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翻轉人生,就要跨過「眼光」這一關!
別急著說你知道但改不掉,
也不必假裝說自己一點也不在意!
在不在意其實不是問題。
問題是越來越陷入煩惱痛苦的深淵?
還是把它轉化為生命的力量?
決定權在你手上。
◆ 從小到大,我們好像無法不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父母的期待,朋友的比較,現今社群網站甚至還包含陌生人的批評。有時候,腦中一雙雙眼睛,彷彿是無數隱形的裁判時刻在盯著你!
◆ 到底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
心理師朴世光從臨床觀察和許多成長改變的案例當中,發現在意別人眼光的原因,往往是對原生家庭焦慮的關係經驗,而這種負面影響通常會產生三種通病:追求理想形象、應該要做到的強迫性、糾結的自卑感,這就是帶來自責與內耗的核心關鍵。
當你完全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形塑自己,並發現潛意識的情緒問題,接著才能對症下藥,學習自我修復、肯定自己,在操練的過程中,漸漸擺脫別人眼光的綑綁,而能以新的樣貌達成想要的生活,真正地做自己。
◆ 可能你會說:「我都懂,但就還是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啊!」
沒有關係,你可以在意,因為懂得關注別人的眼光,其實是一種能力;而別人的眼光並非一無可取,如果能運用正確的在意方式,有時或許還能在其中發現正向效果,幫助我們擁有更好的人際交流,成為更好的自己。
別人的眼光,可能是牢籠也可能是明鏡,問題是你怎麼應用。從本書中一個個案例的心路歷程,綜合心理師的分析建議,給自己一帖專屬的處方箋,你也可以放心地在意、在意得很健康、在意得剛剛好!
【各界名人熱情推薦】
◆余 湘│媒體教母
◆林以正│齊行國際顧問公司資深副總
◆許超彥、Susan黃述忱│鋼鐵人醫生夫婦
◆ Kelly何太│知性媒體主持人
◆吳佳憬│主愛心靈診所院長
◆吳葵妮│「Q sweet巧克力菁點」創辦人
◆洪 珊│精神科醫師
◆洪英正│前好消息電視台家庭關懷中心主任
◆施雅慧│臺北市私立延平高中校長
◆楊田林│企業人文講師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
◆柯志恩│立法委員
◆洪啟仁│前安侯國際財務顧問(股)公司董事長
◆秦嗣林│台北市大千典精品質借(當舖)機構執行長
◆郭庭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以上姓名按筆劃順序排列)
【熱情好評摘選】
◆余湘(媒體教母.「知行者管理顧問學院」創辦人)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每一個人從內心找到力量,無論是面對職場的競爭,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挑戰,我們都可以學會從容應對。」
◆林以正(齊行國際顧問公司資深副總)
「但我認為這本書的精神還不只如何適當地掌控『在意』這件事,你也可以擴展去思考什麼是適當的努力、適當的成功生涯、適當的人際界限等等議題。」
◆許超彥、Susan黃述忱(鋼鐵人醫生夫婦)
「我發現世光不但溫暖,對人的情緒有極高的敏銳度,很能夠同理對方,與案主同一陣線,結合聖經的智慧,讓她更有清晰的眼光,能協助個案在困難疑惑中,引導他們分辨前進的方向。」
◆ Kelly何太(愛可落實品牌共同創辦人.知性媒體主持人)
「世光以她專業心理師、諮商所所長的角度,用她溫暖的文字詳細地讓我們明白,通過眼光這一關,我們若細細省察,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世上沒有人是完美,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 吳佳憬醫師(主愛心靈診所院長)
「不同於許多心理學者強調對他人的同理心,作者提出了對自己同理的重要性,以此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本書強調人與人之間沒有可比性,真實的自我才最具有力量,才能避免自卑情結踐踏自尊,也才能避免錯誤的人生目標設定。」
◆ 吳葵妮(蟬聯四屆巧克力世界冠軍「Q sweet 巧克力菁點」創辦人)
「那些能夠獨自飛翔的人,擁有最強韌的翅膀。
