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序言
當普丁發動俄烏戰爭,雙方交戰如火如荼地推進超過一年有餘,世界普遍受到了嚴厲傷害之際,一般民眾也常會因為這場戰爭對俄羅斯人民、社會及文化產生了負面的觀點,本能性地認為俄羅斯人民及文化就具有侵略性的本質。但實情並不是如此,這可以從反映民族與社會一般實情的文學作品中探索出來。為了讓世人能夠真正瞭解俄羅斯的民情與文化,本書在整理了過去在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心得,選出七位俄羅斯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讓一般民眾在觀念認知上能夠超越俄烏戰爭的刻版印象,進一步了解俄羅斯的文化底蘊。
俄羅斯文學的特質,自古至今一直以來都是以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達而著稱。其中最為顯著的議題,就是攸關生命的議題,它一直是俄羅斯文學的核心主題,也貫穿於不同時期和不同作家的作品當中。這些作品反映了俄羅斯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遷,以及作家們對生命、死亡和倫理道德的思考。本書的重點將聚焦於七位具代表性的俄羅斯作家,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探討了不同時代、不同視角的生命議題。
一、論托爾斯泰作品對生命價值與死亡的概念
首先來看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伊凡‧伊利奇之死》。在此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命與死亡的深刻探討。作品通過小說的主人公伊凡‧伊利奇所經歷的生死歷程,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苦難和病痛,以及對死亡產生不同的觀點和態度。這部作品提出關於生命意義的一些問題,進而探討了個人和社會在面對死亡時所面臨的的道德問題和倫理困境。
其次是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這是一部世界名著,它透過情節的描述同樣是探討攸關生命和死亡的重要主題。小說是以拿破崙入侵俄羅斯作為背景,透過對該時代背景的描述,展示了戰爭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當然,戰爭必然關係著人的生死,也衝擊著人的生活。作者運用了同處戰爭背景下不同角色的人物,在面對生死的遭遇時,反映出他們在極端環境下所做出的生存與道德之間的選擇。這樣情境的選擇可以看出他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刻認識,以及呈現出人性的善與惡、愛與恨。然而,人的生存和生活都是多元價值層面的,在此同時,小說也描述了人的愛情和其他的人際關係,在面對生存受到嚴厲挑戰的情境下,人們的行為選擇更能凸顯情感對生命產生的價值。整體來說,托爾斯泰的作品體現了他對倫理和道德的哲學觀以及對人性的深刻關注,這與中國古典哲學有著一些共通之處。例如,他強調了仁愛、道德自律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這些觀念與儒家的思想有著相似之處。這種跨文化的對話豐富了我們對生命議題的體會和理解。
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文學作品中二元對立的論述與超越
杜斯妥也夫斯基是一個苦難的思想家,多次處於生死邊緣的掙扎。他的文學作品充分表現了現實生活的生存矛盾,探討了二元對立的情感矛盾以及道德迷思的問題,如善惡、信仰與懷疑、生與死等問題。他通過小說中主人公的內心掙扎,反映生命中道德和精神層面的困境與無奈的選擇。這種二元對立的論述也反映了俄羅斯文學中生命議題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他引導人們思考二元對立的超越,打破絕對性的價值偏見,回歸於「不二」的融合思想。
三、契訶夫的作品深入探討了十九世紀末俄國女性的議題
生存於傳統社會,性別的角色也凸顯著生命的不同價值及社會座標。俄國文學中的女性角色經常反映了社會地位和性別角色的變遷。深入探討性別議題的典型作家就是契訶夫。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女性的社會性空間和生活經驗,透過對相關情節的深入探討,這些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女性議題的演變和變革。
