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健康」,許多人第一個念頭就是不生病;因此,只要離醫院和醫師越遠,彷彿就等於自己是處於健康的狀態。然而,如果不想進出醫院,那麼就不得不重談「預防勝於治療」的老話;或者要請問各位讀者,是否真的有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保健養生、追求身心靈平衡的生活態度呢?
在台灣,只要提到自然醫學,似乎就聯想到健康食品,或是「中醫+營養學=自然醫學」的概念,這讓我感到相當的遺憾與無奈。自然醫學的領域是何其豐富淵博,但是台灣民眾接觸到的資訊實在是太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近年來每年編列給國家輔助與另類醫療中心的研究預算,都在總預算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顯示出美國對主流醫學以外療法的重視性。而正統自然醫學目前在台灣推廣的難度,就好比台灣要加入WHO一 樣,如此艱辛與尷尬的處境,更是令我感慨萬千。
因此,我能做的,就是從多年臨床與學術經驗中,擷取最精華又能落實於生活中的部分,彙整成這一本書,希望帶書回家的讀者能夠像聘請一位私人專屬的自然醫學醫師一樣,時時刻 刻常保對健康的想望與自我提醒。其實,這和自然醫學的論點是非常相契的,雖然身為一個自然醫學醫師,但我始終相信,真正的健康或治療並不是只存在於「醫院」的活動,而是讀者或患者是否能從生活中真正貼近自然醫學,進而常保健康。
於是,我把這本書的核心設定在自然醫學居家保健 ,尤其是「居家性」。主題乍看之下簡單明瞭,但是在實際搜尋資料跟寫作的過程,卻是困難重重。因為自然醫學博大精 深(廣義的自然醫學是「非西醫的任何處方或療法」都可納入,而且近年台灣陸續可見許多自然療法相關的書籍,內容大多過於廣博又精深,讓人不知從何讀起,更別提在生活中落實的可行性。
因此,寫這本書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不外乎如何篩選出實用又方便居家施行的療法,過於複雜或是材料難覓、在施行上較困難的藥草或食療,在這邊只好捨棄了,目的就是不希望本書為了周全而失焦,反而讓讀者更難貼近自然醫學。
而本書除了提供人人都可在家嘗試的簡易保健良方外,也搭配了自然醫學的入門介紹,以及自然醫學相關的原理、哲學與思考。其中我分享最多的,不外是自然醫學最特別且獨有的臨床經驗的「好轉反應」現象,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建立正確的自然醫學知識來保護與幫助自己。
以一個自然醫學醫師的角度來看,我只是很單純地希望透過這一本書,能讓自然醫學從醫院走進你我的家中,讓讀者在最自然並且經濟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做基本的居家保健處理。另外,我也考慮到中文讀者的閱讀便利性,捨棄外文書以症狀英文字母的排列法,改以療法的分類,直接帶領大家認識自然醫學;文筆上也力求輕鬆易懂,因為,我認為專業並非 建立在艱澀難懂的文字之上,也不需要把生理學課本裡的內容照本宣科地抄寫過來。寶貴的專業知識可以透過輕鬆的方式來學習,而最終的目的,仍是希望讀者能真正吸收與了解,並且樂於接近自然醫學。
由於我本身在醫界還算後輩,雖分享了在當下個人認為最切確的自然醫學資訊與個人臨床經驗,但也非常歡迎對自然醫學有興趣的朋友們,大家共同來切磋研究、成長,讓自然醫 學能夠更發揚光大。
最後,我必須提醒各位讀者,本書所提供的檢測和保健之道,並不能完全取代主流醫學,當你有急症或其他應該看醫生的情況,還是要乖乖上醫院報到喔!
