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方俊凱(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專文導讀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鄭致道(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蘇絢慧(諮商心理師)—高度推薦
媒體推薦:
生命終有時,你可以坦然做自己
※本文作者為方俊凱醫師(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接到出版社邀約為本書寫推薦序,感到意外與驚喜,出版社一定不知道我和清水研醫師是老朋友,還一起在廣島唱卡拉OK。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都還未滿四十歲,如今都已年過半百,他還寫了這樣的書,身為大他兩歲的我,真是對清水研醫師感到無比敬佩,我也從他的人生哲理中收益良多。
也許正是我們的背景如此相似,精神科醫師、心理腫瘤學醫師、安寧療護醫師、研究學者,所以這本書深深觸動我心。但是,我相信即使沒有雷同的背景,願意看這本書的你,也會從清水研醫師的智慧中得到救贖與啟發。
全書共分為五章,每一章都有清水研醫師的智慧,我無法在推薦文中一一列舉,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閱讀之後得到的共鳴與啟發。
在第二章,清水研醫師提到他二○○三年進入國立癌症中心,那是日本最重要的治療癌症醫院,當時他三十一歲,自己還幻想著「人能繼續進步成長」,然後聽到患者問他「醫師,我活不了多久了,我該怎麼辦?」清水研醫師滿心疑惑,無言以對,因為自己沒有體驗過,無法想像。
我自己在一九九八年正式開始在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以心理照護專家的身分照顧癌症末期患者,我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此後我的人生,一直在人的存在與意義之思辯中沉浸。這也是為什麼我和清水研醫師會認識的契機,我們都有同樣為患者著想的困擾。他在癌症中心的老師,我的忘年之交好友,內富庸介教授,他介紹了我們認識,雖然語言有些隔閡,但看到這本書中清水研醫師所寫的,我終於明白我們好接近。
在第三章,清水研醫師提到他是X世代,而本書的目標讀者族群也就是我們這群X世代,我們都被父母唸叨著必須如何如何,然後漸漸不知道自己是誰,終於迷失自我而開始批判自我,無法快樂過生活。
弔詭的是,不論在中年到來之前成不成功,都會陷入迷失自我的困局。然而,清水研醫師提醒「中年危機是人生的轉機」,從小處傾聽「want」的聲音,把「must」視為雜音,這樣就有機會讓自己恢復回人類。這實在是很難,但是看了清水研醫師這麼說,我也想好好試試看。
在第五章,清水研醫師提及「正念」(mindful)之所以吸引許多人的注意,間接證明了多數人都無法好好的活在當下。我非常認同,包含我自己都無法好好地活在當下。其實,正視自己的有限,人必定會死亡,好好讓感性解放,才能傾聽「want」,活在當下,跨越中年危機。
在寫推薦文的當下,我正在日本參加國際會議,同時經驗「must」的幻想,也試圖傾聽自己的「want」。旅途中,在廣島縣的尾道感受了很多事情,看了很多詩句,我就寫一句短詩來推薦吧!
