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厭世到無力
Rebecca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她對自己的工作充滿野心,加班是她的日常,身邊的人總笑她是女強人、母老虎。身為高階主管,環境並沒有非常善良,也因為她未婚,壓力和歧視天天發生,在大多數是男性的競爭環境中,她一方面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被認可,一方面又感覺沒有可以停下來喘息的空間,只能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滿足自己。就算沒時間吃飯也沒關係,她用賺來的錢租了昂貴的高級的房子、買了最新最貴的精品,至少活得閃亮,不會被人看不起。至於帳單是否付得出來,以後再說。
簡慶芬是家中小妹,備受家人疼愛,長大後滿心期待工作成家,嫁給了公司帥氣的主管,生了可愛的孩子。本以為人生就這樣簡單而美好,但內心裡一直和老公的前女友比較,總覺得自己是備胎,也羨慕著網路上獨立自主的女人。後來因為家中長輩生病,她決定離職在家照顧。總是習慣付出的她,卻也時常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價值,面對伴侶的情感忽視和不理解,陷入了想逃離卻又不知如何改變的矛盾情緒。
這兩個故事改寫自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兩位女主角的人生故事引起大眾的共鳴,很多人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當然也包含了無力的男主角,他把事情都做得很好,卻夾在媽媽、女友、太太之中,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辦法讓人滿意,也成為別人不快樂的來源。
我們每個人都曾被無力感抓著,一如女強人Rebecca從未對任何人承認自己的疲憊,然而每到夜深人靜時,內心的孤單和無助便無可抑制地浮現出來,這是「孤獨的無力感」。而簡慶芬為了照顧長輩而放棄工作,她感覺自己好像失去了價值;她總是默默付出,卻沒人真正理解她的感受,尤其是丈夫漠然的態度,更讓她感到無法呼吸,這是「矛盾的無力感」。
無力感是這個世代習慣的日常
我常笑稱自己很厭世,在網路上發著emo的文字,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努力想讓別人看見自己過得很好,卻又同時希望被關心。Rebecca過得不是很好,但簡慶芬看著她的文章充滿羨慕,有一種無力感叫做「看似有選擇實際上但無法改變的困境」,當我們愈想掌控命運和未來,卻發現自己的努力總被環境現實所阻礙,亦被刻板印象和主流價值觀給綑綁。在人際關係中,也因著長期扮演固定的角色,當自我價值沒被看見,又無法好好覺察自我情緒並嘗試溝通表達,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在工作、在家庭都被深深的無力感包圍,這似乎變成這個世代愈來愈習慣的日常。
我們是否常感到人生的重擔太過沉重?是否常覺得自己像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沒辦法表達自己的無奈,只能在職場上有禮貌地面對別人?是否也想躺在床上而不是冒著風雨出門?想要有錢可以和伴旅好好約會,而不是被嫌棄沒有未來?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是想停下來,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我常說,當人的感受和情緒被說出口,似乎就好了一半。或許你曾夢想過一個更好的生活,但現實就像一個大鍋,無情地把所有美好的期待慢慢熬乾。你努力工作,追尋所謂的成功,但最終得到的卻是一種說不清的疲憊和無力。「厭世」一詞彷彿已成為這個時代的標誌,不少人用它形容自己在工作、學業甚至生活中的疲累感。網路上的「厭世文化」正流行,成為年輕人相互調侃的語言。「厭世」不代表真的討厭這個世界,而是面對無力感的逃避,一種無聲的抗議。
尋找力量,離目標更近一點
厭世和無力感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我認為無力感是一種主觀且真實的感受,當我們感覺到無法改變現狀、無法掌控生活中的人事物甚至自己時,它就像一條繩子,慢慢地纏繞我們的心,愈來愈緊,愈來愈無法跳動和呼吸。但厭世像是一種解方,當我們無法面對無力感時,就可以把厭世這條棉被蓋住自己,假裝不在乎,覺得我就爛又何妨,久了也就習慣了,定睛在小確幸不也是種正能量?但內心的焦慮與不安並未真正解決。