四、巴斯特納克的《齊瓦哥醫生》:亂世下的個人命運
在亂世中,個人命運常常無奈的受到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巴斯特納克的《齊瓦哥醫生》通過深刻描述主人公的遭遇,反映個人處在俄羅斯歷史的動盪時刻,他徘徊在愛情、生命、倫理道德之間的價值掙扎。作品中的人物在極端情況下面對生死抉擇,突顯了生命的脆弱性和道德價值,以及灰暗環境中所呈現出人性價值的光輝。
五、布寧文學作品中的佛學元素:生命的彼岸
在面對生死問題以及攸關生命價值的特殊遭遇或困境時,布寧的生死觀以及對生命的態度,跨越了俄羅斯的文化思維。布寧採取了跨文化的生死觀,親自深入錫蘭及其他佛教世界,從東方哲學及神學的角度探索其生死觀。也因此,關於生死的議題,布寧的文學作品融入了佛學的元素,這在探討生命和靈性議題方面,他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布寧的作品反映了對內在實現和超越的渴望,在他的小說中隱喻著從西方到東方的渡船彼岸,這種跨越文化的生死觀及其相關的主題在俄羅斯文學中也佔了一席之地。
六、俄羅斯流亡作家索忍尼辛的離散情結
索忍尼辛是二十世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他受盡蘇聯集中營對生命的折磨,也從中深刻體會了生命的價值與艱困。然而,在對俄羅斯的民族信仰及傳統價值的堅持上,他卻是一位俄羅斯靈魂的離散者。索忍尼辛一方面既是俄羅斯傳統價值的信仰者,又是極端反對蘇聯共產黨的俄羅斯異議分子;另一方面他雖然受惠於西方資本主義的人權護衛,但卻也極度反西方資本主義的物質異化。隨著時代的變遷,索忍尼辛心中的俄羅斯價值、文化與社會,在政治硬勢力及文化軟勢力的衝擊下,已不復存在於現實的世界中,他基於俄羅斯傳統價值的生命觀就這樣在現實的世界中離散,其心靈就這樣徘徊於現代化的世道之中,道道地地是一位深受離散情結影響的俄羅斯流亡作家。儘管在蘇聯解體後,索忍尼辛曾風風光光地回到了俄羅斯的實體「祖國」,但是他的「靈魂祖國」卻早已消失在現實的世界,於是離散情節一直鎖住了他在俄羅斯的晚年生涯。
索忍尼辛的生命議題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流亡經歷相關。在離開俄羅斯後,索忍尼辛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探討了流亡、失根、語言、文化認同等議題。他的筆下充滿了對家園的懷念以及對流亡生活的孤獨感。這些情感反映了生命在流亡狀態下的不確定性和困惑,以及對家園和身份的歸屬與深刻思考。
七、阿列克希耶維琪作品中的集體文化記憶:眾聲喧嘩的歷史回憶
阿列克希耶維琪也是俄羅斯文學中一位重要的作家,她的作品常常涉及到集體文化記憶的議題。她的小說以訪問圍繞事件的相關普通人為主,沒有明確的主人公角色,其作品是以一種獨特的書寫方式,超越英雄式或聖君型態的官式歷史,而是呈現出一般庶民所記憶的俄羅斯歷史和社會變遷。這些作品探討了個人和集體生命的聯繫,以及個體在歷史浪潮中的生存價值。阿列克希耶維琪的作品提醒我們,生命不僅僅是個體的經歷,還是集體文化記憶的一部分,這種記憶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結來說,俄羅斯文學中的生命議題在個人生命、價值、信仰、流亡、身份認同、集體文化記憶等各方面都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這些作家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我們反思生命的複雜性,以及在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生命如何被詮釋和理解。這些總合性的生死觀和宇宙觀才是實質形塑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生命。儘管在歷史的大潮流中,難免會有政治野心家短暫堵住了歷史洪流,溢出而造成了旁系支流,但實質的文化和民族生命所造就的歷史洪流是不會因支流竄行而消失的。本書旨在透過俄羅斯主要作家的思想及其文學作品凸顯一個史實,那就是戰爭的無情和對人類的嚴厲摧殘並不能真正毀滅或徹底扭曲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生命。普丁發動俄烏戰爭確實是一個野心家的錯誤決策,也造成對世界的極大傷害,但並不表示俄羅斯的文化及民族生命不能容於世界。如果能夠經過讀者們的理解,世界將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