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經典 The One
《經典》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創刊,創刊時,證嚴法師期許《經典》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十週年,《經典》揭橥「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為四大報導主旨。至今屆滿二十五年,三百期的雜誌,累積逾二千五百萬文字、近四萬張攝影作品及無數的插畫、圖表和背後無數人的心血。在不同於坊間媒體講求短、快、輕、薄的內容報導,《經典》反而一貫堅持耗時、深入、長篇與分量。不譁眾取寵,只堅信社會裡始終存在愛知樂智的力量;《經典》二十五週年的歲月,證明一路走來的始終堅持是對的。
本書從三百期雜誌及數十本經典叢書擷取圖文精華,凝鍊二十五年歲月於一,希望舊雨新知都能藉以認識《經典》、走入《經典》。
【編者序】
閱靜 日真 歲好
在一次編輯會議上與著同事分享著閱讀,那是我在看完《天上再見》(Au revoir là-haut)——電影改編自榮獲二○一三年法國文壇最高榮譽「龔古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劇情描述一次大戰後,從血肉橫飛的泥濘戰場走出、進入紙醉金迷的法國社會。電影是好看的,但我知曉在每個不停變幻的場景裡聲音、影像的太多細節與資訊,很難瞬間能釐清,非得要定格來探知,但這也破壞了電影的流暢,因此雖是五光十色,但當時的念頭是,得看書才行。作者皮耶.勒梅特( Pierre Lemaitre)以其文字金句出名,我以往在閱讀他作品時,總是讚歎弗如,也一直疑惑這麼棒的說書人是如何養成的。果不其然,單純的文字閱讀,其韻味更是雋永。我想也因為文字人人能書寫,但字裡行間會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味道,這是書寫與閱讀的奧義。
相對於流動的文字,流動的影像當然一直有著無限且持續擴展的魅力。但我屬意定照攝影(Still photography),藉著多年來的經驗,知曉它有另一種如繪畫的意義:好的定照,可凝結時間與空間,它可有藝術與記綠的雙種角色。因此或可獨立於文字之外,作為一種場景說明;或者逕與文字搭配,可減省大量文字描述。相較於流動的影像,這裡多了一些思考,增加了一些想像。這源於定照的拍攝瞬間,應是累積了攝影者的觀察,並選定觀景窗的內容組合排列,如此的作品期望搭配簡單的文字說明,可以讓閱讀者一目了然,並有如在現場的感同身受。
單就文字與攝影的結合,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知曉兩個不同媒體的擅長領域,如何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這也要彼此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再來就是編輯的要項了。等到稿子進編輯台前,會要求攝影者對手邊拍攝的專題,每週陸續投影出來給雜誌的所有同仁看。主要是因為,如此可以掌握到攝影者對專題的投入度,同時也可預判未來這篇報導出現時的篇幅多寡。而文稿的要求早從對報導內容的提案開始,都得經過反覆討論與修正,當然交稿後的增刪總是免不了,但是如何在文字報導裡,讓攝影的表現,甚至插畫的合宜運用,來增加報導的可讀,這都是必需縝密思考規劃。以插畫為例,從決定使用插畫開始,插畫師的挑選、內容的布局、資料的準確等瑣碎與複雜可不下於一篇大文章的拍攝與撰寫。而以上這些就是經典二十五年來辦公室內的日常。
自從有了手機,我養成了二十四小時開機習慣,最擔心是萬一半夜裡手機響起,若因未接而延誤了處理時間點。這多是在國外採訪的團隊遭遇緊急事件:早年同事去了非洲採訪,因為在旅館遭竊,反被旅館工作人員誣陷,差點身陷囹圄;在新疆高昌古國遺址拍攝,受制於天價的拍攝費用,如何透過關係為之解套;因為食物中毒,採訪同事在菲律賓小鎮上了救護車急診;採訪人員在緬甸被狗咬傷,他的醫生父親每日來電囑我,叮嚀他兒子得按時施打狂犬病針劑與服藥;同時間在馬來西亞採訪的同仁夜裡遭搶,被毆受傷,隔日上了當地華文報紙的頭版,致電安慰且揶揄他犯不著如此犠牲為提高雜誌知名度;還有在採訪當下,進了布拉格的麥當勞用餐,結果整袋攝影器材被偷,要如何安排當是同仁從恰在義大利休假的同仁手中取得備用器材,以確保採訪順遂……。沒錯,這些《經典》的幕後,讀者是無庸也無從知曉,它僅是一次次採訪突發的後勤支援,也是這二十五年來確保每期雜誌準時出刊的幕後。
影音多媒體的閱聽,以其特色早成大家日常,也許在流動間滿足了大眾的感官。但寧靜的文字搭配攝影與插畫,可更多了份想像、思考與內省;而如此的過程才是更貼近事實與真理的追尋。動與靜之間,猶如熱鬧與孤獨、白天與夜晚,更如同太極的陰陽,應是兩相互補才能達致平衡。
感恩《經典》讀者們二十五年來的一路相隨,知曉閱讀的靜、好與真實,期待新知的加入成為我們的讀者群,更期待舊雨您們持續的支持,讓我們藉《經典》共同發現、一起探索、薈萃人文、共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