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向者的生活是無止盡的「為難」
在這一章,我想在開頭先具體說明一下內向者的特徵。
如同我在前言的定義,內向者即是指「因為缺乏自信而生活得特別辛苦的人」。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內向者對於生活中的哪些情況感到疲憊,是什麼原因造成 「為難」的局面。此外,也會一併了解怯場、高敏感族、依戀障礙者與內向者的關聯。請各位在閱讀時,試著回想自己平時感到困擾的事,對照自身的情況。
˙總是卡在喉嚨的「拒絕」
「缺乏自信」是內向者最大的特徵。
身處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人工智慧取代許多工作機會的現代社會,敢大聲說出「我對自己很有自信!」本來就相當艱難。
因此,缺乏自信其實是常態。可是如果沒自信到會影響生活,那可就是大問題了。內向者就是因為沒有自信,生活裡才會充滿各式各樣的難題。
首先,內向者不擅長拒絕別人的請求。當聽到有人說「我是為你好」或是「我非常建議你這麼做」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自信而不敢提出反對意見。
即使內心隱約覺得「真的是這樣嗎?」「應該有更好的選擇吧?」,仍會因為「也許是自己太孤陋寡聞」「我可能搞錯了」而無法堅信自己的想法。
像這樣「無法拒絕別人」的個性,有時也會讓自己身陷險境。
如果別人只是想借一支筆還無妨,可是若遇到推銷昂貴商品、邀請參加奇怪的講座、開口借錢,不難想像「無法拒絕」的內向者會承受多少精神折磨。又或者遇到一廂情願的追求者、無法表達想法而捲入麻煩……種種令人身心俱疲的情況。在生活中不敢拒絕別人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在「提出請求」前直接放棄
內向者不僅無法拒絕請求,也不擅長主動拜託別人。尤其是面對不熟的人。
舉例來說,假如在服飾店看見特價商品區有一件衣服沒有貼打折標示,心裡想著「如果有打折就買,沒打折就不買」。這時候明明只要詢問店員一句「這是打折商嗎?」就能解決,內向者卻辦不到。
在這件事情上,「內向者」與所謂性格上的「內向」是類似的狀態──不擅長積極主動與他人交流。比起確認那件衣服是否有折扣,內向者更有可能直接放棄購買。
又或者是咖啡廳冷氣太強,一般來說也是告知店員「店裡有點冷,可不可以調整空調溫度」就行了,然而內向者多半會忍耐或是離開那家店。
面對熟識的對象也是如此。例如朋友聊得正熱絡時,眼見末班車時間越來越接近,卻不敢說「我該回家了」。有要緊的事也不敢要求調班。
明明是無傷大雅的請求,內向者卻因為無法開口,只能獨自忍耐。
˙站在人群前腦袋一片空白
內向者非常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在會議中被問到「你覺得怎麼樣?」,就會緊張到一片空白。
但內向者並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心裡儘管有「應該是這樣吧?」的看法,也會覺得「反正我的想法不值得」而無視,選擇以某些人曾說的話,或是配合周遭意見當作自己的回答。
在做簡報或演講這類需要在人群前發表的場合也是一樣。比起自己的想法,內向者會先揣摩他人心中所謂的「模範正解」,然後以此為依據提出意見。可是這些畢竟不是從自己腦袋裡發想的東西,因此即便成果良好也無法建立起自信。
站在人群前總是手腳冒汗,身體頻頻顫抖,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講什麼話。內向者大多都有這樣的怯場困擾。也因此常有內向者來找我諮詢。可是內向者怯場的原因跟一般人不同,所以不適用一般的方式。
普遍來說,克服怯場不是難事。通常上台容易恐慌,只是缺乏站在人群前說話的經驗。依照我過往的案例,九成以上的人只要接受口才訓練就能輕易克服。
但另一方面,內向者怯場卻是因為極度缺乏自信。從我的經驗來看,若是對自己要發表的內容沒有自信,即便練習口才也沒有用處。