自然醫學是讓你更貼近健康的關鍵祕密(節錄自第一章)
在台灣,「自然醫學」是最近幾年才較廣為人知的名詞,然而它並不是一項新興產物,而是和我們漢方中醫一樣淵遠流長。相反的,我們熟悉的西醫也不過才擁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如果不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抗生素的發明,使手術成功率提升,並在短時間內達到 壓抑、消滅病毒之立竿見影的效果,西醫也不會逐漸成為主流。
主流醫學對抗疾病的態度是採取「壓抑」或「症狀排除」,因此後遺症就是:隨著時代演變,環保、工作與居住形態也在改變,加上西藥處方不當、抗生素和類固醇濫用等種種因素,人體免疫力下降,給了細菌與病毒演化的空間;疾病變得越來越強大,且越來越讓醫者感覺窮於應付。經過約兩個世紀的考驗,全球慢性病、新生成疾病蔓延的結果,就是讓人們漸漸對治標不治本的主流醫學失去信心,轉而投向以追求健康、健全為根本的自然醫學。
科技發展雖然一日千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雖然能享受更便利更舒適的生活,然而大量電子設備與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影響,卻也在在傷害我們的健康之本。當你感到不適,覺得自己生病了,你該做的不是去把那些令人不快的症狀從表面「阻隔」掉,而應該停下來思考並檢視自己的生活,是否有什麼地方出了錯?如果你渴望更安全、無副作用的醫療方式,建立更有效且深入的健康基礎,自然醫學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自然醫學是具有獨特性與廣泛性特色的醫療方式,強調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 因此,自然醫學醫師的治療,是在配合純天然物質和自然療法的方式下,支持並刺激人體與 生俱來的生命力和潛能,來達到治病的功效。
自然醫學首要強調的是「治本」,也就是說,要先找出病痛的根源再加以治療,而不是 只著重於治療表面的症狀。自然醫學醫師視病人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在諮詢的過程中,醫師 會先仔細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及感情狀態後,方才展開治療計畫。
自然醫學醫師所使用的療法包括:臨床營養學、西方草藥學、同類療法、針灸、中醫、物理治療、能量療法、量子能量檢測分析、水療、螯合療法、花精、生活以及心理輔導與情 緒平衡等。
食物攝取時間法則:晨酸夜鹼 (節錄自第二章)
也許讀者從來沒有注意到,人體是個「排酸體」,我們呼出去的氣體、排出體外的尿液和汗水,其實都是酸性的。人體的酸鹼值在一天當中都會變化,早上比較酸,晚上慢慢變鹼。所以,我們進食的品項和時機搭配,也應該以「晨酸夜鹼」為大原則。
身體對於高油、高蛋白、低纖維的飲食,最好的消化時間是早上七點到下午兩點之間; 而下午兩點以後,身體則對於少量澱粉及蔬菜的消化比較在行。蛋白質是酸性食物,所以,這類食物在早餐及午餐攝取,下午之後攝取鹼性食物,對於睡眠比較有幫助。
想像一下你吃完高澱粉食物之後的感覺,會覺得想睡覺是因為你的身體變鹼了。我們睡眠時除了需要褪黑激素以外,還需要大腦的 值呈鹼性,才會更容易安眠。當身體在我們睡
眠時修復和清理腸道時,很自然地,身體會慢慢的變成酸性,並讓我們清醒過來。 可是,當我們吃錯食物的組合,或是進食時間不對,會干擾到身體運行的循環。比方 說,早餐吃水果會讓身體變得比較鹼,很容易太早就想睡覺,反而需要靠咖啡、茶或澱粉食 品的刺激來保持清醒。反過來說,若晚上才吃比較豐盛(即高油、高蛋白、低纖維)的一 餐,體質會變得太酸,而導致身體無法在睡眠中得到該有的恢復。不過,如果是少量多餐,對身體酸鹼質的影響就不大,所以在許多醫學角度的健康飲食概念推廣中,才會不斷強調少量多餐。總之,進食時間與作息調整之間,有著超乎我們想像的關連性。在正確的時間攝取適合的食物,會促進身體正常作息與代謝;而健康的作息會給身體足夠的時間去消化與吸收,以達到良好的健康循環,兩者相輔相成。
