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輔導與諮商」不在諮商師考試範疇之中,卻是諮商師在實習與正式執業之後,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之一。諮商社區化的現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是服務的大宗。因為少子化的現在,家長們很關心兒童身心健康與福祉,因此若孩子在校有情況,除了找級任老師或該校的專業輔導教師協助外,也可能會向外求助於醫師或是諮商師。
儘管許多諮商研究所開設了兒童或青少年諮商的相關課程,然而教師所使用的教科書依然以國外為主,甚至需要自己去找研究資料輔佐,本書乃就國內的現況及全球趨勢撰寫而成,希望可以達有效實用之目的。
作者簡介:
邱珍琬
現職:
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學歷:
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
經歷:
已出版《青少年輔導與諮商》(五南)、《圖解家族治療》(五南)、《圖解助人歷程與技巧》(五南)、《圖解自我探索與成長》〈五南〉、《生命教育》〈五南〉、《圖解輔導原理與實務》〈五南〉、《讓家自由,讓自己愛-35個家庭諮商的故事》、《爸爸,我不會忘記你-心輔系教授記錄失智父親的生活點滴》〈新銳文創〉、《圖解諮商理論與技術》〈五南〉、《圖解團體輔導與諮商》〈五南〉、《圖解兒童及青少年輔導與諮商》〈五南〉、《狗狗心事誰人知-心輔系教授的觀察筆記》〈新銳文創〉、《從逆境走來 滿心正能量》(達觀)等五十餘本,其他學術著作見專業期刊。
章節試閱
與兒童工作的必要考量
從精神分析學派的佛洛伊德開始,就為兒童治療開啟了先鋒,佛洛伊德甚至認為成人時期的許多不適應徵狀和疾病與兒童期的創傷有關(Daniels & Jenkins, 2000, p. 23)。與兒童當事人工作和一般成人不同處在於:兒童通常被視為是較無能/權力的特殊族群,在諮商中所獲得的掌控感、影響其個人人際與社會等脈絡,傳統的權力差異在諮商過程中會改變(McWhirter, cited in Daniels & Jenkins, 2000, p. 127)。與兒童工作的必要先備知能要特別注意,因為兒童是未成年、無法定行為能力,所以諮商師若要與此族群工作,就需要保護與維繫其安全、進一步協助其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因此有一些需要謹慎留心的部分,以免造成傷害。
首先是有關專業倫理的部分,需要知道如何保障與維護兒童福祉,第一是「不傷害」。許多倫理議題與法律有關,因此學校輔導教師,或是服務對象為兒童的諮商師,需要熟悉一些重要通報規定(如所謂的「高風險/脆弱家庭」)以及我國的一些相關法令,像是性別平等法、家暴法、少年事件處理法等,一則可以做為教育或教學之用,處理危機事項時可援用,而在與家長、教師或學生做諮詢時也可能需要;另外,對於危機個案或是通報流程要很熟悉,也注意不要獨力作業或承擔責任,先諮詢督導、同事或上級長官;在舉/通報之前,要以兒童福祉或影響性先做審慎評估,處置方式以「最少的傷害」為優先。再則,要了解兒童發展階段特色與可能出現的議題,才能用適當的方式與兒童互動及工作。此外,還需要深入了解目前兒童身處的世代與環境脈絡,因為其所面臨的挑戰與十年前迥然不同!諮商師身兼數職(如是專輔教師又是諮商師),可能在維持獨立作業、同時又要與同事關係保持良好的情況下,有較多面向需要考量(Sherman, 2015, p. 138)。
一、與兒童工作的倫理議題
兒童是未成年,是一般國家或社會保護的對象,助人專業也不例外。一般專業倫理考慮的面向(Welfel, 2010, p. 5)是:有足夠的知識、技巧與判斷力,運用有效的處置;尊重當事人的尊嚴與自由;負責地使用專業角色所賦予的權力;行為表現可以提升公眾對專業的信心;並且將當事人福祉列為專業人員最優先的考量。許多倫理議題的違反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不經意,或是考量不周所致,也因此特別要覺察與留意,若遭遇任何覺得不對勁的事,就要請教督導或資深同事,以免問題擴大。輔導教師或諮商師所服務的族群是未成年人,就有許多的倫理細節需要注意,以免違反專業倫理而傷害了當事人或引起家長提告,這也提醒輔導教師或諮商師:除了要留意助人專業的倫理議題外,還有可能涉及的相關法律知識,而法律人與督導就是最重要的諮詢對象。以下是最常見的:
(一)擔任兒童諮商師的能力
與兒童工作的能力與資格是最重要的條件。學校輔導教師不一定是輔導諮商本科系畢業,即便是本科系畢業,也未必具有輔導兒童的能力。目前許多國小輔導教師是修習輔導學分或教育學程出身,或許本身沒有接受系統性的教師養成訓練(如以前的師專或師院),因此不熟悉教育現場與所服務的族群,或是即使熟悉,卻無足夠因應的輔導或諮商專業能力。社區諮商師經過刻意的學習、累積的臨床經驗,或許對於兒童輔導或諮商較為熟悉,但是一般的諮商師訓練機構/學校,卻是以成人為對象的學習居多,倘若要針對與兒童族群的工作,就需要額外的課程與訓練(像是兒童諮商、遊戲治療、沙遊、身體律動、表達性藝術治療等),另外,還欠缺的是人類發展的知識。再則,國內較少針對兒童諮商特殊取向治療課程(如音樂治療、遊戲治療等)的系統訓練,頂多有些系所只是提供了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入門課程,光是完成課程並不表示有資格與能力做這個治療,還需要臨床實習與督導,以及經驗的累積。
所幸,目前大都會區在甄選國小輔導專任教師時,基本上會設兩個階段,一是筆試、二是臨床實務演練(由輔導教師或諮商師扮演個案),稍補不足,但是因為有些學校專輔老師只有一位,需要負責該校所有輔導事務,還是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各縣市定期提供的團體督導可以有助於挑戰個案的研討,但是次數通常過少、不切實際,也未能解燃眉之急!因此需要靠與兒童工作的助人專業者,自己積極努力,自行定期聘僱督導討論或有同儕督導、參與繼續教育、研讀書籍與研究等,要不然很容易「做而後不足」,無法發揮效能!