想要改善內向者緊張怯場的反應,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從心理層面著手。
■ 學會保護自己的溝通方式
如果對每個人的請求照單全收,遲早會超出負荷。所以不擅長拒絕的內向者,首先要學習的是「保護自己」,避免為了別人的事情而昏頭轉向。
改變自我不一定要採取大刀闊斧的行動。我們可以學會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在遇到難以應付的狀況時巧妙脫身,即便無法迴避也能夠請求別人幫忙。
聽到溝通方式,腦海中也許會浮現那種大方闡述已見,侃侃遊說對方購買商品的「行銷話術」。市面上探討話術的書籍也大多是這種積極主動的口才技巧。
以日本搞笑藝人中田敦彥為例。中田敦彥在個人開設的「Youtube大學」頻道以精彩的口條講述各類主題,吸引許多粉絲關注。例如他會將書本上的內容整理成條列式大綱書寫在白板上,輔以幽默風趣的講解,這個方式比起由作者親自解釋,毫無疑問更有趣。
內向者可能會以為,只要擁有這樣的口才就能克服緊張怯場的毛病。不過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設下目標也達不到。更何況,也沒有必要把這個當成目標。
造成內向者困境的原因,不是因為缺乏舌粲蓮花的話術,而是與人溝通時會出現的同儕壓力,在聽到別人說「這是我的想法,你也認同吧?」、「你可以幫我做這個嗎?」的時候,無法勇於告訴對方「我不認同」或是「我不想做」。
學會巧妙的話術是一件好事,不過這和克服內向者的困境沒有直接關聯。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受歡迎的講師是內向者。既然身為講師,當然不僅有熟練的口條,也有能力依照講稿引導在場的聽眾。可是這樣的話術,終究須在有原稿的前提之下才會成立。當身處同儕壓力之中,被要求表達意見或是受到請託時,還是很難貫徹自我意志。由此可見,勤練話術無助於解決內向者的問題。
因此,我希望內向者能夠學會明哲保身的溝通方式,而非主動積極的話術。
對非內向者的人而言,想必會覺得「這種事只要拒絕不就好了」。然而這就是內向者無法辦到的事。現在日本甚至還出現可以代替無法說「不」的人拒絕他人的交易,也就是所謂的「代辭職服務」。
根據人資專家所言,最近新進員工使用代辭職服務的現象逐漸普及。我原本猜想「普及」的程度可能是指一百人之中有一兩位,沒想到實際上是一百人之中約有八位會使用代辭職服務。上一代人大多認為,親口交代事情是一種禮貌。但這種想法似乎已成為過去式。
之所以會選擇雇用別人代為辭職,多半是害怕提出離職時對方不知道會說些什麼,亦或者被對方說服而無法順利脫身。也許在這個時代,無法說「不」的情形遠比想像中還要嚴重。可是溝通代理服務的適用場合有限,我們還是必須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用具體數字杜絕無效溝通
【對話情景】
時間差不多該離開了。
「我明天一大早還要上班……」
「我也是耶,一起加油吧!然後我跟你說~後來啊~」
奇怪……?他聽不懂我想表達的意思嗎?
內向者很不擅長用話語來表達想法。他們的溝通方式,通常是藉由行為舉止婉轉傳達用意,例如營造想早點離開的氣氛、表現出不感興趣的態度、板著一張臉等等。可是面對不懂察言觀色的人,這種方式毫無效果。內向者經常表面上客套說YES,內心其實是NO。但無法理解他人情緒的人只會把YES當真。
不僅如此,內向者往往特別受這類人喜愛。因為這些人很容易在其他地方碰壁,但即使自己有些無理取鬧,或是做出冒犯的行為,內向者仍會以自己的感受為優先,表現出欣然接受的模樣,看不出他們內心其實非常困擾。
面對不懂看人臉色的人,跟面對控制型的人不一樣。這些人沒有惡意,通常只要明白把話說清楚,關係就能變得更圓滑。
因此,跟不擅長解讀情感的人相處時,「數字」是談話的一大重點。
一般人吃完飯想回家會直接說「我差不多該走了」,而內向者習慣透過頻頻查看手錶等肢體動作,表現想回家的態度。不懂察言觀色的人無法捕捉這些細微信號,必須明確告訴他「我現在要回去了」才行。
那開不了口的內向者該怎麼做才好呢?