本書希望傳達的是,無力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們可以一起看見內心的無力感,並且慢慢解開這個把我們勒得很不舒服的繩子,正視它並為自己的生命找尋新的方向,得到翻轉現況的力量。這靠的不是意志力或幾句有意義的話,而是一起進入無力感的根源,一起透過文字被理解、被承接,並實際找到力量付諸行動來改變自我。
當我們感到無力,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力量,而是這個力量被無力感這條繩子束縛住了。這些繩子可能是不合理的社會期待、環境與經濟的壓力、關係的衝突或過往的傷痕,我將在本書透過三個不同的面向帶你一起看到無力感,最後找到翻轉的力量:
●來自「社會環境」的無力感:從經濟壓力、職場的不公平到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每一天都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走,彷彿永遠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此章將探討我們在面對社會期待時的壓力與焦慮。
●來自「關係」的無力感: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伴侶關係,當我們無法在關係中得到支持或認同時,無力感就會變得強烈。此章會深入探討家庭情感勒索、單身的孤獨感,以及疫情後人際交流的脆弱性。
●來自「自我」的無力感:最後要探討的是對自我認知的無力感。包括內在的衝突、自我批判、與外界期待的碰撞,往往是令我們感到無力的根源之一。本章將幫助你了解如何與自己和解,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轉化人生無力感:理解不同的無力感來源後,最重要的就是實際找回力量。這裡不會有速成的解決方案,但會提供具體的策略和方法,幫助你慢慢找回自我,重拾生活的掌控感。
這本書不僅要幫助你理解無力感,更希望能陪伴你一起尋找力量,一起學習如何面對這些看似無法改變的現實,逐步解開內心的繩結。
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但每一步的嘗試都會讓我們離目標更近一點。
改變的力量,來自願意接住自己的那一刻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嗨,你好嗎?如果有點累也沒關係。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種無力,看看它在說什麼,好嗎?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效能的時代,無力感像是一種默默蔓延的現代病。明明科技應該帶來進步,卻讓更多人陷入僵局。更難受的是,很少人願意談它、理解它,或好好陪它。
我和雅涵一樣,都是趴趴走的「行動心理師」;行動的工作看起來能量充沛、活力十足,事實上,我們生活裡更常要面對的,是那種「看似有選擇,卻改變不了的無可奈何」。而雅涵,總更游刃有餘。換句話說,在面對高度流動的生命型態裡,她更懂得怎麼在無力感中陪伴自己和他人,找到一條可行的路。
《無力感世代》是雅涵寫給這個時代的一封回信。它不逼你振作,也不催你堅強,只是靜靜坐下來,溫柔問你一句:「嗨,你好嗎?」
書中,她誠實地帶我們看見無力感如何一點點地勒住生活,也提醒我們:愛,其實是一種改變的力量。而那份最深的愛,往往來自你終於願意靠近自己、放過自己、接住自己的那一刻。
這是一本練習與自己對話的書,也是陪你走過疲憊的清晰地圖。不是為了快速前行,而是陪你一步一腳印,重新為自己定位。慢慢走,就好!
讓這本書成為你行動的開端
李豪(詩人)
如果躺平了,何不就先躺著讀讀這本書。
L君的二十五至三十五歲,本該是人生中最為發光發熱的時期,或許準確地說,曾經幻想過大人的自己,應當已經走在芳草鮮美的花路上,然而真正抵達了這個年紀,現實卻根本不如所願,日子是期待與失望的周而復始,甚至不明白自己身於何處。眼見上一輩人都在如今他這個階段走入真理,而他唯一最擅長的是浪費時間。
無法想像再過十年的未來,疫病、災難和戰爭如影隨形,儼然能做的、該做的都抵擋不了時代的浪潮,只得沉溺在伸手可及的愉悅上,酒精、網路購物、社群媒體、偶像崇拜,L君說自己是一只破了洞的桶,為了不讓自己空,不得不拚命地灌注。正因為知道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有責任,所以在沒有參照物模仿了就能成功的這個世代,該如何走出困境更顯得蒼白無助。
L君並不特別,他是你是我,是所有無力者的縮影。倘若你我心裡仍有一念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那麼這本《無力感世代》即是一種行動的開端。本作雖然同樣無法對任何人的生命負責,但絕對值得一讀,協助我們釐清明明都知道的問題,但根源在哪裡!
