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回想自大學時期開啟了陶藝創作之路,始終以真誠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深受黏土的吸引逐漸愛上陶瓷,認知陶藝可以讓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和探索。陶瓷是水、火、土的造物,它和人類的心靈與生活關係是如此地貼近。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和藝術表達的載體,特別是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陶瓷藝術,和其他的藝術領域一樣,應致力於系統地、完整地進行理論分析和總結,無論是對傳統陶瓷工作者還是現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創作者和材料之間始終是平行對話的關係,陶瓷材料是構成一件作品的骨架,建構在其上的則是創作者的思緒和美感經驗。在創作上我個人比較傾向認同材料藝術的主體性,認為作陶藝首先是一個「勞動」的概念,是體力和心力交織的行為,往往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察覺材料之美、欣賞技藝之美,因此經驗和經歷成為我創作的動力和教學的依靠,「技」與「道」向來是我實踐和論述的主要內容。
本書改編自2023 年《空相—梁家豪陶藝創作研究》,內容大多是自己陶藝創作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思考已發表之文章,分別回溯2022 年我於國立臺灣圖書館雙和藝廊及2023 年於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所進行的個展,以自身的陶藝作品為例,內容聚焦於結合陶藝的理論與創作實務,僅能以當前有限的知識和經驗與讀者分享。在教學中我也常以自己的論述和作品與學生分享,每當在講述和討論過程中發覺不盡詳細和全面時,都促使我重新梳理和思考。因此,在原來論文的基礎上把自己近年累積的思考和經驗融入,以學術性的架構撰寫成書。
由衷感謝曾經指導提攜過我的師長,劉鎮洲教授、小路光男教授、呂琪昌教授、蕭銘芚教授、張清淵教授、廖瑞章教授、魏炎順教授,您們都是我尊敬的貴人和學習典範;感謝始終默默付出和支持我的家人,以及許多對我關照愛護的前輩和同事,使我在陶藝創作和教學研究之路堅定前行;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書館支持教師學術出版;期望以本書和同行、朋友分享討論,並對正在學習的學子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