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生態批評? 生態批評即危機書寫,是由工業文明所引發的環境危機所催生的文學研究領域和方法。
本書特色主題是「危機論述」:選文內容多元,涵蓋台灣科幻作家高翊峰科幻敘述、布洛(Peter Blow)紀錄片分析和廣島原爆中帝國軍事主義、新加坡華裔作家程異作品的墾殖世、印度裔作家辛哈(Indra Sinha)小說中的毒物論述,以及自然寫作中的雄渾美學和荒野政治,皆表達工業的「機器」進到「田園」世界,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與衝擊。
另一主題為「療治論述」:包括有機農業中的希望政治、蠶女故事、醫學藝術家畫作中的生命哲學、人類世人畜共通流行病,以及文化水土比較研究等。
全書充分掌握生態批評中的批判性格和道德性格,希冀能在新冠病毒年代後,帶出未來環境人文和醫療人文的跨域研究動能,對生態文學、醫療人文相關領域的讀者,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林耀福,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美國研究博士,專長為美國文學、英美詩歌,美國文藝復興、生態文學、生態批評等。曾任臺大外文系主任、臺大文學院院長、淡江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等職。於1980年代在臺大開設生態批評課程,1999年淡江大學規劃英文系的生態批評課程, 2000年創立「淡江國際生態論述會議」,2002年創辦《生態人文主義》(The Ecohumanist)期刊,復於2010年推動「海峽兩岸生態文學研討會」,創立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ASLE-Taiwan)。林教授推動生態批評與生態文學在國內的研究教學,可謂不遺餘力,影響深遠。
其他經歷為1980年代後期應行政院之邀開創並主持外貿協會的英語訓練營,1990年代任臺大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的「全民英檢」(GEPT)計畫召集人,文學院長任內收回「史丹福中心」改設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蔡振興,臺灣大學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ASLE-Taiwan)理事長。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主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以及Tamkang Review 和《英美文學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論述、生態論述與醫療人文研究等。論文發表於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Neohelicon、《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歐美研究》和《中山人文學報》等國內外期刊。主要著作有Gary Snyder, Nature and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以及《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榮獲第八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主編《文學薪傳:臺灣的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生態文學概論》、Key Readings in Ecocriticism (合編)等。
章節試閱