在世代中找到安心的存在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每次Waha出書,我都覺得她在打我臉。
收到《無力感世代》書稿那天,我剛好上架了第四集Podcast,聊的是「躺平」。
這種感覺如果要我說,就是一種厭世,比起說自己很辛苦、很委屈,說「我就爛」反而比較不丟臉。至少這樣別人不會覺得你脆弱,只會覺得你好笑。
但我每次這麼說的時候,就是當我努力了半天,卻發現生活好像沒有變得更好。我只是在社群上展現我美好的一面,但每天都過得好疲憊。
而當我覺得做了很多努力都沒有意義時,她剛好用我教的「忘形流簡報」講了一個兒少的議題,被轉發分享超過了一萬次。這剛好對應到她在書中重寫灰姑娘,說玻璃鞋沒有消失,而是努力留下的證據。而就在那一刻,我忽然熱淚盈眶,原來我沒有被AI取代,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在發揮影響力。
所以這本書寫的正是這樣的我們,那些在關係中被忽視、在社會裡找不到位置的自己。我最喜歡她說:「厭世是面對無力感的逃避,一種無聲的抗議。」她理解我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真的累了。
而我也榮幸地出現在本書中,至於在哪,請容我賣個關子。
也許讀完這本書,你不會變成更強的人,但會成為一個更理解自己、也更溫柔看待別人的人。謝謝你願意打開這本書,願我們都能更好的在這個世代找到安心的存在。
改變的開始,人生就有新的可能性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當今各年齡層的人們,似乎都處在莫名的無力感之中。不論是為課業壓力所苦的學生族群、初入社會歷練的職場新鮮人、工作家庭兩頭燒的三明治世代,或者獨居的長輩們,這種漫天撲地的無力感,快把人們吞噬。
雅涵精準地分析,無力感來自於對「社會環境」、「關係」與「自我」等三個層面的無能為力。於是,我們可能抱怨職場環境不友善,抱怨另一半不夠體貼,也經常自我否定、自怨自艾,卻似乎改變不了什麼。
和無力感相對的是希望感,有希望就會有動力。在獲得希望感之前,需要對環境、關係及自我重拾掌控感。也就是練習從微小的事物著手,在小處獲得成就感,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同時,也願意去接受自己能力的極限,並放下那些非自己所能掌握的。
如何轉化無力世代的厭世與疲憊,雅涵這本書提供你找回對生命掌控感的練習,只要你願意翻閱,就是改變現狀的開始,人生就有新的可能性。
從困頓中找到力量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當雅涵邀請我為她新書推薦時,光書名《無力感世代》便已經深深吸引我,看完內容架構後,我更是一口答應。
對於人類這種社群生物來說,社會環境、人際關係以及個人內心的狀態,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它們彼此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最終成為每一個人的心理樣貌。而在雅涵細膩的觀察中,這三個要素無疑也成為當代人心中無力感來源的核心面向,這和我們團隊長年服務經驗中的觀察,有著相當深切而直接的呼應。
雅涵以諮商專業的視角,在解構現代人無力感來源的元素之餘,也提供了具體實用的策略,幫助讀者從這種無聲的困頓中找到自我整合的力量。每一個建議背後,都是她對理論精準的掌握與拿捏,搭配現實生活場景的活用,引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透過自我對話與行動練習,重新連結真實自我。
本書以活潑生動的語調,結合扎實的理論基礎,為厭世無力的世代現象提供了新視角。對於想轉化無力感或想理解自己的朋友,我由衷向您推薦。
一本陪你走出卡關時刻的書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在治療室裡,個案說著「我好廢」,面帶笑容像在講別人的事,語氣輕鬆幽默,彷彿是一種時下年輕人的日常語彙。但語尾的輕聲嘆息,卻隱藏不住背後的疲憊、孤單,還有那種「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知道努力是否還有用」的無奈。
有時候我們覺得「無力」,並不只是因為事情太難,而是我們一邊掙扎,一邊懷疑自己努力的意義。
無力感不是只有在重大打擊來襲時才出現,它更常滲透在日常生活裡,在那些明明已經很努力卻仍覺得沒用、不被理解的時刻,雅涵在書中拆解無力感的三大來源,從社會壓力、人際關係到自我認同。除了以心理學角度分析無力感的來源,更將這份情緒的複雜性,描繪得細緻且貼近生活。她談的不只是「怎麼走出來」,而是溫柔地說:「你可以現在還沒走出來,但我們可以一起看看為什麼會卡在這裡。」
本書不僅理解你的痛,也提供實用的自我覺察與行動練習,幫助你慢慢找回行動的力量。很喜歡書中的金句:「無力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如果你也曾在社群上貼過emo的文字,一邊說著「沒事啦」,一邊又希望有人讀懂你的心,那我想,這本書會是你很需要的那份理解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