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萬人實測,和父母成功有效對話!★
你有多久沒有跟父母好好說話了呢?
是不是每次好意的關心,最後都以不耐煩的吵架收場呢?
其實,只要改變說話的方式,換句話說,
也可以讓長輩們「乖乖聽話」喔!
本書是一本教你如何與父母溝通、不傷害長輩,同時也能讓自己不再煩躁的指南。
作者累積觀察超過十八萬名患者及其家人,總結出一套專門針對親子關係的表達技巧!
採用「OX形式」的實用方法,只要跟著做立即上手!
X 你走快一點好不好?
O 咦,你走路很快耶。沒關係嗎?腳會不會痛?
X 你在說什麼呀。你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O 以前確實是這樣。
X 你想怎麼樣?直說吧。
O 對不起。你很難開口吧。不過,如果爸爸能告訴我真正的想法,會很有幫助的。
話語其實是由不經意的言詞所組成。尤其是親子之間的對話,往往毫無顧忌,彼此直言不諱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事。然而,事實上,在這些「不經意的對話」中,隱藏著許多可能會傷害父母的話語,如果不多加注意,會對他們造成無形的傷害。
與年邁父母的溝通往往複雜而微妙,作為子女,我們可能出於關心而直話直說,卻意外觸碰到他們的敏感點。比如提醒他們注意健康或安全時,他們可能會反駁:「別把我當成沒用的老人!」或「你是不是盼著我早點死?」很多時候,子女的一番好意卻可能招致誤解和衝突。
《高齡父母溝通術》提供了一套與父母溝通的詳盡策略,旨在幫助讀者在與年邁父母交流時,既能傳達必要的資訊,又能維護他們的自尊。無論是要討論註銷駕照、確認是否失智、建議日間護理服務,還是談及遺產規劃,本書都能提供實用的指導。
除了可以做為與父母對話的指南外,在高齡化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常會遇到長輩,無論是服務業或銀髮產業,如何與他們溝通、說服他們、或把話說到心坎裡,都是提升業績的關鍵。
從日常對話到常見情境,全面實用,不遺漏任何細節!
★本書特色★
l 8種與長輩過招的情境:無論是針對父母說不聽、講不動、固執己見,還是應付爹娘嘮叨話從前、插手管太多,或是重要的生活起居和醫療長照問題討論,都有具體建議。
l 80個「表達方式」修正:以OX格式,提出錯誤的說話句型,對照正確的句型。簡單易懂,具體而實用。
l 25個「對話模式」練習:讓讀者透過對話練習,傳遞內心最真誠的心意。
l 活潑的四格漫畫:呈現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高齡父母日常生活。
作者簡介:
萩原礼紀
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居家護理、復健與日間照護服務公司「株式會社Goldilocks」的創辦人兼共同代表。在日本大學板橋醫院累積經驗後獨立創業。目前,除了以經營者身分推動居家護理、復健與日間照護事業外,還以專科醫師級別的專業物理治療師(基礎與運動器官領域)身分,親自參與服務對象及其家屬的照護現場。
在業界備受信賴,不僅致力於培養整個產業的年輕物理治療師,也參與編寫教科書。自踏入醫療領域二十五年以來,親自診療的患者累計已超過十八萬人。
譯者簡介:
陳嫺若
日文系畢。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無人島生存十六人》、《從謊言開始的旅程》、《60歲使用說明書》、《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溫暖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彭紹宇(齡活大心長照體系執行長)
劉貞柏(柏樂診所、雅歌身心診所院長)
羅丰苓(輔導老師/作家)
「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本意良善,卻常因說話方式不當而造成反效果。《高齡父母溝通術》提供了實用的溝通句型,幫助我們以更尊重與理解的方式與長輩互動。不只是子女適用,第一線的長照與醫療工作者也能從中獲得提醒與力量。真心推薦給所有曾在親情溝通中感到挫折的你。」——彭紹宇(齡活大心長照體系執行長)
「跟長輩溝通的過程中,子女經常面對角色位階衝突、心情挫敗以及非語言溝通的傳達失誤。作者提供生動有趣的說明及練習方法。有了這本書,能在與長輩溝通的過程中,陪伴著你。」——劉貞柏(柏樂診所、雅歌身心診所院長)
「父母曾為我們撐起整個世界,如今步履緩慢,需要的不是命令,而是愛與理解。在高齡世代中,《高齡父母溝通術》教我們用溫柔而有力量的語句,與父母好好說話,建立父母子女之間的尊重與連結,彼此一起幸福的慢慢變老。」——羅丰苓(輔導老師/作家)
名人推薦:★溫暖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彭紹宇(齡活大心長照體系執行長)
劉貞柏(柏樂診所、雅歌身心診所院長)
羅丰苓(輔導老師/作家)
「很多人對父母的關心,本意良善,卻常因說話方式不當而造成反效果。《高齡父母溝通術》提供了實用的溝通句型,幫助我們以更尊重與理解的方式與長輩互動。不只是子女適用,第一線的長照與醫療工作者也能從中獲得提醒與力量。真心推薦給所有曾在親情溝通中感到挫折的你。」——彭紹宇(齡活大心長照體系執行長)
「跟長輩溝通的過程中,子女經常面對角色位階衝突、心情挫敗以及非語...