培養自己正向看待自己的眼光,就不會在別人的眼光中迷失自我!」
◆洪珊(精神科醫師.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醫療顧問)
「我是一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來自他人的眼光,的確是許多被人際關係所困擾的青少年、成人十分在意的事情……世光用她一貫的溫柔療癒我們那些傷痛,闔上這本書時,我們迎來成長。」
◆施雅慧(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校長)
朴世光心理師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她總是微微俯身傾聽、適時點頭示意,用溫暖且理解的眼光接住每一個不安的靈魂……在這一本書裡,她把陪伴許多心靈復甦的經驗寫成一本生命篇章,從探究自己原生家庭著手,提醒讀者們從多種焦慮的關係裡覺醒,勇敢走上超嗨的高空蔓藤路。」
◆楊田林(企業人文講師)
「世光老師這本書有很實用的案例與解答做法,讓我們活得更自在,活出自我的價值,是苦悶現代人自我救贖解方。」
◆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大愛台節目部經理.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
「謝謝世光認真且毫不保留地分享她在助人工作中累積的智慧與深刻體悟,一般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幅地圖,幫助自己探索在意他人眼光的根源,而對於專業助人者也有啟發與提醒的價值。」
【內容特色】
◆深刻探討現代人心理困境
作者本身是在台灣成長的韓國人,她以成長經驗為例,並談及人們因過度在意他人眼光所產生的焦慮、不安與自我懷疑,分析了這些情緒如何因社群媒體、網路等外在因素而加劇,成為現代心理健康的隱憂。
◆提供自我覺察與情緒轉化的具體方法
作者透過心理諮商實例,提供了有效的成長課程,幫助讀者覺察自我價值、正視內心的需求,學會轉化負面的外界影響,從而增進自我成長動力,找到心靈平衡。
◆顛覆「他人眼光」的傳統觀念
不同於僅強調遠離他人眼光的書籍,作者提出了「正確在意他人眼光」的概念。她指出,他人意見在某些情境下可以成為自我的正向影響力,幫助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正向發展,這是一種全新的觀點。
◆豐富的諮商案例與幽默親切的筆調
書中包含許多真實的諮商案例,涵蓋職場人士、青少年及家庭等不同族群,使讀者在各種生活情境中都能找到共鳴。
◆自我提升的行動指南
本書不僅提供情緒管理的知識,更是一本行動手冊,透過具體步驟與案例分析,引導讀者改變心態,提升自信,並找到更好的人際相處方式,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朴世光
父親是韓國人,母親是台灣人,從小在台北就讀韓國小學,而後進入一般國、高中求學,取得諮商心理的碩士學位,考取國家心理師證照後,從事輔導和心理諮商工作,至今逾二十年。
曾在政府機構、大型企業及醫院從事心理諮商,另外也帶領過心理成長工作坊。諮商者遍及社會各行各業,累積廣大好評與口碑。
除了職場人際問題,她也很擅於面對青春期心理問題,擁有相當深厚的經驗,多次受邀於各大專院校、高中、國中、國小演講,協助學生和家長解決家庭及親子關係的問題,並長期在親子談話性的廣播、電視節目擔任嘉賓。
目前除了擔任「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所長,平日也會在臉書及Podcast 、YouTube上跟網友及聽友分享現代人面臨的種種心理問題及解決方法。
此書是她首次將累積多年的諮商經驗出書分享,期許自己以一顆謙卑與開放的心與每位讀者並肩同行,走向生命中更加真實和豐富的未來。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名人熱情推薦】
◆余 湘│媒體教母
◆林以正│齊行國際顧問公司資深副總
◆許超彥、Susan黃述忱│鋼鐵人醫生夫婦
◆ Kelly何太│知性媒體主持人
◆吳佳憬│主愛心靈診所院長
◆吳葵妮│「Q sweet巧克力菁點」創辦人
◆洪 珊│精神科醫師
◆洪英正│前好消息電視台家庭關懷中心主任
◆施雅慧│臺北市私立延平高中校長
◆楊田林│企業人文講師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
