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名家推薦
《我所不存在的未來》將史詩神話中宏觀的思維,與古老宗教中智慧通達能與神交流,並預知未來的賢者,巧妙地置入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社群平台,與電子媒體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原本平庸的預言師,宛若被啟靈的先知亞伯拉罕或摩西;不信神的媒體人,也令人想起在瘧疾中失去摯兒的拉美西斯二世,掙扎於無神的矛盾與痛苦中。
但是,預言師如神蹟般企圖導正現今社會亂象,降低犯罪率與自殺率的美意,是否真能帶給世人真正的和平?還是淪為一場神性、人格與變數間的爾虞我詐?楓雨以大量的生活化對白極為流暢地推動著劇情,透過角色之間時而針鋒相對、時而集思廣益的精彩對話,傳神地帶領我們進入他腦中那些天馬行空、邏輯玄妙的世界觀!
提子墨(台灣、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PA會員)
「神」或許是楓雨故事中最常提及的詞彙,比起我們所知悉的任何一位神祇,他想闡述的更像是一種概念,一種透過人群的世俗妄念所塑造的人工神性。
過去在《沒有神的國度》裡他將這份神性賦予凡人,這次《我所不存在的未來》則是讓人擁有主動引發奇蹟的機會。
一方是以人類之姿現身於凡世的神,一方則雖為人類卻被應允持有神性,看似相仿的命題,但是當聖者的外衣被褪下、信仰的本質被披露,無論奇蹟是否真實存在,能執導未來的注定還是血肉鑄成的凡人身軀。
每次讀楓雨的作品就像是在這個人人捂起耳朵的世界放聲吶喊,當越來越多人願意放下雙手,屆時就會發現透過故事行使預言的人,不僅僅是其筆下的「預言師」而已。
八千子(作家,近作《幸福森林》、《回憶暫存事務所》)
楓雨的小說有一種十分獨特的口吻,無論是隨著情節推演,人物間的嘻笑怒罵,或再正經不過地梳理事件脈絡,總會帶著介於「疏離」和「參與」間的曖昧與游移;在前作《沒有神的國度》中,就已發現楓雨不全然只想刻劃出所謂的社會百態或現實,更引人揣想的是,對於某個「世代」的一份子而言,他們如何觀看這個已無力、無從改變的世界與環境,如何輕易地穿梭在冷淡與熱血之間,那種迷離卻又堅定的步伐與姿態。
或者說,楓雨的小說往往給與讀者一種既陌生又親近的錯覺──似乎是一種架空世界的想像,卻又與現實有著若有似無的一些連結與證據。許多論者認為楓雨藉由社會事件的轉化,寫實地記錄了台灣在社會環境面向的變化,但也許,他透過小說創作在做的事,並不真的想要凸顯什麼獨特的社會性與價值,而是更加深入且細緻地攫取與他年紀相仿的世代族群,他們的語彙、文化與意圖──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以及更重要的,他們想要怎麼樣的生活?
《我所不存在的未來》在似乎已然定型化的「預言師」敘事系統中,開啟了有關「信仰」的辯證,但是,究竟有沒有神,終究不是楓雨的重點,如同超能力犯罪的可能及其應用,早已是文字乃至於影視傳播的接受主流之一;神的現身與否與奇蹟的發生,在楓雨的小說中看似都是一種終局的救贖,但小說中一句輕描淡寫的對話「只是一種直覺,就看你能做什麼吧!」或許就更明白地傳達了,那些各種形狀、天馬行空的未來,至少在今時今日地此刻,沒有神、沒有奇蹟,只有當下。
洪敘銘(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犯罪推理文學研究者)
楓雨的作品,一貫帶有強烈的省思性。遇到困境我們祈禱神蹟,而本書終於迎來神的獻聲,故事是否就會走向大眾所期待的結局?仰賴他者的人,終將得為此付出代價,而身為他人所仰望的對象(相對地,亦是能操控他者的人),又是否會遭到反噬?
本書有許多留給老讀者的彩蛋,新讀者也能毫無障礙地進入故事情境。裡面各方勢力都是自我意識很強的人:宗教首腦、黑幫老大,就連媒體人主角,也是自以為不會把私心帶入工作,其實還是會公報私仇的人,而另一位主角「預言師」呢?掌控與拯救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沒有人可以為別人的人生負責,但自己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推薦本書給所有對未來、對自己人生迷惘的人;喜歡犯罪推理小說的人要看,喜歡思考及研究人心的人更要看。奇蹟只在一瞬間,人與書(和作者)的緣份也是;翻開這本書的當下,或許就是你閱讀經歷中的新起點。
戲雪(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台灣推理推廣部副版主)
生於這混沌痛苦的世上,或許每個人都在等待神蹟降臨。
更準確地說,等待希望成真的那一天。
而為了見證這樣的神蹟,為了挑戰所謂的神威,為了成為神話的一部份,人們將會不惜一切代價,就是以罪孽和混亂的手段,也要逼神現身。
可人性之所以有趣,正是在於經由謊言與罪惡交織而成看似令人絕望的命運,在細細密密的蛛網之間,卻仍隱隱粹上了信仰與善良綻出代表希望的微光。
那麼,問題或許不在於人,而在於若你就是那個全知全能的神,面對渴望奇蹟以致不擇手段的群眾,你是會選擇相信人性之惡而降下洪水以顯神威、還是選擇信仰人性之善而被釘上十字架?
林家榆(作家,近作《恆星的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