作者序
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是大家的煩惱
親子,是世界上最緊密且深厚的「人際關係」之一。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會為了如
何與父母溝通而煩心、苦惱。翻開這本書的你,也正在為此煩惱吧?
有句話想告訴正在煩惱的你,那就是「每天都辛苦了!」的心情和「煩心苦惱的並
不是只有你」這個事實。
我從事到府看護和日照復健工作已有十二年,主要工作地區在東京都的板橋區和練
馬區。在此之前則在大學附屬醫院的復健科工作約十三年,負責住院病患與門診病患的復健治療。
在接觸多達數萬名的病患和醫院使用者中,除了復健的病人外,我也與其他家屬進行過各種諮商。主題絕大多數都是「母親(父親)不聽我勸」。我的母親今年也快九十歲了,所以家屬的心情,我大都能感同身受。
關心父母的身體,希望他們多運動,但是只要一提出「要不要出去散步一下」,反而會被叨念:「待在家裡也不得閒。」甚至有的長輩還會沒頭沒腦的對鄰居說些「我被孩子趕出家門」之類的話。
有時,為了預防因為生活習慣不佳而罹患的疾病,追問父母的血壓或體重,卻被怒斥:「連我吃東西你都要管嗎?」兒女只是擔心長輩,並沒有任何惡意,卻被扭曲解釋。「他們就是不願意坦然接受」的聲音時有耳聞。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吧。提出為他們好的建議,長輩卻不屑一顧,你可能會不自覺的脫口而出:「既然這樣,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但是,你不可能真的放著不管,畢竟是血脈相連的「親子」。
本書的主旨便是希望在你煩惱與長輩如何溝通時,多少能給予一些幫助。
◆其實「與父母的對話」最困難而深奧
當孩子呱呱墜地,照顧孩子就是父母的責任。手把手將孩子扶養成人,父母自己卻慢慢衰老,這時角色對調,換成孩子照顧父母。
但是,大家都是成人,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所以很容易就會發生意見衝突。只要溝通上稍有差距,或是小誤會,不少家庭就會衍生成大摩擦。
有些人覺得「都是一家人,說話不用顧忌什麼」,於是就不假思索的「直話直說」。這是親子溝通中的一大陷阱。
正因為親子是緊密而深厚的人際關係,所以學好讓彼此心情都愉快的溝通術才更顯重要。
其實,我自己也經歷過親子關係僵化的「嚴重挫折」經驗。我想稍微談談當時所發生的事。
當我還在大學附屬醫院就職時,一直以「復健專家」自居,這是因為我擁有兩個
「專業物理治療師」(類似專科醫生)的資格,而且在物理治療師的國家資格中,都是最高等級。另外,我也在日本物理治療師協會擔任常務理事,參與多個日本物理治療學會,自覺在同業處於領先地位。我還曾參與編寫新手物理治療師學習的教科書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為這些種種條件,我自詡是「物理治療的專家」,現在回想起來,也不能算是有問題。但是這個「自我認知」卻在我家的親子關係中成了悲劇的導火線。
有一天,母親抱怨「腰痛」、「大腿後側有麻麻的感覺」。當然,這是我的專業領域,我立刻回道:「包在我身上」,工作一結束就回到老家為母親診療。
