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跌起伏的不安穩時代,你需要像投資家一樣思考
☆狂銷5.4萬冊,日本亞馬遜讀者盛讚:「每個人都該看!值得納入國民教育的必讀好書!」
☆闖蕩投資界30年、鑑識7,000位企業家的傳奇基金經理人,教你將投資的智慧應用於人生規畫
☆上班族脫胎換骨的行動指南,破解3大財務迷思×掌握5種經營邏輯,你就是自己的超級成長股
你的每一個行動,究竟是投資,還是浪費?
這本書並不打算幫助你成為投資家,而是教你像投資家一樣思考、生活,親身實踐廣義的「投資」概念,也就是努力為未來積蓄「看得見的財富」與「看不見的資產」。
一聽見投資,就只會想到「投機分子」「錢滾錢」的人,恐怕很難在新時代存活下來。
因為光有錢,其實救不了你的未來。
想成為真正的強者,就必須徹底擺脫上班族的舊思維,掌握投資家的智慧,並化作日日實踐的好習慣。
☆本書前1/2,教你如何「像投資家一樣思考」——☆
►投資的本質,由五大要素構成:
・「自主性」(做想做的事)
・「時間」(人人平等)
・「金錢」(過去與未來的總和)
・「決斷」(成功經驗的累積)
・「運氣」(謙虛的心態)
☆本書後1/2,教你如何「像投資家一樣生活」——☆
►你的日常習慣,決定你的未來:
・掌握早晨,就能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在日常生活中豎起天線,磨練敏銳眼光
・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一種投資組合
・自問自答×五分鐘=持之以恆的好習慣
・傳奇基金經理人的投資心法:小額、緩慢、長期
本書將帶你從思維開始建立習慣;從習慣開始改變一生,
做出更傑出的決策,活得更快樂!
作者簡介:
藤野英人
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畢業。
投資家、基金管理人。Rheos Capital Works Inc.董事長兼社長兼CIO。
曾在日本國內外大型投資管理公司擔任基金管理人,後來在二○○三年創業成立Rheos Capital Works Inc.。事業內容主要透過「一二三」系列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日本的成長企業,同時也擔任一般社團法人投資信託協會理事。
他致力於投資教育,擔任JPX(日本交易所集團Japan Exchange Group, Inc.)學院院士、明治大學商學院兼任講師。
主要著作包括《提前看出好公司的非財務指標:鑑識 6,500 位社長的基金經理人珍藏筆記,挑股票、跟老闆,公司有沒有前途?比看財報還準》《異想經濟學:如果哆啦A夢的神奇道具成真的話,世界將如何改變?》。
譯者簡介:
黃薇嬪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大一開始接稿翻譯,至今已超過二十年。兢兢業業經營譯者路,期許每本譯作都能夠讓讀者流暢閱讀。
林詠純
台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大人的周末創業》《我最喜歡上班了》等書。
章節試閱
〈讓我們談談風險〉
二〇一九年,平成時代畫下句點。
長年以來,日本的經濟成長始終停滯不前,這是因為日本的經濟體質偏向謹慎保守,習慣規避風險。
尤其在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任何組織都是由上一代的年長者霸占關鍵位置,組織內部的新陳代謝遲緩,導致年輕人缺乏發揮能力的舞臺,新的價值觀也無法在社會扎根。於是,儘管時代不斷變遷,日本社會仍舊無法擺脫舊有思維,更難以萌生成長的新芽。
