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2020年4月,美國教育視導與課程發展協會(ASCD)寄來了這本會員選書,看到作者是 UbD 創始大師之一的Jay McTighe,立即吸引我翻閱內容,想知道這位大師在夥伴Grant Wiggins不幸因心臟疾病於2015年突然去世之後,為兩人畢生的教育心血結晶「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做了什麼延續與傳承的努力。而後驚喜的發現,這次他是跟另一位教學策略大師Harvey F. Silver合作,以大概念和核心問題為引,介紹七項重要的思考技能與相關的實用工具,帶領學生投入大概念和過程技能的探究,有方法、有效能的思考和創造意義,達成深入且持久的學習─也就是UbD重視與追求的「理解」目標。
在我看來,這本書基本上是針對McTighe和Wiggins的前作《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第五章「如何處理教學實施的挑戰」和第六章「如何在教室裡建立探究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法,讓認真完成UbD課程設計的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時,能夠以原則性的步驟流程來運用核心問題,讓學生參與、投入探究思考、對話討論和歸納整理,逐漸建構出大概念的理解。對有心實踐「概念探究取向的課程與教學」的教師而言,這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又立即可用的教學技能工具書。
回顧過去兩年和基隆概念探究社群教師合作設計與實施UbD的經驗,我們在第一階段找出期望的學習結果(將課程目標聚焦在重要知識、技能和持久理解,並設計伴隨的核心問題),以及第二階段確認評量的證據(設計讓學生遷移應用這些知識、技能和理解的實作任務,並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表現資料),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所以我們做了不少功課,包含:研究不同學科的核心本質和大概念,抓取課程綱要裡的重要目標,了解學生在這些目標上的學習發展進程,再結合適當的差異化處理和評量方法..這些功課實在燒腦,老師們時常喊累,但研討的過程確實讓我們精進不少。
不過,真正的試煉在於第三階段:學習計畫的設計與實施。對於習慣了以精熟課文為教學目標的老師們來說,教學活動的安排難免往單一標準答案走,給學生探索學習與建構理解的時間空間難免狹小封閉,那種「有效串連安排教學活動與流程,讓學生投入核心問題的探究思考,師生共同對話討論,促進學生自己建構出大概念的理解」探究式學習計畫,究竟該如何組織安排?在思考設計時已是一個難題,到實際實施教學時,真如《核心問題》第五章所說的:「一個設計得非常完美的教學計畫,實際上卻在跟教室裡的孩子真實接觸不到五分鐘,就證明完全無用!」而McTighe和Wiggins兩位大師還斷言(應該是從各種推廣工作坊和研討會裡蒐集來的教師反應):「實施核心問題的教學,會更增加出錯、發生問題的可能,因為老師們不只在嘗試全新的、耗費心力的方 法策略,而且,當學生越來越掌握課堂探究和對話討論的自主權之際,更是開啟了越來越難以預測學習結果的教學。」我相信,有不少老師在這裡打了退堂鼓,原本滿懷希望與勇氣的嘗試,卻承受如此直接的挫敗,學生學習反應不佳,又找不到相關資源、工具或支援可以幫助自己好好修復錯誤問題,真正讓UbD課程設計達標,如何能不覺得沮喪、想放棄?
在我們的社群裡,走到了學習計畫實施此一階段,同樣也面對《核心問題》書中提及的兩大類困難挑戰:(1)面對無法預知內容或走向的討論,老師和學生雙方所產生的無效或不適當的回應;(2)面對探究歷程本身隱含的無法預測性產生焦慮,老師因此害怕失去控制,而學生會害怕自己表現笨拙。此時我們更需要直指探究重點的教學策略,來引領教學活動的進行,促進學生投入思考。在教學嘗試的過程中,除了在文獻和網路努力搜尋適合使用的思考與讀寫策略之外,很慶幸的,心理出版社應允本書的翻譯,於是我一邊翻譯一邊將書中好用的策略和工具介紹給夥伴們,透過夥伴教師的試用與反應,我們可以回答兩位作者在序裡關於本書設計的問題:
1. 這個設計是否達成它原來預定的目的?是,它讓我們知道如何善用各項工具,促進學生投入思考、討論和創造意義,透過探究對話達致理解。
2. 這個設計實用嗎?實用,我們馬上就用了!
3. 人們會喜歡它嗎?當然,帶著這些策略工具,我們更有勇氣和信心,繼續嘗試前行。
4. 它美嗎?美,簡單又深刻又實用的美,真是厲害的寫作設計。
在本書一開始的獻詞中,兩位作者懷念已經離世的長期合作夥伴,謙虛的說他們站在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寫出了這本書。身為譯者的我想向四位大師致敬,感謝四位巨人深研課程與教學的核心精髓,提出了許多精要的設計思維和實用的教學策略,充實裝備我們的課程與教學工具箱,讓我們有能力、有辦法為學生搭建有助於他們成長發展的鷹架,創造豐富的課程教學和足夠的學習機會,促使學生變成積極主動的意義創造者,尋求深入的理解並能遷移應用所學,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而我們也因此完成了身為教師的使命和目的。
親愛的讀者,誠摯的邀請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起開始搭建概念探究、深度學習的課程與教學鷹架。
侯秋玲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