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外城
【原文】
東都外城,方圓四十餘里。城壕曰護龍河,闊十餘丈。壕之內外,皆植楊柳,粉牆朱戶,禁人往來。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係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其門有三:正南門曰南薰門;城南一邊,東南則陳州門,傍有蔡河水門;西南則戴樓門,傍亦有蔡河水門。蔡河正名惠民河,為通蔡州故也。東城一邊,其門有四:東南曰東水門,乃汴河下流水門也,其門跨河,有鐵裹窗門,遇夜如閘垂下水面,兩岸各有門通人行路。出枴子城,夾岸百餘丈;次則曰新宋門;次曰新曹門;又次曰東北水門,乃五丈河之水門也。西城一邊,其門有四:從南曰新鄭門;次曰西水門,汴河上水門也;次曰萬勝門;又次曰固子門;又次曰西北水門,乃金水河水門也。北城一邊,其門有四:從東曰陳橋門(乃大遼人使驛路);次曰封丘門(北郊御路);次曰新酸棗門;次曰衛州門。(諸門名皆俗呼。其正名如西水門曰利澤,鄭門本順天門,固子門本金耀門)新城每百步設馬面、戰棚,密置女頭,旦暮修整,望之聳然。城裡牙道,各植榆柳成陰。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專有京城所提總其事。
【注釋】
1外城:《宋會要輯稿‧方域一》:「新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顯德三年,令彰信節度使韓通董役興築。國朝以來號曰國城,亦曰外城,又曰羅城。」南宋周密《葵辛雜識別集‧汴梁雜事》:「汴之外城,周世宗時所築,神宗又展拓,其高際天,堅壯雄偉。」南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九《制度類‧東京外城十九門》:「南五門:南薰、廣濟、宣化、廣利、安上。東五門:上善、廣津、朝陽、含輝、善利。西五門:順天、順濟、開遠、金耀、咸豐。北四門:寧德、景陽、永泰、安肅。」又據今人徐伯勇、丘剛《北宋東京外城的勘察》,東京北城呈一東、西牆稍長,南、北牆略短之長方形狀,與岳珂《桯史》所記外城「方之如矩」相合。
2甕城: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在城門外口加築小城,高與大城相同,其形或圓或方。圓者似甕,故稱甕城;方者亦稱方城。甕城設在側面,從而增強了防禦能力。
3屈曲:本指彎曲,此處引申為偏左或偏右。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守城》:「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唯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4新城:此指東都外城。
5惠民河:古運河名。宋漕運四河之一。起自今河南新鄭縣,導洧溱諸川東北流入汴京,復出城南流。京西南一段本為閔河,東南一段本為蔡河。蔡河舊以汴河為源,宋初始改導閔水入蔡,又自長社(今河南許昌)北開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蔡,以廣水源。閔水的開鑿不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將許、汝州的物資輸往京師。開寶六年(973)改閔水為惠民河,其後又作為閔、蔡二水的統稱。元後屢為黃河決流所填淤,故道久已塞為平地,今唯淮陽以南尚存蔡河一段。
6汴河: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因中間自今滎陽至開封一段就是原來的汴水,故唐、宋人遂將自出黃河至入淮河的通濟渠東段全流統稱為汴河、汴水或汴渠。
7如閘垂下水面: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守城》:「右閘版,與城門為重門,其制用榆槐木,廣狹准城門,漫以生牛皮,裹以鐵葉,兩傍施鐵環,貫鐵索。凡大城門,去門闔五尺,立兩頰木,木開池槽,亦用鐵葉裹之。若寇至,即以絞車自城樓上抽所貫鐵索,下閘版於槽中,外實以土,防火攻;內支以柱,防傾折。」
8枴子城:鄧廣銘《有關「枴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修築在汴京的各城門外,用以拱衛城門的兩道各成直角的對立垣壁,北宋人稱之為枴子城。」