但是,怎樣的飲食組合是身體最適應並接受的呢?答案是「80/20法則」。以蛋白質和澱粉的比例而言,無論是 80%澱粉對比20 %蛋白質,或是80 %蛋白質對比%澱粉,都是身體可以適應的攝取比例。
為什麼呢?即使是肉食性動物只吃肉,肉裡面也包含了糖原(glycogen)。糖原是可以快速被身體轉換、並且儲存到肌肉裡的一種澱粉。而相對的,很多蔬果裡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質。所以由大自然裡的食材分布來看,80/20法則是最符合自然的飲食法。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去燒肉店時吃掉了約四百公克的牛肉,但是又覺得不夠飽,這時如果你想吃烤年糕、白飯等澱粉類,就不宜超過一百公克,否則你的進食比例會容易造成消化負擔。
其他種類的食物也是一樣,請盡可能在攝取比例上拿捏好「80/20法則」。當然,如此 的飲食習慣也許跟你之前用餐時很不一樣,甚至你並不覺得過去均分的比例(可能是一份白 飯配上等量的肉類及蔬菜)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而消化系統需要長期的觀察與調養,當你身體狀況還不錯的時候,當然可以給自己小小的偷懶空間,但是如果你夠關心自己的身體,願意靜下心來多多傾聽自己身體的訊息,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已經發出了些許抗議,只是你沒注意到而已。
而正確的食物進食組合,也可以幫助身體把原本可能造成不適的不耐原或是過敏原更加 速的分解,減低身體對於過敏原及不耐原不適的反應。不正確的食物組合,會讓細菌更容易 孳生,當細菌分解食物時,不但會留下毒素和垃圾給人體,而且還會產生組織胺。美國人平 均每人腸道裡有著二至四公斤沒有消化完全的肉類,這還不包括宿便的重量喔。
我曾經有一位病人患有消化不良,不管我怎麼勸說,他都不肯配合改善飲食,也不肯吃的比較健康。我後來唯一要他做的,就是改變食物進食的組合,不到三天,他消化不良的問 題就改善了。
由此可見,正確的食物進食組合真的是太重要了。身體的療癒起始於消化系統的有效率化,即使目前沒有感覺到任何消化上的不適,錯誤的食物組 合仍然會降低身體對食物的吸收。當我們能夠有效的讓身體消化食物,就能提升營養的吸收率,被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才真正有存在的意義,而不會被浪費掉。
至於脂肪要放在飲食組合的哪兒呢?脂肪在胃裡的時候,形態不會改變太大,直到小腸的時候才會被膽汁分解。大自然的食材裡,脂肪沒有單獨存在的形態。原始人攝取的脂肪來源是來自動物的肉,幾千萬年前也不可能出現一塊純脂肪的物體,跟蔬菜或穀類放在一起,因此人類的身體從來就沒有 同時消化脂肪跟澱粉的機會與能力,直到今日也仍然沒有。所以,在80/20%法則中,脂肪是歸在蛋白質裡面,而且脂肪一定要跟蛋白質一起組合,在消化 的過程中有加成的效果。
為什麼需要補充健康食品?(節錄自第二章)
你可能會常聽到,當一個人飲食習慣正確,就沒有必要攝取健康食品。這樣的前題是:你每天要能攝取有機全餐——大量的蔬果、穀類、好的蛋白質、健康的 脂肪,那你的身體的確可以攝取到適當的養分。不過,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這樣的理想 飲食,市面上充斥了速食、過度加工處理的食物,這些往往都是缺乏營養的垃圾食物。
除此之外,其他外來因素像是壓力、環境毒素、西藥等等,都會更加耗損我們身體原有的養分。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像是青春期、懷孕期、更年期、老年期等,每一階段都會需要不同的營養素,或是不同的療癒訴求;而且,男女之間也會有不一樣的需求。因此,健康食品可以幫助我們彌補飲食上缺乏及被耗損的養分,讓身體在最佳的狀態下運作,進而防止慢性疾病的產生。不過,請記得健康食品只是輔助,並不能取代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