另一方面,樂於挑戰新事物的年輕人卻愈來愈多。
他們成立新創公司,以三十幾歲之姿擔任董事,坐領高薪,或是成為專業的部落客、YouTuber,靠著產出內容賺錢。對年輕人來說,擁有副業或兼差已經是職場常態,也有愈來愈多人選擇一般上班族以外的工作方式。
他們的共通之處在於勇於面對風險,獲取更多的回饋(成果)。
他們不害怕改變,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自己和公司,換來更多的收入與更多的個人時間。在日本整體經濟發展停滯之際,有一部分人仍在扎實地「成長」。
這份「勇於面對風險」的態度,就是「投資」的態度。
在投資的世界中,風險是指「收益的不確定性」。
不去面對風險,就無法獲得收益;反過來說,想要獲得更多收益,就必須接納不確定性(風險)。但是多數人討厭改變,他們盡量避免面對風險,喜歡維持現狀,因此無法挑戰任何事物。
探討「人性與風險」這項問題時,我經常提到日本史的一段插曲,也就是在奈良時代(西元七一○~七九四年)及平安時代(西元七九四~一一八五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前往中國這段歷史。
當時的船隻約有二十公尺長,航海技術也尚未成熟,因此渡海前往中國的船隻約有一半都會沉沒,成功抵達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
儘管如此,仍有大約一百名遣唐使搭上了船。他們是當時的高官與留學生,也就是所謂「超級菁英」。
日本在遣唐使的時代一共派出四艘船,因為他們推測出發的船隻當中,有兩艘船會沉沒,而回來的船隻則會有一艘沉沒。
即使多達三百位菁英與財產將會沉入海底,日本人仍然想要學習中國的政治體制、文字、文化、宗教。從前的古人是如此渴望向外面的世界學習,而且願意「承擔風險」,因此人類絕對不是天生無法面對風險的物種。
新價值誕生時,勢必會伴隨著風險。
我自己也經常在思考如因應風險,並協助他人面對風險,近距離看著他們成長。我最後得到的結論就是,要適應今後的時代,必然少不了「投資家的思考模式」。
・像投資家一樣近距離觀察「成長」
各位對於我的工作「基金管理人」了解多少呢?
所謂基金管理人,就是負責把投資人寄放在我這裡的錢拿去投資。
主要內容包括選定投資標的、決定買進賣出的時機,以及善用客戶寄放的金錢。我本身專攻的投資標的是日本企業,尤其是成長可期的中小企業。
我熱衷於這份工作,前前後後也做了大約三十年。
起初,我大學畢業後原本打算去參加司法考試,然而在考試前的「過渡期」,我決定先進入投資公司工作,擔任中小企業的金融分析師。直到現在,我成立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Rheos Capital Works,身在投資業界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刺激。
我幾乎每天都要會見中堅企業或急速成長新創企業的經營者們,請他們當面告訴我對於工作的理念;或是去拜訪在日本鄉下生產零件、支持著全球產業的企業;或是去參觀工廠,親眼目睹那些員工懷抱自豪的工作態度而深受感動。
在這些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件事:
我們投資一家企業時,投資的不是股價,而是「人」。
我在決定投資標的時,必須看出這家公司是否能夠長期成長、獲利是否會增加,但主導這一切的還是「人」。
領導員工的老闆怎麼想,比什麼都重要,畢竟不管是驅動機械或訓練技術,一切都事在人為。事實上,投資一家老闆與員工都充滿活力的公司,比起死氣沉沉的公司,更容易成功。
我是根據自己過去訪問過七千位以上的經營者得到的經驗,才敢大聲這麼說。
・嗅出「成長的氣味」
一提到投資家,各位想到的是什麼?
