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第一本用神話角度書寫自殺者遺族的歷程,是遺族面對自殺者的真情告白。
★ 結合遺族經驗與榮格的積極想像與煉金術,用生來看死,也用死來看生,情摯動人。
★ 以蜿蜒的筆觸,不慍不怒書寫一則未曾存在、由死入生的人間神話,翻轉破碎的人生。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與督導、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洪素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周昕韻 馬偕紀念醫院 自殺防治中心 諮商心理師、林綺雲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張凱理 福德身心診所院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支援醫師、張翠華 桃園市生命線主任、釋惠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江文賢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賴虹均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鄧明宇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助理教授、陳宏儒 心蘊心理諮商所執行長/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一致推薦
這是一個自殺者遺族的復原神話,因緣來自二十年前兒子自殺之後的療癒旅程。
作者以希臘神話與榮格的煉金術為意象,召喚死去的兒子現身,探索自殺背後不為人知的動力,與之對話、爭辯、詰問,完成遺族療癒歷程中,最困難的原諒、祝福與放手的大業。在這個文本裡,作者讓生者與死者的意識與潛意識互相震盪,除了哀傷整合,還昇華世間對於自殺是對是錯的狹隘認知;除了揭露遺族不堪的歷程之外,讓人看見一個生命的韌性,希望世間能對這個族群有更多的理解。
第一部分以英雄之旅為架構,將遺族倖存的歷程(survivorhood)分為「惡事現前」;「天問」;「失序的宇宙」;「在魚肚腹的生活」;「縫隙中的掙扎」;「新的秩序」與「最後一哩路」,是感性的語言。第二部分以理性的語言鋪陳與遺族相關的理論︰哀傷、失落與復原、創傷、與創傷後成長,並主題性地呈現遺族的經驗︰汙名化、羞恥與罪惡感;一輩子哀悼的旅程;身心健康負面的影響;社會隔絕、沉默的共謀、扭曲的溝通;認同自殺行為;尋找意義;個人轉化的可能性。第三部分是整合的兩把金鑰匙,以榮格的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與煉金術(alchemy)的隱喻,總結這段書寫。
這是作者和死去兒子靈魂相遇的空間,也是每個遺族面對自殺者的真情告白,更是自殺者與遺族共同行走的一段旅程。
作者簡介:
杜秀娟
2006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主修戲劇理論。相關獲獎紀錄有2002年第二屆帝門藝評獎「生活寫作」組入選,2008年第二屆「浴火重生」另類文學獎第二名,2009年國藝會「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佳作。旅英八年,2015年獲頒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博士(榮格理論、非臨床)。曾擔任英國公益團體Suicide Bereaved Network董事(2015~2017)。
近期於2018年獲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補助。2020年譯有《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祕笈》(Creating Worlds: How to Make Immersive Theatre,書林)。2023年出版《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面對自殺情結》(健行文化),入圍2023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項目。
章節試閱
序曲
無以言說的憂鬱又找上門了。
無盡的懊悔……。想著失敗的過去,無力的現在,不確定的未來,我思索著,在哪裡,錯得最多?在哪裡,轉錯了彎?在哪裡,使一切成為萬劫不復之地?
只能沉默。因為我知道,自己當時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決定,自己當時並不知道人生隨時會走樣,自己當時並不知道,你會承受不了一切。
你又在自責了,媽媽。他說。
他是我的孩子,十二歲時自殺了。若他活著的話,今年會是三十幾歲的壯年人。我閉上眼睛,一個黑洞浮現。漆黑一片,深不見底。我注視著,這個心靈浮現的圖像,她似乎在召喚我。心中的眼睛像攝影機緩慢地推進,一片黑暗
之中,有些線條浮現,有黑色、藍色、乳白、和暗紅色……。原來是你,你的屍骸。
他說,有些東西你永遠無法忘記,有些記憶你永遠無法放下。
深吸了一口氣,我起身……,孩子,我真捨不得你啊!捨不得你這樣地死去。我的世界再度晃動,一切搖搖欲墜。我的喉間,一股熱流,往上竄流,眼中擠出了淚水。
媽,你又哭了。
我再坐下,闔上眼睛,問著,你的屍骸要說什麼? 我感受到時間,整個天地等待著。逐漸地,看到兩顆紅心,一個是你的,一個……是我的!
