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隱身數十載的大稻埕、萬華與西門町老店,煥然一新成為網美打卡熱點!
這些亮麗風采的背後,蘊藏著一連串的精心布局與深度策略,重新打磨的不僅是店面招牌,還有傳承永續的品牌心意。
作者張庭庭擁有逾二十年專注於品牌建設、店鋪改造與文化創意的豐富經驗,曾在臺灣與中國執行多項政府與民間專案。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將人文、美學與創意融入商業策略,成功輔導超過700家微型企業、傳統產業、老店與文創品牌,為傳統產業注入全新活力。
近年來,作者攜手臺北市政府推動「台北造起來」計畫,專注於協助地方店家進行品牌輔導與包裝設計,取得卓越成果。
本書彙整了在老店轉型中的寶貴經驗,分為招式篇與案例篇,分享老店成功轉型的8大關鍵策略:
1. 轉念
2. 定錨
3. 跨域
4. 跨代
5. 搭橋
6. 展演
7. 沉浸
8. 擴界
書中精選了12間位於大稻埕與萬華地區的成功案例,包括:
● 小王煮瓜:改造後連續6年榮獲米其林指南推薦。
● 兩喜號:艋舺龍山寺旁屹立百年的魷魚羹老店。
● 源竹隆香:大稻埕的百年香鋪品牌新生。
● 李九英:百年油鋪的創新轉型。
● 竹木造咖:日韓觀光客必逛的特色店鋪。
是傳統產業經營者、品牌建設專家與創業者的寶貴指南,為品牌注入創新活力,實現永續經營與市場競爭力提升。
作者簡介:
張庭庭
現任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並擔任居家及小型企業(SOHO)協會理事長。畢業於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擁有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專精於以下領域:
● 品牌策略與建構
● 品牌溝通與行銷
● 文化創意行銷
● 故事行銷
● 媒體公關整合行銷
深耕品牌改造與行銷領域逾二十年,特別是在執行台北市「台北造起來」計畫中,為傳統店家提供深度輔導與改造,成果斐然。著有《人文品牌心法:讓顧客用荷包為你喝采》一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張庭庭以「人文品牌」加上「店家即景點」的概念,率領團隊在大稻埕、萬華等老城區發功,不僅翻轉了無數老店的形象,延續其生命,也成功拉抬了這些區域的商業與觀光能量,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地方創生。——萬以寧/二代大學業師暨前校長/前宏碁資訊董事長
「老」不等於「過時」、「無用」;老店、舊行業經過時間沈澱,自帶著迷人的內涵。運用文創的「匠心」和「匠藝」,讓經由時間淬煉的文化內涵發光發熱,傳統行業依舊可以冬去春來,迎向新生。——于國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名人推薦:張庭庭以「人文品牌」加上「店家即景點」的概念,率領團隊在大稻埕、萬華等老城區發功,不僅翻轉了無數老店的形象,延續其生命,也成功拉抬了這些區域的商業與觀光能量,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地方創生。——萬以寧/二代大學業師暨前校長/前宏碁資訊董事長
