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迷失在博物館裡(部分節錄)
你來到博物館,排隊排了半小時,花了二十英鎊,然後站在那裡看著展出的藝術品;但你完全無感。你非常努力,也讀了作品旁的標籤,甚至借了語音導覽;但還是一無所獲。你該怎麼辦?
也許你不是非常喜歡這位藝術家。或者,大體來說,你其實不是那麼喜歡繪畫或是藝術。然而有些時候,欣賞藝術品對你而言是種享受,你甚至喜歡這位藝術家的畫作,也許還會欣賞這同一幅畫作。但是今天,出於某種原因,你就是無法欣賞。
聽起來很熟悉嗎?我們都有過這種煩惱。也許不是在博物館,而是在音樂廳裡,或是在睡前想讀一本小說的時候。浸淫在藝術中有時會讓人立即有感,但有時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兩者之間的界線非常細微。
我用這個例子來介紹美學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們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的經驗,就是這本書要談的重點──明確地指出「無法欣賞」(即便非常努力)這種經驗的本質,還有這種經驗對我們是何等的重要。
非菁英主義的美學
美感是關於一些特別的經驗, 這些經驗我們非常在乎。「美學」(aesthesis)這個希臘詞彙的意思是「知覺」。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鮑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1762)在一七五○年引介了「美學」這個概念,他用這個詞表達「研究感官經驗」(Scientia cognitionis sensitivae)。
美學討論的經驗是全面的。我們在乎某些經驗高過其他的。不只是在博物館裡欣賞藝術品或是觀賞歌劇演出,還包括下班回家的路上看見公園裡的紅葉,或是看見夕陽餘暉落在廚房餐桌上。甚至當你選擇今天要穿的上衣,或是思考著要不要在湯裡加一些胡椒,這些經驗也是美學。美學無所不在,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面向之一。
美學有時被認為太菁英主義,只屬於藝術家、音樂家,甚至哲學家。這是對美學的誤解,也是本書想要澄清的事。所謂的「高等」藝術,比起情景喜劇、刺青或龐克搖滾,在美學上並沒有更高級。美學的範疇遠大於學院或是街頭藝術, 而是包含了我們生活中關心的很多事物。
波蘭的前衛小說家維爾托德.貢布羅維奇(Witold Gombrowicz, 1904-1969)優雅地捕捉了這樣的感受:
在最高級的餐廳裡,食物的滋味並非總是最棒的。對我來說,以不完美、偶然和片段的方式出現的藝術,幾乎都更有力,彷彿只是在表明它的存在,讓人們以無以言喻的方式感受之。比起在音樂會舞台上出色的蕭邦演奏,我更喜歡來自敞開的窗戶、穿越街道傳至我耳邊的蕭邦樂曲。
美學的任務並不是告訴你這個藝術作品好、那個不好。美學的任務也不是告訴你哪種經驗值得擁有──是街上傳來的蕭邦,或是音樂會上的蕭邦。如果某種經驗對你來說值得擁有,那它就成為一種潛在的美學主題。當你找到屬於你的美學,你就能夠享受它。美學不是導覽手冊,告訴你哪種經驗是被允許的、哪種不是。它也不是地圖,能幫助你更容易找到它。美學是分析這種經驗有何意義的一種方式。美學是不帶批判的,而且本當如此。
有個令人玩味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法國畫家費爾南.雷捷(Fernand Léger, 1881-1955)描述他和他的朋友觀察一位裁縫店的老闆在櫥窗裡擺設十七件西裝背心,再加上搭配的袖扣和領帶。這位裁縫在每一件西裝背心花費十一分鐘。他把它往左邊移動幾公釐,然後走到店舖外面看一看;然後又回到櫥窗裡,把它往右邊移動幾公釐,如此這般。他是如此專心,完全沒發現雷捷和他的朋友正在看他。雷捷感到有點羞愧,省思著沒有幾個藝術家會像這個老裁縫那樣,對自己作品的美學投入這樣多的關注,更不要說去博物館參觀的人了。雷捷想說的,也是本書的主旨,就是那位老裁縫的經驗,和去博物館欣賞雷捷畫作的經驗一樣,都足以被稱為美學。
以這種全面性思考美學,讓我們能對於美感欣賞的社會面向、以及美學價值對我們自身的重要性等老問題,有了新的理解方式。這種全面的思考也使得我們能真正以全球的角度思考藝術和美學,而不是以「西方」為尊。
美學,抑或藝術哲學?
美學並不等於藝術哲學。藝術哲學和藝術有關,而美學則是和許多事有關──其中也包括藝術。但它也與看到令人讚嘆的景色、望見辦公室對面牆上陰影的圖案這類的經驗有關。
這本書是關於美學。因此,比起藝術哲學的書籍,本書的範圍既比較寬又比較窄。藝術哲學探討各式各樣與藝術相關的哲學問題──形而上的、語言的、政治的、道德的問題;這些問題大都不在我探討的範圍內。例如,我不會談到藝術的定義,以及為何藝術品與世界上其他事物不一樣。
美國抽象藝術家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 1905-1970)有句名言,美學不關藝術家的事,就像鳥類學不關鳥的事。在這個放肆的宣言裡,很顯然藝術哲學(而不是美學)就等同於鳥類學。藝術哲學的工作是將藝術品分類、思索不同種類流派之間的區別,但這不是美學的工作。所以紐曼諷刺的是藝術哲學,而不是美學。美學研究的對象是經驗,這樣的經驗正是藝術家努力想喚起的,對於每個藝術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事。
不過,藝術作品當然會引發各式各樣的體驗,而美學不會探討所有的這些體驗。我很確定雅賊也會對他偷的作品有某種體驗,但顯然不會是本書要探討的。或者,假設我答應給你一大筆錢,只要你跑遍大都會美術館,算一算有多少張畫作上有簽名。我很確定你一定辦得到,但這樣並不會讓你的心智處在審美的狀態,不管定義多寬都不行。
我們用美學的角度體驗藝術品,但我們也會用其他各種方式體驗藝術品。而我們也用美學的角度體驗很多其他事物。在整本書中,我會將美學經驗和美感欣賞互換使用,因為美感欣賞是我們所做的事,而美學經驗是當我們欣賞美時的感受。藝術與美學並不同,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要完全忽視其中的關聯。在美學上對我們來說有價值的時刻,許多都來自於欣賞藝術。
換句話說,藝術對美學來說是重要的,但絕對不該被特別對待。一股特別有影響力的「西方」美學流派認為,我們對藝術(具體來說是高等藝術)的美感欣賞,和對其他事物的美感欣賞是完全不同的。這種想法低估了美學,因為它限制了美感時刻在我們人生中的重要性和關聯性,也和幾乎所有非「西方」的美學傳統背道而馳。這本書是非常簡短的美學介紹,而非介紹特定的「西方」美學傳統,儘管它在歷史上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