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甲賀三郎──日本早期推理文壇的健將
林斯諺(推理小說作家、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甲賀三郎(1893-1945)活躍的時代與其他日本早期推理作家重疊,如大阪圭吉、大倉燁子、海野十三、坂口安吾、蘭郁二郎、久生十蘭……等等,其中也包括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1894-1965)。
亂步於一九二三年四月發表日本推理小說的奠基之作〈兩分銅幣〉,四個月後甲賀三郎發表〈珍珠塔的秘密〉,這篇小說也是應徵《新趣味》雜誌徵文比賽並獲得一等入選的作品。從時間點來看,足見甲賀三郎的推理創作潛力,而他後續的成就也的確讓他成為日本推理史早期不可被忽視的人物。
甲賀三郎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專業是應用化學,後來也從事相關工作。從他的小說可以看出理工背景的影響,許多作品直接應用科學知識,這點與海野十三十分相似。此外,他的作品佈局複雜、推理嚴密,但不拘於本格推理,顯現出靈活多變的性格。一般認為他的長篇代表作是取材自真實事件的《支倉事件》。
本選集選錄甲賀三郎推理小說五篇,包括〈珍珠塔的秘密〉、〈特快車十三小時〉、〈鎳製紙鎮〉、〈踏入陷阱者〉、〈血型殺人事件〉。每篇都展露出作者精巧的構思。
〈珍珠塔的秘密〉是以物品失竊為主題的作品。自從推理小說之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在短篇〈失竊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開創物品失竊之謎,後世推理作家便前仆後繼地構思出各式各樣的失竊謎團。本作失竊的物件是在展覽會上展出的「珍珠塔」,是重量約五點六公斤、以珍珠裝飾的華麗工藝品。珍珠塔在某天夜裡被掉包成贗品,於是製造珍珠塔的商會委託偵探橋本進行調查,後續牽扯出錯綜複雜的陰謀。作為甲賀三郎的初試啼聲之作,本作相當成功,不但設局精細,作為核心謎團的盜竊手法也十分巧妙,讀後餘味極佳。
〈特快車十三小時〉又展現出甲賀三郎靈活多變的一面。故事以綁架詐欺案為始,描述第一人稱的「我」詐騙了一大筆錢,「我」帶著錢要搭火車去與朋友會合,事前卻遭到恐嚇。於是「我」聘請私家偵探同行保護自己,沒想到上車後對面卻坐了兩名奇妙的人,於是展開一場「諜對諜」的精采鬥智。本作敘事口吻十分幽默,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數度忍俊不禁。故事以一種「莫名其妙」的荒謬感製造懸疑,讓讀者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懂故事到底「在演什麼」,結尾又來個峰迴路轉,讀者才明瞭背後的全盤設局。這篇的幽默感與〈血型殺人事件〉的悲慟感形成強烈對比,顯現出甲賀三郎多面向的敘事口吻。
〈鎳製紙鎮〉與〈血型殺人事件〉同樣是本選集具有分量的代表作。本作不以懸疑感取勝,故事的展開是遵循步調較為緩慢的傳統凶案調查與解決之模式。然而,在故事的複雜度與結局轉折卻優於〈血型殺人事件〉,也未留下餘數,因此讀後餘味極佳。本作與〈血型殺人事件〉同樣涉及科學知識的運用,成為破案線索與犯案手法。此外,本作還涉及一個十分著名的橋段,就是「怪盜對名偵探」的情節。眾所皆知,法國作家莫里斯‧盧布朗(Maurice Leblanc)將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創造的名偵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放入自己的怪盜紳士亞森‧羅蘋(Arsène Lupin)系列中,最知名的一本就是《怪盜與名偵探》(Arsène Lupin contre Herlock Sholmès)。在這本書中上演羅蘋與福爾摩斯精采的大對決,成為後世許多推理故事仿效的對象。當年盧布朗此舉遭到道爾與福爾摩斯迷的抗議,因此在小說連載完畢以單行本出版時,將福爾摩斯的名字改成「福洛克‧夏爾摩斯」,形式上表示書中的名偵探沒有指涉福爾摩斯(但實際為何讀者都了然於心)。無論如何,盧布朗創造出「怪盜對名偵探」的經典橋段,這深深影響日本的推理作品。例如漫畫《名偵探柯南》中江戶川柯南與怪盜基德的對決便是一例。江戶川亂步也創作過類似作品,讓名偵探明智小五郎與怪盜「怪人二十面相」鬥智。而甲賀三郎的〈鎳製紙鎮〉巧妙的地方就在於把這一經典橋段翻新運用,把「怪盜對名偵探」改成「背地裡」的對決。也就是兩人不是明著來,而是隱藏身分互相鬥智。讀者也要讀到故事最後一刻,才能明瞭誰是偵探、誰是怪盜。甲賀三郎此一巧思,極具創意,因為並非直接套用經典橋段,而是翻新運用。這讓本作的可看性大大提升。
〈踏入陷阱者〉是一篇巧妙的犯罪小說。本作敘述因經濟狀況陷入走投無路的一對夫妻,決定殺害高利貸者來了結噩夢。孰料故事情節急轉直下,結尾令人不勝唏噓。這篇作品具備懸疑感,故事充滿不確定性,無法預測接下來的走向。讀畢之後卻又能讓人感受到設計的精細,也帶有犯罪故事慣有的人性與社會關懷。通篇仍帶有甲賀三郎一貫的精巧設計風格,是一篇佳作。
〈血型殺人事件〉是本選集說故事手法最引人入勝的一篇。全篇用第一人稱敘事,但卻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講述,猶如現代懸疑電影的正敘、倒敘穿插手法,透過章節切換來層層揭露事件細節與人物關係,成功製造懸疑感,引領讀者一氣呵成讀完,堪稱甲賀三郎的傑作之一。本作敘事者是以法醫為職志的醫學院學生,講述兩名醫學院教授──也是他的老師──之間的鬥爭以及三角關係。當其中一人離奇死亡後,撲朔迷離的案情隨即展開。甲賀三郎的故事總是設局精細,論理嚴謹,不似當代許多懸疑小說,只以製造懸念為目的,沒有加入太多推理元素。此作則是兩者完美融合。在推敲犯罪手法的過程,展現出猶如美國推理之王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的細密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某個關鍵元素在結尾未獲得說明。就如同日本推理作家土屋隆夫的名言:「推理小說是除法的文學。」這意味著推理小說的結尾不能留有餘數,也就是未解釋完全的謎團。〈血型殺人事件〉留有餘數,似乎不符合甲賀三郎的風格。關於這點,我個人有一個猜想,但留待讀者自行解讀,在此不道破。除此之外,本篇帶入大量科學知識,也呼應了甲賀三郎的理工背景。這讓我想到身為醫學博士的小酒井不木,在他的少年科學偵探系列作品也大量運用科學知識。傳統推理小說原本就是重視科學、理性、邏輯的作品,閱讀這類作品的收穫之一便是訓練邏輯能力與獲得相關科學知識。
從本選集的五篇作品可以看出甲賀三郎的創作不拘一格,無論是傳統解謎推理小說、懸疑小說、犯罪小說等類型或元素皆能掌握與融合,十分有彈性。適度融合科學知識、設局嚴謹縝密、故事紮實飽滿是其特色。以日本早期推理作家而言,甲賀三郎堪稱一員健將,推理設計的巧思可與海野十三、大阪圭吉等人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