人生不在乎長短
在乎自己
不要等到死亡前才想到
做自己 難 但我們可以
這是一本好書,正式出版後,我一定多買幾本送給我周圍的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
當我們進入人生中段,回顧自己的過往,腦中往往會浮現一個疑問:「我到了這個年紀了,還要繼續這樣過日子下去嗎?」不少人對過去的人生充滿了不安與掙扎,處於一種不安定的心理狀態,這就叫「中年危機」。而且有愈來愈多的人會在年過四十之後感受到這種症狀。
本書的內容,是以我自己陷入中年危機的經驗,以及擔任心理腫瘤科醫師的見聞,提供給目前處於中年危機的各位,在人生後半段擁有「幸福人生」的祕訣。最關鍵的一點是,陷入中年危機時,我們必須放下多年來所抱持、可稱之為「幻想」的思考方式。同時,本書也提供了如何實踐的具體對策。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責任與工作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等到上了年紀,有一定的歷練後,回過神來才發現,光是要完成每日的例行工作就很吃力。然而,要跟上時代環境的變化並不容易,你會感覺其他人都在往前奔跑,只有自己原地踏步。又例如,中年的你,在公司或許是個不上不下的管理階層,很多時候還會夾在上司與下屬之間進退兩難。當然,如果你只是將工作視為人生的一部分,工作之餘,轉而充實自己的興趣與生活,那也就罷了。但工作責任感愈強的人,就愈容易感到痛苦。
為什麼進入人生後半段,情緒容易變得不安定?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發現,自己對未來的期待與實際情況有落差,在人生前半段所描繪的「人能不斷成長進步,而且在未來更加活躍」的畫面,只不過是個幻想。
心理學家榮格把人類從青年進入中年的這個階段稱為「人生的正午」,在這段時期,人們不得不切換思考模式去面對危機。人生只有一次,在人生前半段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無法事先得知並實際感受從正午到下午逐漸走衰的變化,直到進入了人生後半段,才不得不體悟到人會衰老,因此被迫改變過去毫無章法的努力方式,面對自己的真實內心。
你過去抱持著什麼樣的價值觀?進入中年之後,心理狀態不安的你,或許是遵循著各種理所當然的社會規訓,而一直努力到現在。然而,你可能沒有在心中仔細想過,這種價值觀對你來說是否正確。你或許因為父母師長都這麼告誡你,就認為不會有錯,豈料,這種價值觀只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適應社會,卻無法讓你獲得幸福。
年輕時,你幻想自己能夠持續成長進步,同時盡己所能的忍受辛苦,只為了順利適應社會。但隨著年齡增長,你發現無論如何努力,實際經歷的景色仍與年輕時所預想的不同。等進入四十歲,即使身強體壯,生活無虞,多數人在心理上還是會沒來由地感到煩躁,而且持續惡化,直到心中一貫描繪的幻想破滅了,才恍然感覺到己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陷入中年危機時,你必須適當的應對,可是,缺乏自覺的人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舉例來說,你以為只要比過去更努力,就可以安然度過危機,卻不知道這種「想要更努力」的行為,根本就是錯誤的解決方法。有些人以為自己還有承受的空間,變本加厲地鞭策自己,努力拉抬業績或努力減肥,希望找回青春或各種願景。當然到了最後,想逆轉年紀帶來的衰老畢竟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努力終究以失敗告終。情況嚴重時,你會因為耗盡心靈能量而患上憂鬱症,使問題益發失控。
對應中年危機,必須仔細分析問題所在,而非牢牢抓住過往的信念。因此,我們要先認識讓心情煩躁的起因,正是年輕時所抱持的幻想,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放下幻想的覺悟。
為了避免誤會,我要補充說明:我的意思並不是指,人生後半段沒有光明的未來。我可以肯定地說,每個人的後半生都可以擁有豐富的人生。坦白說,我也曾陷入中年危機,好一陣子徘徊在差點就要得憂鬱症的低谷,但我現在已經跨越了危機。
你需要暫時遠離社會賦予的價值觀,重新面對自己,用心挑選「想要」的生活方式,這樣,人生後半段才能迸射出嶄新的光輝。不管是心理學知識還是文學作品中,各種描寫都能夠應證:跨越中年期危機所帶來的改變,會讓你的人生更加多采多姿。
然而,在我的經驗中,能為我指引明路、並幫助我在人生後半段變得充實的,竟然是那些面對癌症的個案。「罹患癌症」這件事,不僅能一口氣打碎「我可以不斷成長進步」的幻想,同時讓人強烈意識到死亡的存在,並將「人生有限」的現實灌輸給人們。
無可諱言,我們總是盡可能避免提及死亡,然而,光是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就會讓人產生許多體悟。每個人在得知罹患癌症的第一時間都感覺晴天霹靂,但過了一陣子,他們會開始問自己:「在這有限的人生裡,我要怎麼活?」並且尋求我的諮商。我自然會盡全力幫助這些患者,然而,我發現每個與我面對面對談的個案所展現的生活方式,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哪些東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屬於本質性的事物,結果就是,我的人生也變得視野寬闊。
最後我想說,你或許對中年危機的到來感到痛苦,但唯有遠離年輕時奠基於「幻想」的夢想,才能獲得真正幸福的人生。這本書的內容,若能成為各位進入後半輩子人生方向的參考,我將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