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誕生,縮短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創意寫作跟過去的傳統寫作模式不同,不再只是作者的個人活動,而是一種群體參與和協調的交流方式。作者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了空前的自由,他們通過各種網路途徑與讀者建立聯繫,以達到快速發布、迅速傳播、及時反饋的交流效果;而讀者面對海量資訊,逐漸傾向選擇具有優質內容的產品,對於創意也有更高的要求。同時,融合各種感官體驗的文字書寫因其獨特性和創意亦愈來愈受關注和青睞。
華文創意寫作學科在課題選擇、理論建構、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均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實踐空間。本書收錄「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國際研討會」中二十篇優秀論文,作者群包括王美棋、何嘉俊、吳美筠、吳麗嬋、李洛旻、邵棟、唐梓彬、孫慧欣、馬世豪、梁德華、梁慕靈、陳康濤、陳煒舜、陳曙光、黃納禧、劉文英、黎必信、戰玉冰、蕭欣浩與鄺文峯,以其學者、詩人、作家、藝術家或資深媒體從業者的身分,共同探討華文創意寫作學科在大學和中學的課程設計及實踐反饋,以不同媒介的創意文本為例,分析文學及新媒體時代文化產業的挑戰和機遇,以及當中國古典文化作為再創作資源時,其對當代華文創作的影響與啟示。期望透過經驗分享,能為華文創意寫作學科的推廣和發展做出貢獻,並顯示出媒體時代下華文創作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主編
梁慕靈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及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主任。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取得哲學博士、哲學碩士及榮譽文學士資格,並修畢香港大學學位教師證書。研究興趣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和電影理論及創意寫作教育,論文見於《清華學報》、《政大中文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等學術期刊,並出版《想像與形塑:上海、香港和台灣報刊中的張愛玲》、《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數碼時代的中國人文學科研究》及《博物館的變與不變:香港和其他地區的經驗》等專著。曾以《故事的碎片》獲臺灣《聯合文學》第十六屆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並入選臺灣九歌出版社《九十一年小說選》。作品散見香港和臺灣的文學雜誌和報章,並於2021年由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小說集《戀人絮語02.21》。
章節試閱
論廣播劇創作的發展潛力──兼論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課程中廣播劇創作的培訓
梁慕靈(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主任)
一、引言:近年廣播劇創作或相關產業的發展情況
香港曾經出現過數十年的廣播劇創作熱潮,而內地在1949年後,因為廣播劇製作便利的特質,使廣播劇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影響至今。但是經歷多年的發展高峰後,香港的廣播劇創作數量近年大幅下跌,這是由於互聯網娛樂行業的興起,人們多選擇網上的消閒活動。大陸和臺灣近年在有聲書和音頻創作上的發展極為迅速,本文將透過分析大陸和臺灣的廣播劇產業,特別是創作有聲書和音頻作品的急速發展趨勢,說明這一方面的龐大發展潛力;並以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課程的「廣播劇創作」科目為例,說明創意寫作教育如何因應社會條件的轉變,配合文創產業的發展趨勢做出改革,培育年輕寫作人才投入這個具發展潛力的寫作產業。
在內地方面,因應話劇在民國時期的高速發展,廣播劇的創作人才很多都是話劇編劇,例如洪深《開船鑼》(1936年)和夏衍《「七.二八」那一天》(1937年)。到1949年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製作了廣播文工團製作的多部廣播劇,使廣播劇創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因應廣播劇各種製作便利、成本低廉的特質,廣播劇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影響至今不衰。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下,兒童廣播劇的發展最為一枝獨秀,未來更有龐大的發展潛力。在內地,目前單單是有兒童的家長約有七億人,連同他們會陪同聽廣播劇的兒童,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潛在聽眾群。