◆柯志恩│立法委員
◆洪啟仁│前安侯國際財務顧問(股)公司董事長
◆秦嗣林│台北市大千典精品質借(當舖)機構執行長
◆郭庭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
(以上姓名按筆劃順序排列)
【熱情好評摘選】
◆余湘(媒體教母.「知行者管理顧問學院」創辦人)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每一個人從內心找到力量,無論是面對職場的競爭,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挑戰,我們都可以學會從容應對。」
◆林以正(齊行國際顧問公司資深副總)
「但我認為這本書的精神還不只如何適當地掌控『在意』這件事,你也可以擴展去思考什麼是適當的努力、適當的成功生涯、適當的人際界限等等議題。」
◆許超彥、Susan黃述忱(鋼鐵人醫生夫婦)
「我發現世光不但溫暖,對人的情緒有極高的敏銳度,很能夠同理對方,與案主同一陣線,結合聖經的智慧,讓她更有清晰的眼光,能協助個案在困難疑惑中,引導他們分辨前進的方向。」
◆ Kelly何太(愛可落實品牌共同創辦人.知性媒體主持人)
「世光以她專業心理師、諮商所所長的角度,用她溫暖的文字詳細地讓我們明白,通過眼光這一關,我們若細細省察,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世上沒有人是完美,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 吳佳憬醫師(主愛心靈診所院長)
「不同於許多心理學者強調對他人的同理心,作者提出了對自己同理的重要性,以此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本書強調人與人之間沒有可比性,真實的自我才最具有力量,才能避免自卑情結踐踏自尊,也才能避免錯誤的人生目標設定。」
◆ 吳葵妮(蟬聯四屆巧克力世界冠軍「Q sweet 巧克力菁點」創辦人)
「那些能夠獨自飛翔的人,擁有最強韌的翅膀。
培養自己正向看待自己的眼光,就不會在別人的眼光中迷失自我!」
◆洪珊(精神科醫師.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醫療顧問)
「我是一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來自他人的眼光,的確是許多被人際關係所困擾的青少年、成人十分在意的事情……世光用她一貫的溫柔療癒我們那些傷痛,闔上這本書時,我們迎來成長。」
◆施雅慧(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校長)
朴世光心理師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她總是微微俯身傾聽、適時點頭示意,用溫暖且理解的眼光接住每一個不安的靈魂……在這一本書裡,她把陪伴許多心靈復甦的經驗寫成一本生命篇章,從探究自己原生家庭著手,提醒讀者們從多種焦慮的關係裡覺醒,勇敢走上超嗨的高空蔓藤路。」
◆楊田林(企業人文講師)
「世光老師這本書有很實用的案例與解答做法,讓我們活得更自在,活出自我的價值,是苦悶現代人自我救贖解方。」
◆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大愛台節目部經理.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
「謝謝世光認真且毫不保留地分享她在助人工作中累積的智慧與深刻體悟,一般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幅地圖,幫助自己探索在意他人眼光的根源,而對於專業助人者也有啟發與提醒的價值。」
名人推薦:【各界名人熱情推薦】
◆余 湘│媒體教母
◆林以正│齊行國際顧問公司資深副總
◆許超彥、Susan黃述忱│鋼鐵人醫生夫婦
◆ Kelly何太│知性媒體主持人
◆吳佳憬│主愛心靈診所院長
◆吳葵妮│「Q sweet巧克力菁點」創辦人
◆洪 珊│精神科醫師
◆洪英正│前好消息電視台家庭關懷中心主任
◆施雅慧│臺北市私立延平高中校長
◆楊田林│企業人文講師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
◆柯志恩│立法委員
◆洪啟仁│前安侯國際財務顧問(股)公司董事長
◆秦嗣林│台北市大千典精品質借(當舖)機構執行長
◆郭庭均│台大醫院外...
