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女巫與藥草
一、飛行軟膏
在歐洲,傳說中每到四月三十日的夜晚,女巫會齊聚一堂,與惡魔共同狂歡。這樣的夜晚稱為「瓦普幾絲之夜」(walpurgis night)。最廣為人知的女巫集會地點,就是位於德國中部哈茨(harz)山脈中的布羅肯(Brocken)峰。
當晚,據說女巫會一個個向惡魔報告自己一年來做了哪些壞事,吃不加鹽或者長滿黴菌的麵包,接著背靠著背跳舞,直到第一聲雞啼時才突然消失無蹤。
德國的世界級文學家歌德在《浮士德》(完成於一八三一年)當中也提到瓦普幾絲之夜。因此,這屬於女巫的夜晚廣為人知,世人也公認「瓦普幾絲之夜」發源自德國的布羅肯峰。
哈茨山地的確流傳著許多女巫的傳說,其中亦不乏與「瓦普幾絲之夜」有
關。例如下面這個故事:
一個男僕偷看到女主人從抽屜中拿出軟膏抹在全身上下,然後跨上掃把,口唸咒語,從煙囪飛了出去。男僕也想跟去一探究竟,於是從她的抽屜中取出軟膏塗抹在身體上,有樣學樣地跨上掃把唸起了咒語。
但是由於咒語的唸法不對,他飛向房間牆角,撞得滿頭包,好不容易才穿過煙囪飛出屋外。據說他帶著滿身傷痕地飛到布羅肯峰,在那裡與女巫們跳了整晚的舞,直到第一聲鷄啼響起。
提到女巫,大家腦中總會浮現出她們騎著掃把飛翔在空中的形象。然而,並不是因為先有「會飛的魔毯」,才有「會飛的掃把」這種想法。能夠飛翔的掃把,也不是女巫用魔法做出來的。所以不能將「女巫一定手拿掃把」當作常識看待。
在哈茨地方的傳說中,女主人雖然騎在掃把上,卻是將軟膏塗抹在身上之後才有辦法飛起來。可知想要飛上天空,軟膏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十七世紀德國的民俗學者普雷托流斯(Johannes Praetorius)在其所著《發生在布羅肯峰的事》(一六六九年)當中,也介紹到布羅肯峰的瓦普幾絲之夜。據說女巫除了騎掃把以外,另外也騎乘雄山羊和豬、爐灶的撥火棒等,裸身飛往布羅肯山。
普雷托流斯於書中附有瓦普幾絲之夜的想像圖,其中繪有騎著雄山羊的女巫。當歐洲各地開始迫害女巫時,女巫是惡魔的情婦,雄山羊是惡魔的化身這種想法遂廣為流傳。因此女巫與雄山羊配對的繪畫,在歐洲便成為對女巫的刻板印象。
在德國畫家杜勒的畫中,繪有一個背對雄山羊的頭逆向騎乘的女巫;西班牙畫家哥雅則描繪了在巨大的雄山羊前努力練習飛行的男女;另外,德國畫家巴爾東.格林以及許多畫家,也都有以正往身上塗抹軟膏或製作軟膏的裸身女巫為主題的繪畫。
因為這些繪畫作品,使得某種偏見在世間廣為流傳,認為女巫是妖豔的,帶有讓人不敢直視的色情形象。
到了十六世紀,獵巫的風潮遍及全歐,當時許多遭指控是女巫而被捕的女性都供稱曾經飛去參加黑彌撒。至於前往該處的方法,則是從惡魔處學來、能讓人在空中飛行的飲料或軟膏的做法,抑或直接向惡魔取得後,將其喝下或是塗抹於身上。
在阿爾薩斯(現法國境內Alsace)的科爾馬(Colmar),據說還保留著當時主審官審判女巫所提出問題的清單。內容不外乎「塗在掃把上的藥膏原料是什麼」、「飛上天空時口中唸著什麼樣的咒文」之類,且主審官會引導當事人回答。
在此記載當中,女巫的交通工具似乎已經定型為掃把。對主審官而言,讓當事人坦承確實向惡魔索取軟膏或飲料,或者學習做法,比起逼問當事人使用何種飛行工具重要多了。畢竟,主審官的任務是證明女巫是惡魔的情
婦,並加以消滅。於是很多人紛紛承認,曾經塗抹軟膏飛上天空。
根據普雷托流斯記載,在身體上塗抹軟膏,或者使用交通工具,原本都非絕對必要,然而因為審判女巫的緣故,女巫與飛行軟膏的關係遂緊密地結合。(未完)
(摘錄)
第二章 女巫與辟邪符咒
一、辟邪草
不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國家,人人都希望能夠免除天災與疫病的危害,並且能健康地度過人生。因此每逢旅行或大考將至,就算知道只是迷信,往往也願意掏腰包買個護身符帶在身上,或是像日本正月的習俗一樣,買一枝破魔矢供在家裡。
現在流行的「 御守」 或是護身符,都可以歸類於辟邪符咒之中,辟邪符咒在德國稱為「Amlette」 或「Talismane」。古代日耳曼人使用的盧恩文(Rune)等,主要是把象徵符號標記在紙片,或戒指、項鍊等物品上,用紙張、木片、石頭、金屬及骨片也可以。
十四世紀中葉歐洲黑死病(鼠疫)的流行使得人口約只剩到原本的三分之一,在鼠疫的陰影籠罩下,每個人都處於不知何時可能患病死亡的恐怖之中,在那個時代,辟邪護符是一般人的日常必需品。
在基督教會的觀念中,十字架辟邪的效力最強,因此只要是十字形的事物都可以用來當作護符。當時的人習慣在玄關或門前用粉筆或爐灰畫上十字記號,防止惡魔侵入。
