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茶湯是日本文化的集大成
我認為之所以讓不熟悉茶湯的人,無法深入瞭解茶湯的誤解有兩點。
一是,就像常在大寄茶會或是日本庭園舉辦的戶外茶會看到的那樣,誤以為「享用和菓子與薄茶,就是茶湯的典型招待方式」;二是誤以為「所謂茶湯,就是學習抹茶的點前作法」。
那麼,就從說明何謂「茶會」,什麼是「茶事」來澄清第一個誤解吧。現在一提到茶會,多是指賓客人數較多的「大寄茶會」。在這樣的茶會上,正式的「茶事」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所以一般省略、精簡的是以料理與酒招待客人的「會席」,保留備些輕食的點心席、薄茶席、濃茶席(有時也會省略濃茶席)。應該有讀者想問:「什麼是濃茶?」一般人聽到抹茶,大抵想到的都是薄茶,點一碗比較濃的抹茶讓賓客輪飲的茶就是濃茶。其實正式「茶事」的主要活動是喝濃茶,只是很少人知道這一點。
也就是說,大家聽聞茶湯時,首先想到的是大寄茶會的招待方式,亦即省略好幾種正式程序的茶事(倘若只享用和菓子與薄茶的話,形式就更省略)。要是以為省略形式就是範例,便很難理解茶湯的本質為何。
換個說法來說明吧。「茶會」的範疇比「茶事」來得大,從正式的「茶事」到氣氛比較輕鬆的「大寄茶會」,茶會有各種形式;而在各種形式的茶會中,最正式的形式就是「茶事」。
那麼正式的茶湯,也就是茶事又是什麼樣的形式呢?所謂的茶事,就是一次款待四、五位賓客,招待會席(料理)、濃茶、薄茶等,由始自終需花上四個小時。以「正午的茶事」為例,大略說明茶事的流程。
〔寄付〕比約定時間稍稍提早到的賓客整裝、休息,享用一杯香煎,等待有人來帶路。
〔迎付〕亭主(茶事的主辦人)迎接在寄付等待的賓客。
〔手水〕前往露地(通往茶室的庭園),於蹲踞(手水缽)洗手、漱口。
〔初入〕進入茶室,鑑賞過壁龕的掛軸與水釜後就座。
〔炭點前〕亭主在賓客面前做些煮水用的添炭、加灰等,點前之前的準備。焚香,賓客鑑賞香合(盛裝香的容器)。五~十月使用風爐的季節則是於會席之後進行炭點前。
〔會席〕一開始端出的膳(*擺置料理用的小方桌)上擺著飯、味噌湯以及「向付」(*生魚片之類),接著端出的是酒、椀盛(*盛裝碗裡的湯菜)、燒物(*燒烤或油炸的魚貝、菜蔬)、煮物(*燉煮菜)、強肴(*通常是燴煮什錦)、八寸(*多為山產海鮮,放在寬約八寸的杉板上)、 湯次(*懷石料理的道具)、茶點等。
〔中立〕亭主為了做下一輪的準備,請賓客暫且離席,移步至露地的「腰掛」(*讓客人休憩用的小茅棚)歇息。賓客聽到鑼聲響後,用過手水後,返回茶室就坐。
〔濃茶〕和同席賓客一起輪飲濃茶。
〔鑑賞〕點前(點茶禮法)後,鑑賞茶入(裝抹茶的容器)、茶杓、茶碗等茶道具。
〔廣間〕移步至廣間,鑑賞壁龕與掛飾。
〔薄茶〕享用干菓子、薄茶。鑑賞用過的茶道具的由來書與箱書等。
〔送禮〕亭主依依不捨地送客。
茶事是在一處與日常切割的空間裡進行,抱持喜愛庭園、澄靜的心,面對茶席。在這裡要進行的是一場長達四小時,以壁龕的主題擺飾為主,鑑賞茶道具,享用一服茶的戲劇。
因為茶席的壁龕裝飾著禪語或和歌的書法、繪畫與鮮花,所以要想舉辦一場賓主盡歡的茶事,需先具備對於書畫、和歌與茶花等相關知識與美學意識。茶道具不限於陶瓷器,也會使用木工與金屬工藝作品。除了必須瞭解造園方面的知識,也必須涉獵和食與酒類方面的知識,這就是為何茶湯被說是日本文化的集大成,堪稱綜合藝術的原因。
一旦更瞭解茶事,便能破除「所謂茶湯,就是修習抹茶的點前作法」這般迷思,明白自己的眼界多狹隘。修習點前工夫固然重要,卻只是構成茶湯要素的一小部分。所謂茶湯的修習,除了具備紮實的點前工夫,還必須深入學習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求培養自身的審美觀與價值觀。
藉由理解堪稱綜合藝術的茶湯,明白茶湯最重視的心態與美學意識,領會日本文化的底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