章節試閱
◎琳娜的故事
琳娜(35歲)是一位外表高䠷、長相秀氣的成熟女性,講話有禮,笑容卻又帶著幾分天真。她出生在醫生世家,外界看她似乎擁有一切,但這一切背後卻隱藏著她從小到大的傷痛和矛盾。她的童年沒有親生父母照顧,而是由爺爺奶奶撫養。當兩位老人相繼過世,琳娜才回到父母家中,但那時,她與妹妹的關係已經處於競爭與冷漠的階段。
琳娜受到隔代教養的寵愛,什麼家務事都不會,學歷也不高;而妹妹從小就成績優異,也會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後來還當了醫生。這樣的背景造就了琳娜內心的疏離與不安。即便如此,琳娜仍保持著一顆希望能夠被愛的心,卻常常在家人的冷言冷語中感受到自己的無力與無價值。
當琳娜經歷了婚姻的破裂與家人對她的不理解時,她的情緒變得越發壓抑,甚至在一些家庭衝突中,開始以被動攻擊的方式回應―將家人的東西藏起來,或偷偷丟掉他們剛買回來的食物,這些行為使得她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很緊張。在一次衝突過後,家人強迫她就醫治療,並在診間抱怨她的無能,認為她無法照顧好自己,更無法照顧好她的孩子。
這個時候,琳娜來到了我的諮商室,我用心傾聽她的故事,陪伴她在情感的洪流中能感受到一絲絲的安慰。然而,我知道這個過程對她來說並不簡單,當家人對她的要求變得更加苛刻時,她的心理防線開始崩塌。
有一天,護理師嚴肅地告訴我琳娜的家人逼迫她送走孩子,決定將她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提醒我琳娜的情況十分危急。我深知這對琳娜來說,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她或許會在這個時刻選擇放棄自己、與世界告別。當我在諮商室等待她的到來時,我心裡焦慮地祈禱著,希望她能夠出現,讓我有機會勸解她別做出極端的錯事。她遲到十分鐘,終於出現了,我鬆了口氣。她一坐下來,便用無所謂的語氣告訴我:「我今天只是來跟你說聲再見,這次以後不會再來了。」她的語氣淡漠,眼神渙散,讓我感到一絲寒意。她似乎已經放棄了所有的希望。
我直視著她,溫和卻堅定地問:「你說不來,是想告別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她冷冷地回應說,她在家人眼中就是個無用的人,一切都做不好,甚至在當母親這件事上也成了失敗者。這番話裡,我聽到了她深深的自我否定和對生命的絕望。
當我提到她的孩子,即使表面冷漠,她還是無法掩蓋內心的裂痕。「你不覺得孩子很需要你嗎?」我輕聲問她。從她的眼神中,我讀出了無奈與深深的悲傷。她語氣平淡地回答:「我根本不配做母親,只會陪孩子玩,無法給他教育和指導。」
這時,我明白她正處於邊緣的深淵,任何一個錯誤的言語或行為,都可能讓她陷入無法自拔的黑暗。我接著問道:「那麼,失去了小孩,你有怎樣的感覺?」
她的眼神忽然一凝,語氣變得堅決:「他去學校住宿,我就可以安心地離開了。」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但我知道此刻必須保持冷靜,並且從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性。
偏偏經過幾番努力,仍感覺到她堅定的態度。最後,為了能開啟她的真實感情,我將心照不宣卻避免講到的話題丟出來,直接了當地問:「琳娜,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好吧,假如現在我們就在你的告別式上,想想看,會看到你的孩子在做什麼?」她的眼神開始變得迷離,我知道她的內心有了波動,於是不再急於說服她,而是靜靜陪伴她。
終於,她的淚水開始在眼眶打轉,她激動地說:「我看到他在棺材旁哭得好傷心,根本不想我死,一點也不想。」她停頓了一下,猛地抓住我的手,眼中充滿了痛苦與悔恨。
這一刻,似乎是她所有痛苦情緒的爆發,她終於感受到她的孩子對她的依賴與愛,這讓她不再那麼決絕。我的話語輕輕地引導她走出那個黑暗的漩渦:「你說,你的家人不在意你,那麼為什麼不去關心那個真正在意你的孩子?你不想看到他傷心,對嗎?」
琳娜緩緩擦去眼淚,眼中閃現出一絲光芒,低聲問我:「你也不希望我死?」我微笑著點頭,堅定地回答:「當然,我也是真正在意你的人啊!最重要的是,你活著的每一天,對你兒子來說,都是無價的。」這句話讓她的心情有了微妙的變化,她的眼中不再只有悲傷,還有一點點希望。
隨著我們的對話深入,琳娜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她說,她和兒子最喜歡一起做飯,睡前也會聊聊天,這些平凡的小事,卻讓她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性。她的心漸漸放鬆,回想起那些和孩子共度的美好時光,眼中終於不再只有無助,還有一些願意改變的力量。
當我們的會談結束時,琳娜站起來,對我微笑道謝。那一刻,我知道她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所束縛,懂得在意該在意的眼光,開始朝著正向的生活邁步。我看著她的背影消失在門外,心中默默感謝能夠陪伴她走過這段艱難的旅程。
走上諮商師這條路這次經歷讓我深刻意識到,在生命的最黑暗時刻,或許只需要一個人、一句話,便能將一顆即將放棄的心帶回光明。而這也促使我決定,將我的工作從教會的輔導員轉向心理師的職業,走上一條更具挑戰與使命感的道路。我相信,這就是我的呼召。