「坐在電腦前面分析數字資料與圖表的人。」
「像賭博一樣買賣股票和外匯的人。」
一般民眾多半認為投資家都會從事「當沖」(當日沖銷),或是投資住宅大樓等不動產。
但是,實際上我前面也提過,投資家也是普通人,甚至可能相當庸俗。
尤其是像我這種主要投資標的為中小企業的投資家,必須親自前往當地,走過那些土地,見過那些人,直接對話,藉此判斷這些公司是否會成長。
我經常舉位在日本富山縣的朝日印刷公司為例,這家公司已在東證二部(註: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二部的簡稱,以中小型公司為主。)上市。
他們是印刷醫藥品、化妝品外盒的公司,雖然名氣不大,卻是這個領域的頂尖企業,市占率達到四成左右。
他們為什麼有辦法從大型企業手中奪下這麼高的市占率?因為日本的醫藥品必須遵守《藥事法》,光是包裝印刷就有許多繁複的手續,因此大型印刷公司不願意撥出多餘人力開發這一塊事業版圖。
朝日印刷就是看準這樣的商機,勇敢面對風險,著手投資設備,如今也持續進行大規模工廠建設。
像這類腳踏實地成長的企業,除非是親自走訪當地並打聽實際情況,否則根本不會注意到。我就是利用這種方式看出他們是否能夠恰如其分地面對風險。
用投資家的眼光去觀察,就能夠嗅出成長的氣味。
如果你先入為主地認為「印刷業是夕陽產業」,就不會看到那些成長潛力。想要不受固有觀念束縛,你必須以投資家的方式看待事物。
・兩種面對風險的方式,結果大不同
我認為現代人分成兩派。
一、把失望最小化的人
二、把希望最大化的人
首先,大多數人屬於「把失望最小化的人」。他們的思考模式是「反正未來只會讓人失望」,因此行動時傾向於風險最低的選項,好盡量減少失望的可能。
「雖然不喜歡自己目前的公司,不過跳槽後,新公司很可能更血汗,所以還是咬牙忍耐,繼續賴在這裡吧。」
「朋友一多或許就會產生人際煩惱,所以我不廣交朋友,也不使用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
這類型的人容易抱持這種心態,對錢的態度也是「只要有存款,就有辦法活下去」,因此總是在努力節省開支,一味擔心沒錢。
相反地,少數派則是「把希望最大化的人」。他們的想法積極正向,認為「未來充滿希望,勇於挑戰才能夠贏得更大的喜悅」。為了敦促自己成長,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盡力參與自己能做的事。這類人渴望改變,主動出擊,把希望最大化。
他們明白「什麼都不做也會有風險」,因此對消費與投資行為較積極。我以投資家身分選擇投資標的時,也幾乎都會看上這種類型的企業經營者與員工,。
舉例來說,著名的「半杯水」理論就是個很好的比喻。看到半杯水,認為「水還剩下一半」的人,往往能夠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就是說,他們是「能夠把希望最大化的人」。相反地,認為「水只剩下一半」的人,就是「把失望最小化的人」。
・面對失去的恐懼
話說回來,你自己又屬於哪類型呢?
讓我們做一道練習題。請各位思考下列問題。
Q:
擲銅板如果出現正面,你就能夠獲得一萬日圓;如果出現背面,你就必須支付五千日圓。一次決勝負。你敢挑戰嗎?
如何?看到這個條件,多數人恐怕都會回答「不敢」吧?
請放心,實際上也很少人膽敢挑戰這個遊戲。
原因在於, 人類「避免損失的天性」比「想要獲得某物的欲望」更強烈。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也在「展望理論」(指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選擇,是取決於結果與預期的差距,而非只看結果本身。)中證實了這一點。
但是當你判斷這項條件很合理時,你就會十分期待挑戰,認為挑戰的好處更多。
附帶一提,與歐美人相比,東方人似乎有較大的比例傾向於不挑戰。整體來說,「想要避免損失」的傾向較為明顯。
身為投資家,我對於這種極端畏懼損失的態度感到有些遺憾。我希望拿起這本書的各位,能夠選擇更有挑戰性的策略。
冷靜面對虧損的風險,為未來投入存款和個人的自由時間,就算只有一點一滴,最終也能聚沙成塔。
