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認識百倍股
這是一本關於百倍股的書。所謂的百倍股,指的是每投入1 美元都能獲利100 美元的股票。換言之,如果你投資1 萬美元,就可以獲得100 萬美元的回報。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你如何找到這些百倍股。
我懂!這聽起來太過狂妄,成功機率似乎很低,堪比拿到同花大順。在不久前,我或許會認同你的觀點。但是在我投入心力研究百倍股後,明確的模式慢慢浮現了。
在本書中,你將學到以下知識:
‧你會掌握百倍股的關鍵特性。上山攻頂的路線只有那幾種,而本書將描繪出這些百倍股的途徑。
‧你會明白為什麼人人都可以投資百倍股。真的每個人都做得到,你不需要MBA 學位或金融相關學歷,只需要簡單的金融概念就好了。
‧我還會與你分享幾個可以讓你的股票與投資獲利更多的「小技巧」與技術。
‧實務經驗永遠是最重要的,因此我會分享許多故事與寓言歷史,幫助解釋重要概念。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股票有更豐厚的報酬,那麼請試著讀讀這本書。就算你沒買到百倍股,本書也能幫助你找到股市的大贏家,並遠離停滯不前的股票。不過,要是你喜歡的是成長空間有限的公用事業股票,那麼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這本書將會改變你對投資股票的看法。讀過書後,你不會再用同樣的思維,觀察同樣的問題。我希望這些內容能激勵你,更積極地看待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每個問題都代表著投資機會
「假如你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所有問題都代表著投資機會。」一位老紳士如此寫道,「除了小偷以外,他們是不會去買門鎖的。」
我有幸認識了一位非凡人物,他對投資深有見解,卻僅有一小群死忠讀者知道此人的存在。他正是托馬斯.菲爾普斯,一位事業經歷不俗的投資者;他曾擔任《華爾街日報》華盛頓分部的主管、《霸榮周刊》編輯、證券經紀商公司合夥人、《財富》世界500 大企業公司的研究部門主管,以及史庫特、史蒂芬斯與克拉克投資管理公司(Scudder Stevens & Clark,後來被德意志銀行收購)的合夥人之一。經歷豐富多元的四十二年市場投資生涯後,菲爾普斯在美國南塔克特退休。
在這個過程中,菲爾普斯發現了一些投資之道。於是,他開始進行一項有趣的研究,目標是那些每投資1美元就能獲得100 美元回報的股票。是的,100 比1。菲爾普斯發現了數百支這樣的股票,而且在任何一年都有大量的股票可供選,你只要買進這些股票,就能享受百倍的回報──如果你能一直緊抱不放。
這就是我們討論的主要關鍵:重點不是找到百倍股,而是持續持股。他的基本原則可以濃縮成一句話:「買對,並持有。」
「認清現實。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投資和魚咬住魚餌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都受到移動物體的吸引。」菲爾普斯說。投資者受到移動股票的吸引,難以忍受放著那些動也不動的標的,也對其他朝往反方向移動的股票失去耐心,這些因素導致他們會頻繁啟動許多交易,卻永遠無法享受巨額回報。
投資者喜好行動,而華爾街正是因此誕生。媒體醞釀的生態彷彿暗示每日都有重要的事情發生。幾乎每一天都有數以萬筆股票易手。
但是投資者必須懂得區分交易的波動與結果。「我年幼的時候,幫我父親工作的木匠曾說過很經典的一句話,『很會刨木頭的,不代表就是好木匠。』」如你所見,菲爾普斯真的是位深諳世道智慧的人。
「許多投資者都有很荒謬的觀念,他們認為必須每季衡量股票表現,甚至每年都要這麼做。一旦他們的投資顧問或投資組合經理人被差勁的股票套牢超過一兩年,他們就會著急地跳腳了。」老菲爾普斯接著說。
投資人真正該專注觀察的是事業表現,而非市場價格。為了檢視這個,菲爾普斯秀出一長串企業的財務表現紀錄:每股盈餘、股東權益報酬率等項目,而不是股價。看完一間公司表現後他問,「看過這些數字的投資者,還會頻繁買進賣出嗎?我不認為。」假如他們願意耐心持有並等待,確實會變得很富有。
這正是精華所在。菲爾普斯不太認同賣出好企業股分的做法。
他分享一個朋友卡爾.派帝特(Karl Pettit)的故事,一名實業家、投資人與發明家。他在很多年前賣掉了自己手上的IBM股票,並開創一家證券經紀商公司。他手上的股票賣了上百萬美元。但是那些股票最終市值20億美元,這遠超過他的公司盈餘。
