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百吉女孩
趙映雪
認識楊美玲時,我才不到十八歲。她進了我們家,成了我大嫂。
大嫂的童年,是在新北瑞芳的濂洞和桃園慈湖附近的百吉度過的,前者是她的家,後者是她外婆家。兩處的自然環境和純樸人文,養成了她今天隨遇而安、享受身邊事的個性。我隨大嫂去過一次百吉,許多記憶都模糊了,只記得那是個小山區。在這個小鄉村,在她家長輩的帶領下,大嫂除了有無憂快樂的童年外,還培養出一雙看天地的眼睛。
同樣走在一條平凡無奇的小路上,我腦中跳出來的詞彙是大樹、小樹、黃花、紫花、鳥、蜜蜂,但大嫂的可不是這樣。她會說這棵樹葉往內翻,是橡樹;瑪格麗特和雛菊的花有點像,可以從葉片分別;樹梢上同樣一團烏漆抹黑的鳥,她光聽聲音就可分辨,烏鴉像用喉嚨唱歌的三流歌手,渡鴉則有歌劇級的肺活量。
也因此,雖然因疫情被困在賭城拉斯維加斯兩年多,活動範圍幾乎只剩社區的一條疏洪圳小道,大嫂卻能從每天陪我中風的大哥練步伐中,回家上網搜尋知識,再寫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來。不管那只是一棵牧豆樹還是兩、三隻郊狼;長在屋前的一叢天雲,她既可在門外賞花,又可在門內賞天雲映在白紗窗簾上潑墨畫;即使足不出戶,她也能打開家門,就撞見沙漠鵪鶉和走鵑。大嫂像沙漠中的魔術師,有本事將別人眼中了無生趣的旱熱荒道,走成一個熙熙攘攘的繽紛世界。
大哥大嫂都是興趣廣泛的人。大哥未中風前,他們喜歡旅行,目的地十分多樣,可能是科博館、美術館;也可以是一座能挖掘出美食的小島,或者就是仔細地去探訪一所大學。大哥中風後,他們的活動範圍小了,但依然興致勃勃地珍惜每一次的出遊。也許只是一座水壩、一個小工廠,或是跟車去看女兒攀岩的大石頭區。大嫂不是觀光客型的,而是完完整整去了解所到之處。也因此每次回家眾人還在歇腳時,大嫂便像做筆記似的,飛快地送出熱騰騰的文章為我們加強記憶。
疫情兩年多,雖開玩笑說是受困在賭城,但也提供了大嫂再次深度認識女兒的機會。我的姪女是位很尊重病人隱私的專業義眼師,在家絕口不提診所之事。大嫂藉由幫忙女兒打點診所,去看一顆義眼如何製成、去了解女兒工作壓力何在;陪伴女兒攀岩、健身、看球賽,偶爾也隨同女兒出席病人的新書發表會或者相關活動。透過這些過程,大嫂一點一滴去熟悉這個早已獨立自主的女兒,然後在背後默默支持她。
大嫂的脾氣之好是極少見的。不管是女兒的叛逆期,或者我大哥對中風衝擊的適應期,大嫂總能告訴自己,這只是一段過程,自己別跟著陷進去。後來看了大嫂寫娘家人的文章,才明白她的這些修養,都是來自童年的培養。成長在鄉間的人,天天立於開闊的天地之間,對於人的小事,都能一笑置之。看她雙目失明的母親依然帶著笑臉;看她對於父親的離去,用的是祝福歡喜的態度。難怪大嫂能以如此正面的心情,來帶領我大哥和女兒走出嚴重中風的悲情。
很開心看到為(疫)情所困的兩年多,大嫂照樣不疾不徐地過日子,然後就捧出了這本書當作回顧與向前走的推力。疫情不知還要延燒多久,但這對大嫂不是問題,因為她那一雙看天地的眼睛,能讓她在處處受限的環境中,繼續將日子活得精彩、絢麗且知性。
【序文作者簡介】
趙映雪,住在聖地牙哥。最愛的生活:網球、健身、讀書、寫作、旅行、家庭音樂會。俄亥俄州立大學兒童文學碩士,也一直在臺灣推動兒童文學。喜歡寫小說,也很享受翻譯,著作品有《吉比與平平》、《美國老爸臺灣媽》、《安迪‧沃荷:普普藝術大師》等十幾本。翻譯作品有《男孩:我的童年往事》、《我那特異的奶奶》、《雙鼠記:一個老鼠、公主、湯和棉線的故事》等三十餘本。
自序