另一方面,臺灣的有聲書產業亦發展迅速,在2020年有聲書銷售明顯增加,該年亦成為臺灣的有聲書元年,上架數量增長486%,總銷售金額更達850%的增長率。在四百種有聲書的類型中,青少年與兒童、文學小說和商業理財占首三名。在二千五百個聽有聲書的聽眾中,總聆聽時間為七十萬分鐘。這種發展趨勢更導向閱讀器和聲演人員培訓的產業革新。
因此,本文將透過分析上述地區在廣播劇產業,特別是創作有聲書和音頻作品的急速發展趨勢,說明這一方面的龐大發展潛力;並以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課程的「廣播劇創作」科目為例,說明創意寫作教育如何因應社會條件的轉變,配合文創產業的發展趨勢做出改革,培育年輕寫作人才投入這個具發展潛力的寫作產業。
二、大陸和臺灣的廣播劇和有聲書創作發展
隨著傳統出版行業的競爭愈來愈大,讀者量漸漸達到飽和的情況逐漸出現,實體書籍的出版需要因應社會轉變而改革。同時,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在收聽廣播劇的習慣,同時也為閱讀習慣帶來革命,這反過來甚至帶動廣播劇的創作和發展。如上所說,過去廣播劇創作非常倚重電臺的廣播,例如上海著名長篇廣播劇《刑警803》就得到上海電臺的大型製作支援,在1990年代已經加入廣播營銷、市場策劃及與聽眾集體共同創作等方法。在今日電臺的收聽率下降的情況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令音頻平臺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一日千里。聽眾的收聽習慣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例如都是在上下班的途中、交通工具上,或是餘暇時做輕鬆的收聽。但是,以學習知識為主的音頻節目成為愈來愈多人在短時間中希望獲取的主要訊息內容,因此在有聲書、音頻平臺的大力發展之下,廣播劇的發展又重現新的勢頭。
......(節錄)
──────
飲食.創作.社區──文學與文化結合的全民教育視野
蕭欣浩(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
一、引言
2017年筆者創立「蕭博士文化工作室」,以推廣香港飲食文化為主要目標。於飲食的主題下,衍生各種活動,「飲食與地區書寫計劃」(或略寫成「本計劃」)是當中最大型的,所包含的項目多樣,一直持續至今,從未間斷。本計劃以飲食、創作與社區為題,旨在將三者融合,成為更具趣味和效益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彭兆榮從人類學角度出發,指出:
食物作為文化符號不獨是其本身的主題,它還是文化語境中的敘事。「吃」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它可以超越行為本身的意義,可以與其他社會行為交替、並置、互文,並使其他社會行為的意義得以突顯。
純粹的飲食行為,具有延伸出多種意義的重要性,而個人的行為經過時間、空間的累積和聚合,形成社會上的表徵,帶有個人、群體、社區、社會的特色,能夠突顯自身的獨特性,並與他人作出區別。飲食與社區存在雙向的影響,兩者都值得深入探研,綜合了解亦有助大眾進一步思考彼此關係。
創作於飲食與社區當中,同樣起重要作用,個人的想法可通過書寫來記錄,創作本身同時是有助觀察和激發創意的渠道,於本計劃中,與飲食、社區起相輔相承的作用。葛紅兵及劉衛東曾指出,創意寫作學科創立的價值,與本計劃組成的元素有相同的想法,內文談到:
創意寫作學科建設,可以實現本土文化資源向創意的批量轉化,不但可以激活既有文化資源,實現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再生,讓它成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可以立足於這些文化資源,重塑城市的文化氛圍,提高創意城市文化創新活力。
創意寫作能夠從文化與地方中獲得創意和材料,可以「激活文化」,使文化得以「保護和再生」,而文化也需要植根於社區之中。將此概念與本計劃的本質對照,創意寫作能讓大眾更深入、廣泛了解香港的飲食文化,繼而觀照社區的變遷,同時可刺激大眾創作時的創意,以及取材時的豐富程度。
本計劃以香港為背景,教授的文化知識具備本地的獨特性,這點同時是本計劃的重要教育內容,梁秉鈞講述香港文化時談到:
傳統文化在此的變化移位,當然跟香港作為南方海港城市本身變化的性質有關,與它的西化背景、商業經營、一代一代移民的來去也有關。
因應地緣和歷史的關係,香港文化自有演化的進路,是值得香港大眾認知,並作為談論、研究的主體,當中飲食文化更占據重要位置。焦桐談飲食時提到:
人類文明的發展,靠的是一張嘴。飲食是一種文化,一種審美活動,緊密連接著生活方式,不諳飲食的社會,恐怕罹患了文化的失憶症。
飲食充斥社會各處,為大眾每天所接觸,飲食文化處於背後,大眾未必都能了解,或具備接觸的意識,所以往往最容易受到忽略。針對這普遍現象,本計劃以飲食文化為教學、推廣的重點之一,期待大眾的飲食文化知識能得到整體的提升。