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盡孝道,所以我沒有半點不悅,全心全意都想為媽媽好。甚至
因為自己能出一份力而心中暗喜。
我一面幫母親診療,一面問:「哪裡痛?怎麼痛法?」、「什麼狀態下疼痛會加劇?」、「什麼時候疼痛會緩和?」尋找疼痛的原因。為了適當的處置,我動用了至今學過的所有知識,全力以赴想解決問題。
最後很順利的在當下便減緩了疼痛,稱得上是大展身手。而母親的疼痛,主要原因出在「生活中的動作」。
我以專家的角度,從運動學、解剖學、生理學向母親解釋疼痛的原因,指出她「必須改善的動作」,說明復健的方法。而且,不厭其煩的提醒,如果不照我的建議做的話:
• 多久時間後疼痛會再復發。
• 疼痛復發時,可能會更加惡化。
• 復發之後,很可能無法像這次那麼快就減輕疼痛等等。
另外,我也說明復健的方法。在做伸展運動或肌肉鍛練時,最好朝哪個方向,可以施加多大程度的負荷,需要做多少時間和次數。復健時要注意哪些事項,有可能出現哪些副作用?以及必須避免的動作和可以做的動作。持續做多久會恢復過去的狀態。最後再附上參考文獻出處,大有「我說明得如此詳盡,你還有什麼想問的嗎?」的味道。
我對自己的診斷結果十分滿意,也相信問題已經解決。直到現在還記得,那一天我帶著如何愉快的心情踏上歸途。
幾天後,我為了別的事聯絡母親時,順便問道:「那天看完之後,腰的狀況如何?」
沒想到母親說:「完全沒好轉,不只哦,好像更痛了。」我大吃一驚。「不可能吧。而且怎麼會更痛呢⋯⋯」
我這麼驚訝是有原因的。因為問診的時候,母親的疼痛確實減輕,證實我的方法有效。於是我忙不迭的追問。
我:「你有按照我說的方法復健嗎?」母:「當然有啊。」
我:「那現在是什麼樣的痛呢?」母:「跟以前一樣的痛啊。」
我:「那就奇怪了。你該不會沒有按時做復健吧?」母:「有。我都照你說的做了。」
母子倆就這麼相持不下的爭論。後來經我仔細詢問,才知道母親做的是她自己發明的「媽媽自創復健法」,難怪成效不佳。我那麼懇切仔細、份量十足的復健指導,根本是白忙一場。
那時,我腦中想到的是,「為什麼身為復健專家的我,那麼詳盡認真的指導,母親卻硬是不照我的話去做呢?」正因為我全心全意為她著想,所以才會感覺母親沒把我的心情放在心上。但是,我面對的是我的母親,再怎麼樣也不能不管不問。
我:「媽,你還是一直在痛吧?也想早點治好吧?」母:「那是當然嘍。」
我:「既然這樣,何不照我教你的方法做做看?」母:「我不是說了嗎?我有做呀!」
我:「我說的不是你的自創復健,而是我教你的方法。」母:「你教的方法,我做不來啦。」
我:「你真是固執耶。」母:「你才是難搞咧!」
我:「是嗎?既然這樣,你愛怎麼樣就隨便你好了!」
一言不合的爭吵。結果五天後母親住院了,真是糟糕透頂。明明以復健專家自居,卻改善不了母親的症狀。甚至正常的與母親溝通,我都做不到。
這個事實擺在眼前時,我沮喪到了極點。因為,過去診治病人的時候,從來沒有像這樣溝通不良的經驗。
我曾經診治的病患,都會把我的話聽進去,即使解說的內容有難度,也會再三詢問,直到聽懂為止。而解說的內容還不及向母親說明的一半,很多人出院時也都有明顯的改善。
我與母親之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
◆希望長輩節制飲酒。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告訴他們?