換成他沉默不語。
原來我的心跟著你死去了。以為心裡已經接受了,以為傷口已經修復了,以為自己已經往前走了……
我有三個選擇:跟著鏡頭繼續往前,進入到黑暗之中,跟你在一起;或者把鏡頭拉遠,用疏離的眼光看著你的死亡,甚至把眼光看向別處;或者,就停留在這裡,把一切交給時間。
別太為難自己,我沒有緊抓著你不放;別太折磨自己,許多苦是你自己找的;別太執著,你只有這一輩子。
哦,你也只有一輩子,但你自行提早結束。
你還是很憤怒。
憤怒, 根據《國語辭典簡編本》是「生氣」、「發怒」,相似詞是「氣憤」。在《成語典》中,跟憤怒相關的正文成語有「七孔生煙、七竅生煙、切齒咬牙、咬牙切齒、大發雷霆、悲憤填膺、惱羞成怒、惱羞變怒、意氣用事、憤氣填膺、暴跳如雷、暴躁如雷、氣急敗壞、激忿填膺、義憤填胸、義憤填膺、雷霆之怒、面紅耳熱、面紅耳赤」。這些四句成語根本無法描述我的憤怒,事實上,它們讓我覺得很可笑。
今天我的傷口再度裂開,讓我看到眼前的任務——就是進入到你的屍骨之中,把自己的心帶回來。我感受到割捨的不願意,但我不能久留在那裡,那是你的空間,不屬於活人的地方。
他好像消失了,但我還是如往常一樣,想像他在眼前。這些年來他不時在我的心中出現。我分辨不出那是我的想像,還是他回應我的召喚而現身,反正那不重要。我看似對著空氣說,孩子,我們血脈相連,但我得活著,活在這個
沒有你的世間;但我願意讓我的心充滿著你的血,帶著你的血繼續活下來;我願意為了你活下去,直到下回再相見。
他活在我的心中,成為我活下去的記號。
生命的延續
我仍不時地想起你。人死後去了哪裡,可否告訴我?
我並沒有離開。
你意思是你一直在我身邊?
跟你所想的不太一樣,他說。你無法理解我存在的世界。
我不笨,跟我說,我想要知道。
(沉默)
也許我能理解。
(沉默)
我只想知道你好嗎?
這對我已經沒有意義。
那你靠著什麼活著?我知道自己面對語言的極限,如何要一個死去的人形容他生命的延續?但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是她的一切,即使是死的。
我不想放手。我說,你小時候肚子痛的時候,要我把手放在你的肚子上。
我手掌的溫度化解了你痙攣的肌肉,抱著抱著,我們就一同睡著了。
我知道你愛我。
我愛過去的你,現在的你,未來的你。
不要太執著,媽。
我喜歡你叫我「媽」,事實上,你叫我「馬麻」,我還記得你的聲音,對我來說,那是天底下最美的聲音。
黑暗一度成為我的家
你死了以後我也離開那個家,像你一樣,一切歸於塵土。
你不用像我一樣,只是你也有毅然決然的姿態。為什麼?
自從你離開以後,我不知道如何待在那個家。我被無法言說的破裂給鞭策著,走上流亡的道路。就像被迫離開家園的難民一樣,我不知道何時可以回家。
你失去了一個家。他說。
你放棄了那個家。我說。
我從沒有想要成為你的競爭對手,但在這件事情上,似乎有某種的羨忌。
馬麻,為什麼?
那不是一個理性的決定。我離開家園,成了人間的浪者,這一切非我所願,由不得我選擇。
你想跟隨我的腳步嗎?
我搜尋著你的腳步,自殺帶來的驚嚇與不解,讓我踏上「為什麼」的旅程。回來臺灣以後,腦袋依舊常常浮出在英國街頭行走的畫面——一個孤獨的母親,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走著,我成了尋找芥子的女人。
為什麼?他再問一次。
我覺得在臺灣的生命結束了,不知道怎麼繼續,也不能去死,只好漂流到異地去。傻孩子,我們不是同隊友嗎?我們不是應當同進同出嗎?
(沉默)
我進入到鯨魚的肚腹裡,黑暗一度成為我的家。
其實我也跟著你在那裡。
我知道,原來不管我們到哪裡,我們的傷痛也跟著到那裡。
飛得太高的伊卡洛斯
你的名字是我取的。當時家中運勢不佳,希望你的到來能讓家運日日高昇。
你把願望投射到我的身上,他說。
每個父母都對來到生命中的孩子懷抱著某種夢想吧?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事實上,每個父母都把孩子當成自己——那個充滿可能的生命,充滿希望的未來,充滿重新開始的喜悅。我想著我父母生了六個孩子,目前都健在。
那有點不公平,他說。
在愛裡面沒有不公平這件事,我說。人們最常比喻的就是手指,對孩子的愛就像有長有短的手指,不管長短,都是連著心。
那你愛我比哥哥多嗎?