今後的世界,「把希望最大化的人」與「把失望最小化的人」——也就是「行動派」與「不動派」之間的差距,將會更加擴大。
現在卻反而有很多人嘲笑「行動派」,說他們是「自討苦吃」「自以為是」。
「不動派」經常嫉妒他人的行動力,才會想把別人也往下拉,拉到跟自己同樣水準。
這種負能量所帶來的連鎖效應,便會讓人產生「挑戰很可怕」「失敗很丟臉」等想法,也就導致社會整體都缺乏活力。
・什麼也不做的風險
「成為能夠把希望最大化的人吧!」
話雖如此,但我也不是要各位貿然開始創業或投資股票。
舉例來說,假設你對於目前任職的公司感到不滿,你有兩種選擇──辭掉工作創業,或是繼續當上班族。
選擇創業就比較明智嗎?也不一定。在不清楚能否成功的前提下隨即莽撞行動,可想而知風險太高了。
「勇於面對風險」不是叫你閉上眼睛,想都不想就一頭栽進去,而是要你睜大眼睛迎戰前方,好好思考,做出決定再挑戰。
另一方面,在今後的時代,一輩子都只當上班族也是個風險很高的選擇。近年來,各家公司與事業發展都變得很短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公司,那麼一旦公司倒閉,你的人生也會跟著卡住。
原因在於,從頭到尾待在同一家公司,就只會學到「僅適用於這家公司的技能」;光憑這套技能一直到老,就很難被其他公司重新雇用。即使有幸能夠二度就業,也無法賺到與前公司同樣水準的薪資。
「行動」儘管存在風險,但「什麼也不做」也有風險。
承接開頭的問題,其實你還有第三個介於兩者中間的選擇,那就是「當個上班族,同時也做好隨時可以應變的準備」。
不是等待風險變成零,而是努力降低風險,在對的時機進行挑戰。希望各位能夠透過本書,學會這種聰明的投資家心理。
能夠像個投資家一樣思考,才能夠控制風險,藉此決定每天的行動,且不忘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哪怕市場起伏,也要遵循你的核心標準
當我以投資家身分面對市場時,不會讓自身情緒受到市場的動態影響。
縱使股市行情大漲,我也不會樂觀看待;相反地,即使行情暴跌,我也不會煩躁甚至遷怒他人。
投資需要的是冷靜,你要在眾人因為行情看漲而一窩蜂進場時賣出;在眾人退縮時勇於買進。
但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影響市場的漲跌。
基本上,我們在面對市場時只能夠做到「有限度地預測市場走向,看出市場的大致趨勢,投資本質上能夠成長的公司」。
因此,當一名投資家,最重要的就是「行事冷靜」。
我的工作就是把客戶寄放的龐大資金運用在市場上,因此無法完全當個旁觀者。真要說的話,我反而是「深陷在市場中脫不了身的人」。
為了避免失去客觀性,不管市場漲跌,我都會維持自己的核心標準,不改變行動與生活節奏。
而本書所要闡明的,即是投資家都抱持什麼樣的核心標準來行動。
能否了解投資的本質,將會改變未來的結果。
想要擺脫負能量,活力充沛地工作、享受人生,就必須把「投資」的概念融入於自己的人生。本書目地就是要告訴你,如何成為你的人生的投資家。
首先,我想傳授你的是「投資家的思考模式」。本書前半段的目的,是要讓投資家的思考模式內化於你。我將談到金錢、時間、決策等投資家思考時必須衡量的要素。
後半段則主要告訴你如何改變「習慣」,實現自我投資。只要你對自己的每個行動都提出「一個問題」,就能夠大幅改變人生。
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讓我們談談風險〉
二〇一九年,平成時代畫下句點。
長年以來,日本的經濟成長始終停滯不前,這是因為日本的經濟體質偏向謹慎保守,習慣規避風險。
尤其在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任何組織都是由上一代的年長者霸占關鍵位置,組織內部的新陳代謝遲緩,導致年輕人缺乏發揮能力的舞臺,新的價值觀也無法在社會扎根。於是,儘管時代不斷變遷,日本社會仍舊無法擺脫舊有思維,更難以萌生成長的新芽。
另一方面,樂於挑戰新事物的年輕人卻愈來愈多。
他們成立新創公司,以三十幾歲之姿擔任董事,坐領高薪,或是成為專業的部落客、YouTube...
