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題名作牆 並建築在心坎上 永遠隔絕著世人 別不相信這道牆
雖然是窄小狹長 並不遜於須彌山 等待著劫火洞然 其名相還須確立
心上的 屹立著的這道牆 鐫著現前的詩作 無關乎它的背面 粗糙的
這道牆 其背光面是正面 毋須關心其刻劃 反正被自身阻隔 這心坎
沒有餘力恭楷它 字跡潦草而淡漠 掌燈人生命垂危 只垂危而不死去
這教人如何消受 刻劃不必再繼續 生命既然很虛軟 只剩得餘力喘息
費些力 砌起一塊塊詩塊 縮頭也講究美學 掌燈人不理這套 隨便地
築這牆 急躁地頻頻催促 而節奏總是不對 刻劃僅淪為附屬 構築吧
誰耐煩鐫些什麼 既不受地心引力 牆頭根難以分別 鐫正反何須計慮
意義橫豎不確定 說什麼不也白說 顛倒也是不顛倒 我只在內外徬徨
虛無中 磚塊一塊塊成立 我要與世界分離 讓生命丟開世相 流轉在
空白中 黏擠成為這道牆 永遠暴露同一面 讓虛無的牆存在 空白中
空白是磚的黏劑 磚當然也非真有 牆竟是實然存在 心卻只含藏虛無
時時在等待意義 在承認中實質化 即使不具有功能 至少是不會留白
牆之詩 或許可視為皺紋 新生而同時老去 老去且不免嘴碎 故為詩
很流離 佈滿磚頭的表面 內裡卻沒有一句 全是外露的無聊 等斑駁
這道牆永不斑駁 如這詩永無新意 我活在一種限制 牆是不會走動的
我讓它成為恆定 時間看成斷滅相 沒有窗戶的寂然 正如心是規矩的
詩之牆 冷白而不帶詩意 儘管說著許多話 自己也蔑笑自己 觀照出
冷且白 堅硬而乏於感情 刻劃都盡是傷痕 渾身滿佈著刀疤 是冤情
這牆雖不致斑駁 刻劃且永保如新 它的休止符間於 世界末日創世紀
因為成立於空白 不介意世間虛無 我心焚滅的偶爾 它依然冷白面對
掌燈人 喘息虛弱而嚴厲 砌的牆倒還平正 工程已快要結束 牆的高
極險峻 我將與世界揮別 願鎖住一切的願 這是唯一的要務 很重要
掌燈人生命垂危 我老在等他死去 這明明辦不到的 這牆也永遠不倒
而這牆終將完成 自由一向太奢侈 既然分離是宿命 也別期望牆缺角
————————————————————————————————————
〈╳字架——神學〉
骨頭退化成肌肉
肌肉退化成衣著
衣著退化成肌肉
肌肉退化成枯骨
‧
神父!上帝果真依祂形貌造人嗎?
我們為何遮掩上帝?
。
————————————————————————————————————
〈腰折〉
在自己的家中冷藏,你
當然被斬斷丟棄。成為
半殘障的休止符。馬蜂
在窗外嗡嗡。小販販賣
熱狗並附贈你的消息。
‧
在自己的房間烘烤,我
不是佛。在焦渴麻木後
焦渴。曾經頂禮膜拜我
這些頑陋的上師,出了
禪房謂有得而我無得。
‧
在自己的床上臥軌。他
在彈璜床上實行軟性的
豪華的死刑。肥大的肚
壓陷腰。斷了。上半身
完好。完好的下半身。
。
————————————————————————————————————
〈學院〉
—夜啼——在中央大學文三館
致一切的歡樂與宿外
肯將迷情換豔色
。
—夜迷——在中央大學中大湖
黑澈的水
靜凉猶鬼
她記錄不下千對男女惡行
的歡暢
。
—苦景——在中央大學新研舍
雖然我將離開
此屬我死之地
如果,親愛的
即使我屍骨無存
為我種一棵樹
面對黃昏
。
—鑿——在宇外
不在無垠
散作血沫
我們都吐盡幽光
使幽暗成形
。
————————————————————————————————————
〈引論〉
「藝術」,是人人都知道,且經常使用的字眼。但只有少數在此範疇中深入研究的專家,或藝術家敢於自稱了解它的意義及意指。當然,也有某些我們不便同意的論據;我們也看到許多互相指稱「誤解」,甚至直斥為「偽藝術」的情況。要從這些眾說紛紜的論述當中,求取一個確定的答案,或找到自己可以毫無疑惑依循的中心思想,是極不容易的。
儘管我們不能十分清楚,藝術究竟是什麼?但我們依然承認藝術是存在的,且是人類的重要活動之一。大多數的人不能肯定地自謂懂得「藝術」,但又不稍遲疑的認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欣賞一些「藝術」或「偉大的藝術品」。那麼,先不論不懂藝術的人到底可不可能欣賞藝術,或他們欣賞的到底是什麼;藝術之包含主觀成份是沒有問題了。它既沒有數學的準確性,也缺乏物理學的驗證性;它容許某些「誤差」,容許獨特的個性,並以此為其基本的質素。如果「藝術」不為「獨特」,那便容許被取代,則其似乎只能算是一種技術;也可以被完全的分析,亦即我們全然的掌握它的構成,或者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影響;如此,則「藝術」是可以預期的,可以被精密計劃的,且有理由為求取群眾間最廣大的感動而製作; 這樣說來,藝術並不需要獨立個性,而是以群眾心理為依皈。那麼,便只能說是一門實用科學。