多年的諮商工作,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深刻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甚至在某些時候,左右我們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這個領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生命中的一個關鍵議題:當我們關注外界的評價與期待時,能否將在意別人的眼光轉化成正向的生命力量,而不再內耗?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這本書誕生的原因。
我想起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 Jung)所說的:「了解所有的理論,掌握所有的技巧,但當你觸及一個人的靈魂時,你也只是另一個人的靈魂。」(Know all the theories, master all the techniques, but you touch a human soul, be just another human soul.)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明白,無論一個人擁有多麼深厚的知識與技能,在面對真實的人性與情感時,最重要的還是謙遜與真誠。在我的心理諮商過程中,我常提醒自己,真正的陪伴來自於以平等、真誠的姿態站在對方的身邊,帶入從信仰裡學習到無條件的關愛,理解並尊重對方的獨特生命經驗。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放下對技術與理論的過度依賴,而是以一顆謙卑與開放的心去與每一個人的靈魂對話。同樣地,希望我能以同等的高度、同樣的視角與每位讀者並肩同行,走向生命中更加真實和豐富的未來。
◎琳娜的故事
琳娜(35歲)是一位外表高䠷、長相秀氣的成熟女性,講話有禮,笑容卻又帶著幾分天真。她出生在醫生世家,外界看她似乎擁有一切,但這一切背後卻隱藏著她從小到大的傷痛和矛盾。她的童年沒有親生父母照顧,而是由爺爺奶奶撫養。當兩位老人相繼過世,琳娜才回到父母家中,但那時,她與妹妹的關係已經處於競爭與冷漠的階段。
琳娜受到隔代教養的寵愛,什麼家務事都不會,學歷也不高;而妹妹從小就成績優異,也會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後來還當了醫生。這樣的背景造就了琳娜內心的疏離與不安。即便如此,琳娜仍保持著一...
推薦序
【專文推薦摘選】
〈推薦文一〉
朴世光的心靈之書,讓每個人都能擁抱自己的力量
──余湘(媒體教母、「知行者管理學院」創辦人)
與世光的認識,始於一次活動的偶遇。當時,她以主持人的身分帶領著活動,展現了非凡的專業素養與親和力,加上言談間總帶著溫暖與智慧,讓我深感共鳴。後來得知世光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且長期致力於幫助人們走出內心的困境,我對她的作品更充滿了期待。
《誰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是世光的第一本著作,書中她以心理學專業為基礎,融合了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針對人們普遍面臨的心理困境──在意他人的眼光,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幫助讀者理解「在意眼光」的根本原因,更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人們學會如何選擇性地「在意」。
閱讀這本書,讓我回想起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的掙扎。從一開始的總機小妹到後來擔任媒體購買集團的總裁,我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的挑戰和磨難。每一個決策、每一次發言,都會受到外界的關注和評價。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學會了如何將他人的期望與眼光化為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這一點,我在世光的書中得到了極大的共鳴。(未完)
〈推薦文二〉
讓你拿回人生自主權的指引之書
──林以正(齊行國際顧問公司資深副總.前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世光經過多年實務的淬鍊,在本書中提出了三個具體的自我檢查標準,分別是一直追求:難以達成的理想形象、難以停止的強迫性「應該」思維、難以壓抑的自卑糾結……
倘若我們能夠更深入的探究上述這三個陷阱為何這麼容易地困住我們,那麼生命的轉化或許可以更上一層樓。對此,世光提供了五個家庭原型的分析。
我在閱讀這些家庭原型的討論時,似乎感受到自己會不自主地產生一些抗拒。亦即,我的家庭並沒有這麼糟糕吧?我的成長經驗真的有這些創傷嗎?如果我承認有這些可能的問題,是否就否定了父母親對我的愛與照顧?而我自己是否也是其中的一種壞爸媽?
