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卜正民為大眾而寫、最受全球讀者喜愛的歷史著作!
✽漢學巨擘史景遷,重磅推薦。
✽超脫框架的迷人歷史故事,將維梅爾的畫作化為開向過去的窗。
歐洲在十六、十七世紀所經歷的那些重大轉變,我們常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類的事件為核心來鋪陳。而本書的宗旨就在讓讀者知道,如果我們想了解這些轉變的原由,只有把歐洲當時所互動的世界都納入觀照,才是忠於史實的描述。
歐洲人並非只是往外走進世界,靠一己之力,即改變世界:他們是遭遇其他地方的人和資源,才藉此改變世界。
講述這段歷史雖然從台夫特開始,但特別不能略過台灣,若沒有荷蘭商人把財富從台灣和亞洲其他地方送回台夫特,維梅爾說不定無緣成為出色的畫家。這個故事的核心,就是十七世紀時已經進行的全球化。
✽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歷史
《維梅爾的帽子》是我第一本針對一般大眾而寫,也是讀者人數最多的一本書。遇到一般讀者時,他們總會對我提及此書。撰寫《維梅爾的帽子》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將我對明朝的所學所知與世界連結起來,不是局限在中國歷史的框架內,而是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
我希望台灣讀者也能一樣為令人驚訝的歷史故事而著迷,因為世界比我們多數人想像的還要來得小。
──卜正民
作者簡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中國史教授,曾擔任史丹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撰寫、編纂了《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通敵》等十餘部著作。
他還主編了一套六冊探討中國史的書籍,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獲得加拿大歷史協會頒予每五年評選一次的最高歷史學獎項Francois-Xavier Garneau Medal,2006年獲頒古根漢學術獎(Guggenheim Fellowship)。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太平天國之秋》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維梅爾的帽子》旁徵博引,敘事精彩。卜正民以維梅爾畫作的多處細部為切入點,引領讀者出入十七世紀世界貿易、文化交流的廣闊世界。卜正民以台夫特為中心,讀者隨之神遊歷史,旅途中可見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難的水手與其同伴、銀礦和馬尼拉大帆船。書中處處叫人驚喜。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
在卜正民不安分且永不失好奇的目光檢視下,維梅爾的小畫放大為波瀾壯闊的世界史,從船難、屠殺到全球氣候模式、煙草傳播史,過往諸事盡收眼底。本書一如維梅爾筆下的珍珠,映照出自身以外的世界。很難想像還有比這更引人入勝的世界史和維梅爾的指南。
──羅斯.金恩(Ross King),《布魯內列斯基的圓頂》、《馬基維利》作者
《維梅爾的帽子》構想絕妙,完成出色(可惜我自己沒早想到這點子)。在卜正民的筆下,維梅爾的畫化為開向過去的窗,照亮那段世界正因全球貿易而改頭換面的迷人時期。
──湯姆.史坦迪吉(Tom Standage),《六面鏡中的世界史》作者
有些人自認已把十七世紀的尼德蘭摸得一清二楚,但他們若是讀了卜正民這部精彩之作,肯定要大為震驚。他透過維梅爾的畫作,帶領我們穿過歷史之門,豁然開朗,看到煙草、奴隸、香料、海狸毛皮、中國瓷碗、南美白銀的廣闊世界,把原本相隔絕的民族牽在一起。在瓷器恬靜的垂柳背後,我們聽到波濤和炮火聲。
──安東尼.貝利(Anthony Bailey),《維梅爾:台夫特一景》作者
名人推薦:〔名家推薦〕
《維梅爾的帽子》旁徵博引,敘事精彩。卜正民以維梅爾畫作的多處細部為切入點,引領讀者出入十七世紀世界貿易、文化交流的廣闊世界。卜正民以台夫特為中心,讀者隨之神遊歷史,旅途中可見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難的水手與其同伴、銀礦和馬尼拉大帆船。書中處處叫人驚喜。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
在卜正民不安分且永不失好奇的目光檢視下,維梅爾的小畫放大為波瀾壯闊的世界史,從船難、屠殺到全球氣候模式、煙草傳播史,過往諸事盡收眼底。本書一如維梅爾筆下的珍珠,映照出自身以外的世界...
