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台中大雪山
閱讀描述台灣賞鳥地點的書本,都提到大雪山是一個必要到訪的觀鳥聖地,紀錄超過一百多個鳥種,在香港觀鳥已有好幾年光景,應該有條件去台灣觀鳥。定下計劃,安排行程,訂購機票,前往台中,要登上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這旅程是首次到訪台中。
三月分一個早上,從香港赤臘角機場乘坐航班前往台中清泉崗機場,轉乘公車往台中車站,到達時已經是中午過後。車站正在進行改建工程,附近一帶的建國路塵土飛揚,趕忙登記進住酒店,聯絡上大雪山民宿老板,約定隔天出行時間,就安心休息。
第二天從酒店退房,坐上民宿預約車子,從台中火車站出發,走國道前往東勢區方向,經過豐原區、石崗區,再跨過東勢大橋,往東坑街前進,到達大雪山林道人口,車程大概兩個小時,沿盤山路一直往高海拔方向走,就到達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車子走到二十三公里地標處,觀鳥平台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攝影師們接踵比肩、項背相望,擺放的三腳架踵趾相接、水泄不通,看到這種熱鬧境況,就知道找對了地點,台灣觀鳥之旅要開展了。
‧‧‧ ‧‧‧ ‧‧‧
一、寶島白頭鶇
在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二十三公里觀鳥平台,看到山坡外生長了一株十來公尺山桐子樹,往四面伸延的樹幹已變成灰褐色,基部心形而先端銳尖的葉片也已枯萎,轉成螺旋形狀盤繞懸掛在長長葉柄下;可是引人注目的,是那纍纍果實,端如貫珠,掛滿樹上。一串串的山桐子,球形漿果,從橙紅色到猩紅色,粒粒鮮豔欲滴,給蔚藍天空添加了色彩。這畫面猶如一位天才橫溢的畫家在其淺藍色畫布上噴濺出點點紫紅,七大八小、四方八面、散佈在不同位置,儘管參差不齊、卻又互相呼應,成就了一幅天然構圖。
山桐子樹吸引了一隻由頭頂、喉部到頸部都是雪白顏色的鳥仔前來覓食,懸掛著螺旋形狀、乾枯樹葉的灰褐色樹幹,乘托著栗褐色胸部跟脇部的鳥仔,黑褐色的背部、飛羽和尾羽跟雪白的頭部形成強烈對比,鳥仔戴著鮮黃色嘴喙,給串串纍纍、猩紅色山桐子重重包圍著。這畫面使人看得賞心悅目,大自然色彩,自然、平衡、和諧,使我感到天地同生,萬物為一。
回到民宿參考《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辨認出這隻鳥仔是白頭鶇雄鳥,台灣特有亞種。
白頭鶇為鶇科鶇屬的一個成員,在鳥類世界裡,鶇科鶇屬的物種分化複雜度排名首位,家族的龐大支系有五十多個亞種,有個別亞種已經滅絕。美國有研究中心檢視各國博物館收藏的鶇屬鳥類標本羽毛顏色,顯現出十二個可明確分辨的羽毛顏色,歸納為三種分類:第一種為單色系,全身顏色為黑、灰、暗紅顏色;第二種為雙色系,首類別為背部跟腹部有不同顏色,黑色、橄欖色背部搭配栗褐色腹部,次類別為頭部跟身體有不同顏色,黑色身體、頭部為灰色或白色;第三種為三色系,背部、腹部跟頭部都呈現不同顏色,只有一個亞種,就是台灣特有亞種白頭鶇,黑褐色背部、栗褐色腹部、晶瑩通透的雪白頭部。白頭鶇是鶇屬鳥類龐大家族裡分布在地球最北端的一個支族群組,地點在台灣,白頭鶇的別名也叫臺灣鶇。
白頭鶇的英文名字為(Island Thrush),翻譯過來是島鶇,意思是指分布在東南亞、新畿內亞及太平洋島嶼上的鶇科鳥類。島鶇在島嶼生活,成為地方留鳥,並不遷徙,島嶼地理各異,形成獨特生態環境,島鶇在隔離的島嶼演變成獨特亞種。可是同一起源、在一個共享生態環境生活的鶇科鳥類,不同族群為何遷徙到外島?怎樣演變成為留鳥?地理變異如何影響島鶇羽色跟型態、以演化出豐富精采的物種多樣性?這些課題都成為未來研究的項目。
十六世紀時期,葡萄牙船隊橫渡太平洋往東方航進,經過現今台灣海峽,驚嘆台灣寶島的美麗,喊話葡萄牙文(Ilha Formosa),翻譯過來是「美麗之島」,也有語音翻譯為「福爾摩沙」,從那個時期開始,台灣寶島以福爾摩沙之名,出現在歐洲繪制的世界地圖裡。
這個說法雖然未能在歷史文獻裡證實,可是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台灣地理奇異,島嶼中央險峻的高山跟臨海平坦的盆地,形成獨特的岩溶地貌和海蝕地貌,造就各地區的山水勝景:亞洲植物園、海洋牧場、熱帶水果王國和鳥類天堂,這一切使得外界把台灣稱為寶島。
白頭鶇在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裡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鳥種,是稀有留鳥,分布在海拔一千公尺到三千公尺山區,藏身在濃密原始林和針闊葉混合林裡,神遊於雲霧飄渺層層山巒中,如謎般的存在,雖有固定族群,卻不是定時定點出現。白頭鶇也吃植物果實,在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二十三公里觀鳥平台,每年十二月分到隔年三月分,山桐子樹鮮豔果實纍纍掛滿樹幹時,白頭鶇會出現覓食,這時段就是觀看白頭鶇的絕佳時機。
台灣寶島被譽為鳥類天堂,源於白頭鶇。
以上內容節錄自《香港人在台灣觀鳥》鄭國上◎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05669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