對此,我建議讀者先不要急著對號入座。每個為人父母者,都不會是聖人,也都會在不同的狀況中遭遇各種困難。所以,當我們閱讀這些家庭原型時,並不是要將我們的家庭戴上帽子,而是想像這些是每個人成長經驗中多多少少都會累積下來的一些灰塵。當我們看見了這些灰塵所遮蓋的自己,我們就能夠有機會做一些清掃,還給我們更乾淨清爽的自我狀態。(未完)
〈推薦文三〉
一起走出人生新路
──許超彥、Susan黃述忱(鋼鐵人醫生夫婦)
我們很為世光心理師高興,她將多年來豐富的執業經驗,搭配專業心理學知識,集結成為這本好書!我認為「在意別人眼光」的確是華人社會心理議題背後的大魔王。身為華人,我們有數不清的潛規則,小到關係的互動,大到人生目標、生命價值,都受到旁人的影響,被社會眼光所衡量與定義。因此,當自己過得不如社會期待的樣貌時,有時會收到別人的「關心」,有時則會為自己加上無形的枷鎖,成為肩上的重擔。
所以,許多人期待自己過得灑脫,但是誰能夠擺脫這個緊箍咒?要完全不在意別人眼光不但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行的!太過在意將導致過度焦慮,完全不在意則會被稱為白目。我很欣賞本書中,世光重新詮釋這個讓人感到壓力的詞彙:「在意別人眼光是一種有意識的社交智慧,是為了能促進關係良好的連結……能克服負向情緒的糾纏,自我肯定、健康且生活平衡地達成目標」。只要學習正向看待,分辨在意的著重點,在意別人眼光能夠成為美好的人生智慧,幫助我們與他人有和諧且美好的關係!(未完)
【專文推薦摘選】
〈推薦文一〉
朴世光的心靈之書,讓每個人都能擁抱自己的力量
──余湘(媒體教母、「知行者管理學院」創辦人)
與世光的認識,始於一次活動的偶遇。當時,她以主持人的身分帶領著活動,展現了非凡的專業素養與親和力,加上言談間總帶著溫暖與智慧,讓我深感共鳴。後來得知世光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且長期致力於幫助人們走出內心的困境,我對她的作品更充滿了期待。
《誰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是世光的第一本著作,書中她以心理學專業為基礎,融合了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針對人們普遍面臨的心理困境──...
作者序
【自序】
為自己的心勇敢站出來
看到我的姓氏,可能會有八成的人猜想:「你是不是韓國人?」
有時我會賣個關子地回應說:「你猜看看?!」然後露出調皮的神情。
通常我會接著微笑著說:「我就是,我的爸爸是韓國人。」
然後對方會又驚又喜地說:「蛤~不像耶,中文怎麼講得那麼好!」
中文講得好,要歸功於我的媽媽是台灣宜蘭人,還有我成長在台灣這一片充滿人情味、溫暖的土地上。
我從小在兩種文化的家庭裡生長,雖然長在台灣,但是小學時就讀韓僑小學,因此童年時期我接受的是韓國文化和教育。
記得在韓僑小學時,只有我的媽媽不是韓國人。這件事在現在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在五十年前我爸爸的那個時代,卻是很不尋常的事。因為韓國是一個很單一的民族,民族性又很強,在我父親的那個時代不太會娶異國女子,所以很多人可能不太能理解。
•便當和他人的眼光
而我的特殊第一個被凸顯的地方,竟然是在中午吃飯的時候。教室裡有一個蒸飯箱,每天只有我的便當獨享整個蒸飯箱的空間,因為其他所有同學的便當都是用不能蒸的塑膠盒盛裝,裡面有著精美各式各樣的小菜,直接吃涼的,冬天也只是配上水壺裡熱騰騰的開水。
記得第一次帶便當上學時,到了午餐時間,我小心翼翼地從蒸飯箱拿出便當,坐在書桌前看著安放好的便當盒,好像要揭開寶物一樣的心情,充滿期待地打開爸爸媽媽給我準備的驚喜菜色。
便當一掀開,香氣四溢,爸爸媽媽用心的準備讓我倍感幸福。此時,好多同學都聚過來看我的便當,我以為他們很羨慕我,正想說可以和他們分享的時候,他們開始一句接著一句,對我的便當有著很多批評和不理解。
「你怎麼會帶這樣的便當?」「你的青菜顏色都變了,這樣你也吃得下去嗎?」「你便當的味道好重,我不喜歡這種味道。」