梭羅在美國文學中的地位本來就非常崇高,1996 年布伊爾(Lawrence Buell)的生態批評巨著,《環境想像:梭羅,自然書寫與美國文化的形成》(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更把他的地位推到最高點,成為「自然之國」在生態時代裡的文化英雄,在強勢話語與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更登上了世界文學的頂峰。中國人對梭羅的喜愛,接納,崇拜,光看那數也數不清的《湖濱散記》(Walden)中譯本便可見一斑。中國學者把他跟中國緊密連結,林語堂先生便在《生活的藝術》裡說過,「梭羅的人生觀在所有的美國人中最富有中國人的色彩,作為中國人,我感到與梭羅心心相通。如果把梭羅的文章翻譯成中文說是中國人寫的,一定不會有人懷疑」(《生活的藝術》趙裔漢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39)。的確,我們喜愛梭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他身上看到中國,看到道家,看到儒家,有點借梭羅推廣中國的味道。梭羅確實是個值得崇敬的典範人物。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超越主義運動興起時,它其實是個負面的詞語,愛倫坡和霍桑都對它冷嘲熱諷過,而且它跟印度哲學的關係只怕比跟中國的更深刻(《湖濱散記》第一章便提到《薄伽梵歌》,第十六章更提到他晨起閱讀該書,把臥敦湖跟恆河精神連結)。但是梭羅卻勇敢的宣稱自己是個超越主義者,而且身體力行,很接地氣。他主張簡樸生活(“Simplicity, simplicity, simplicity! … Simplify, simplify.”《湖濱散記》第二章),荷鋤種豆,「晴耕雨讀」,日新又新,安貧樂道,確實
有陶淵明的影子;他維護正義,挺身反對奴隸制度(“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Civil Disobedience”),反抗惡法暴政,譴責侵略,大義凜然(“Civil Disobedience”),替揭竿反奴的布朗請命(“A Plea for Capitan John Brown,”“ The Last Days of Capitan John Brown”),
更有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江湖豪氣;他愛護並歌頌山林原野(“Walking”),痛恨商業破壞(“Life without Principle”),實在是自然環境保護的先驅;而當學者逐漸深入研究他的日記(Journals)時,他在現代意義上的文學生態學家的地位,也將得到新的評價。中國人林語堂先生跟他「心心相印」,也是可以理解的。更值得玩味的是,這些認同稱頌的話出現在《生活的藝術》裏頭,因為梭羅最重要的著作《湖濱散記》,基本上也是一本講生活藝術的書—超越主義者的生活手冊,生活指南。
超越主義者的一個基本信仰是,人皆具有神性,這個生活指南的目的,顯然就是要喚醒這個沉睡的神性,就如愛默生在〈美國學人〉(“The American Scholar”)裡期盼的,是要培育完整的人格,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完人之國──「全國皆人」(這是不是有點兒美國
國族論述的味道?)。但是梭羅在《湖濱散記》第一章裡看到的現實風景卻是這樣的:「說什麼人具有神性!你看看馬路上那個車伕,日以繼夜的趕往市場,他身上有一絲絲神性嗎?他的天職是餵馬吃草喝水!和運輸業者的利益比起來,他的命運算得了什麼?」商業的
蛇妖顯然已經入侵田園了。《湖濱散記》卷頭有一句話,清楚說明了梭羅寫這本書的目的:「我意不在寫一首喪氣頌歌,而是要像晨雞一樣,挺立雞廬盡情啼叫,只要能叫醒鄰居」。做為清醒的先知先覺,梭羅看到他的新英格蘭「鄰居」渾渾噩噩,垂頭喪氣的過著「萎靡
絕望的生活」,浪費生命,不免提筆急書,以己為範,指出明路,希望他們也能清醒的生活。這個明路不是「要致富,先修路」而是「要醒悟,先棄富」,丟棄一切有形無形的財物和累贅,簡樸自在,無負無擔,追求心靈的澄明清醒。醒,心中有黎明,這正是全書的
宗旨。這句卷頭語不但在第二章(〈我生活在何處,為何而生活〉)出現並進一步獲得闡釋,把「活」與「醒」劃上等號(「醒著就是活著」),並給「晨」與「醒」做出與時間無關的定義:不管時鐘指向幾點,「早晨就是我醒時心中有黎明」,而這個主題,這個定義,在全書〈結論〉的最後一段,又再出現:「我並不是說張三李四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那樣的早晨僅靠時間的消逝是來不了的……只有我們清醒的那一天才見黎明」。心靈的黎明是自力更生的「真人」—遵循「更高律法」(the higher law)的超越主義英雄—的必要條件。
