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薇薇老師國學課」系列的四本書中,原本有一本是想介紹「各行各業的祖師爺」的,花了很長的時間蒐集資料,卻總覺得難以下筆。好不容易想出自己也覺得有趣的架構,寫出了大綱,我最重要的夥伴蘇主任,聽我「提案」後卻提醒我:「你最應該寫的是家長和小孩在學習國文這科『需要』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所以我放棄了原本所有的構想,打掉重來。
二十多年來,一路手把手,將學生從小學帶到高中升大學的經驗,我深知在中學的國文科考試中,成語和詩詞往往是台灣學生的「痛點」,因為網路世代,從小接觸得少。例如文意測驗,明明題幹都看得懂,但是選項裡都是成語的時候,學生就會選不出來。文言文可能靠著多讀、多寫題目,可以慢慢學會古人論述的邏輯,但一遇到思路跳躍、講究意象的詩賦詞曲,學生就會一頭霧水。
可是寫成語的書那麼多、寫詩歌的書也不少,我還能寫什麼來回應需求?這時我想起了一件掛在心上的事,就是我的學姐,同時也是學生家長,曾經在臉書上發問:「有沒有什麼給小孩看的中國文學史?」
所以,我給自己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我決定要寫一本既談古典詩歌,又談成語,而且是「小孩看得懂」的簡易中國韻文史。
開始搜尋資料、選擇題材後,我就知道為什麼以前沒有人這樣做了。
每個時期的詩歌,文本與評論、考證,資料之龐雜,不在話下。尤其唐朝以前的詩歌,要挑選適合小孩看的題材、要有故事性、要選出符合其書其人特色的代表作、要轉譯成最簡單易懂的語言,還要帶點趣味,真是難煞我也。
好不容易試寫了第一篇,還寫了兩種版本,得意洋洋的傳給編輯文瓊姐看,文瓊姐的回饋很有建設性,但我卻陷入苦思。停工了好一陣子,又試寫了至少四個版本,最後花了好幾個月才確認了每篇的架構,以及全書的大綱。
而且,回想起來,從《詩經》寫起,是導致寫作不順的選擇。三百多首,先捨棄沒有成語的,再刪除成語太艱澀的,有故事可說的才留下,接著就發現,怎麼沒幾首可選了?把有機會寫成篇的,可能的詮釋都讀一讀,偏偏《詩經》年代最早、研究最多,同一首詩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解釋,如果沒有確認自己最信服的詮釋方式,我完全無法下筆。
好不容易寫完《詩經》的三篇,又耗掉好幾個月。接著的《楚辭》、漢賦詞語生僻,意象繁雜,還引用很多典故,要選哪一篇?要擷取哪一段?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小孩看得懂呢?
幸好接下來的樂府,很多篇章有故事可講,但以抒情為主,又作者不明的「古詩十九首」要講什麼故事?哪一個成語最能表現「古詩十九首」的精神?古詩十九首以外的作者要選誰,才是文學史上的代表人物?
唐詩那麼多詩人、作品可說,誰才最具代表性?哪個成語,才能帶出更多該名作家的特色?那麼多高手介紹過唐詩,我要選擇比較少人提及的?還是選擇對學生有難度,但是我覺得重要的?
宋詞,我以為我很熟,沒想到光是一句很簡單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就讓我頭痛。翻閱了無數相關作品,發現大部分作者,都很快的跳過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兩句,沒有仔細解釋。我認真想了好幾天,才確定怎麼翻譯是可以說服自己的。
更別說元曲,本來覺得這是最有故事性的作品,介紹起來應該最得心應手,但是一引用原文時,查資料後,驚覺有各種不同版本的襯字,到底要用哪個版本才是正確的?後來,我研究了一陣子「曲牌」,還看了好幾本論文,才發現我們從小接觸到的「曲學」根本只是皮毛,好想乘著時光機回到大學時代,認真向吾師曾永義教授請益……
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像生孩子一樣,簡直難產,非常痛苦,但是卻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所學,也喚醒我熱愛文學的靈魂。好像重回大學、研究所時期,感受到理性研究文學、在字裡行間推敲文意的樂趣。
在這本書快截稿之前,我進入閉關階段,從小撫養我長大的姑婆,失智的狀況卻越來越嚴重,甚至離家出走,我成天憂心忡忡,截稿日期因而一延再延。大學同學又傳來,我們最敬愛的「文學概論課」老師方瑜教授過世的消息,告別式那天,我未能出席,只能在心裡和老師默默道別、道謝。
看到方瑜老師的千金李衣雲教授,在臉書上記下一則往事,她回憶方瑜老師在病中,還會對護理師點評詩人、背出詩來,她寫母親:「在她看似混沌的意識中,仍然有一小塊地方充滿著詩情畫意。」讀完,我不禁慟哭。
我的姑婆在肺腺癌末期加上失智的情況下,常常懷疑至親盜竊,而且反覆向其他親族傾訴,說得真切,她自己也深信,所以每天都過得很痛苦。癌細胞沒有擊敗她,失智帶來的疑懼不安,卻吞噬她原本可以快樂平和的最後時日。
我一邊苦思著手上的書,一邊含淚感慨著:一個人,一輩子可以留下什麼呢?一個人,在難以控制心智時,內心深處又能留下什麼呢?
這系列的作品,是我希望有天離開講台後,仍然能夠留給孩子們的。尤其這本書談「詩」。詩歌是我接觸文學的起點,也是每當我的生活日漸蒼白時,救贖我的動力。它引領我連結起不同的時空與靈魂,或哭或笑,讓我心湧現熱情。
因此,我將深切的期盼寄予這本書中,希望每位讀者和我自己,即使終有一天,世事紛擾、意識混沌,我們的心中都能留下一小塊地方,有詩,有愛,有光。
薇薇自序於2024.11.27
──謹以此書,感謝我的文學啟蒙老師陳美蘭,
和台大中文系以詩學滋養我的鄭毓瑜老師,
已故的柯慶明老師、方瑜老師、葉嘉瑩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