作者序
【推薦序】
借助投資智慧,幫助我們活出人生的最佳版本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市場上講授投資觀念的書很多,但是將投資思維運用到人生經營的則很少。此書為少數能夠將投資領域的智慧充分運用在我們生活中各個面向,而且生動有趣、不死板的一本傑出之作!
當我閱讀此書,不禁驚嘆作者的諸多理念,竟與我平常幫知識交流平台TMBA學子們所做的教育內容高度雷同。他在日本,我在台灣,卻推廣著幾乎相同的知識和人生智慧。舉例而言,書中談到「建立人際關係的投資組合」,就好比我所倡導的理念:「投資時間在人身上,建立一個投資組合」。時間的投資比金錢的投資更重要,因為我們可以用時間從事勞動來換取金錢,卻無法用金錢買回我們逝去的時間。
所謂經營人脈,並不宜用「投機」的眼光,以為我們對他人好,他人就要同等地對我們好,而應改用「長期投資」的角度:今天我們付出時間幫助他人,並不能期待馬上賺到回報,而是要將時間分散投資在不同的人身上,因為將來永遠不知道哪天會需要借助哪些人。但假如今天都不做投資,將來一定沒有回報。
所謂投資組合,必定是分散在不同產業、不同特性,差異性愈大愈好,這樣才能夠獲得最佳的「效率前緣」及投資綜效。當我們將時間付出在他人身上,有些人給我們的回報較高,有些人則較低,但這往往不是我們能預先計算出來的,都得等我們走到人生盡頭回顧時才會知道。愈是短視近利的人,我們愈不願意和他們相處,因為這樣的人在人脈經營方面所累積的投資成效很低。
我也相當認同書中所強調:「投資家的精進思維在於,學習是持續一輩子的事情。」每一位偉大的投資家,必定是愛好閱讀的人,例如股神華倫.巴菲特每天一定會讀完五百頁的財報;而他亦師亦友的事業夥伴查理.蒙格則是知名的跨領域大量閱讀者。我在拙作《內在原力:九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當中提倡廣泛閱讀之必要,因為「閱讀是靈魂的混血」,儘管我們無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絕對可以選擇要閱讀哪些作者寫的作品,透過閱讀,與他們的靈魂對話,讓我們的思維與靈魂層次更接近大師,這就是改變內在品質、活出更好人生版本的最佳機會。
大道至簡,而且暢行無阻。好比包含萬有引力在內的許多自然法則,都是在整個宇宙中一體適用、毫無例外。我相信投資領域的許多極致智慧,也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我們的時間運用成效及生命品質,本書就是倡導此理念的代表作之一,值得推薦給每一位想要讓生活更精采的人!
願原力與你同在!
投資的過去未來與現在
歐馬克(本文作者為Podcast馬克說書、馬克信箱製作人)
人之所以會反射性地對新事物產生厭惡感,是因為眼光不自覺地看向 「過去」。
「以前的電影和音樂比較好。」
「這不就是複製以前的時尚嗎?」
會這麼說的人活在過去的體驗裡,他的成長就會停滯。
——摘自本書內文
話說這本新書中所提及的概念,多是過去被講到爛的老生常談,現在問題來了,你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是在「複製」「以前的」成功學嗎?
基本上,會選擇拿起書,並且看到這段文字的人,也就是你,我猜是擁有成長心態,想提升自己,想讓生活更美好的人吧?
那麼你也應該知道,成功學,或說「心靈雞湯」這種東西,不是只要聽過、知道就好,最重要的是實踐。
書中我最喜歡一句話是:「投資,是投入能量, 並在未來獲得回報的行為。」
我們來玩個心理測驗吧,如果要在這句話中畫出一個詞當作重點,請問你覺得哪個詞最重要呢?