根據十八世紀初期一位專門研究基督教與惡魔的學者西尼斯特利的研究指出,西歐中古時代為了驅趕惡靈,甚至曾經製作飲料,材料當中包含了可以用來製作興奮劑及春藥的藥草。做法是將菖蒲、薑、肉桂、丁香、檀香、肉荳蔻等十七種香草類配上三又二分之一夸脫(約四公升)的白蘭地與水後加以蒸餾。
這樣的飲料及項鍊、戒指等護符,都是經由人類的手製造出來的。然而,接下來提到的辟邪草,無須任何加工便能達到辟邪的效果。
有趣的是,一般認為極為有效的辟邪草,往往同時也是用來製造「女巫軟膏」而受到民眾敬畏的藥草。
【小連翹】
雖然許多帶有強烈臭味的藥草常常被用作辟邪草,葉片、花瓣的數目,以及根部的形狀,也列入考量的重點。像擁有三片葉子的幸運草,在基督教是三位一體的象徵,四葉的幸運草則代表了十字架,被視為神聖的植物,在辟邪方面具有強大功效。
自古西方人就認為數字「5」帶有神聖性,常常把它用在辟邪上。例如可以一筆畫出的五芒星(pentagram)除了被視為是神聖的象徵外,人們也常常在玄關大門上畫上這個圖案,充當辟邪護符。就算到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5」仍然是一個特別的數字,這是由於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身體上共有五處傷痕(五處聖痕)的緣故。
小連翹有五枚花瓣,前人認為這種草具有特殊的力量。小連翹的葉片與花朵有著分泌精油的腺體,這種腺體根據草本身品種的不同,外觀上呈透明或黑色點狀。將花苞用手指揉碎,指頭上會沾滿紅色汁液。從小連翹中提煉出的精油也呈現瑰麗的紅色,有的人或許會覺得像血液。
貫葉連翹(Hypericum perforatum)在德文中稱為「Johannes kraut」,在英文中則稱為「Saint Jones wart」,兩者的意思都是聖約翰草。這裡的約翰,指的是在約旦河為耶穌洗禮的施洗者約翰。他被加利利統治者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憎恨,最後因為他那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沙樂美的強烈要求而遭斬首。前人認為植物上的斑點即為在行刑時飛濺的血液,而紅色的汁液就是約翰的血。
小連翹日文漢字寫為「弟切草」。這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其由來記載於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成書於一七一三年)當中。
在西元九八四至九八六年間,掌理日本朝廷的花山院上皇有個叫做晴賴的優秀鷹匠,擅長使用藥草治療獵鷹身上的傷口。藥方是不外傳的機密,他的弟弟卻將它洩漏了出去,因此憤怒的晴賴砍下了弟弟的頭。據說該種密傳藥草就是所謂「弟切草」。
小連翹對發炎及外傷相當有效,這點印證了上述關於晴賴的傳說。不管在日本或歐洲,這種植物背後都同樣有著瀰漫血腥氣息的故事,相當有趣。
小連翹的紅色汁液雖然讓某些人感到不舒服,但因為它的奇妙力量,成為一種地位很高的辟邪草。西方人認為這種植物具有驅趕讓人生病的惡魔力量,懸掛在家門或窗口,能夠保護家屋不受落雷擊中。
據說小連翹的力量在六月二十四日最大,這一天是夏至,過去西方人認為每到這天妖怪和女巫會紛紛現形,因此為了驅趕魔物,前人生起火堆將製作成魔物外觀的玩偶丟入火中焚燒,這就是至今仍流行於南德的風俗「約翰火祭」。
這一天對採藥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日子,這是因為從前的人相信這天採摘的藥草最為有效。不同的藥草又分成適合於朝露降臨之前或黎明等不同的時間採摘,因此選在這天出外採藥的女性,往往必須從靠近黎明的時分便待在採集地準備。
春天開花的藥草在此時結出果實,但也有些藥草是秋天才開花。在這一天,採摘藥草的女性可得拿出所有關於藥草的知識和傳統。在夏至舉行的民間儀式後來也收編進基督教曆中,成為紀念施洗者約翰的日子。
日本採茶通常選在所謂「八十八夜」進行,也就是從立春算起第八十八天,大約是五月二日左右,距離立夏不到幾天。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對於以農耕維生的民眾來說,熟悉自然界的週期循環是相當重要的事情,許多農耕儀式亦由此誕生。
(摘錄)
第四章 「聰明女性」與藥草
三、月神和艾草