香港文學作品中,記錄不少與飲食、創作、社區相關的資料,閱讀和導讀的經驗,有助於教授文化、歷史的知識,並作為例子,提升創作的技巧,逯耀東談飲食文學時指出:
在文學作品裡有很多描繪不同時代的飲食生活,包括蔬果、茶酒與飲食習慣或飲食行業的經營。透過這些文學作品,可以了解飲食在社會變遷中的影響。
......(節錄)
──────
從「中國悲劇意識」與「互文性」看〈孔雀東南飛〉及其電視劇集改編
梁德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
一、引言
〈孔雀東南飛〉為漢代長篇樂府敘事詩,全詩由整齊的五言詩句所組成,共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詩中描寫焦仲卿及劉蘭芝淒美的愛情故事,因情節感人,鋪寫極具剪裁,而人物、對話刻畫細膩,歷來均受到文人學者所重視。2009年,內地更將〈孔雀東南飛〉改編成三十六集的長篇電視劇,其中對原詩的主要角色、情節均由有所改動。然而要從千七百多字的古詩改編成現代長篇劇集,無疑劇中創新改造的情節成為了電視劇的重心,但這些改編、增飾的情節能否符合原詩獨特的「中國悲劇意識」,意見紛歧,如鄭明霞〈論〈孔雀東南飛〉的電視劇改編〉認為該電視劇對原作改編極佳,新增的主題能帶出更邃深的訊息,然李士奇〈電視劇《孔雀東南飛》悲劇主題的批判性弱化〉則以為該電視劇虛構了太多的人物和情節,令原詩批判性的主題減弱,因而相關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討論。本文擬從「中國悲劇意識」及「互文性」出發,選取〈孔雀東南飛〉中具代表性的內容,與電視劇的情節對讀,以討論電視劇對原詩悲劇精神及情節改動之效果。
二、 〈孔雀東南飛〉的「中國悲劇意識」與其電視劇改編所呈現的主題之差異
〈孔雀東南飛〉在南朝徐陵《玉臺新咏》中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及後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改題為〈焦仲卿妻〉。後人為了稱述之方便,取首句命名為〈孔雀東南飛〉。此詩的作者已經失傳,歷代學者的意見不一,或謂漢人作,或謂六朝人作,然大部分學者以為該詩當是漢末作品,而在流傳時經文人加工。其詩之〈序〉云:「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而為此辭也。」可見詩中記述了焦仲卿與其妻劉蘭芝悲慘的愛情故事,兩人雖然相愛,但因焦母對蘭芝極為不滿,希望其子能休妻再娶;另一方面,蘭芝亦受其兄的壓迫,要求蘭芝改嫁於太守之子。最後兩人由於不能廝守終老,各自尋死以明志,成為家長嚴權下的犧牲品。從以上的故事情節,可以知道該詩有濃厚的悲劇色彩。然而,這種悲劇色彩或與西方的悲劇有所不同,那麼該詩如何反映中國的悲劇意識的特點,實在值得探討。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曾討論中西文學作品悲劇意識之差異,其云:
中國文學之缺點之一,常言為缺西方之悲劇。莎士比亞之悲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只相遇於墳墓。在中國之牡丹亭中,則必有杜麗娘之還魂。在歌德之《浮士德》中,馬甘淚被焚,即魂飛天國,一去不還。而中國之長生殿中,則必求楊貴妃之重返人間。一般中國小說戲曲,大皆歸於大團圓。……西方悲劇之使人有解脫感,並使人對純粹精神價值或純善,有一直覺的觀照,乃西方文學之最能提高人類精神境界之處。至於西方悲劇恆不免過於激蕩人之情志之流弊,亦不足以掩其提高人類精神境界之功。唯中國文學之未有此種悲劇,其故亦可得而言。即依中國文化精神,恆不願純粹精神價值之不得現實化,亦不忍純精神世界,不得現實世界之支援是也。欲使精神世界得現實世界之支援,則人之德性,宜與福俱。百備之謂福。則人之行善而犯小過,終於悲劇,即不能使人無憾。……然自己為善而意在求樂求福,固非真純之求善者。若對他人之為善者,皆使之終於得樂得福於現世,則亦可謂出自吾人使福樂隨德行以俱往,以使現實世界隸屬於精神世界之大願與深情,所以免精神世界之寂寞虛懸於上者也。若中國文人之作小說與戲劇者,……若出於後一動機,以使悲劇歸於喜劇,歸於團圓,又可以表現百備無憾之人生要求。夫然,《西廂記》之「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亦無私之至仁精神之表現。而續《紅樓夢》、續《西廂》、續《水滸》之意,亦未可厚非者也。
......(節錄)
論廣播劇創作的發展潛力──兼論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課程中廣播劇創作的培訓
梁慕靈(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主任)
一、引言:近年廣播劇創作或相關產業的發展情況
香港曾經出現過數十年的廣播劇創作熱潮,而內地在1949年後,因為廣播劇製作便利的特質,使廣播劇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影響至今。但是經歷多年的發展高峰後,香港的廣播劇創作數量近年大幅下跌,這是由於互聯網娛樂行業的興起,人們多選擇網上的消閒活動。大陸和臺灣近年在有聲書和音頻創作...