選投資的人,你反應快速,直覺敏銳,生性樂觀,對未來充滿想法。但有時會因為心急口快而莽撞出錯或受騙上當。
選未來的人,你是個反射者,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有顆不安於室、不滿足於現狀的心,期許明天會更好。但有時會被認為個性猶疑,不太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活得有點茫然有點心累。
選能量的人,你是個懂得抓重點,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人,面對問題能夠切中要害,屬於善於分析的軍師型人物。但要注意,若態度上給人驕傲自大、憤世嫉俗的感覺,則會產生人際問題。
選行為的人,你的潛意識力量強大,充滿聯想力,也是個細心,會注意蛛絲馬跡的人。想法天馬行空的另一面,就是要小心失焦與文不對題;有時候太害怕犯錯,過於謹慎與小心翼翼,會讓你錯失機會。
選回報的人,你是位精算師,也許有人說你現實,也許你是情緒勒索的高手而不自知,深思熟慮,做事先想後果是你的優點,要提醒的是若陷入思維盲點,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
以上只是搏君一笑,要抓重點,我們可以用換句話說的方式;有些老掉牙的講法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所以重點在於「種」,在於「栽」,在於「投入」。
「投資,是投入能量, 並在未來獲得回報的行為。」
作者將能量分成五種:
․自主性(想做的事)
․時間(人人平等,所以要停止顯而易見的徒勞,把時間長期投資在成長可期的事物)
․金錢(儲存著過去與未來的連結)
․決策(成功經驗的累積)
․運氣
而這五點能量,又可以濃縮成一件必須避免的事:「無自覺陷阱」。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浪費時間,手機滑一滑就滑掉了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們無法刻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被柴米油鹽和突如其來的瑣事纏身,讓真正想完成的夢想就這樣生了灰塵;我們沒有自覺地在買飲料、購物消費,刷卡時完全沒有警覺,或是安慰自己那些都是小錢,但小錢累積起來就是一筆可觀的能量;我們在做選擇時都憑著捷思,讓腦袋的自動導航為我們做決定,但是最速解常常不是最佳解,這樣的不自覺讓我們錯過了很多刻意練習、刻意選擇的機會;最後,我們是不是不自覺地待在舒適圈,不願意跨出新的步伐,不願意嘗試新事物,讓我們不自覺地與好運擦肩而過。
要如何避開「無自覺陷阱」呢?只需做一個簡單的實踐:在進行任何事之前,都先問自己:「這是投資?還是浪費?」
活在過去令人成長停滯,活在未來讓人好高鶩遠,唯有活在現在才能做出行動,也唯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
恭喜拿起這本書的你,看到這篇文章的你,現在,你已經走在投資的路上了。
【自序】
打破未來不安的人生策略
各位,你們會思考未來嗎?
對於金錢,是否總有那麼一點不安呢?這股不安的感覺,究竟從何而來?
令和元年(二○一九年)六月,日本金融廳的報告書《高齡社會的資產形成與管理》提出了所謂「兩千萬養老問題」,引發民眾熱議。
這份報告書指出,「目前六十歲的人口中,約有四分之一可活到九十五歲」,而當中的「夫妻兩人如果都活到九十五歲,若僅準備兩千萬日圓,將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這句話,更是震驚全日本。
為什麼這句話會引起軒然大波?
在日本,多數人二十歲左右開始工作,到六十歲退休,也就是總計工作四十年。假設人人都可以活到將近一百歲,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準備退休後四十年所需要的存款。
這表示:「你必須從二十歲開始工作四十年,同時準備四十年退休生活的儲備金。」
關於這點,你怎麼看?
乍聽之下似乎很困難吧?
距今約五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七○年的日本人平均壽命,大約是六十七歲。
當時一般退休年齡是五十五歲,而多數人進入五十大關後就會逐漸衰老,甚至被認為「接下來就無法繼續工作了」。
年金制度的設計理念,就是為了照顧這些人。也就是說,政府推估退休後需要仰賴年金過活的時間大約是十二年。
問題是,民眾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政府沒辦法照顧全體國民的退休生活。這是我們實際面臨到的問題,恐怕也是民眾「擔憂錢不夠用」的真正原因。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好?