前面就是我與母親之間真實發生的「親子意見相左的故事」。讀過之後,你有什麼感覺呢?我相信應該有人覺得「我家也有相似的狀況,正頭痛呢」。
這本書便是我在與深愛的母親發生齟齬後,重新審視「溝通方式」的過程裡,以個案研究的形式,整理出我所體會、發現的「加深親子感情的溝通方式」。
不經大腦思索的表達方式標示為「╳」,希望大家嘗試的表達方式標示為「○」,來做個比較。
「我擔心父母,但是一見面總是吵架。」
「跟爸媽說話,就會累積壓力,真想改變這個狀態。」
有這類煩惱的人,讀完本書,也許會給你一些啟示。
這裡我想舉個研究的個案為例,請各位務必一起思考。
舉例來說,你的父親是個嗜酒如命的人,每天晚上都要來一杯。然而每個人抒解壓力的方法不同,也不能一味的禁止。
但是,如果體檢時接到「進一步檢查」的通知,心裡總是會擔心吧。身為兒女,當然盡可能希望父親「少喝點酒」。
這種時候,你會怎麼告訴他「少喝一點酒」呢?
我認為溝通沒有「獨一無二的正確答案」。親子之間的關係,不但每個家庭「天差地別」,而且適切的提醒也視親子的關係而定。話雖如此,如果要提出「一個答案」,不妨可以考慮這麼說。
「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會去家庭旅行。真令人懷念啊。爸爸也快退休了,我們又可以一起去旅行了。」
乍一看,喝酒和旅行好像完全扯不上關係。但是當子女這麼說時,作父親的心裡會產生以下的情緒。
「以前一家人一起旅行,真是件快樂的事呢。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我也快退休了,又可以製造新回憶。所以,身體必須維持健康才行。我還是少喝一點酒好了。」
前述的開場白,夾帶著積極正向的情緒,達到促成父親不再貪杯的行為。換句話說,這句話是一種喚起「自發動機」的提醒,讓父親主動的想要戒酒。
對父親說:「不要再喝了!」他肯定也是會回嘴:「煩死了,別管我啦!」乖乖順從兒女指示的父母並不多。這時候,我們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能讓父親抱著正向的心情減少酒量」。從這個角度出發,尋求解決問題之道。
親子之間的溝通,不是單純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就行了。思考「如何讓對方抱著積極的心情好好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什麼樣的話,會成為爭吵的導火線?換成什麼樣的說法,才能改善親子關係呢?怎麼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守護父母呢?
盼望藉由閱讀本書,能引導各位對這個疑問提出「屬於自己的解答」。本書的點子,是數百種表達方式中的「一種答案」,並非絕對的答案。希望你能抱著愉快的心情,一邊閱讀,一邊發現「如果是我,會想這麼表達」、「原來可以這麼說」。
如果本書能為你與長輩之間加深親情盡一份綿薄之力,身為作者將不勝喜悅。
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是大家的煩惱
親子,是世界上最緊密且深厚的「人際關係」之一。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會為了如
何與父母溝通而煩心、苦惱。翻開這本書的你,也正在為此煩惱吧?
有句話想告訴正在煩惱的你,那就是「每天都辛苦了!」的心情和「煩心苦惱的並
不是只有你」這個事實。
我從事到府看護和日照復健工作已有十二年,主要工作地區在東京都的板橋區和練
馬區。在此之前則在大學附屬醫院的復健科工作約十三年,負責住院病患與門診病患的復健治療。
在接觸多達數萬名的病患和醫院使用者中,除了復健的病人外,我也與其他家...
目錄
序言 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是大家的煩惱
第1章 日常中不經意的「傳達失誤」
第2章 擔心為時已晚的「傳達失誤」
第3章 想提醒父母的「傳達失誤」
第4章 想讓父母做某事的「傳達失誤」
第5章 被父母拒絕時的「傳達失誤」
第6章 父母自己察覺不到的「傳達失誤」
第7章 父母開口「拒絕不了」
第8章 讓父母傷心而「說不出口」
結語
附錄 與高齡父母溝通的「對話模式」25選
序言 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是大家的煩惱
第1章 日常中不經意的「傳達失誤」
第2章 擔心為時已晚的「傳達失誤」
第3章 想提醒父母的「傳達失誤」
第4章 想讓父母做某事的「傳達失誤」
第5章 被父母拒絕時的「傳達失誤」
第6章 父母自己察覺不到的「傳達失誤」
第7章 父母開口「拒絕不了」
第8章 讓父母傷心而「說不出口」
結語
附錄 與高齡父母溝通的「對話模式」25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