輔導教師或是諮商師使用新的技術(包括自己研發或試驗的一些方式),或是對當事人很新穎的技術(如空椅法),都要了解其使用利弊,並明確讓當事人了解為何使用、目的為何?而不是以技術為主,卻不知為何使用!在諮商輔導所擔任授課教師,最常被學生問起的都是「技術在哪裡?」、「要如何使用?」殊不知諮商人要先學習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認識與了解自己、為何以諮商為生涯方向?先學習做人,然後再學做諮商師。
輔導教師或諮商師若是遭遇到自己不曾碰過的議題,通常會試圖處理或解決,然而有些議題可能不是諮商師能力所及(如家暴事件),參與實務訓練、閱讀相關書籍或研究、請教督導,或是轉介給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是選項之一。有些諮商師擔心督導或是上級的評量與印象,不敢真實請教,甚至只是與當事人一直在原地打轉,也不做進一步動作,這樣不只損害了當事人福祉,也違反專業倫理。
與兒童工作的必要考量
從精神分析學派的佛洛伊德開始,就為兒童治療開啟了先鋒,佛洛伊德甚至認為成人時期的許多不適應徵狀和疾病與兒童期的創傷有關(Daniels & Jenkins, 2000, p. 23)。與兒童當事人工作和一般成人不同處在於:兒童通常被視為是較無能/權力的特殊族群,在諮商中所獲得的掌控感、影響其個人人際與社會等脈絡,傳統的權力差異在諮商過程中會改變(McWhirter, cited in Daniels & Jenkins, 2000, p. 127)。與兒童工作的必要先備知能要特別注意,因為兒童是未成年、無法定行為能力,所以諮商師若要與此族群工作,就需要保...
作者序
自序
「兒童輔導與諮商」不在諮商師考試範疇之中,卻是諮商師在實習與正式執業之後,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之一,況且現在諮商社區化,許多私立的心理診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其服務的主要族群就是兒童與青少年,尤以兒童為大宗;兒童之所以是目前諮商社區化服務最多的對象,是因為家長們很關心兒童身心健康與福祉,因此若孩子在校有情況,除了找級任老師或該校的專業輔導教師協助外,或許就會向外求助於醫師或是諮商師。
目前我國有三十個諮商訓練研究系所,但是不一定會開設兒童∕青少年等不同發展年齡的諮商課程,畢竟一般的諮商師訓練皆設定以成人為對象,反而是設有大學部心理或輔導系的學校有兒童或青少年的輔導諮商課程。當然接觸實務、研討會或藉由研讀或督導,也可以讓自己對兒童及青少年族群更了解,本書就是基於這樣的需求而撰寫。之前作者曾經出版過《小學生諮商》(2012)一書,時隔近十二年,這本《兒童輔導與諮商》有較新的資料與思維,希望能夠讓閱讀性更高、也更實用!
自序
「兒童輔導與諮商」不在諮商師考試範疇之中,卻是諮商師在實習與正式執業之後,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之一,況且現在諮商社區化,許多私立的心理診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其服務的主要族群就是兒童與青少年,尤以兒童為大宗;兒童之所以是目前諮商社區化服務最多的對象,是因為家長們很關心兒童身心健康與福祉,因此若孩子在校有情況,除了找級任老師或該校的專業輔導教師協助外,或許就會向外求助於醫師或是諮商師。
目前我國有三十個諮商訓練研究系所,但是不一定會開設兒童∕青少年等不同發展年齡的諮商課程,畢竟一般的諮商師訓練皆...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與兒童工作的必要考量
一、與兒童工作的倫理議題
二、兒童發展階段特色與可能出現的議題
三、當今兒童面臨的特殊挑戰
第二章 常用於兒童階段的諮商理論與技術
一、阿德勒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二、人本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三、完形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四、認知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五、行為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六、現實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七、敘事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八、焦點解決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八、家族(庭)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十、表達性藝術治療與其他媒介之應用在兒童諮商
第三章 兒童生涯與學習輔導
一、兒童生涯輔導
二、兒童學習輔導
第四章 兒童諮商過程與介入處遇
一、兒童諮商過程
二、兒童諮商注意事項
三、成為更有效能的兒童諮商師
第五章 兒童班級輔導與團體諮商
一、班級輔導
二、兒童團體輔導與諮商
第六章 諮詢
一、親職諮詢
二、師長諮詢
三、學生諮詢
第七章 與特殊兒童工作
一、與慢性疾病或患病兒童工作
二、與社會退縮或焦慮的兒童工作
三、與過動兒工作
四、與學習障礙兒童工作
五、與違抗或破壞行為兒童工作
六、與憂鬱症兒童工作
七、與自閉症兒工作
八、與創傷兒童工作
九、與身體障礙兒童工作
參考書目
自序
第一章 與兒童工作的必要考量
一、與兒童工作的倫理議題
二、兒童發展階段特色與可能出現的議題
三、當今兒童面臨的特殊挑戰
第二章 常用於兒童階段的諮商理論與技術
一、阿德勒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二、人本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三、完形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四、認知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五、行為學派應用在兒童諮商
六、現實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七、敘事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八、焦點解決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八、家族(庭)治療應用在兒童諮商
十、表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