蒿屬植物皆為菊科,是各地常見的植物。其學名「Artemisia」總讓人聯想到希臘羅馬神話當中的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即羅馬神話中的黛安娜,英文記為 Diana),想必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阿爾忒彌斯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神,她的美貌從位於土耳其愛非索斯的阿爾忒彌斯神殿中的神像即可略窺一二。神像胸前裝飾有許多乳房(亦有說法指出應為牛睪丸),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造型有點古怪,不過容貌端正且凜然直立,看上去莊嚴而美麗。阿爾忒彌斯同時也是豐饒及多產的象徵,繼承了古代小亞細亞地區對大地母神的信仰,到了後代又成為月之女神,是保佑女性的神祇。
但是,希臘神話當中的阿爾忒彌斯形象又不太一樣。據說她習慣捲起衣襬,任頭髮垂到肩後,並且喜愛狩獵,常常穿著無袖的薄衫,手拿弓箭追趕鹿隻。甚至有時候看到難產的女性,會主動用弓箭取走她的性命,以縮短她受苦的時間。
她是天神宙斯的女兒,並且拒絕結婚,是三位處女神之一。有很多故事都提到她與男性為敵,因為觸怒她而遭到殺害的男性不計其數,甚至有人只是剛好路過,撞見她正在水邊洗澡,就被變成一頭公鹿,遭野狗咬斷脖子分食。
艾草的學名(Artemisia vulgaris)用這位帶點恐怖性格的女神來命名,讓人有點無法理解。不過關於此學名的由來,有另一種說法指出,西元前四世紀左右,有位頗通醫術的波斯王妃也叫做阿爾忒彌斯,據說這是較為有力的說法。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蒿屬的植物自古以來便是與女性有密切關係的藥草。
艾草可以幫助分娩順利、使生理期順暢,不過,這種植物同時也具有催經作用,亦可作為墮胎藥,因此藥草學的書籍幾乎都建議懷孕中的女性最好別碰
艾草。
據說艾草還可以減輕雙腳的疲勞,因此從前長途旅行的旅客會將艾草墊在鞋子裡,德文的名稱為「腳邊草」(Beifuss)。加入了艾草的藥草浴,可以消除腳部疲勞並且溫暖身體,近幾年來相當風行。
在蒿屬植物當中,最常用於製作護身符的是具有茴香般香氣的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甚至據說在咒術儀式當中,也使用這種植物來召喚靈魂。如同其名,這種植物帶有強烈的苦味,因此猶太人在過逾越節時食用這種植物來追思祖先的辛勞。
過去有人也會將苦艾加入酒中用來點綴,不過長期飲用摻入了苦艾的酒,會因為其中所含的一種側柏酮(Thujone)成份,引起神經麻痹,導致生命危險,目前已禁止使用。
在莎士比亞所寫的《仲夏夜之夢》當中,「迷魂藥」的成份是紫花地丁的汁液,而能夠解除其詛咒的,則是「月之女神黛安娜之花」的汁液。對此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學者認為,這種花其實就是艾草或苦艾。
莎士比亞所生活的時期正是園藝的概念逐漸興起,取代傳統在庭園中僅種植藥用藥草的時代。莎士比亞的作品當中總共提及了超過六百種的花草,也許正反映了那樣的時代風氣。不過,關於他到底具有多少藥草知識,就不得而知了。艾草的成份經科學證實,對於治療婦女疾病相當有效,不過能夠去除春藥效果的科學根據,則還沒有找到。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黛安娜之花」指的其實是唇形科的西洋牡荊(Vitex agnuscastus)。西洋牡荊的花呈紫丁香般的紫色,帶有宜人的香氣,果實經過乾燥處理後,能夠促進人體分泌一種叫做「progesterone」的黃體素。所謂黃體素,是穩定懷孕時母體平衡的荷爾蒙的總稱,對女性來說相當重要。由於這種荷爾蒙具有抑制性慾的作用,因此這種植物能夠破除奧伯隆妃子緹坦妮雅眼皮上的迷魂藥效果,也許並非空穴來風。
將話題拉回到艾草。在日本,艾草自古以來便和女性有很深的淵源,也常用來製作驅邪護符。摻了艾草的草餅,在女兒節當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寺廟附近的商家也常販賣一些添加艾草的丸子串或草餅,是可以趨吉避凶的吉祥物。
艾草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然而由於其功效,無論是在東方或西方,自古以來一般民眾都很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