建議在一開始就設下截止點。在雙方一見面時,就先用具體的數字表明己意,例如「我晚點要回去準備明天上班的東西,十點要先離開哦!」一碰面就說清楚,可以避免在對方越聊越起勁後難以啟口。
基本上要委託某些事情時,都建議用數字表達來避免模糊地帶。例如「我想在晚上十點回家」、「早上十一點前給我檔案」、「請寫一篇四百字的短文」等等,把要傳達的事情化為具體而明確的數字來溝通。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許多來回猜想的精神損耗,心理負擔就會大幅減輕。
■ 克服內在恐懼,破除溝通隔閡
迴避與人當面對話是一種方式,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徹底避免所有交談。
因此接下來我想分享即使面對面,也不會被氣勢壓垮,能夠充分傳達本意的方法。
內向者在對話時最常遇到兩種困難,分別是需要「拒絕」及「提供意見」的時候。前面章節已經討論過拒絕的方式,緊接著面臨的問題,就是「提供意見」。很多內向者告訴我,只要有人突然要求他們提出想法,他們的大腦就會瞬間刷白,尤其遇到社經地位高的人,腦袋更是無法運轉。這樣的情況屢屢發生,而且越急越說不出話,只能厚著臉皮尷尬等人出聲救援。
但令人意外的是,社會上有許多傑出的講師或學校老師,其實都是內向者。內向者的觀察力敏銳,只要能夠克服心理的障礙,反而更能夠妥善分析並掌握脈絡,明確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擔任需要提供想法或是指導別人的職位時,格外具有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更能發揮內向者優勢的對話方式。
˙引起共鳴 透過提問激發好感度
第一個步驟是「引起共鳴」。
我們常常聽別人說「有共鳴」、「有同感」,但實際上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這個用詞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假日跟朋友去咖啡廳聊天,剛好聊到下述內容:「前陣子我第一次去那條巷子的餐廳用餐,我覺得好好吃喔!」「我知道那間店!真的很好吃呢!」像這樣「彼此擁有同樣想法」的感受,就稱為「共鳴」。
共鳴具有程度深淺之分。如「今天真冷」這類的天氣話題,就是屬於每個人都會有相同感受的淺層共鳴。而深層共鳴則是僅有特定對象才會有的感受,例如:「你也懂這個歌手有多棒嗎?真是太感動了!」。
基本上,當雙方擁有深層共鳴的時候,會產生比較愉快且親密的關係。相反地,如果兩人之間共通點太少,距離就沒辦法變緊密。人往往會認為越親近的人說話越有說服力,碰到與自己不親近的人推薦任何事物時,通常都會先產生懷疑。
以電影為例。假設你是個喜歡愛情電影的人,有一位你覺得合不來的男性推薦一部據他所言非常有趣的電影,片名叫做「超級機器人大戰」。此時,你多半表面假裝有同感地回應:「哇,好像很有意思!」實際上卻不會去看那部電影。
相同的情境,把對方換成一位與你興趣相投的人,你們曾經一起熱烈討論在Netflix上看過的影集。當這個人對你說:「這部電影也有很多愛情電影的元素喔,『超級機器人大戰』真的非常好看,你就當被我騙一次,去找來看看吧!」你會不會因為他的推薦,決定試著去看看呢?