・解決方法非常簡單
什麼方法能夠消除對於未來金錢問題的不安呢?
一般人會想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趁年輕時多賺點錢。也就是賺到足夠的錢,使退休生活無後顧之憂,但這似乎只有少數菁英能夠辦到。
第二個方法則是減少支出,盡可能節約生活。你可以堅持賴在父母家裡不搬出去、三餐自己煮等,利用這些方法一點一滴存下退休資金,而這大概是多數日本人最喜歡的做法。
這兩種方法在坊間書籍中已經多次被提及,並且被分別歸類為「成功術」「節約術」。
站在投資家的立場,我想告訴各位的解決方式,是這兩者之外的方法。
投資家的解決方法第一招,就是趁著身體健康、還能夠工作時延長工作年限。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的同時,「健康壽命」(無須照護亦不必臥病在床,能夠正常生活的狀態)也隨之延長。既然如此,理應將以往規定的退休年齡,從六十歲推遲到七十甚至七十五歲。
投資家的第二招則是拿部分收入去投資,替未來做準備。長期小額投資也能夠逐步建立資產。
消除未來不安的策略只有這四個方法:最前面提到的兩個方法,以及投資家的兩個方法。
這四個方法並非只有其中一個才是正確答案,而是必須配合每個人的收入與生活狀況,將這四個方法排列組合使用。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納並實際應用,
原因在於,一般人對於「延長工作年限」「拿部分收入去投資」等投資家的解決方法,抱持著很大的誤解。
・我們對投資家的三大誤解
這些誤解,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缺乏自立的觀念。
社會的穩定必須建立在「自助、互助、公助」,也就是自己幫助自己(自助)、家人朋友互相幫忙(互助)、政府支援(公助)的交互配合。
有工作能力的健康人士以自助為基礎;因生理因素無法工作的人則需要互助或公助支援,這才是社會應有的樣貌。
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所以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自己賺錢,靠自己生活,用自己的力量替未來做好準備。
「自己負責」聽起來或許嚴苛,但社會整體的基礎就是「自行負責、自立自強」。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原本就是天經地義。
假如你很健康、可以工作,卻期待互助或公助,只能說你缺乏自立能力。
如果連「有能力工作卻不這麼做的人」都需要政府援助的話,勞動人口將會降低,最終導致國家也走向滅亡。
不管是什麼樣的社會和國家,其根基都建立於有能力工作者皆努力工作賺錢。
第二類誤解就是勞動觀念。
本書後文將會詳細說明,許多人誤以為「工作就是忍受討厭的事,或做些違反個人意願的事」。
長期忍受龐大的職場壓力,或靠體力硬撐的工作方式,都會使人對工作心生排斥。
你必須把眼光放遠,想想:「我現在的工作,能夠愉快持續到七十歲嗎?」
假如答案是辦不到,你就得思考:「什麼樣的工作才能持久進行?」「我是否應該轉行?」「是否該找份副業?」並藉此改變工作方式。
最後一類誤解,就是大多數人的投資理財觀念低落。
關於這一點也將會在後頭詳細談到,但以日本為例,大約百分之五十的日本人不曾學過、也沒有打算去接觸投資理財。
主要是因為民眾多數認為:「從事投資、學習投資,就像是在做壞事。」
・改變生活方式,就趁現在
回到我一開始提到的日本金融廳報告書。那份報告書中整理了高齡社會所帶來的環境轉變以及因應之道。
事實上,這份報告書並沒有直接斷定:「夫妻兩人要活到九十五歲的話,只準備兩千萬日圓是不夠的。」而是希望提醒民眾注意老後的財務狀況。