二○一九年四月我們賣掉芝加哥的房子,生涯規劃是搬回臺灣,從此在臺灣享受退休生活,並親自拜訪多年來因環境因素而漸行漸遠的在臺親友。當時計畫每年感恩節前夕到美國探望女兒,住到農曆過年後,就回臺灣。我們於當年四月底回到臺灣,並興高采烈參加幾次同學會,直到十一月感恩節前夕才來到拉斯維加斯與女兒團聚。沒想到佳節剛過,就碰上新冠疫情爆發,接下來封城、航班縮減、隔離、檢疫等等,讓我們如龍困淺灘,動彈不得。就在客宿拉斯維加斯這段期間,我更深入的認識了這個沙漠城市。
二○一五年母親節當天,我在芝加哥家中突然接到老公世滄在臺灣中風的消息。我從來沒有想過生活會在一夕之間全變了調,從一片平坦順遂的道路,突然跌進谷底掉入深淵。就在那變調之際,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與人的渺小;同時,家人與朋友的支持鼓勵,讓我感受到無比的愛與溫暖,也讓我更加珍惜如此可貴的親情與友誼。
過去這幾年,由於世滄中風,為了照顧他,陪伴他復健,又加上賣車、賣房、搬家,處理許多繁雜瑣事,我幾乎停筆了。女兒經常鼓勵我:「媽媽,你住在芝加哥時,寫了《彩繪風城芝加哥》,現在住在拉斯維加斯,是不是也該寫一本書,記述這裡的生活?」孩子的期許,我深記心中,把它當成一個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所幸,世滄求生慾強,他非常努力復健也恢復得很好,不再像從前那麼依賴我。居家避疫,我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喘息,世滄希望我尋回興趣恢復寫作。有了世滄和女兒的大力支持,我從二○二○年六月又重新提筆。停筆多年重新出發並不容易,我以最低標準自我督促,當成日誌般,每天寫二百字,思緒雖斷斷續續,然塗塗抹抹之間亦成篇章,這些文字陸續在《世界日報》副刊、家園版、周刊、上下古今版,《中華日報》副刊及《海外文軒》發表。
我將這些文章稍作整理,加上幾篇以前在﹁佳音社﹂派尚園地發表的短文,定名為《客舍──拉斯維加斯》,分為四個單元如下:
【第一單元「奧妙的沙漠風情」十七篇】
拉斯維加斯是舉世聞名的賭城,流光四溢,笙歌豔舞,如夢似幻,彷彿是個欲望之城。其實,拉斯維加斯的賭城街就像臺北市的西門町,它只是城市中一個吸引人的小點,屬於觀光客休閒的一個小角落。住在這個城市,我以市民的眼光看它,我用文學的角度及我的相機記錄它的四季、生態景觀及其他,希望從不同的面向,讓大家重新認識這個城市。沙漠並非荒蕪,也不是生命的禁區,沙漠中的動物、植物都各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希望藉著我的筆,你也能看到沙漠中的豐富與精彩。
【第二單元「世界依然有光」十六篇】
這個單元以我的成長過程及與家人的互動為主軸。拜科技之賜,藉著line和zoom,疫情期間我雖無法回臺灣,卻能經常與我母親閒話家常。二○一九年年底,我母親的雙眼因老年黃斑病變而逐漸失明,但她頭腦依然清晰,話語依然幽默。我與母親對話,聽她回憶,笑談間彷彿回到往日時光,我亦從她的口述汲取寫作靈感。這些篇章,每篇皆獨立,卻有相互的關聯。我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長大,這對我的人生觀,我的視野以及待人處事,都有極深的影響。
【第三單元「紙短情長」十四篇】