從便當就問到了我的爸爸和媽媽。
「你的媽媽是台灣人啊?」「你爸爸怎麼會娶你媽媽呢?」
接二連三的疑問接踵而來,令我應接不暇,覺得自己好像是個異類、很有問題,最後大家帶著不理解又嫌棄的表情離開了。
從那一刻起,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意起別人的眼光。現在想想真是天真,為了少受到「特殊的關注」,居然想到用便當蓋遮住飯菜來吃的方法,一手拿便當蓋遮著、一手拿著湯匙吃飯,以為這樣做可以減少便當氣味的飄散。
結果,明明是快樂的午餐時間,變得很有壓力,匆匆地吃完一餐。日復一日,不知道這樣過了多久的時間。
幸好讓我感到欣慰的,就是每天情緒低落地回家時,開門迎接我的是爸爸歡迎的笑臉和溫柔體貼的媽媽。我在學校如陰天般的心情,就會一掃而空,家讓我感到有如陽光般的溫暖。
後來我向爸爸要求希望換成和同學一樣的便當,爸爸有點驚訝地說:「那個蒸飯箱是我去好幾次家長會才爭取來的,便當要熱熱的吃才好吃。」我聽完之後,才了解到爸爸的苦心。而且我其實很喜歡我的便當,熱騰騰的便當很棒!
和爸爸談完話的第二天開始,我不再視我的便當為羞恥,每天中午都開開心心打開它,讓它展現完全的面貌,我不想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不久後,居然有同學主動想和我交換菜色,同學告訴我她回家要求媽媽做這樣可以蒸的便當,可惜她的媽媽不會做。因此原本都獨自一人在角落吃飯的我,也被邀請和其他同學一起用餐了。其中還有人說:「你遮著便當吃飯,是不是擔心便當會被大家瓜分掉?」我聽了真的是哭笑不得。
小時候的我就可以分辨得出來,自己的心和別人的眼光是不一樣的。別人對我父母結婚的貶低、對我母親的排外,是因為他們並不認識我的父母,而我知道我的爸爸媽媽是善良的人。童年經驗讓我有深深的感受:
當我不能為自己的心勇敢站出來時,在意別人的眼光讓我變得卑微渺小。然而,若是我接納和肯定真實的自己時,不在意別人眼光將能改變其他人的看法。
•想要翻轉人生,須過「眼光」這一關
打開社群網站時,會接收到多少教你如何成功致富的訊息?真的是多不勝數,這些訊息不斷地在告訴我們:「你還不夠」、「你就缺這一樣」,社會上的標準和他人的眼光反覆在告訴我們什麼是成功的樣子和標準。
受到這些訊息的轟炸之下,會令我們感到些許的不安,還沒有好好規劃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的時候,不安會促使我們向外抓資源,就像突然覺得該去多上幾堂課來提升自己,或在潛意識的自我要求下,開始審視自己的表現。
在各方面你的心都將受到挑戰,你可能會感受到在職場奮鬥沒有終點,默默在心中感嘆何時才能為自己感到驕傲?或者,你開始擔心自己無法駕馭感情,渴望成為伴侶的一百分情人;還有想要擁有很炫的外表裝扮、優秀的課業成績,才能不被別人看扁;做父母的就會擔心怎麼好好養育孩子才算稱職……這些想法把我們往符合社會標準和別人的眼光推進。
暢銷作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Maxwell Maltz)曾說道:「成功的法則應該是放鬆而不是緊張。放棄你的責任感,放鬆你的緊張感,把你的命運交付於更高的力量,真正對命運的結果處之泰然。」
我很榮幸能和一些事業成就極高的人士深入談話,他們可能是為了員工而來,或者是為了家人的健康,有的人是因為近期發生某些事件,而來與專業的諮商心理師交流獲取意見。在我細心傾聽中發現,成功人士的人生賽道上,都曾越過「眼光」這個跨欄,於是他們內在減少了焦慮,更平靜自在,使他們能夠以平衡的心態前進。
想要翻轉人生的態度很奧妙,有人覺得要奮力不顧一切地使勁,達到別人的期望,才相信自己能獲得一些肯定和成果。但是,真實案例卻告訴我們,當我們放鬆專心去做眼前的事、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時,就能翻轉人生。