章節試閱
第一章從台夫特看世界
The View from Delft
二十歲那年夏天,我在阿姆斯特丹買了輛腳踏車,往西南騎過荷蘭,展開從亞德里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到蘇格蘭尼維斯山(Ben Nevis)這趟旅程的最後一段行程。第二天,我騎在荷蘭鄉間,時近傍晚,天色開始變暗,從北海飄來的毛毛雨,把路面變得又濕又滑。一輛卡車擦身而過,把我逼到路邊,我一個不穩,連人帶車跌到爛泥裡。我沒受傷,但渾身又濕又髒,擋泥板也給撞彎了,必須拉直。在外流浪,總會碰上壞天氣,我通常躲到橋下,但那時無橋可棲身,我於是找上最近一戶人家,敲門請求避雨。奧茨胡恩太太早就從家中前窗目睹我摔車──我猜她有許多漫漫午後是在前窗邊度過──因此,她開門露出一道縫,往外打量我時,我絲毫不覺驚訝。她遲疑了一會兒,然後甩開疑慮,把門大大打開,讓這個又濕又髒的狼狽加拿大青年進到屋裡。
我想要的就只是站著避一陣子的雨,打理好精神就出發,但她不同意,反倒讓我洗了熱水澡,請我吃了一頓晚餐,留我住一晚,還硬塞給我幾樣她已故丈夫的東西,包括一件防水外套。隔天早上,白花花的陽光灑在廚房餐桌上,她請我吃了一頓我這輩子吃過最美味的早餐,然後赧然輕笑,說起她兒子若知道她留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在家裡過夜──而且還是個男人──會有多生氣。吃完早餐,她給我當地景點的明信片當紀念,建議我去其中幾個地方逛逛再上路。那個星期天早晨,陽光耀眼,我又不趕行程,索性照她的建議,出去隨便走走看看。我沒想到,就那隨意的一遊,我與她所在的城鎮結下不解之緣。她給了我台夫特(Delft)。
「最賞心悅目的城鎮,每條街上都有好幾座橋和一條河,」以日記聞名於世的倫敦人佩皮斯(Samuel Pepys)在一六六○年五月走訪台夫特時,如此描述這城鎮。他的描述與我所見絲毫無差,因為台夫特大體上仍維持十七世紀時的模樣。那天早上,狀如十五、十六世紀西班牙大帆船的雲朵,從西北邊十幾公里外的北海急湧而來,將斑駁雲影灑在狹橋、以及大卵石鋪成的街道上,陽光映射在運河的河面,把屋宇的磚砌正立面照得亮晃晃的。義大利人以打入感潮沙洲的木樁為基礎,建造出規模更為宏大的海上運河城市──威尼斯。荷蘭人所建的台夫特則與此不同,它位在海平面之下。台夫特以堤防擋住北海,開鑿有閘水道,排乾沿海沼地。這段歷史就保留在台夫特這個字裡頭,因為荷蘭語的delven,意為「挖鑿」。貫穿台夫特西城區的主運河,如今仍叫奧德台夫特(Oude Delft),意為「古有閘水道」。
從台夫特的兩座大型教堂,特別能看出十七世紀的歷史面貌。位在大市場廣場(Great Market Square)的是新教堂(Nieuwe Kerk),興建時間比奧德台夫特運河邊的舊教堂(Oude Kerk)晚了兩世紀,因此而得名。這兩座宏大建築建造、裝飾之時(舊教堂是十三世紀,新教堂十五世紀)當然屬於天主教堂,但今天已不是如此。陽光從透明玻璃窗射進,照亮教堂內部,抹掉了那段早期歷史,只呈現那之後所發生的:禁絕天主教的偶像崇拜作風(包括在一五六○年代打掉教堂的彩繪玻璃),將教堂改造成近乎世俗崇拜形式的新教集會所。當時的荷蘭人為了擺脫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統治,多方抗爭,而禁絕天主教的偶像崇拜作風就是其中之一。兩座教堂的地面大體是十七世紀的古蹟,因為上面布有銘文,用以標示十七世紀台夫特有錢市民墳墓的所在。當時的人希望埋骨之處離聖所愈近愈好,而埋在教堂底下又比埋在教堂旁邊好。歷來有無數畫作描繪這兩座教堂的內部,其中有許多幅畫裡可見一塊抬起的鋪砌石,偶爾甚至可看到正在幹活的挖墓工,以及正忙著自己的事的人(和狗)。教堂保留了每戶人家埋葬地點的紀錄簿,但大部分墳墓沒有刻上墓誌銘。只有負擔得起立碑費用的人,才會刻上自己的名字和一生行誼。
