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12年國教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多元文化和國際理解」!
★培養國際觀,就從認識文化差異開始!
★83個文化議題,擴展視野、尊重多元,欣賞世界大不同!
★培養國際觀,就從認識文化差異開始!
★83個文化議題,擴展視野、尊重多元,欣賞世界大不同!
驚呆了!!!
◎緬甸喀倫族的喪禮,是認識男女朋友的最佳聯誼場合?
◎肯亞馬賽族的孩子想要轉大人,必須打倒獅子?
◎杜拜是沒有地址的國家,寄信只能寄郵政信箱?
◎在紐西蘭洗碗只需要浸過洗碗精,不再用清水洗淨?
◎印度人治療胃痛,服用超辣咖哩口味腸胃藥?
這些人和你我一樣住在地球上,
每天,他們過著和我們不一樣的生活!
你的日常生活是什麼?天氣冷了穿保暖衣服、下雨了撐傘、放學回家後先洗澡,再和家人一起吃晚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我們認定的「理所當然」習慣模式,但每個人都是用相同的方式過生活嗎?那可不一定!俗語說得好「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便是一家人或是同班同學,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定相同,而全球共有70多億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居住在不同國家、隸屬於不同民族,人口多,當然文化樣貌也多元。
其中部分文化會令我們詫異,但了解箇中理由之後,有些可以體會和理解,有些雖難費解或不認同,但能開拓新知,學習如何尊重他人的文化。例如喀倫族會在喪禮上找尋對象,是因為他們的社會風氣較保守,認識異性的機會較少,而且當地人認為生和死是一體兩面的事,讚許生命才能面對死亡,所以產生這樣的文化;伊朗人特別喜歡孩子,所以不僅會親吻自己的小孩,就連路上的孩子也常常被陌生人親;少子化是全球性問題,但位於哥倫比亞的迪賽諾族卻覺得人口過多會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很早就支持少子化的觀念;迦納人會依據亡者生前的職業或興趣,設計奇特的棺材來歡送過世者最後一程,這是他們所認為的最好告別方式;在紐西蘭,就算是再氣派的屋子也會裝鐵皮屋頂來聽雨聲......除了當地很少下雨外,更重要的是紐西蘭人認為雨能滋潤土壤,帶來富饒,是很好的象徵;肯亞和坦尚尼亞的馬賽人,會用牛糞洗手,對馬賽人來說,牛隻是神賜予的最重要財富,不可能是髒的……這些文化的形成,並非一蹴可幾,有些源自於民族性,有些則是為了適應居住地的氣候和環境,長時間形塑而成的,正因為有這些不同的文化,世界才能如此繽紛多采。
本書分為五個面向,分別探討「性別」、「人生」、「人際關係」、「生活」和「生計」共83個文化議題,闡述了不同國家或是民族各異的文化衝擊。同時,在每一則議題的最後,也有小熊編輯部特別採訪撰寫的「臺灣人觀點」,從臺灣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事情,或是分享臺灣的文化特色。在閱讀這些議題,大感好奇之餘,可以思考為什麼這些文化會形成?此外,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外國人對我們的臺灣文化又會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呢?用寬闊的心去理解、尊重並欣賞他人的文化和特色,你會發現,這世界原來和你想的不一樣。
各界好評
此書從各文化日常生活中的「理所當然」行為出發,介紹這些行為背後不同的文化價值,是培養文化敏感度很精準的切入角度。學童若能提早培養文化敏感度,就是在提早準備未來面對國際化環境的能力。——陳玉苹(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世界上各個民族在不同的環境中適應成長,產生相異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樣態,都自認為是人間的正道,這就是「理所當然」,跟外族的接觸則是信念崩潰的開始,「不可思議」就會變成口頭禪。書中議題彷彿帶領我們走過世界一周,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在理所當然的認知裡,產生恍然大悟的文化衝擊,「原來一樣的日常生活,不同的民族卻有各異的思考和執行」。本書藉由「比較」的思維,讓我們認識世界的文化,了解差異的存在才是多元文化的精神。——黃季平(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兼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讀者迴響
這本書實在太有趣了!沒想到有些國家的規定好奇怪,像是不能說小孩「可愛」、死者也能結婚,以及印尼人會徒手吃飯。每篇左下角還有一位臺灣人,告訴我們臺灣人的看法。無論是哪個議題,都非常稀奇古怪,真想親自去體驗看看!——小豬豬(小學四年級生)
全家人一起吃飯是很奇怪的事嗎?原來在各個民族的眼裡有著不同的看法。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世界上曾經存在著許多性別歧視,我不但認識了其他國家在習慣上與我們的不同,還發現更多有趣的文化等著去探索!——柚子(小學六年級生)
好險我不是非洲小孩,不然要面對的成年儀式實在是很可怕,得要高空彈跳或和獅子博鬥,這樣小命可能不保。慶幸我生在臺灣,只要18歲就會自動變成大人了(雖然聽說中學的功課和考試也有點可怕⋯⋯)。——柴哥(小學六年級生)
這本書介紹了世界各種實際存在的獨特文化,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而這些文化的由來,有些有其歷史背景,有些自成道理,書籍內容讓你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事情,感受到世界上的確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D.IKUSHIMA(日本amazon讀者)
雖然是寫給孩子看的書,但大人也能輕鬆閱讀。書中介紹了許多世界上和我們認知相違背的文化,而這些介紹,並非要我們形成偏見,而是要我們培養出寬容的心,接納文化的多樣性。——MATSUKEN(日本bookmeter讀者)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文化隔閡比我想的還要嚴重。——SUPURINTO(日本bookmeter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