人不是總能一直處於高處,難免會有低谷的時候,我曾陪伴處於人生低谷、遭受椎心之痛的來談者,在面對生死交關的時候,他們能看破「眼光」所帶來的毒性傷害,而能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的放鬆。我想分享其中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諮商經歷,那也是我走上心理師之路直至今日很重要的關鍵。
(未完)
【自序】
為自己的心勇敢站出來
看到我的姓氏,可能會有八成的人猜想:「你是不是韓國人?」
有時我會賣個關子地回應說:「你猜看看?!」然後露出調皮的神情。
通常我會接著微笑著說:「我就是,我的爸爸是韓國人。」
然後對方會又驚又喜地說:「蛤~不像耶,中文怎麼講得那麼好!」
中文講得好,要歸功於我的媽媽是台灣宜蘭人,還有我成長在台灣這一片充滿人情味、溫暖的土地上。
我從小在兩種文化的家庭裡生長,雖然長在台灣,但是小學時就讀韓僑小學,因此童年時期我接受的是韓國文化和教育。
記得在韓僑小學時,只有我的媽...
目錄
【目錄】
〈自序〉為自己的心勇敢站出來
.在意小測驗
CHAPTER 1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真的好難
.對於那些「想被看見」的人
.怎麼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
.何者要擺脫?何者該在意?
CHAPTER 2 {通病一}驢子與紅蘿蔔──我要達到理想形象
.這真的是你要的嗎?
.追求理想形象的下場
.告別追趕理想形象的撇步
Secret Tips
CHAPTER3{通病二}推巨石的薛西弗斯──「我應該要做到」的強迫性行為
.「必須」、「應該」的心態
.自尊受傷導致強迫性的行為
Secret Tips
CHAPTER4{通病三}喬裝麒麟露出馬腳──藏不住的自卑感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卑感
.超越自卑感,不能遺失同理心
.自卑陰影的癥結,就是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自卑情結懶人包
Secret Tips
CHAPTER5五種家庭類型──探查三大通病的根源
.你生長的「土壤」是哪一種呢?
.高壓威脅自主的家庭
.高焦慮(焦急、叨念、負向思考)的家庭
.沒有陪伴的家庭
.悲情的家庭
.轉換主要照顧者的家庭
.屬於我的家庭類型
CHATPER6從焦慮的關係裡覺醒
.勇敢走上高空蔓藤路
.站在制高點看全局
.開啟一把劃定結界的傘為你擋風遮雨
.你可以是冰、是水或白煙
.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色彩
.將你的心裝滿愛而非期望
.專屬自己的處方箋
CHAPTER7 你還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嗎?
.懂得將別人的眼光轉變為正向能量的能力
.在意別人的眼光是社交智慧
.穿上「正向特質」的戰袍
.人際溫度計
.在愛情中在意,是因為重視
尾聲
【目錄】
〈自序〉為自己的心勇敢站出來
.在意小測驗
CHAPTER 1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真的好難
.對於那些「想被看見」的人
.怎麼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
.何者要擺脫?何者該在意?
CHAPTER 2 {通病一}驢子與紅蘿蔔──我要達到理想形象
.這真的是你要的嗎?
.追求理想形象的下場
.告別追趕理想形象的撇步
Secret Tips
CHAPTER3{通病二}推巨石的薛西弗斯──「我應該要做到」的強迫性行為
.「必須」、「應該」的心態
.自尊受傷導致強迫性的行為
Secret Tips
CHAPTER4{通病三}喬裝麒麟露出馬腳──藏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