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李遠|文化部部長
林鶴宜|台大戲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張小燕
陳亞蘭|金鐘視帝、全方位演藝工作者
褚明仁|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鄭麗君|行政院副院長
蔡詩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重磅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遠(文化部部長)
本書以豐富的視角,勾勒出楊麗花女士如何以個人的藝術生命,影響了台灣整個影視聽文化的發展軌跡,並成為一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我很有幸曾經在電視工作上和她相遇、驚訝她的記憶力和判斷力,她引導我進入她的世界,但是畢竟有限,還好有了這本書,使我能看到她的全貌。
林鶴宜(台大戲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如芳寫楊麗花每一個形式的媒體經歷,對當時的運作都深入瞭解,包括時機(前後歷史)、業界生態、技術程度、與民眾生活的聯結、政府的態度等。她還寫了圍繞在楊麗花身邊一起創作的人們。我彷彿第一次認識到媒體歌仔戲一般,有太多是我以前不知道,或不曾留心的。對我而言,如此立體的內涵,比讀十本學術專書還更讓我「入戲」。
褚明仁(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書名《如有神在:楊麗花與她的時代》,我們隨著施老師的書寫,來看楊麗花峰迴路轉的一生,有如受戲曲祖師爺欽點庇佑的天選之人般,將歌仔戲結合台灣影視聽文化的發展軌跡發揚光大,成為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序曲 楊麗花從何說起
楊麗花,一九九八年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台灣四百年來兩百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入選理由是「為歌仔戲這種真正產自本土的台灣戲曲打開另一種局面,也因盛名,為歌仔戲背負一生的責任……細數影劇歷史,如果台灣要選一個真正的超人氣明星,無人能比得上楊麗花」。
楊麗花演多久就紅多久,關於「楊麗花」,隨便起個話題,都會陷入時間的迷宮,拖曳出跨越多個世代說來話長的脈絡。我試過沿時序,夾敘夾議地娓娓道來,發現行不通,於是抓大放小,放掉先前楊麗花傳記書已經說得鉅細靡遺的生平記事和功業,每一幕,抓出一個主題來聚焦——我以為「先說結論」再敘其因,可以說出所以然來。經過不斷思索和嘗試,最後我確信這本圖文並重的書,剛剛好夠我說出幾個前人看楊麗花較少看見的獨特觀點。
楊麗花女扮男裝的戲夢人生豐富、瑰麗而迷幻,就像她教給我的諺語,我必須要「一言破千古」,相信自己從海量的客觀史料中憑直覺捕捉到的鏡頭,激發出甘冒不韙的觀點,並設法一語中的。
攀越大山的過程令人謙卑再謙卑。我得承認我的取材與詮釋,是基於「楊麗花是上天給台灣的禮物」這樣一個主觀的信念,我終究得承認自己想為楊麗花傳奇貢獻一個「能帶動懸念、鏡頭之外的畫面開放給讀者各自解讀」的視角,這本書的主文慢慢開始寫得動,主文寫定了,接著才能沉著而愉悅地品賞楊麗花不同類型、時期的演藝代表作。
綜覽楊麗花的演藝歷程:離了歌仔戲家庭,單人匹馬闖進新媒體,從廣播、電視到電影,創造的都是「初來乍到就一鳴驚人,沒有最紅,只有更紅」的成功曲線,台灣觀眾用收視率和票房讓楊麗花影視雙棲,從農業社會滋長成形的歌仔戲,被電影電視趕出戲園的歌仔戲,因著媒體明星的誕生,敗部復活,站定新天新地重新扎根,再一次展示能屈能伸越挫越勇的生命力。
政商勢力操盤的電視台,有多少暗潮洶湧,電視歌仔戲的生態幾經反覆,楊麗花除了短暫淡出幾年,一路總算有驚無險,一九八○年代在台視創造了由她完全主導的歌仔戲王國,也在那時候,台視楊麗花歌仔戲團帶頭進入藝文場館演出,立下歌仔戲重返舞台和登上藝術殿堂的里程碑。乘著小至歌仔戲大至時代的危機,楊麗花破浪前行,閃過數不清的激流險灘,覽遍崇山峻嶺,成為天時地利人和的集大成者。賞戲族群的興趣與品味隨時代不斷改變,楊麗花總能以不變應萬變,揮灑平易近人的楊門歌仔戲風味,保守住她從電視帶出來的廣大戲迷。
編劇之眼一期一會,我感興趣的是「愛命運」(Amor fati),存在的實相,是生命永遠在找出口,台灣(女)人在歷史中嘗過多少無能為力的悲哀,仍苦中作樂保持奮鬥的姿態,誠如政治歷史學家吳叡人所形容的:「在夾縫中,在黑暗中,在稀薄的空氣中,我們首先想知道的不是形上學的命題,而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與容顏,因為我們想呼吸,想要手舞足蹈,想掙扎,想移動到有光的所在,想要活下去,我們想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活下去,而我們又可以懷抱多少希望。」
注視著時代以種種機遇召喚楊麗花這位天選之人,我很想一次把「楊麗花」看透機,看懂命運加上性格,楊麗花如何能不辜負她如有神在的命格,把最壞的時代演成了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