姑且不談電影是否真的有自己偏好的元素,從上述例子就可以明顯看出,跟自己親近及興趣相投的人說的話,比其他人口沫橫飛說一大堆更具有說服力。
所以我們要提供某些想法時,可以在切入正題之前,先聊一些能產生共鳴的內容,或是引導對方提起相關話題,接著再將話題帶入自己要提議的內容。
實際上該怎麼做?其實就是打招呼跟閒聊而已。在台上演講或做簡報時,有一個稱為「破冰」的環節。這是融化現場緊繃的冰凍氣氛很重要的一步,每一位優秀的演講者都很擅長破冰。這個方法在日常的交談上也適用,社交能力強的人通常也很懂得如何巧妙破冰。
有效破冰的其中一個手法,就是找到彼此共同的經驗。一般對談和演講不同,比起講述關於自己的話題,藉由向對方提問、找出雙方的共通點更能圓融對話。當附和對方說出「那真的很棒呢!」時,雙方之間就產生了連結點。
不同情境適用的提問內容千變萬化,下面我們先假設對方是初次見面的人。提問時只要照著5W1H依序詢問對方即可,5W1H指的是—Who(誰)、When(何時)、Where(在哪裡)、What(做了什麼)、Why(為什麼)、How(要怎麼辦到)。
比如主動詢問「你從事什麼工作?」(What)。對方通常會回答「我是做某某職業」,這時就可以尋找彼此在工作上的共通點,例如「你的工作很棒呢,其實我學生時代也學過一點皮毛」等等。如果對方聽完接著反問「你學過哪些?」,表示你成功打開了一個話題,可以進一步往下深入討論題。
此時提出任何問題都無所謂。假設問對方「你是哪裡人?」(Where),而對方回答說「我是山形人」,就算跟山形沒有任何交集也別輕言放棄,可以改從正面的印象來切入主題,例如「山形產的米很好吃」等等。這樣一來,若對方回答「是啊,山形的米真的很好吃」,就能順利延續話題,雙方多少產生一些共鳴,讓關係變得比較親密。
你也可以問對方「你是什麼時候來到這邊?」(When)、「你有哪些一起共事的人?」(Who)、「為什麼會這樣?」(Why)、「你是如何辦到如此困難的事?」(How)……透過這些提問,從對方的回答中找到彼此有共鳴的連結點。
這種利用提問激發共鳴的技巧,也適用於原本就認識的對象。例如「最近過得如何?」、「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等等……我們的唯一目的是通過這些問句,與對方產生或多或少的共同感受。這是很基礎卻相當有效的談話技巧,建議大家積極活用這個方式,跟各式各樣的人培養良好交情。
若可以勾起彼此的共鳴,必定可以輕鬆打開話題。
■ 翻轉內向者劣勢的七個習慣
內向者只要懂得掌握與人交流的進退,心理壓力就會輕鬆許多。
如果再多花一點時間,讓自己更進一步成為能夠坦率拒絕,自信向別人提出意見的人,生活就會更游刃有餘。
擁有高度觀察力、認真努力的內向者多半擁有優異的能力,然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顧慮就像厚厚的外殼,導致內向者無法施展抱負。本章節的目的,便是希望幫助內向者遠離這些壓力,透過七個習慣的養成,具體達到轉念的效果。
˙你不會突然就有「被討厭的勇氣」
內向者大多為人認真且做事努力,為了達到理想中的目標不辭辛勞,誇張一點來說,就算要為此站在瀑布下修行也願意一搏,總之是一群非常勤奮的人。
只不過,內向者的心靈往往也承受許多負擔,總是被龐大的同儕壓力逼迫得頭暈眼花。正因如此,內向者特別渴望「變堅強」,在自身意志主導下邁向未來。
然而變堅強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更正確地說,內向者也不該以此為目標。
內向者的心靈就像極度缺乏運動的身體,非常不習慣以自己的心去感受及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傾聽別人的批評。內向者想要快速鍛鍊出堅強的意志力,如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去跑全程馬拉松,膝蓋和腰很快就會出現運動傷害。
想像看看,假如總是依賴哆啦A夢的大雄某一天突然透過道具獲得「堅強的心」,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每天有如政論名嘴淘淘不絕,他身旁的人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吧。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堅強的意志力,大雄也可以用大雄的方法走出成功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才能夠走得長遠。不需要強迫自己變成別人的個性,我們可以繼續當一位溫柔體貼的好人。
只不過畢竟要在現實生活中生存,學會拒絕別人,把該說的話說清楚也很重要。內向者總是很怕表達意見會有不好的下場,所以不敢出言拒絕,也不敢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因為內向者常常覺得自己的觀點不值得一,有強烈的自卑感,下意識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前。
可是,一直把生活重心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遲早有一天會精神崩潰。沒有人一無是處,必須學習透過「做能力所及之事」建立自尊心,打造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平等關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心態的調整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將整理出七個有助於「翻轉內向者劣勢」的具體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