菲爾普斯還和我說起自己的親身經歷,1954 年他為了支付一筆7,415美元的醫療帳單,而賣掉寶麗萊(Polaroid)股票。「我完完全全記得那筆交易。」他清晰地記得自己做的蠢事。二十年後,他當初持有的寶麗萊股票如今市值為84萬3,000美元。這筆求診費用實在太昂貴了。
菲爾普斯也不認同市場時機概念。他分享了個人在投資生涯曾數次成功預測熊市的故事。「然而,比起精準預測熊市,如果我能在暴跌的時候,投入更多心力尋找百倍股,想必會有更大的收穫。」
由於他的熊市雷達看跌市場,他失去了找到百倍股的機會。「一旦熊市的疑慮在你內心擴散開來,你就會因為太在意市場狀況而錯失買股良機。」他如此說道。
「為刀而生者,必死於刃下。」他補充說道。「有經驗的投資者對因應股市價格波動而起的豪賭不屑一顧,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錢,而是經驗和歷史都讓他們相信,持久的財富不是這樣打造的。」
……
股市裡不乏大獲全勝的瘋狂故事,好比那些金融怪傑,包括吉姆. 羅傑斯(Jim Rogers)、保羅. 都德. 瓊斯(Paul Tudor Jones)與麥可.史坦哈德(Michael Steinhardt),以及相當特別的舞者尼可拉斯.達華斯(Nicolas Darvas),他的著名作品是《我如何在股市賺到200 萬美元》(How I Made $2,000,000 in the Stock Market),並聞名於相當奇怪的投資系統。然而,基於種種原因,我對上述投資者的故事向來不感興趣,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做法對我來說太過出奇。儘管收益十分龐大,但是其經歷難以複製,特別是對普通人來說。我一直都很懷疑他們的追隨者,是否真能依循金融怪傑們的手法致富。我認為,更有可能的是,如此的炮製之道終將會帶來失敗。
但或許菲爾普斯不同。如同你將在下一章讀到的,每個人都能投資百倍股,而且對普通人來說亦然。人人都可以發現百倍股,或是近似百倍股表現的商品。畢竟,誰會抱怨自己只得到五十倍股、甚至十倍股呢?說真的,我所認識的大多投資者,在短短幾年內持股收益翻倍就夠他們開心了。
研究:把1 萬美元翻成100倍的365支股票
我們的研究涵蓋了365支股票,這就是我們進行資料庫研究半年後,挑出的主要股票總數。(巧合的是,菲爾普斯在不同年代找到的百倍股數量也跟我們一樣。)
在此,我想先談談這個研究關心以及不關心的幾件事。
如此的研究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限制與問題。舉例來說,我只關注極端成功的實例。當然, 這有著後見之明偏誤,畢竟事後諸葛總是容易太多。此外,還有倖存者偏誤,許多公司可能在某一時間點差異不大,但是多半無法得到百倍回報。我對上述問題瞭然於心,但是想要除錯修正絕非易事。
還好我身邊有位統計學者兼新聞分析師願意提供協助。我與他分享百倍股資料庫時,他被嚇到了。他用一個小故事表達自己的擔憂,他的信是如此寫的:
「假設我好奇為什麼籃球選手都很高好了。我採集所有NBA首發球員的DNA 與血液樣本。但是這似乎遺忘了什麼,那就是其他不高的所有人啊!」
某種程度來看,他確實說對了。我只看百倍股,而非其他失敗的股票。然而,我在書中揭示的並非一系列的統計推論,而是你確實可使用的辨識原則。如果你曾經讀過麥克.路易士(Michael Lewis)的《魔球》(Moneyball),他在書內解釋過成功率高的球員背後的因素,你就會懂得這個嘗試確實有其價值。
我要與你分享的原則當然都符合邏輯,違背此原則很難找到百倍股。等你讀完本書,對你而言,一切都將豁然開朗。
但是我們必須小心從數據分析中,得到對應的解答。因此,我的研究會更趨近菲爾普斯的原作。他的研究著重實例,勝過數據。他的準則仰賴常理與基本事實,這讓我聯想到威廉.索恩戴克(William Thorndike)所寫的《為股東創造財富》(The Outsiders),我們隨後也會提到這本重要著作。
接下來,我將嘗試論證這個研究為什麼相當實用。不過,請不要把它視為科學或統計研究。我們可以說投資像藝術,而非科學。如果投資只關乎統計,那最好的投資者應當是統計學家。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尋找的是洞見與智慧,而非艱澀的法則與證據。
請讀者留意上述提醒,讓我們正式開始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閱《尋找百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