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
◎以東吳為主體敘述三國正史的小說
「我想寫的是一個風雲的時代,一群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們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與追求,我試圖透過史料深入他們的內心,而不是斷章取義、隨意調侃與無原則地吹捧。書中一干人物,包括孫權、陸遜、張昭在內都並不完美,然而他們的悲、喜、嗔、怒都很真實且極富個性,這正是我心目中的真三國。」──司馬路
▎卿能保江東!
「諸位,繼承江東之位者為吾弟……」
在這一瞬間,孫權深深地低下頭去,他猜大哥會把軍政大權交給弟弟孫翊,最近軍中盛傳這流言,令身居老二之位的孫仲謀既困惑又尷尬。可是在這一瞬間,大哥的將逝令他深深感到了自己的軟弱與無助,他想:如果大哥最終選擇了孫翊,那或許是個完全正確的決定,孫仲謀對此毫無怨言!
然而,大哥孫策口中所說的名字,卻是──仲謀!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孫權認為自己獎罰分明,然而他實際上犯下了一個大錯。兩萬軍民南遷,孫河的兵力薄弱廬江幾乎成了一座不設防城市。更為糟糕的是,孫權還下令對皖縣進行屠城,致使廬江人對孫氏的反感倍增。這樣一個南北要衝、兵家必爭之地,在日後的若干歲月裡成為了曹操遏制孫權的重要基地。
年輕氣盛的孫權還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他雄心勃勃地把軍事矛頭指向荊州的江夏。孫權的用意,並非僅僅是擴張領地。江夏守將正是殺害父親孫堅的荊州大江黃祖,攻克江夏,可以為父親報仇,更足以樹立孫權的威望。而這一點,正是孫權所需要的。
▎要戰勝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
孫權認為:李術是一隻狐狸,他不會真心忠於大哥孫策。當然,大哥也知道這一點,之所以用他,是因為孫策自信他駕馭得了李術這隻狐狸,讓他為自己所用。
誠然如此,孫策健在之日,李術盡心效勞、老實得很!
然而孫策一死李術便狐狸本色盡顯,他肆無忌憚地挑戰孫權的權威,孫權知道,這是因為李術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裡。
「富春小犬怎麼會是汝南狐狸的對手呢?」
忍無可忍,孫權決定對廬江的李術動兵。
▎大仇終於得報
黃祖的首級,終於出現在孫權的視線之內。孫權從未見過這個人,一直以來,他想像著此人的猙獰面目,然而現在一看,他的相貌很普通,只不過一個尋常老翁而已。但是正是這個老翁,當年在峴山射殺了父親孫堅。孫權不覺淚眼模糊,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終於得報了!
蒼天有眼哪!
本書特色:本書為司馬路所著《東吳帝國》第一卷〈兄弟爭鋒〉。以東吳視角重現三國歷史,顛覆傳統蜀漢為主的敘事模式,細膩描繪孫權、陸遜等豪傑的故事。作者司馬路以扎實史料為基礎,融合史實與文學筆觸,還原東吳人物的光輝與悲劇。
作者簡介:
司馬路,本名陸建國, 一位歷史愛好者,一位持民間視點的歷史觀察者與思考者,曾做過8年歷史老師,30歲以後轉向寫作,對歷史的了解不拘於傳統、別有一番理解。著有《漢朝的密碼》、《漢末五十年》等書,本書曾以《東吳往事》之名參加網絡小說大賽,是古代史題材中獲獎的作品。其立足正史、將史料推敲與小說筆法融合、國家興亡與人性解讀熔於一爐的寫史風格在同行中堪稱獨成一體,被網友譽為「新史記主義」。
章節試閱
引子
建安十三年,孫權二十七歲,聖人有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以孔聖人的標準來看,孫權尚未而立,還處在心智不成熟、需在社會實踐的大風大浪中多多歷練的年紀。
然而,本朝禮俗:男子二十歲束髮而冠,女子十五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孫權二十七歲,已經成年。更重要的是:二十七歲的孔子還在為自己的前途奔波,而二十七歲的孫權已經成為江東六郡之主,無需等待三十歲的到來,孫權已經事業有成,儘管這事業並不完全是他的努力所得,相當程度上得歸功於他有一個好父親加上一個好哥哥。
孫權的運氣實在很好,曹操有一個好父親曹嵩,在曹操最初的仕途經歷中,若非父親的庇護,曹操其實很難從險惡的官場脫身,譬如說他曾經處死皇帝最寵愛的宦官蹇碩的叔父,又冒失地上書為企圖誅殺宦官而被殺的前太傅陳蕃等喊冤,如果不是老爹多方掩護,曹操說不定早就死在了帝都洛陽的牢獄中。
三分天下的梟雄之中,劉備幾乎是一無所有,他的父親據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可是在大漢帝國的邊城涿郡,連個一官半職都混不上。劉備甚至都記不清楚他長得什麼樣子,因為他很早便去世了。而孫權不但有一個好父親孫堅,還有一個好哥哥孫策,為他打下江東六郡的大好河山,然後拱手送到他的懷裡。這樣的好事攤到誰的頭上,都足以令人羨慕到極致。
然而好事全都砸到你的頭上,有時也會成為一樁莫大的煩惱。父兄高大的身影遮蔽之下,孫權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這絕非孫權在自尋煩惱,亂世之中,唯強者馬首是瞻。依靠父兄力量得到江東的孫權,難免遭到群雄的懷疑與小覷,這種懷疑與小覷,甚至潛伏在江東的內部,或許就在孫權的身邊。
曹操的書信便是一個證明,他在信中說道:「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曹操帶兵打仗在行,寫文章也是把好手。這書信寫得甚妙,劉琮是劉表的兒子,也是個憑藉老父親的家底上位的公子哥,在曹操看來,劉琮與孫權是一類人,如今他率領大軍南下,劉琮已經束手投降,孫權也該如此!所以曹操把這一仗比作打獵,從容隨意、不費吹灰之力。