「老」不等於「過時」、「無用」;老店、舊行業經過時間沈澱,自帶著迷人的內涵。運用文創的「匠心」和「匠藝」,讓經由時間淬煉的文化內涵發光發熱,傳統行業依舊可以冬去春來,迎向新生。——于國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章節試閱
自序
與老字號的歲月對話
年輕時自詡滿腔文藝,既醉心於傳統詩詞歌賦,又鍾情西方文學與藝術,卻於產業工作多年後瀟灑去職,赴美攻讀MBA。後來我悟出,西方的商學理論固然有許多值得借鑑,但藏諸背後的競爭與功利算計,非我所喜。自己樂在其中的,其實是協助那些認真的熱血經營者打造品牌,而且是以東方特有的文化質地,去捏塑一個個牽動人心又能賺錢獲利的商業臉譜。
曾經創辦台灣第一本創業刊物《SOHO甦活》雜誌,後來規劃執行台灣第一個女性創業輔導計畫「飛雁專案」,而後規劃執行中小企業品牌輔導計畫「品牌台北」與「品牌陝西」,再到輔導改造特色店家與老店的「台北造起來」計畫與澳門的「社區文創」計畫、成都的社區品牌打造計畫,然後是2024年下旬啟動的新莊廟街店家改造。二十多年來,我參與了兩岸許多公部門的品牌與文創相關輔導計畫,還有許多民營企業的委託案。
以小博大的江湖智慧
走過長江、黃河、渭水、淡水河、大漢溪,我發現廣袤商業江湖中,藏著許多不單只想賺錢的熱血經營者。他們胸中充滿澎湃,只是自己說不出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像阿原肥皂、微熱山丘那般,經營者有廣告或策劃經歷背景,有能力精準且動人說出自己心中的品牌追求。
我與團隊試著領會其心、勾出其魂、捕捉其神,再從族群或在地文化中汲取相映生輝的養份,與企業共同創作,生出足以匹配品牌靈魂的飽滿身型,然後開始被看見、被讚嘆。從新創的一人微型企業到轉型重生的中小企業,一路曲折走來,一次次與缺乏資源的企業主並肩作戰、共歷悲歡。從策略、定位、命名、文字、設計、展佈、網絡、媒體、活動、內訓,品牌經營諸多環節無役不與、點滴累積,因此精鍊出許多以小博大的江湖智慧,我陸續將之整理成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文品牌心法,並於2013年由大塊文化出版成書。
2013年之前,人文品牌心法發功的對象以微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為主,涵蓋餐飲、食品、傳產、文創與科技等行業。隨著書籍問世,知音接踵而來,也拓展了團隊施展拳腳的領域,包含文旅相關策畫、場域文創策畫,以及老店與老街區的改造等等,讓我們在兩岸快速累積了許多精彩案例,也讓人文品牌這把利刃不斷得以淬鍊磨礪,尤其是2015年執行至今的「台北造起來」(台北特色店家改造計畫),雖然只要營業滿三年的台北市店家就可以參加甄選,也的確有不少年輕店家改頭換面更上層樓。但更受矚目的是許多超過半世紀以上甚至百年的老店紛紛入列,尤其位於大稻埕、萬華等老城區的業者。
改變了老城街區紋理
與這些老一代及新一代掌門人的問答交流,一次又一次穿梭往返過去、現在與未來,無數與歲月的對話化為品牌新貌,不僅改變了老城的街區紋理,也讓城市觀光與消費有了另一種跨時空體驗。本書內容便是以老店改造為主軸,分享箇中經驗手法,以及12家分布在大稻埕與萬華老街區的案例。