然而,媒體卻扭曲內容,以偏頗的報導來吸引民眾目光,甚至令人懷疑他們根本沒有確實看過報告書內容。而日本民眾的輿論方向也因此被牽著鼻子走,令人遺憾。
「如果無法徹底扭轉國民的思維,國家的國力將會在不安籠罩下愈來愈衰退。」
身為投資家,我對此滿懷危機意識。
為了確保自己能夠工作到七十歲、七十五歲,「自我投資」的觀念不可或缺。
日本金融廳在報告書中提到的投資,是採用「長期、累積、分散投資」的方式,事實上正是最典型的低風險投資法。
只要你像個投資家一樣般思考、生活,就能夠解決這一切問題。
正確理解「投資」觀念,並將投資行為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中,你的未來必然充滿希望。
我認為「兩千萬養老問題」是日本的轉捩點。面對這個轉捩點,我們的行動將決定今後的歷史發展。
我秉持著身為歷史的一部分的自覺,打算和各位聊聊「投資」這件事。
本書內容,全都是我以投資家身分一路走來所學到的訣竅。期望各位能夠因此打破對未來的不安,活出更踏實的人生。
【推薦序】
借助投資智慧,幫助我們活出人生的最佳版本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市場上講授投資觀念的書很多,但是將投資思維運用到人生經營的則很少。此書為少數能夠將投資領域的智慧充分運用在我們生活中各個面向,而且生動有趣、不死板的一本傑出之作!
當我閱讀此書,不禁驚嘆作者的諸多理念,竟與我平常幫知識交流平台TMBA學子們所做的教育內容高度雷同。他在日本,我在台灣,卻推廣著幾乎相同的知識和人生智慧。舉例而言,書中談到「建立人際關係的投資組合」,就好比我所倡導的理念:「投資時間在人身上,建...
目錄
推薦序——借助投資智慧,幫助我們活出人生的最佳版本/愛瑞克
推薦序——投資的過去未來與現在/歐馬克
自序——打破未來不安的人生策略
思考1:投資家的思考模式
讓我們談談「風險」
投資不只是錢的問題
投資的「能量」是怎麼構成的?
投資要素①:主體性
投資要素②:時間
投資要素③:金錢
投資要素④:決策
投資要素⑤:運氣
投資未來,會獲得什麼樣的報酬?
報酬①:有形資產
報酬②:無形資產
報酬③:充滿希望的未來
什麼是「浪費」的思考?
思考2:是什麼讓你「不行動」?
讓你裹足不前的思考誤區
偏見①:以為「風險會歸零」
偏見②:以為「存錢是好事,投資是壞事」
偏見③:以為「薪水是忍耐費」
習慣1:今天的「生活方式」決定你的未來
戰勝慣性的「一個問題」
小氣的有錢人
複利的力量
將投資思維結合日常習慣
投資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豎起天線
投資家的輸出:揭竿而起,站到人前
投資家的時間管理:掌握早晨,就能掌握主導權
習慣2:在漫長人生中累積「必要資產」
如何累積無形的資產?
投資家的交際術:建立人際關係的投資組合
投資家的自我磨練:留下印象的小訣竅
投資家的精進:學習是持續一輩子的事
開始挑戰「財務投資」吧!
結語——你要成為「社畜」還是「社虎」?
推薦序——借助投資智慧,幫助我們活出人生的最佳版本/愛瑞克
推薦序——投資的過去未來與現在/歐馬克
自序——打破未來不安的人生策略
思考1:投資家的思考模式
讓我們談談「風險」
投資不只是錢的問題
投資的「能量」是怎麼構成的?
投資要素①:主體性
投資要素②:時間
投資要素③:金錢
投資要素④:決策
投資要素⑤:運氣
投資未來,會獲得什麼樣的報酬?
報酬①:有形資產
報酬②:無形資產
報酬③:充滿希望的未來
什麼是「浪費」的思考?
思考2:是什麼讓你「不行動」?
讓你裹足不前的思考誤區
偏見①:以為「風險會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