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19年,我陪身體不適的媽媽回老家住院檢查。
凌晨的醫院走廊,輪椅上昏迷不醒的媽媽,像一朵陰沉的烏雲,帶來了一場大雨。
在此之前,我沉浸在一個「不會下雨的世界」裡。
晴朗的夏夜,學校圖書館門口的草坪上,和朋友們暢聊著未來。
音樂聲很大,酒精讓人感覺自己在跳舞。
那是我以為的,「長大後的世界」。
然而長大,不是找到了離開雨天的辦法。
長大,是不再害怕下雨,重新回到下雨的世界的時候,不再流淚,不再抱怨。
小時候,家裡的橱櫃裡放滿了便宜的餅乾,那是我們一家日復一日的早餐。
我想擺脫這單調的味道,努力奔跑,離家愈來愈遠。
而媽媽,卻留在了名為「過去」的餅乾盒裡,和家一起變老。
時間的風讓她慢慢受潮,漸漸破碎。
人是在直面脆弱的那一瞬間長大的,可等待這個瞬間的過程,卻顯得特別漫長。
我想努力記錄下這場漫長的等待,記錄一場大雨,和一個晴天。
我們都在雨中長大,也終將迎來晴天。
天氣好的時候,請記得去海邊。
後記
不知不覺中,距離上一本書的出版,已經過去了兩年。在成年人庸常忙碌的日子裡,我笨拙又緩慢地開始了第二本書的創作。
異鄉漂泊的這些年,同一屋簷下的我和媽媽,用各自的方式對抗著生活,一個與兒時傷痛的後遺症搏鬥,一個在對未來的憂慮裡強打精神。我爭分奪秒地向前奔跑,不放過每一個可以探尋更大世界的機會。我迫切地想要長大,那是唯一可以逃離傷痛、保護自己的辦法。
在開闊筆直的公路上向前飛馳並非難事,而被迫减速的那些瞬間——塞車,糟糕的路況,雨雪天與交通事故,是大人們要拿出勇氣來面對的,真正的生活。
醫院裡,面對著麻醉後尚未恢復意識的媽媽,鼻子像是被檸檬汁浸泡著,眼睛和心,同時下起了大雨。
我和媽媽,就像是對方的倒影,在這場無聲的大雨裡,交換了彼此的脆弱。
出院後,我一起去了海邊。大巴士上,我幫媽媽調整座椅,披上外套。大人和孩子之間,彷彿有一道看不見的分界線,過了某一個時間,便要完成這場身分的交接。
第一次進行長篇漫畫的創作,過程像是一場跌跌撞撞、走走停停的旅行,讓我更加懂得,不必因為「塞車」和「雨天」哭泣,那都是「往前走」的開始。
在長篇反覆修改、進入死胡同時,我翻看著過去畫過的東西,偶然找到了兩、三年前畫的幾頁草稿,關於一隻剛失業的小貓回到老家幫媽媽照看水果攤的故事。懷著這樣的心情,我為原本苦澀的故事,編繪了一個散發著水果香氣、雨過天晴般的溫暖結尾,成為了收錄在這本書裡的短篇。
在短篇故事的木瓜香氣裡,我重拾信心,為長篇故事畫上了句號。交稿那天,一場颱風剛剛離開,我從未見過那麽藍的天空,毫無保留地出現在眼前。故事裡的「小狗」與「老狗」最後還是遇見了晴天,生活中所有的雨天,也都是晴天的開始,不是嗎?
最後,感謝這本書的策劃人與編輯不厭其煩地陪我改稿,感謝阮筠庭老師一直以來不遺餘力的幫助。
希望用這本書,祝福所有的母親和所有的孩子。
勇敢的心,會在任何時候帶著我們去往海邊。
nini 2024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