我們在拉斯維加斯的居家生活及我女兒的工作,都讓我內心充實且引以為傲。我女兒的工作很特殊,她是義眼師也是顏面小肢修復師。義肢的種類很多,像手、腳之類的義肢,稱為大肢,五官、指頭這些,就叫小肢。我女兒每天面對的都是臉部有缺陷的病人,如果沒有理智的頭腦以及一顆愛心,這會是一份很沉重的工作。她的臉部義肢診所經常會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彩繪靈魂之窗」讓大家明白一個義眼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要成為一名義眼師所經歷的過程。「辛蒂的眼睛」讓我看到一個人在困境中受挫,依然能夠活出亮麗的自我,我將它寫出,希望也能藉此激勵人心。
在漫無盡頭的疫情下生活,就像製作一件微雕藝術品,空間極其有限,活動極其有限,如何在咫尺之間,把生活依然過得自在,就是一項智慧的考驗。我以熱愛生活的心接受這項考驗,觀花、賞鳥、學習烹飪、提筆寫作,簡單的居家生活,亦能體會出不平凡的樂趣。
【第四單元「伴你同行」五篇】
我喜愛大自然,以前為了捕捉鏡頭或某些題材,世滄經常陪我四處旅遊。我們曾經在冰天雪地中尋找灰狼;頂著寒風觀察白頭鷲覓食;在攝氏零下三十幾度的低溫,到密西根湖畔拍下如沸騰般的湖面。我選了五篇我們一起旅遊的文章,在人生的道路上彼此相伴同行,相互鼓勵。
「山珍海味」是世滄中風前,我們在溫哥華島上的一次奇幻之旅。在意境如詩的海岸,採摘野莓、野蘋果,到海邊撿生蠔、挖蛤蠣,在文明中享受原始生活,別有滋味。其他四篇是世滄中風後寫的,當他經過漫長的復健,終於能夠再度出遊,對他是鼓勵,於我更是分外珍惜。
住在芝加哥時,每到秋天,總有朋友會提起到北密西根賞楓。在密西根湖畔住了將近三十年,每因工作及其他雜事,竟未曾如願。世滄中風後行動不便,我們的計劃,遂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二○一八年六月,好友紀傳祥教授從教職退休,夫人龔蕙也離開職場。他們計劃要到麥基諾島渡假。閒聊中,我提起也曾想過要去,他們遂邀我們同行。本來只有他倆的輕鬆行,變成一路要照顧我們的四人行,可以想見給他們帶來多大的不便。特別選了這篇「走訪北密──麥基諾度假趣」,感謝紀傳祥教授夫婦讓我們圓了美夢,也記下我們深厚的友誼。「沙漠中的綠洲」我將它編在全書最後,對我個人來說,其中的歷程,一言難盡,我本來只想留給自己。二○一九年,世滄從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四十周年,我陪他回清華參加校慶,這篇文章在化工系刊發表,主要是讓關心他的同學們知道他的近況。整理文稿時,我想到這篇對許多中風病人及家屬,應該也有幫助,尤其在漫長的復健過程中,一步一步緩慢前行,卻不斷地看到生命的韌性與希望,那是很鼓舞人心的。我將它編入書中,期望能與處在相同處境的人共勉。
疫情,讓人戴上口罩,保持距離,然而山水浩瀚亦有靈,人有疾苦亦有情。生活中難免有許多挫敗、失意,且任歲月悠悠,當再回首,就會發現所行之路,都值得記取。我母親常說人就這麼一張臉,面對困難時,不論笑著、哭著都仍是這張臉,與其整日哭喪,何不選擇以笑容來面對?北宋蘇軾的詞〈定風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我心。但願這些篇章,能讓我們的心靈起共鳴,也讓我們共同擁抱天地的美好!
感謝映雪費心為我題序,三十年前,我們合著的少年小說《茵茵的十歲願望》,得到「第一屆九歌兒童文學獎」,九歌為我們出書,這是我們的第一本書。之後,我們以各自的專長持續在文壇耕耘,各自發展。映雪寫小說、書評、翻譯,我則走向編輯之路,並寫散文、四處攝影。請映雪寫序,只因她知我、理解我。我更要感謝「秀威資訊科技股份公司」鼎力支持,以及出版部責任編輯石書豪和編輯團隊的精心策劃,讓本書得以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