孫權把書信給張昭和其他部屬們翻看,張昭們都說該降。孫權不語,他知道張昭們嘴上不說,心裡卻在想什麼。
「若是破虜將軍(孫堅)或是討逆將軍(孫策)在,江東或許可以與曹操一決勝負,但是眼下這一位,還是投降比較切合實際!」
孫權不想責怪張昭,人們似乎都這麼認為,甚至孫權自己有時也會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這塊料。畢竟他只有二十七歲,接管江東也不過只有八個年頭而已!回想起往事,孫仲謀不覺有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
十年前……
引子
建安十三年,孫權二十七歲,聖人有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以孔聖人的標準來看,孫權尚未而立,還處在心智不成熟、需在社會實踐的大風大浪中多多歷練的年紀。
然而,本朝禮俗:男子二十歲束髮而冠,女子十五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孫權二十七歲,已經成年。更重要的是:二十七歲的孔子還在為自己的前途奔波,而二十七歲的孫權已經成為江東六郡之主,無需等待三十歲的到來,孫權已經事業有成,儘管這事業並不完全是他的努力所得,相當程度上得歸功於他...
推薦序
序言(節選)
說起三國梟雄,我們常想起曹操、劉備,正如舞臺上的臉譜,一個白臉一個紅臉,性格分明,形象清晰,令人印象深刻。至於孫權,他的形象是含糊不清的,在京劇臉譜中,孫權是一張水白抹臉,勾本眉、細眼窩,眼窩下有一道綠,對應「碧眼紫髯」之義,而白臉則代表他的心機。
然而這樣的一個人物,在歷史的年表上卻是何等的叱吒風雲?他的人生,又是何等的跌宕起伏?
十一歲那年,英雄父親孫堅在荊州的峴山之中中箭身死……
十九歲那年,號稱「小霸王」的兄長孫策在一次狩獵中遇刺身亡……
二十七歲那年,大漢丞相曹操席捲荊州,水陸並進,下書江東……
四十歲那年,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國而來……
五十歲左右,他的目光投向了臺灣,當時那個島嶼的名字叫夷洲……
六十歲以後,他為繼承者的問題所困擾……
對於孫權這個兄弟,孫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對於孫權這個老闆,周瑜說:「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魯肅說:「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陸遜說:「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對於孫權這個競爭對手,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備說:「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對於孫權這個歷史人物,辛棄疾說:「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位孫仲謀,究竟是何等人物?
說起智謀韜略,我們常想起孔明、周瑜。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羅貫中寫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其實在人們的心中,諸葛亮幾乎就是傳說中的「神仙」,他能掐會算,能呼風喚雨,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道德完美的典範。至於周瑜,蘇東坡一詞「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令人翕然嚮往他的風采,一句歌謠「曲有誤,周郎顧。」更給予人「時尚達人、文藝明星」的突出印象,試想周瑜這樣的帥哥,假如生在當世,又會迷倒多少師奶和少女。
然而周瑜之後,東吳陷入後繼乏人的窘境,魯肅、呂蒙,都難稱一流。如果說赤壁一戰中的周瑜阻止了曹操一統天下的步伐,挽救了江東的危亡。那麼,誰奠定了東吳的霸業,誰又令劉備「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陸遜,一個白面書生,一個家族破碎、流離江東的孤兒,是因為什麼,成為支撐東吳霸業的中流砥柱?
序言(節選)
說起三國梟雄,我們常想起曹操、劉備,正如舞臺上的臉譜,一個白臉一個紅臉,性格分明,形象清晰,令人印象深刻。至於孫權,他的形象是含糊不清的,在京劇臉譜中,孫權是一張水白抹臉,勾本眉、細眼窩,眼窩下有一道綠,對應「碧眼紫髯」之義,而白臉則代表他的心機。
然而這樣的一個人物,在歷史的年表上卻是何等的叱吒風雲?他的人生,又是何等的跌宕起伏?
十一歲那年,英雄父親孫堅在荊州的峴山之中中箭身死……
十九歲那年,號稱「小霸王」的兄長孫策在一次狩獵中遇刺身亡……
二十七歲那年,...
目錄
東吳:三國時代最被忽略的精彩
序言
引子
第一卷 兄弟爭鋒
第一章 小霸王的試煉
第二章 接班人的選擇
第三章 孫仲謀的崛起
第四章 復仇與試煉
東吳:三國時代最被忽略的精彩
序言
引子
第一卷 兄弟爭鋒
第一章 小霸王的試煉
第二章 接班人的選擇
第三章 孫仲謀的崛起
第四章 復仇與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