感謝多年來與我們一路相知相惜的企業主、店家;感謝多年來相信並支持專業的「台北造起來」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商業處;感謝協力支援甦活團隊完成老店改造項目任務的陳承廷、楊佳璋、廖佳玲、余瑞銘、于國華、顏毓賢等各領域專業顧問;感謝此刻設計、樺致設計、陳舍設計、綠友設計等優秀協力設計團隊;感謝古今哲人賜予豐厚的文化糧倉。最後要感謝熱情有幹勁的甦活創意同仁們,把為客戶打造品牌當作自身志業,各個練成八爪章魚功夫,得以讓輔導成果順利呈現。
另外,店家改造案例中有關故事、文案部分,精通現代文學的甦活文案總監林恩如小姐貢獻良多;而有關美學設計的諸多訣竅,長年受到甦活設計總監羅翊的啟發,特此為記。
案例篇
夜市小吃攤升格觀光餐飲名店!——小王煮瓜 Wang’s Broth
注入萬華獨有的市井味文創,小王清湯瓜仔肉變身為小王煮瓜。煮食攤車昇華成打卡裝置,辦桌的歷史融入空間。昔日的華西街小吃攤從本地人最愛,晉升為觀光客朝聖的排隊名店,連續6年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
庶民版的酒家菜
台北華西街,早上九點,一鍋甘甜清香的瓜仔肉清湯,配上一碗油亮亮、黑金金的香菇滷肉飯,這是咱艋舺人每日上工前的早頓。四十年的老滋味,來自艋舺兩代小王。
第一代「小王」——王明雄,大家都叫他「小王」,他有個當過總舖師的老爸,在華西街賣日本料理。小王退伍後,為了不搶爸爸的生意,在他的攤位旁另開一攤,賣起了獨創的清湯瓜仔肉,當時是一九七五年。
清湯瓜仔肉是小王的發明,靈感則來自他當過總舖師的老爸。辦桌菜、酒家菜經典的瓜仔雞湯,但老爸總說,雞肉帶骨,小孩子不方便吃。小王於是將雞肉換成了豬肉羹。主角換了,但靈魂的湯頭可不能變。瓜仔雞湯專用老牌醬瓜罐頭「日光花瓜」調製湯底,王家的清湯瓜仔肉依然如此,運用獨家調配的食材比例與熬煮時間,熬出深不見底的褐色湯頭,喝起來卻會回甘,那是多年練就的功夫,以熬煮六小時的大骨湯底兌罐頭醬瓜汁,煨出最適的美味。
小王純手工製作的肉羹,以豬後腿肉製成,厚實又大塊。每天在熱滾滾的鍋前現捏現煮。入口前,灑點老牌黑胡椒,那是內行人的吃法。另一個招牌是香菇滷肉飯,特選連皮的豬頸肉,手工切丁,帶著豬皮多了嚼勁,也讓整碗飯充滿膠質的濃郁口感,泛著黑亮的油光,人稱「黑金滷肉飯」。還有燉肉飯,五花肉滷到入口即化,配上一樣滷到入味的白菜滷。一碗滷肉飯或燉肉飯,再配上一碗清湯瓜仔肉,經典絕配!
二代小王夫婦合力辦桌
十年前,小王的兒子王捷生返家接棒,他從七、八歲就在攤位上洗碗幫忙,華西街和這家店,成長的記憶都在這裡。為了不負老爸託付,也為了那些從第一代小王時期吃到現在的叔叔阿姨,一樣的日光花瓜、一樣是手工豬肉切丁,食材、製程、口味都要照步來。醃肉、滷肉等關鍵步驟,不假他人之手,就是要守住老爸傳下的味道。
他和太太羅淑玲一起擦亮了小王的招牌,熟客們三天兩頭來一次,老闆娘對著叔叔、阿姨們噓寒問暖,和自家的美食一樣,緊緊抓住老主顧的心。在兩人的努力下,小王於2019年獲選了米其林必比登推薦街頭小吃。米其林的殊榮讓夫妻倆更加戰戰兢兢,不僅心繫自家的店,更希望整條華西街恢復往日人氣,同年再投入「台北造起來」店家再造計畫,以「小王煮瓜」的新名字重新出發,老舊的門市改頭換面成打卡景點,特別的是店內一隅重現了辦桌場景,向總舖師阿公致意,更不忘清湯瓜仔肉的源起。
不賣瓜,只煮瓜,小王煮瓜煮出醬瓜的古味新吃法,庶民的酒家菜,艋舺王家的手路菜,吃過的人都誇!