道理雖然如此, 但是張三李四卻不一定懂得, 所以梭羅的雞鳴未必能叫醒他的「鄰居」。看他在〈不服從論〉(“Civil Disobedience”)裡的不屑口吻(應該說是破口大罵了!),多半是不能的:「絕大多數的人是這樣拿他們的軀體替國家做事的,是機器而不是人……大部分情況下不見絲毫自由判斷或道德意識;他們把自己拉低到木頭、塵土、石塊的層次……你對他們不可能有比對稻草人或泥塊更大的敬意。他們只有馬和狗的價值。」自然之國變成了蓄奴之國,神聖的靈魂落得與草木同朽,真是情何以堪!期盼與現實的距離不可謂不大。個人獨立,自力更生原就是超越主義者,尤其是愛默生,藉自然之助培育完人(「真人」)以建構美國文化獨立、擺脫歐洲文化殖民的策略,而以梭羅對自然遠為深入的沈浸,他對這個策略的體會只怕比愛默生更為深刻。《湖濱散記》除了是黎明的一聲雞啼,也是梭羅的獨立宣言:他不是選在美國獨立紀念日搬進雙手親自建造的小屋麼!而雞鳴的目的,跟愛默生在《自然》、〈美國學人〉、〈自力更生〉裏頭對自然的闡述,其用意是一致的。你看看這兩個人多有默契:愛默生在〈美國學人〉裏說一百年、一千年裡也不過只出現了一兩個人,梭羅便在〈不服從論〉裡說一千平方哩內簡直普查不到一個人。放眼望處盡豬狗,這顯然不是他所認同的社會,所以他一再地宣稱退出,劃清界線,「脫鉤斷鏈」:「根據本文件,特此宣布,本人亨利梭羅,不願被視為本人未曾加入的任何法人團體的成員」(〈不服從論〉)。把個人視為比國家位階「更高的獨立權力實體」,在不能如願的情況下退出「法人團體」,隨著自己鼓聲的節奏踏步前行,追尋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極端個人主義的「悲劇英雄」想像。只是,你真能退出?超越主
義以人為本/ 民為邦本的立場,在美國建國未滿百年的水土裡,不免混雜著「外力」和「國族」的危機意識,個人至高無上的主張容易造成國家和人民競逐權力的局勢,倒不如民為貴君為輕的「愛民如子」想像,更有可能產生父子倫理關係下的有機融合。不過這個超越主義的英雄雖然孤高自傲,卻是充滿陽光,與拜倫式英雄的陰暗形成強烈的對照。只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只怕跟中國的傳統有些格格不入。
梭羅在美國文學中的地位本來就非常崇高,1996 年布伊爾(Lawrence Buell)的生態批評巨著,《環境想像:梭羅,自然書寫與美國文化的形成》(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更把他的地位推到最高點,成為「自然之國」在生態時代裡的文化英雄,在強勢話語與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更登上了世界文學的頂峰。中國人對梭羅的喜愛,接納,崇拜,光看那數也數不清的《湖濱散記》(Walden)中譯本便可見一斑。中國學者把他跟中國緊密連結,林語堂先生便在《生活的藝術》裡說過...
目錄
目次
林耀福 序論 1
1 馮品佳 歸零:《2069》的生態與科技想像 21
2 黃心雅 廣島原爆、輻射生態與原住民解殖民政治 39
3 梁一萍 鬼魅橡膠:《緊急狀態》中馬來亞墾殖世的創傷敘事 71
4 張雅蘭 毒鄉生存:論辛哈的《據說,我曾經是人類》中的毒物、暴力與跨物質倫理 93
5 周序樺 種種看‧公民有機‧仙覓那里與希望政治 131
6 吳保霖 「驚見人跡」:論繆爾塞維拉山系列自然寫作中的雄渾美學與荒野政治 147
7 許立欣 蠶女故事:生態鬼魅與絲路物質文化下的人類世寓言 177
8 蔡振興 人類世與疾病:兼論萊特的小說《十月底》 209
9 蘇 榕 意寫醫心的醫學/藝術家:林莎的藝術實驗與生命哲學 241
10 林耀福 文化水土:再看一眼梭羅與米克 291
作者簡介 315
索引 321
目次
林耀福 序論 1
1 馮品佳 歸零:《2069》的生態與科技想像 21
2 黃心雅 廣島原爆、輻射生態與原住民解殖民政治 39
3 梁一萍 鬼魅橡膠:《緊急狀態》中馬來亞墾殖世的創傷敘事 71
4 張雅蘭 毒鄉生存:論辛哈的《據說,我曾經是人類》中的毒物、暴力與跨物質倫理 93
5 周序樺 種種看‧公民有機‧仙覓那里與希望政治 131
6 吳保霖 「驚見人跡」:論繆爾塞維拉山系列自然寫作中的雄渾美學與荒野政治 147
7 許立欣 蠶女故事:生態鬼魅與絲路物質文化下的人類世寓言 177
8 蔡振興 人類世與疾病:兼論萊特的小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