在舊教堂裡,我碰巧看到一塊刻有約翰內斯.維梅爾1632—1675年的石頭,每個字刻得工整而樸實。幾天前,我才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欣賞過維梅爾的畫作,想不到竟會無意中在這裡碰上這位藝術家的最後遺物。我對台夫特或維梅爾與台夫特的關係一無所悉。但突然間,他就出現在我面前,等著我打量。
許多年後,我得知那塊石頭並非他死時就鋪在墓上。當時,維梅爾還算不上是大人物,還沒資格擁有刻了銘文的墓碑。他只是個畫家而已,某個藝匠行業裡的一名工匠。沒錯,維梅爾是聖路加藝匠公會的頭頭之一,而且在該鎮的民兵組織裡位居高位──但他所住的鄰里裡,還有約八十個人擁有同樣的高位。他死時一貧如洗,即使他死時有錢,那也不足以讓他有資格享有銘文墓碑的殊榮。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收藏家和博物館館長才把維梅爾幽微縹緲、難以捉摸的畫作視為大師之作。如今所見的那塊石碑是到了二十世紀才擺上,好讓知道他埋骨之處而特意前來憑弔的許多人──不像我是不知他埋骨處而無意間碰上──能一償所願。但是那塊石板所在的位置,其實並非維梅爾真正埋葬之處,因為一九二一年大火之後,教堂重建,所有鋪砌的石頭全給拆掉再重鋪。今人所知的,就只是他的遺骸埋在那教堂底下某處。
維梅爾在台夫特生活的痕跡,除了埋骨處之外,其餘皆已不存。今人知道他在大市場廣場附近他父親的客棧長大,長大後,大部分歲月在舊長堤(Oude Langendijck)上他岳母瑪麗亞.蒂恩家度過。在岳母家一樓,圍繞他的子女愈來愈多;在二樓,他畫了大部分的畫作;最後,四十三歲時,債台高築、靈感枯竭的他,在岳母家猝然死去。那棟房子在十九世紀拆掉。與維梅爾在台夫特生活有關的具體東西,無一留存。
欲一窺維梅爾的世界,只有透過他的畫作,但是在台夫特,這也不可能。存世的三十五幅畫作中(另有一幅原收藏於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亞特.迦納博物館,但是在一九九○年失竊,至今下落不明),沒有一幅留在台夫特。那些畫作全在他死後賣掉,或運到別處拍賣,如今散落從曼哈頓到柏林的十七座美術館裡。離台夫特最近的三幅畫作,位在海牙的莫里斯宅邸皇家繪畫陳列館(Mauritshuis)。那三幅畫離台夫特不遠──十七世紀時搭內河平底船到海牙,要花四個小時,如今搭火車只消十分鐘──但終究還是不在他畫那些畫的所在地。要看維梅爾的畫,就得到台夫特以外的地方。在台夫特,就得斷了親眼目睹維梅爾畫作的念頭。
維梅爾的繪畫生涯為何發跡自台夫特,而非別的地方,理由多不勝數,從當地的繪畫傳統到台夫特天然光影特色都是。但那些理由並不足以讓人斷定,維梅爾若是住在荷蘭其他地方,就畫不出那麼出色的畫作。環境很重要,但無法解釋所有的現象。同樣的,我可以提出許多理由,說明十七世紀人類生活跨文化轉變的全球史為何一定得從台夫特開始談起,但那些理由並無法讓人相信,台夫特是唯一一個該作為探討起點的地方。事實上,那裡所發生的事,除了可能改變了藝術史的進程之外,沒有一個改變了歷史的進程,而我也無意在這之外另發高論。我從台夫特開始談起,純粹是因為我碰巧在那裡摔車,因為碰巧維梅爾曾住在那裡,因為我碰巧欣賞他的畫作。只要台夫特不擋住我們遠眺十七世紀的世界,根據那些理由選擇該地作為立足審視十七世紀之地,自然也無不可。
第一章從台夫特看世界
The View from Delft
二十歲那年夏天,我在阿姆斯特丹買了輛腳踏車,往西南騎過荷蘭,展開從亞德里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到蘇格蘭尼維斯山(Ben Nevis)這趟旅程的最後一段行程。第二天,我騎在荷蘭鄉間,時近傍晚,天色開始變暗,從北海飄來的毛毛雨,把路面變得又濕又滑。一輛卡車擦身而過,把我逼到路邊,我一個不穩,連人帶車跌到爛泥裡。我沒受傷,但渾身又濕又髒,擋泥板也給撞彎了,必須拉直。在外流浪,總會碰上壞天氣,我通常躲到橋下,但那時無橋可棲身,我於是找上最近一戶人家,敲門請求...