【改造筆記】
華西街夜市的「小王清湯瓜仔肉」從小吃攤子起家,以獨門口味的清湯瓜仔肉與黑金魯肉飯打響名號,這艋舺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道地口味,於2019年首次榮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這四十多年的老滋味,來自兩代「小王」。
清湯瓜仔肉是第一代小王——王明雄的發明,靈感來自他當過總舖師的老爸。瓜仔雞湯是台灣辦桌菜、酒家菜經典菜色,王明雄將雞肉換成了豬後腿肉做成的肉羹。專用老牌醬瓜罐頭「日光花瓜」調製湯底,費時費工熬出甘美湯頭,喝起來會回甘。另一個招牌是香菇滷肉飯,特選連皮的豬頸肉,手工切丁,帶著豬皮多了嚼勁,也讓整碗飯充滿膠質的濃郁口感,泛著黑亮的油光,人稱黑金滷肉飯。
後來兒子王捷生返家接棒,成了第二代小王。他從小就在攤位上幫忙,接班後完全遵循老爸制定的食材、製程與口味,和妻子羅淑玲一起,一個掌管煮食區,一個負責服務收帳,兩人把小王的招牌擦得更亮,從原本只是一個攤子,後來在後方擁有了自家店面,成為食客內用區。
重現庶民酒家菜的故事
只是店面過於老舊,還有漏水問題。而料理煮食區域是在店門口的攤車,一到夏天悶熱極了,衛生條件也堪虞,讓不少觀光客望而卻步,故而原本的生意是以萬華在地客為主。登上了米其林必比登後,第二代王捷生和太太羅淑鈴亟思轉型,期望提升品牌形象,讓顧客有更舒適的體驗,也希望藉著這次改造,帶動起街上其它店家,重振華西街昔日風光。
首先,當然要凸顯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庶民小吃。原本的店名「小王清湯瓜仔肉」註冊不了商標,同時冗長不好記,我建議改成「小王煮瓜 Wang’s Broth」,提取、顯化了這道招牌菜的烹調手法。「小王煮瓜」鮮活的畫面感融和幽默的市井氣,傳遞小王家的煮傳美食。再與Slogan「吃過的人都誇!」上下呼應,趣味反轉諺語「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而為了解決衛生之虞與夏季過熱的問題,我與其他顧問都提議將煮食區域移進有冷氣的偌大店內,然後將店門口區域設計為打卡區。這是一個巨大工程,先不談裝修美化,得先鑿牆挖壁,解決大面積漏水問題,再來重整空間配置,水電管線全部重拉,在材料費與施工費的店家自籌款部分,估計是一大筆支出。所幸店家眼光長遠,格局宏大,沒考慮多久就拍板定案。
在視覺方面,我特別跟設計團隊溝通,品牌的意象我希望是帶著市井味的文創感,能展現萬華特有的氛圍,並傳達品牌的起源跟料理特色。於是,從Logo開始,設計團隊以一系列插畫圖騰,為小王煮瓜渲染了專屬的視覺意象。穿著圍裙戴上眼鏡的小王,有時翹著二郎腿坐在巨型瓜上,有時賣力在巨型鍋邊煮食,充滿反差趣味感。
門面玻璃牆下方的裝飾,設計團隊原本打算採用壓克力材質,美則美矣,總覺得少了點特色。當時我福至心靈脫口而出:「改用罐頭如何?」後來設計師果然巧妙崁入店家使用的花瓜罐頭,成為一道獨有的門面風景。走進店裡,兩旁牆面穿插著別緻的設計與圖騰,融合了華西街的歷史及市井趣味,一旁的LED霓虹燈,小王兩字正閃爍著。懷舊的辦桌區就在店後方的一隅,銘記著清湯瓜仔肉的由來。原本為煮食區的店門前,特別裝置了一個復古的攤車造景,吸引年輕族群及觀光客駐足合影。
美食精髓、街區歷史與市井趣味融合一氣,老店立刻晉升華西街美拍地標。
改造後店家開始開發票,定價也上調一些,雖遭部分本地客反彈抱怨,但外地客與觀光客大量成長,成為店裡的消費主力,每天店門口都有長長排隊人龍。老闆娘開心分享:不只是排隊的人大量增加,連入店的客人都變得更有氣質嘍!平均客單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不只如此,改造還帶動商圈同業跟進,在店面還在動工裝潢的時候,華西街上另外兩家店也開始裝修門面,原本沒落的華西街,人潮一天天變多了。
在2019年改造輔導期間,顧問建議小王煮瓜可以發展冷凍宅配料理,將餐飲品牌延伸至產品品牌,店家積極採納,並迅速找到合作廠商,2020年初便上市,在團購市場大受歡迎,也打進便利超商通路。此舉加上積極與外賣平台合作,讓小王煮瓜順利度過疫情時期停止內用的危機,對營收影響降到最低。
改造後,小王煮瓜連年得到米其林必比登推薦,截至2024年已經六度蟬聯。2023年下旬,受邀進駐桃園機場第二航廈美食區,成立第二間直營門店,在國門迎接國內外旅客,成為台灣美食代表之一。
(品牌梳理、文案與故事撰寫——甦活創意,設計與施工執行——此刻設計)
【改造感言】
第二代羅淑玲
很感謝甦活團隊的幫助,讓傳統小吃生意轉變成有國際感的品牌,吸引各國食客。當初改造是為了讓顧客、員工有更舒適的環境,也想著有利於將來兒女接班、內部創業,沒想到有今天格局。如今回想,投入改造真的是至關重要的決定!
