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清醒推薦
Vito大叔|熱情人生學院執行長、人氣Podcaster、圖文作家
田定豐|英國TQUK國際心理諮詢師、聲波療癒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從家庭、愛情到職場,PUA的手法無孔不入,讓人不知不覺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這本書將帶領你我勇敢對不合理說「不」。──Vito 大叔/熱情人生學院執行長、人氣Podcaster、圖文作家
我們需要從「感覺哪裡怪怪的」走向「知道怎麼應對」……說「不」不代表自己不好、不夠體貼,而是我們開始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它讓我們明白,拒絕不是傷人,而是自我照顧。──田定豐/英國TQUK國際心理諮詢師、聲波療癒師
我們不是要變得冷酷無情,也不是要把自己的溫柔收起。而是要知道自己的底線,看懂那些來索取和傷害我們的人……邀請你一起翻開這本書,一起找回人生的選擇權。──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這是一本教你反制人性黑暗的技巧書,除了維護界線、建立自尊的基本功外,還要教你怎麼「回嘴」……人心險惡,這本書可以讓你笑傲江湖。──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媒體推薦:
推薦文 你可以「回嘴」!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讓我們先幫PUA(Pick-up Artist)下個定義:它指的是透過操弄和話術來「設計」他人的情緒,進而使自己得利的行為。
根據我的觀察,PUA大概會以這四種方式呈現:
.受害賣慘
.打擊信心
.販售焦慮
.捧高踩低
PUA影響的範圍包含了所有人際關係的領域,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稱為「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PUA就是人際江湖的各種殺招與心機。中招的人不見得會死,但會變得退縮與封閉。小時候媽媽告訴你做人要善良,被PUA以後你才發現,原來很多人沒有媽媽。不僅是PUA你的人沒有,那些知道你入坑之後笑你傻、作壁上觀,或者跟著踩你一腳的人也同樣沒有。
有些雞湯書的作者會把這些受傷的經驗視為「長大」,告訴你世間不可盡信。其實不然,那更接近是一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對我們的心理健康與適應都有很大的影響。
PUA影響最大的是人的「自我敘事」,它會讓人扭曲自我,造成故事的不一致。原先以為的自己被操控者摧毀了,在邊界感被削弱的同時,他人的批評與「建議」更容易傷害我們的自我認同,造成惡性循環。我們不僅會因為反覆的自我懷疑而變得憂鬱,也會質疑別人的善意,難以區分正常與異常的人際行為,更擔心自己再度被操弄。我們可能會開始戴著口罩上班、放大別人的一言一行、覺得自己被監視,或成為別人暗中討論的對象。
有人在感情裡被PUA後無法再開展下一段親密關係,有人在職場被PUA後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有人在家庭裡被PUA後內耗終身,有人在學校被PUA後不敢再去上學。
PUA可以被我們理解為霸凌的一種型式。操控者通常善於精微隱密地將它包裝成管教或領導風格的一部分,更有甚者,他們會躲在性別或社會議題的保護傘下,偽裝成受害者或先行者,從而獲取更多關注。例如:「無辜」的銷售者、充滿「愛心」的志工、關懷弱勢的平權先鋒、懵懂無知的天真少女等等。
他們善用各種「人設」玩兩面手法,但實際接觸後才發現他們別有用心。或者說,他們一直在用對「人格面具」(persona)的過度認同來使自己毋須面對個人的陰影(shadow)。
出於種種原因,他們不尊重別人的自主性,也不覺得有必要尊重。他們的底層邏輯是:「別人就該跟我想得一樣,照我的價值觀去行動。」假如別人不這麼做,我就有權力藉由威逼利誘來改變他們。
周遭的人很清楚他們的「雙標」、不一致,但他們對此卻安之若素。
正如作者所說,他們追求的是「我好,你不好。」在我的經驗裡,這類人不會允許你對事件有不同的詮釋,並且樂於用各種手段孤立和打壓異己。
這是一本教你反制人性黑暗的技巧書,除了維護界線、建立自尊的基本功外,還要教你怎麼「回嘴」,怎麼讓他們自曝其短。
這世界還是善良的人居多,遺憾的是,善良不足以自保,而且善良的人通常習慣明哲保身,沒辦法給你直接的幫助。
鼓勵未曾受害的人讀這本書,了解一下前人踩過的坑;也鼓勵受害過的人讀這本書,知道要怎麼應對操控者的權謀。
人心險惡,這本書可以讓你笑傲江湖。
推薦短文
如果此刻的你感覺越來越沒有自信,甚至開始懷疑起自己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不知不覺中被其他人PUA了……
從家庭、愛情到職場,PUA的手法無孔不入,讓人不知不覺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這本書將帶領你我勇敢對不合理說「不」,一起學會如何識破套路、擺脫控制,重新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只要好好練習在五種場合、十四類人際關係中有意識的覺察,從調整四種應對態度開始,再善用六大反制方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安全界線,相信你一定能夠親手打造出充滿自信的嶄新未來。
活出熱情人生的第一步,就從反PUA開始!
──Vito大叔/熱情人生學院執行長、人氣Podcaster、圖文作家
在這個人際互動變得複雜且高壓的時代,我們需要一本實用的心理書,來幫助自己辨識那些披著善意外衣的操控話語。
這本書不是對抗手冊,也不是喊口號式的情緒宣洩,而是一步步拆解語言背後的心理結構,讓我們重新理解什麼是隱性壓迫、什麼是越界的關心。
作者以深厚的心理學視角與豐富的生活實例,引導我們看見:心理操控不只是出現在戀愛中,它其實無所不在。從辦公室到家庭飯桌,從師生對話到社交平台,語言裡的控制與操縱,有時並不尖銳,卻足以讓人懷疑自己、壓抑需求、默默讓渡界線。
我們需要從「感覺哪裡怪怪的」走向「知道怎麼應對」。
這本書先讓我們看清話術如何運作,陪我們練習設立邊界,並且提醒我們:說「不」不代表自己不好、不夠體貼,而是我們開始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
這是一本送給每個曾在關係中感到不安,卻無法說出原因的人的書。它讓我們明白,拒絕不是傷人,而是自我照顧;識破操控,不是為了懷疑所有人,而是讓我們更有能力感受真正的善意。
願這本書成為你在人際世界裡的一盞清明之燈,照見不該繼續妥協的地方,也照見,你值得更尊重的對待。
──田定豐/英國TQUK國際心理諮詢師、聲波療癒師
每次在上課時,我聽到最多的問題,往往都是:我無法拒絕他人。
然而,這不是技巧問題,是知道要拒絕,但每次要開口時,害怕他人失望,便又說了「好」。
明明已經筋疲力盡,卻還是幫同事做了那份根本不屬於你的工作。明明不想參加的飯局,卻還是硬著頭皮笑著赴約。明明心裡大聲說著不想,卻還是點頭答應了那個「就這一次」的要求。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讓步,其實一點一點地削弱我們對自己的信任。就像PUA這個詞,本來講的是搭訕藝術家,卻慢慢地變成了榨取甚至控制對方的武器。
而《反PUA生存指南》這本書最棒的,是除了辨識PUA外,還豐富了我們對自己的思考。
例如,什麼是你不願意妥協的信念?什麼讓你感到被消耗、被控制?你曾經在哪些時候感覺被逼著接受?當思考過這些信念後,你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我的底線在這裡,請尊重我。
我們不是要變得冷酷無情,也不是要把自己的溫柔收起。而是要知道自己的底線,看懂那些來索取和傷害我們的人。
邀請你一起翻開這本書,一起找回人生的選擇權。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