作者序
序言: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
創意寫作跟過去的傳統寫作模式不同,不再只是書寫者的個人活動,而是一種群體參與和協調的交流方式。書寫者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了空前的自由,他們通過知識付費、短視頻、直播等途徑與讀者建立聯繫,達致快速發布、迅速傳播、及時反饋的交流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海量資訊,人們逐漸傾向選擇具有優質內容的產品,對於創意也有更高的要求;同時,融合各種感官體驗的文字書寫因其獨特性和創意亦愈來愈受關注和青睞。在這種背景下,本書的諸位論者以不同角度探討創意寫作跨媒體的可能性及發展前景。
創意寫作因互聯網的興起,使寫作產品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受眾,其影響力日益提升。創意寫作學科自1936年從美國誕生以來,至今在西方已有近九十年的發展歷史。在華文世界,創意寫作學科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在中國大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過去關於創意寫作的教材以及課堂範例大都是西方的譯作,包括重要理論、創作技巧、作品評鑑標準等。但是,文學創作關乎創作者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西方所建構的創意寫作學科理論、技法、審美標準未能完全契合華文語境中的創意寫作。近年,中國大陸在理論創建、文學欣賞和創作方法和創意寫作教學上都有長足的發展,一改過去以西方為參考標準的做法。有見及此,本書通過分享關於華文世界的創意寫作理論和案例,讓更多讀者了解華文創作者和研究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和發現。本書更非常重視中國古典文化對於當代華文創作的啟示意義,故此設有專章探討有關改編古典文學小品,學習前人純熟的創作技法等,從而顯示華文創意寫作的獨特性。
過去,當創意寫作作為一門學科在華文世界開始發展時,曾有不少人疑惑創意寫作是否可以教?是否可以學?但根據過去十多年在華文世界的創意寫作的教學和研究成果來看,設立專門的創意寫作專業、舉辦創意寫作工作坊,以及到中小學教授創意寫作知識等,凡此種種,都已經培養出不少取得成就的創意寫作人才。由此可以看到,創意寫作的學科建設和教學研究尤為重要。本書的幾位論者通過教學案例及個人教學反思,為完善華文創意寫作教學法帶來明確的發展方向。
華文創意寫作學科在課題選擇、理論建構、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均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實踐空間。為推動華文創意寫作的發展,香港都會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與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藝術學系獲田家炳基金會慷慨資助,於2021年5月舉辦了「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國際研討會」,逾七十位來自亞太地區的學者、詩人、作家、藝術家以及資深媒體從業者就會議主題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探討創意寫作課程的設計及實踐方法,以及跨媒體結合的可能性,部分優秀會議論文更被選入本書,以期進一步推廣華文創意寫作。
本書的諸位研究者分享課堂教學反饋和個人教學反思,例子包括廣播劇、電子遊戲、博物館展覽、廣告、戲劇、電視劇、電影和網路文學等創意文本,探討華文創意寫作的相關理論、跨媒體實踐、教學法以及其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新詮釋,務求令讀者了解華文創意寫作的最新發展,並為該領域進一步的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提出建議。本書共收錄二十篇論文,據主題分為三個章節:第一個章節為「創意寫作學科建設、跨學科發展與教學研究」,探討華文創意寫作學科在大學和中學的課程設計及實踐反饋;第二個章節是「創意寫作、文化產業與跨媒體創作」,以不同媒介的創意文本為例,分析文學及新媒體時代文化產業的挑戰和機遇;第三個章節為「創意寫作與中國古典文化新詮釋」,探究當中國古典文化作為再創作資源時,其對當代華文創作的影響與啟示。