這個真的無法比較。你愛我比較多?還是你父親?我反問。
人真的很奇怪,他說。
人死了就不奇怪了嗎?
那真的有如你想望的,日日高昇嗎?
剛那一棋我們算是平手了,他另起一局。
沒有。也許我的期待是個錯誤,不公平的期待就像用蠟做的翅膀一樣,不耐高熱的考驗。你的生命就像飛得太高的伊卡洛斯,翅膀遭太陽溶化而跌落水中喪生。
抱歉,我沒有讓你的願望滿足。
不是你的問題。
但你卻像他的父親代達羅斯一樣,悲傷地回到家鄉,並將自己打造的那對蠟翼懸掛在奧林帕斯山阿波羅神殿裡,不再飛翔。你把自己包裹在無止境的悲傷裡,讓憂鬱咬嚙著你的心靈。
我如何能不哭呢?每次的哭泣都是愛你的表達,只希望淚水能化為祝福。
謝謝你這世來做我的兒子,你帶給我許多快樂、溫暖與支持。小時候我若哭了,你會躺到旁邊來陪我;有吃的喝的,你會留一些給我;你會向我撒嬌,你對我有信心。身為大人需要鼓勵,你的親近就是一種鼓勵。謝謝你,我們彼此相愛,這是最可貴的。然而你的一切凝固了,在我心裡,是我一生的回憶。
馬麻,我希望有一天你把高擱在神殿裡的翅膀拿下來,再次飛翔。
序曲
無以言說的憂鬱又找上門了。
無盡的懊悔……。想著失敗的過去,無力的現在,不確定的未來,我思索著,在哪裡,錯得最多?在哪裡,轉錯了彎?在哪裡,使一切成為萬劫不復之地?
只能沉默。因為我知道,自己當時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決定,自己當時並不知道人生隨時會走樣,自己當時並不知道,你會承受不了一切。
你又在自責了,媽媽。他說。
他是我的孩子,十二歲時自殺了。若他活著的話,今年會是三十幾歲的壯年人。我閉上眼睛,一個黑洞浮現。漆黑一片,深不見底。我注視著,這個心靈浮現的圖像,她...
推薦序
跨越時空的祝福與安慰 鄭玉英
秀娟繼第一本《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與自殺情結共處》之後,又出版了第二本關於自殺者遺族的著作。從二十年前十二歲兒子自殺當時撕心裂肺的哀慟母親,走到自殺者遺族研究的專家學者。我作為秀娟的讀者和多年好友,這生命歷程讓我至為心疼而欽佩。
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同時融合了想像文學的優美流動和理論架構的擲地鏗鏘,這本書做到了!
本書前後兩部分以截然不同文體寫成,卻緊密銜接無縫接軌,是為一絕。七個「關卡」——「惡事現前」﹔「天問」;「失序的宇宙」;「在魚肚腹的生活」;「縫隙中的掙扎」;「新的秩序」與「最後一哩路」的真實經驗描述,呼應著哀傷歷程的階段和層次。作者從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ubler-Ross)的失落五階段;到科林.莫瑞.帕克斯(Colin Murray Parker)的哀悼層面觀,又談到悲傷治療師威廉.沃登(William Worden)的四個哀悼任務:接受失落的現實,處理哀傷的痛苦,適應逝者離去後的世界,還有在開始新生活之後,找到與逝者的持續連結。其中最後一個任務「持續連結」在本書當中有其突顯的地位。
喪親之後,有兩條軌道同時在進行:一方面處理失落哀傷,一方面重建新生活,在兩軌之間來回往返是必須的過程。然而在遺族與亡者的關係上,一方面要接受死亡帶來的永遠隔離,而另一方面又要持續連結,這一個多麼弔詭的理論,本書作者卻在敘述中展現無遺。
不要忘了,秀娟是劇場老手,戲劇演出、心理劇,角色扮演都是理論兼實務的專家。在本書前半的閱讀中,一邊聽著一位母親遺族的泣血敘說,一方面聽到那十二歲男孩的回應,一聲「馬麻」的稱呼帶出童稚心聲與孩童對媽媽的愛。隨著篇章推進,有意思的是,這孩童彷彿也在漸漸長大,愈發成熟。隨著時間的進展,提出許多有啟發性的發問,也展現超越性的哲言智語。這當然是作者自身一人飾演兩角,隨著哀傷與重建的歷程往前推進。這讓我想起伊曼