作者序
20週年經典紀念版〈序〉
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歷史
──卜正民
《維梅爾的帽子》是我第一本針對一般大眾而寫,也是讀者人數最多的一本書。遇到一般讀者時,他們總會對我提及此書。撰寫《維梅爾的帽子》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將我對中國明朝的所學所知與世界連結起來,不是局限在中國歷史的框架內,而是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
這份起心動念來自我在加拿大的教學經驗。我當時希望大學生們運用想像力,將我教授的中國歷史,與他們自身的歷史知識結合。我會這麼做是因為中國歷史上透過海路與世界往來始於明朝中後期,而加拿大是歐洲冒險家在前往中國的途中路過發現的。從十七世紀開始,世人終於知道有中國這個國家及其位置,也開始了解與欣賞明朝製造與販售給世界的物品。為了讓學生看到這些轉變,我選了一系列由荷蘭畫家繪製的靜物畫,來呈現當時中國物品開始進入家戶的樣子。
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時間點上,重新將中國放在十七世紀的時空裡審視還滿合理的,因為那之後中國開始在全球發揮起更為顯著的影響力。帶領讀者回到四個世紀前,就能了解中國看似新的全球地位其實根源自更早。畢竟中國一直是世界的一份子。
《維梅爾的帽子》帶讀者回到明朝,了解到當時中國工藝的興盛,造成對銀的需求大增,因此讓歐洲商人前仆後繼遠渡重洋,前往亞洲。歐洲與中國的商人透過貿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串連起歐洲、中國、東南亞與美洲大陸。景德鎮瓷窯與秘魯銀礦的往來,為現代的全球經濟奠定下基礎。
我選擇約翰內斯.維梅爾作為本書的焦點人物,部分是因為他被譽為十七世紀傑出的荷蘭畫家之一。幾乎每個人的「最愛藝術家」名單上都會有他。雖然他從未去過中國,但從他在台夫特工作室完成的畫作裡,時不時將當時歐洲人覺得精美的中國物品畫上畫布看來,他已經開始理解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將維梅爾與中國放在一起討論,讓我的西方讀者大感驚訝,覺得我竟主張這兩者有關根本匪夷所思。他們想知道我連結維梅爾跟明朝的根據為何,所以我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他們去發現十七世紀以來的更多細節。
雖然我當時寫書的目的,是為了要讓西方讀者發現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我希望台灣讀者也能一樣為令人驚訝的歷史故事而著迷。因為世界比我們多數人想像的還要來得小。
20週年經典紀念版〈序〉
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歷史
──卜正民
《維梅爾的帽子》是我第一本針對一般大眾而寫,也是讀者人數最多的一本書。遇到一般讀者時,他們總會對我提及此書。撰寫《維梅爾的帽子》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將我對中國明朝的所學所知與世界連結起來,不是局限在中國歷史的框架內,而是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
這份起心動念來自我在加拿大的教學經驗。我當時希望大學生們運用想像力,將我教授的中國歷史,與他們自身的歷史知識結合。我會這麼做是因為中國歷史上透過海路與世界往來始於明朝中後期,而加...
目錄
20週年經典紀念版〈序〉
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卜正民
第一章從台夫特看世界
第二章維梅爾的帽子
第三章一盤水果
第四章地理課
第五章抽煙學校
第六章秤量白銀
第七章旅程
第八章結語:人非孤島
20週年經典紀念版〈序〉
用更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卜正民
第一章從台夫特看世界
第二章維梅爾的帽子
第三章一盤水果
第四章地理課
第五章抽煙學校
第六章秤量白銀
第七章旅程
第八章結語:人非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