共產主義!史達林是我們的旌旗!史達林是我們的未來!史達林是我們的幸福!」接著傳來一首歌,《光明的未來向我們敞開》。這首歌的歌詞我幾乎倒背如流,就跟著唱了起來,然後拿出紙筆開始寫:
親愛的史達林同志:
我要為了我快樂的童年感謝您,真慶幸自己可以住在蘇聯這個全世界最民主和...
作者序
葉爾欽帶著讀者,從虛構故事連結到現實歷史,勇敢的探索文明進展中人性與人權的關係,像這樣的作品,臺灣也很需要有屬於自己的一本。
──幸佳慧(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本書是為孩子寫的,尤其作者在書後所說的這段話:
「雖然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過往的年代,但書中主要的問題卻超越了時空。即便在今日,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的無辜人民,為了作出自己認為對的抉擇而遭受迫害,甚至死亡。」
值得我們去反省與深思,因為當年那股幽魂依然在廣大的世界大地上徘徊不去。唯有徹底消滅它,人們才有希望過真正民主自由的生活。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專文推薦
葉爾欽為中年級以上的讀者,創作了這部情節緊湊、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說,內容講述史達林時代,一個生活在蘇聯的忠誠共產黨少年的故事。書中的插圖展現出引人注目的光影藝術。
──《出版人週刊》
雖然故事發生在短短的兩天內,但節奏明快,當沙夏的天真被現實一層層的剝去,暴露在他及年輕讀者面前,是一個喪失價值判斷的體制。
──《號角圖書》雜誌
葉爾欽以炭精筆繪製的插圖與他的文字相輔相成,塑造出沉著的沙夏,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述說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柯克斯書評》
葉爾欽將一個時代壓縮在兩天的事件裡,讓年輕讀者看見一個善變且極須戒備的極權主義國家生活。
──《華爾街日報》
「造神」運動的反思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一、
二十世紀五○年代,整片蘇聯大地都籠罩在史達林遊魂的陰影下,這種氛圍完全是「造神」運動的結果。「造神」運動一向是世間所有獨裁者最擅長的拿手把戲。他們認為人民無知可欺,便編造一些類似神話的故事情節來欺騙善良的百姓,承諾他們的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幻想國度,也就是某種形式的烏托邦。「偉大領袖與導師」幾乎已成為近代歷史上所有獨夫的通稱,史達林當然也不例外。人們對這本小說中的一些關鍵用語都不陌生,因為它們都是「造神」運動必備的基本要素。
文中史達林雕像的鼻子被打斷,暗示造神運動終究有一天會幻滅,但其影響力之大難以置信。作者特別安排史達林出現與主角沙夏對話,也讓掉落的鼻子有了說話的能力,恐嚇威脅的話語更增添了孩子的懼怕程度。
二、
這本書是為孩子寫的,書本身也沒逾越童書的種種限制。它以一種非常可接受的方式來處理一個難度甚高的主題。既簡易又直接的書寫風格,似乎適合讀者所認為的那個年代的「非胡言亂語」態度。第一人稱敘述法使得讀者能夠分享沙夏的個人經驗:他在共產主義中發現的樂觀與希望;他對偉大領袖與導師史達林的全然信任,史達林怎能讓他父親被捕一事,讓他深感困擾。他在學校還得面對一波又一波告發朋友與其家人的壓力。人們為了自保,被迫表態、選邊站,連最親密的人也無法避免。他發覺,他一直知曉與深愛的制度也許會突然轉向攻擊他。他原本深信父親所說的一切,對於未來寄予無限的美好憧憬,然而,等父親被捕後,他雙眼逐漸張大,終於看到他世界中那些齷
沙夏在父親被捕後,依然相信父親是寃枉的。雖然姑媽不敢收容他,但他仍舊上學,企盼從學校那兒得到支持。沒想到許多人已陸續知道他家的事,他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教室的氛圍近乎恐怖,每個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必須不斷與其他同學爭鬥、互告或擔任密告者。這些孩子所作所為遠遠超過年齡,童年早逝,甚至已死。對他們來說,「少年老成」並非恭維的話語,他們必須鬥爭他人,才能勉強存活。
三、
對錯觀念的轉化是主角生存時空的大變遷。他回到學校準備力爭自我的權利,並捍衛父親的清白,但陰錯陽差,一不小心失手弄斷史達林雕像的鼻子,成為同學的把柄。但這事件是畫龍點睛之作,因為「我」始終找不到自己犯錯的紀錄,沒有理由與生活中的種種可怕制度對抗,何況他還曾對它寄予厚望。既然已打斷史達林雕像的鼻子,他自然就成為隱形的「反抗者」。過去深信不疑的一切,逐漸在他眼前潰塌,只得捨棄。在學校當局刻意分化與鼓動下,學生之間的互告,竟成為正常的現象。逐漸的,主角知道的、喜愛的、相信的每一件事開始破滅。細讀之後,讀者會訝異任何一位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竟然能活下來而沒發瘋。