香港都會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希望透過是次出版,能為華文創意寫作學科的推廣和發展做出貢獻,並顯示出媒體時代下華文創作的生命力。
梁慕靈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
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主任
序言: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
創意寫作跟過去的傳統寫作模式不同,不再只是書寫者的個人活動,而是一種群體參與和協調的交流方式。書寫者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了空前的自由,他們通過知識付費、短視頻、直播等途徑與讀者建立聯繫,達致快速發布、迅速傳播、及時反饋的交流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海量資訊,人們逐漸傾向選擇具有優質內容的產品,對於創意也有更高的要求;同時,融合各種感官體驗的文字書寫因其獨特性和創意亦愈來愈受關注和青睞。在這種背景下,本書的諸位論者以不同角度探討創意寫作跨媒體的可能性及發展前...
目錄
鳴謝
主編及編輯委員會名單
香港都會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介紹
序言: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
各篇文章簡介
【第一輯】創意寫作學科建設、跨學科發展與教學研究
論廣播劇創作的發展潛力──兼論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課程中廣播劇創作的培訓/梁慕靈
略說「中大文學地圖」(App)的設計構思及教學應用/黎必信
大學創意寫作課程的限制和可能性──以樹仁大學「文學創作微課程」為例/何嘉俊
香港大專中文課程的創意寫作教學實踐──從個人經驗出發/馬世豪
香港中學、大學的新詩創作教育推廣與90後、00後年輕詩人/陳康濤
大專院校創意寫作課程發展的檢討與展望──一個「斜槓族」寫作導師的觀點/黃納禧
作為「靈感池」的創意寫作基礎教學──從創意寫作課程的戲劇與影視學本科教學談起/孫慧欣
【第二輯】創意寫作、文化產業與跨媒體創作
以讀帶寫──跨媒體閱讀成果展示個案探討/吳美筠
飲食.創作.社區──文學與文化結合的全民教育視野/蕭欣浩
遊戲互動敘事中的創意寫作──以《俠盜獵車手5》與《巫師3》為例/邵棟
跨媒體敘事初探──以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專題展覽為例/劉文英
跨媒體的創意寫作──香港廣告文案寫作的教學策略/吳麗嬋
文化產業中創意寫作的發展路徑/王美棋
【第三輯】創意寫作與中國古典文化新詮釋
謂我識途馬,宜作知津告──何敬群《詩學纂要》創作論初探/陳煒舜
從「中國悲劇意識」與「互文性」看〈孔雀東南飛〉及其電視劇集改編/梁德華
從發現到命名──論古典遊記的創作模式/李洛旻
從中國古典文化而來的創作資源──論「故事新編」的創意思維、創作規律及其在創意寫作學發展上的啟示/唐梓彬
論《我的朋友孔丘》對孔子形象的創新塑造/陳曙光
網路文學創作「初生代」與「類型融合」書寫──把君天作為方法的幾點思考/戰玉冰
創意寫作視野下的「重述神話」──以李銳、蔣韻《人間:重述白蛇傳》為例/鄺文峯
作者簡介
鳴謝
主編及編輯委員會名單
香港都會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介紹
序言: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實踐
各篇文章簡介
【第一輯】創意寫作學科建設、跨學科發展與教學研究
論廣播劇創作的發展潛力──兼論香港都會大學創意寫作課程中廣播劇創作的培訓/梁慕靈
略說「中大文學地圖」(App)的設計構思及教學應用/黎必信
大學創意寫作課程的限制和可能性──以樹仁大學「文學創作微課程」為例/何嘉俊
香港大專中文課程的創意寫作教學實踐──從個人經驗出發/馬世豪
香港中學、大學的新詩創作教育推廣與90後、00後年輕詩人/陳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