但則,藝術容或是一種主觀的認知,卻又絕非如此單純。當我們承認某作品為「藝術品」時,藝術已經具備了客觀的普遍性了。如果說,藝術是全然獨特的,絕對的不與人同, 則藝術不單背離了文化,也並非人「類」活動,這樣,它便消失於人群之中,而我們竟無法承認藝術是存在的了。因此,儘管我們不認為完全取決於大眾口味的作品可以搆得藝術的資格,也贊同「獨特」才是藝術所在,但這種「獨特」是必須他人可以,或可能感知的;這毋寧說是對於所見、所感的一種不落俗套的見解。
不過,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獨立個性」是所謂「藝術」的基本質素,這就是說,藝術雖然不能脫離人類文化,但它的精義正在於能(無論我們是否為此目的)超脫並提升人類文化,它的地位必得處於高過「普遍性」之上的境界;那麼,我們當研究的,是否應該僅是其價值所在的此種「獨特」,而非它的客觀原則?這卻是一種含混的意解,「獨特」並非就不能具有客觀原則,如果我們從它的相對面來探討的話,將可更容易明白,而不致為詞意所誤。「概念」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如果我們有了一個概念,那必是因為它不同於其他概念;如果我們要辨明什麼是「獨特」的,至少要對什麼是「一般的」,求得一個明確的概念。「獨特」不能捨「一般」成立,假使「一般」並不存在,則所有的造型、符號皆為「獨特」,亦皆可稱為「藝術」,則我們實在並不需要「藝術」這個詞彙,但這顯然是荒謬的。而我所說的藝術的「客觀原則」並非在說明它的「一般性」;相反的,正在基於「一般性」來探討藝術所以「獨特」的原理,把「其所以為獨特」從我們所見的表象由概念中抽離出來,看看它們的性質維何。在「不外於所見的表象」中「為什麼這是藝術?」,「為什麼那是藝術?」,如果這些的「為什麼」具有相類或呼應的理路(所謂「客觀原則」),則「什麼是藝術?」就並非不可以概念化。
我們已經知道,「獨特」,是可以用來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但是我們還是不明白,「藝術」指的是什麼?
所謂「藝術」(Art)一語,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於「技藝」之屬。大凡意指手工、冶鐵、外科手術、雕塑、製器等等的技術。亞理斯多德(Aristotle)說:「藝術是自然的模倣」,這裡面含有一種「根據規則」(Rules)的意思。在希臘、羅馬時代,人們還沒有與技藝不同而我們所稱之為藝術的觀念。
到了中古拉丁語的Ars,則類似早期英語的Art,指任何型式的書本學問。例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作 The Tempest(或譯《暴風雨》)中,潘魯庇羅(Prbspero) 在第五幕第一景說道 “ope'd and let ’em forth by my so potent art.”(張開口,借了我的偉大的法術放他們出來。);到了十八世紀,蘭姆姊弟(Mary Lamb與Charles Lamb)作《莎士比亞故事集》時,也還把 Art 這個字當作「學問」來使用(如:the knowledge of this art)。可見當時,藝術概念只是隱藏、寄託在其他的學問之中,並未被充分的認知、探討。遲至十八、九世紀,「實用藝術」與「優美藝術」的分野愈趨明朗,最後,藝術在理論上,終於完全從技藝中分離出來了。
所以,我們當清楚,「藝術」的意義,不在它原來是什麼,因為它原來也並不是什麼。「藝術」不像花、草、樹等,經由觀察、歸納而賦予的名稱。它是純然人為的,我們用它特指一種我們所要指稱的意態;然而,它雖然可以是一種「概念」,我們又無法分析它的構成(如前所言),則我們竟無法說明「藝術是什麼」麼?亦不至於此,誠然我們不能解剖「藝術」的內蘊,但且讓我們像偉大的達芬奇(Leonado Da 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麗莎是可描摹的;至於她的微笑,讓畫中的蒙娜麗莎自己表述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