整篇故事並不長,作者擷取的片段只發生不到一天半,故意不把故事說完,留下一大片空白等待讀者去填補。主角逃離學校後,坐著電車趕到盧比揚卡廣場,想和被關在監獄的爸爸見面。一排等著探監的長長人龍,幾乎有上千人在等待。這時站在他前面的太太(算是智慧老人嗎?)伸出援手,給他一條毛線圍巾禦寒,拿出烤馬鈴薯讓他進食,並願意提供住處收容他。聊到他的父母與親戚時,讀者這才逐漸瞭解他母親死去的真正原因。最後她又點出「幸好接下來的三個晚上你不需要床。你大概得花這麼久的時間才能見到你爸爸。」同是天涯淪落人,「不過現在,我們還有得等呢,那就好好等吧!桑契克。」故事到此結束,「好好等」三個字讓讀者去猜測桑契克的未來。
四、
熟悉蘇聯大作家索忍尼辛作品的讀者,極可能把這本書當作索忍尼辛名作《古拉格群島》的少年兒童版,因為它同樣述說了那個特殊年代的種種荒謬情境,足以與索忍尼辛的那本傑作媲美。尤其作者在書後「作者的話」所說的這段話:「我雖然把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過往的年代,但書中主要的問題卻超越了時空。即便在今日,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的無辜人民,為了作出自己認為對的抉擇而遭受迫害,甚至死亡。」更值得我們去反省與深思,因為當年那股幽魂依然在廣大的世界大地上徘徊不去。唯有徹底消滅它,人們才有希望過真正民主自由的生活。
【自序】
有一位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官員曾經邀請我,和他做了一場「非正式」的談話。他是個典型的蘇聯祕密警察,他鎖上辦公室的門,將鑰匙放進口袋,然後請我談一下我同事的政治觀點。他的目的是吸收我成為密告者。我不知道,如果我拒絕了,我的家人和我會發生什麼事,但我有不祥的預感。國家安全局會恐嚇每一個人,這件事讓我非常害怕。可是,無論如何我都不要成為密告者。整整兩個小時,我裝聾作啞,迴避問題,假裝聽不懂他說的話。他自討沒趣,便開了門放我走。我覺得被冒犯和羞辱,但至少毫髮無傷。這件事若是早個幾年,也就是在獨裁者約瑟夫.史達林統治蘇聯的時代發生,我就不可能活著走出辦公室了。
在約瑟夫.史達林統治的年代(1923~1953),他利用蘇聯人民的鬥爭來確保自己的獨裁政權。史達林的國家安全局處決、監禁和流放了超過兩千萬人。不管是政府官員、戰爭英雄、勞工、老師或家庭主婦,都無法確保自己不會被逮捕。
逮捕那麼多無辜者,就得捏造出許多罪名。史達林的宣傳機器誘導一般人民相信,他們的安全遭受無法計數的間諜和恐怖分子威脅。飽受恐懼折磨的蘇聯人民緊緊依賴史達林的引導和保護,沒有多久,他的威名就達到狂熱崇拜的程度。白天,這位「全蘇維埃孩子的父親」在慶典和遊行中向支持者揮手微笑;到了晚上,他卻在克里姆林宮裡簽署命令,未經審判就處決無辜的人民。
弔詭的是,像我這樣在一九六○年代蘇聯共和國出生和成長的人,卻鮮少人知道史達林威權體制下的這種恐怖統治。終其一生,所有莫須有的罪名都可以祕密產生;在他死後,這種祕密主義依然盛行,但一切的證據都被列為機密或被銷毀。老一輩的人不是仍然心有餘悸,就是怕擔負罪名,大都三緘其口。
然而,史達林不可能就這麼憑空消失,他的餘威依舊深植蘇俄人民的心中。長久以來,他們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因此,恐懼也成為他們生命中難以抹滅的一部分。如星火燎原一般,恐懼從一代蔓延至下一代,連我也受到波及。
我企圖透過這本書來揭露和面對恐懼,就像書中的主角,我也曾經想加入少年軍,我的家庭也住在人民公舍,我父親是忠誠的共產黨員。而且,就像書中的主角,我也必須抉擇,我的抉擇是:我是不是該離開自己出生的國家。
我雖然把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過往的年代,但書中主要的問題卻超越了時空。即便在今日,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的無辜人民,為了作出自己認為對的抉擇而遭受迫害,甚至死亡。
葉爾欽帶著讀者,從虛構故事連結到現實歷史,勇敢的探索文明進展中人性與人權的關係,像這樣的作品,臺灣也很需要有屬於自己的一本。
──幸佳慧(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本書是為孩子寫的,尤其作者在書後所說的這段話:
「雖然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過往的年代,但書中主要的問題卻超越了時空。即便在今日,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的無辜人民,為了作出自己認為對的抉擇而遭受迫害,甚至死亡。」
值得我們去反省與深思,因為當年那股幽魂依然在廣大的世界大地上徘徊不去。唯有徹底消滅它,人們才有希望過真正民主自由的生活。
──張子樟(臺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