9五丈河:古河名。河廣五丈,起自今河南開封,東經今河南蘭考、山東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濟水。五代後周與北宋先後引汴水和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京師東北漕運。宋建隆初又在城西汴水上架槽引金水河東注為五丈河源。宋開寶六年(973)改名廣濟河,為北宋漕運四渠之一。
10金水河:宋建隆二年(961),鑿渠引滎陽京水東過中牟,凡百餘裡,抵汴京城西,架槽橫絕汴渠,東匯於五丈河,名曰金水河。其後復引貫皇城內苑,民間亦得汲用。元豐中賜名天源河。南渡後廢。按,「西城一邊,其門有四」中,「四」當為「五」之誤。
11大遼:即北方與北宋對峙的遼國,為契丹族所建王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元年(916)建國,保大五年(1125)為金國所滅。人使:即使者。
12北郊:古代帝王郊祀的處所之一。周制在北門外六里處,漢制在北門外四里。夏至日於此以祭地,冬至日於此以迎冬。後以北郊代指北郊大祭。
13步:舊時營造以五尺為步。一說一步為普通1.5米,百步即150米。馬面:或稱為敵台、墩台、牆台,為城牆上每隔一定的距離設置的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敵人。平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腳,其上皆有樓子,所用木植甚多。」戰棚:古代城牆上防守用的活動棚屋。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官政》:「邊城守具中有戰棚,以長木抗於女牆之上,大體類敵樓,可以離合。設之,頃刻可就,以備倉卒,城樓摧壞,或無樓處受攻,則急張戰棚以臨之。」
14女頭:即女牆,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建於城牆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攔護作用。
15牙道:即衙道,官道。
16廣固:宋時步軍番號,熙寧八年(1075)始置,為土木工專門部隊。指揮:五代、宋軍隊的編制單位。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卷二:「國朝軍制,凡五百人為一指揮,其別有五都,都一百人,統以一營。」據此,二十指揮即一萬人。
17京城所:修治京城所的省稱,管理城牆修繕維護的軍事機構,屬皇宮「外諸司」之一。
【譯文】
東都汴梁的外城,方圓四十多里。護城河叫作護龍河,寬十餘丈。護城河的兩側,都種植楊樹和柳樹,粉白的城牆,朱漆的大門,禁止行人往來。每座城門外,都有甕城三層,卻偏離城門開門。只有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的甕城對正正門開門,且只有兩層,這是四座正門,都留有皇帝御用道路的緣故。外城南城牆,有三座城門:正南的城門叫作南薰門;南城牆一面,在東南方的是陳州門,旁邊有蔡河水門;西南方的則是戴樓門,旁邊也有蔡河水門。蔡河正名叫作惠民河,因為通往蔡州,故稱蔡河。東城牆一面,有四座城門:東南方的叫東水門,是汴河流向下游的水門。此城門橫跨汴河,有用鐵包裹、形如窗柵的大門。每到夜晚,大門就像水閘一樣垂下水面,兩岸各有別門供行人通行。出枴子城,左右兩岸相距百餘丈;往北是新宋門;再往北是新曹門;最北是東北水門,這是五丈河的水門。西城牆一面,有四座城門:從南數起,第一座叫新鄭門;往北是西水門,這是汴河上游來水的水門;再往北是萬勝門;再往北是固子門;最北的是西北水門,這是金水河的水門。北城牆一面,有四座城門:從東數起,第一座叫陳橋門(這是大遼使臣的驛路);往西是封丘門(這是皇帝到北郊大祭時的御用道路);再往西是新酸棗門;最西面的是衛州門。(這些門的名稱都是俗稱。它們的正名,如西水門叫利澤門,新鄭門原本叫順天門,固子門原本叫金耀門)外城城牆上每隔百步設置馬面、戰棚,密集地設置女牆,早晚修理整治,遠遠望去,高峻聳立。城內官道的兩側,種植的榆樹柳樹成蔭。城中每隔二百步設置一處防城庫,貯藏守城禦敵的武器。有廣固兵士一萬人,每日整治修繕,專門有修治京城所提調、總管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