紐.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所著描述其親身經驗的《天堂與地獄》一書中所述,孩童死去到了天堂,在成為天使之前,以逝去時的年歲在天使保母的照顧養育中,繼續長大直到青少年期。孩童死去之後,仍在成長,而且是在天堂的光明與美好中,不沾邪惡地長出良善的智能與智慧。
如何與亡者「連結」?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主題,有太多好奇、吸引力和禁忌。然而在繼續連結的理論之後,作者以鋪陳的神話空間、劇場氛圍和榮格的理論,讓這一切成為可能而實踐了。亡者已矣,死亡不可逆轉,遺族必須放下卻也必須連結,才能完整地走出哀悼歷程。「他活在我心中」是這矛盾現象最白話和實際的說法。自殺卻使這矛盾推向極限,因為自殺比其他死亡方式更不好說、更想遺忘;卻又因其太突然、太無解而太難以釋懷。在這企圖遺忘與揮之不去之間,折磨著多少遺族的心神與夢境。
秀娟以獨白與對話的劇場風貌進行了「積極想像」,是一個在遺族母親與自殺愛兒的「放下」與「連結」中走出轉化的實例,對其他自殺者遺族也提出一個典範。作者以親身經驗和寫作,說明了榮格的「積極想像」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溝通──像是作夢一般,既非線性也不邏輯,任由幻想自發帶領,對潛意識開放,同時保有意識的觀點。這是母親哀悼與重生,也是靈魂的淨化。
自殺者遺族是孤單的、容易遭受各種汙名化,非常值得一個文明社會付出關心和尊重。自殺者遺族的痛苦也應該不再是單獨消受,而要有機會可以與同樣遭遇的人聯繫共鳴,相互陪伴,尋求意義,以重獲新生。
我也是自殺者遺族,家姐在醫院結束自己的生命已經是五十年前的往事。歲月飛逝,大姐你可安好?我彷彿也聽到自小與我同床共眠、在基隆港都常常帶我去看電影的姐姐,跨越時空的祝福與安慰之聲!
跨越時空的祝福與安慰 鄭玉英
秀娟繼第一本《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與自殺情結共處》之後,又出版了第二本關於自殺者遺族的著作。從二十年前十二歲兒子自殺當時撕心裂肺的哀慟母親,走到自殺者遺族研究的專家學者。我作為秀娟的讀者和多年好友,這生命歷程讓我至為心疼而欽佩。
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同時融合了想像文學的優美流動和理論架構的擲地鏗鏘,這本書做到了!
本書前後兩部分以截然不同文體寫成,卻緊密銜接無縫接軌,是為一絕...
目錄
推薦序 跨越時空的祝福與安慰/鄭玉英
第一部分 未曾存在的神話
1 開場白
2 序曲
3 惡事現前
4 天問
5 失序的宇宙
6 在魚肚腹的生活
7 縫隙中的掙扎
8 新的秩序
9 最後一哩路
10 終曲
11 跋
第二部分 關於理論
何為自殺者遺族
失落、悲傷與哀悼歷程
創傷
繼續連結理論
韌性與創傷後成長
帕帕多波羅的「創傷方格」的理論
遺族的總體經驗
總體經驗的背後
如何營造正面的成長
心理重建的任務
從哀傷到希望
第三部分 整合的兩把金鑰匙
積極想像
煉金術的意象
我的玫瑰園
總結
註釋
推薦序 跨越時空的祝福與安慰/鄭玉英
第一部分 未曾存在的神話
1 開場白
2 序曲
3 惡事現前
4 天問
5 失序的宇宙
6 在魚肚腹的生活
7 縫隙中的掙扎
8 新的秩序
9 最後一哩路
10 終曲
11 跋
第二部分 關於理論
何為自殺者遺族
失落、悲傷與哀悼歷程
創傷
繼續連結理論
韌性與創傷後成長
帕帕多波羅的「創傷方格」的理論
遺族的總體經驗
總體經驗的背後
如何營造正面的成長
心理重建的任務
從哀傷到希望
第三部分 整合的兩把金鑰匙
積極想像
煉金術的意象
我的玫瑰園
總結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