自序
與老字號的歲月對話
年輕時自詡滿腔文藝,既醉心於傳統詩詞歌賦,又鍾情西方文學與藝術,卻於產業工作多年後瀟灑去職,赴美攻讀MBA。後來我悟出,西方的商學理論固然有許多值得借鑑,但藏諸背後的競爭與功利算計,非我所喜。自己樂在其中的,其實是協助那些認真的熱血經營者打造品牌,而且是以東方特有的文化質地,去捏塑一個個牽動人心又能賺錢獲利的商業臉譜。
曾經創辦台灣第一本創業刊物《SOHO甦活》雜誌,後來規劃執行台灣第一個女性創業輔導計畫「飛雁專案」,而後規劃執行中小企業品牌輔導計畫「品牌台北」與「品牌陝西」,...
目錄
推薦序從實戰而生的地方創生智慧/萬以寧
推薦序「文創設計」為老店賦能、產業創生/于國華
自序與老字號的歲月對話
緣起磨亮舊招,串珠成鏈-從「台北造起來」說起
招式篇:心法與手法
轉念—店鋪思維變品牌思維
定錨—挖掘與專屬論述
跨域—商業與文化有機融合
跨代—傳統與時尚和諧共生
搭橋—交棒與接班圓滿過渡
展演—設計與文字相互輝映
沉浸—體驗與消費並肩同行
擴界—土氣與洋氣兼容並蓄
案例篇:熱鬧與門道—大稻埕
傳統南北貨變身文青風山貨鋪—富自山中 Full Mountain
祖母級廚灶用品晉級 maker 尋寶天堂—竹木造咖 Grandma’s Kitchen
老字號涼茶攤變身網紅打卡點—姚德和 Yao de Herb
在大稻埕遇見澎湖灣—澎玉 Jade Boat 191
老字號食品材料行打造香料烏托邦—有多聞UtoPia Spices
傍竹重生的百年天然香金鋪— 源竹隆香 Win Long
百年油鋪譜寫生活打油詩—李九英 Lee’ scoop
案例篇:熱鬧與門道—萬華
父與子的療癒風青草吧檯—老濟安 Healing Herbar
一碗兩吃百年魷魚羹的艋舺故事—兩喜號 Liang Xi Hao
夜市小吃攤升格米其林餐飲名店—小王煮瓜 Wang’s Broth
重繪西門町最沁心的古早味—成都楊桃冰 STAR FRUITS ICE
西門町台北城老舖顯揚烹派日料—美觀園 Merry Cuisine
推薦序從實戰而生的地方創生智慧/萬以寧
推薦序「文創設計」為老店賦能、產業創生/于國華
自序與老字號的歲月對話
緣起磨亮舊招,串珠成鏈-從「台北造起來」說起
招式篇:心法與手法
轉念—店鋪思維變品牌思維
定錨—挖掘與專屬論述
跨域—商業與文化有機融合
跨代—傳統與時尚和諧共生
搭橋—交棒與接班圓滿過渡
展演—設計與文字相互輝映
沉浸—體驗與消費並肩同行
擴界—土氣與洋氣兼容並蓄
案例篇:熱鬧與門道—大稻埕
傳統南北貨變身文青風山貨鋪—富自山中 Full Mountain
祖母級廚灶用品晉級 maker 尋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