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金門縣后湖居民以漁業為主要營生,經常出海牽罟抓黃花魚。民國3年(公元1914年)年底,有6位出海捕魚的村民因突發天氣變化命喪大海;當時昭應廟的神明透過乩身表示,該起海難事件是海中亡魂討食作祟所致,因此村民決議於公元1915年(乙卯),設醮祭奠海中亡魂,以求消災解厄、海面平靜、漁獲豐沛;此後相沿成習,每隔12年、適逢兔年就會舉行1次海醮,犒賞海域內的水族,以答謝12年來的庇佑,是目前金門縣規模最大也是唯一超過百年歷史的海醮儀典,儀典中有披麻帶孝的孝男陪祭為特色之一,包含祭典程序、地方禁忌傳說、地域位置、傳統糊紙技藝、鄉民參與、口耳相傳、沿海聯境等皆具獨特性。
本書將透過文獻蒐集與口訪方式調查,將金門縣12年方辦理一次的無形文化資產「后湖卯年海醮」文史淵源重新梳理並出版,綜整醮慶儀式進行道士科儀程序疏文,以及使用金門傳統糊紙工藝的糊紙作品完整紀錄以全彩出版,將本項目活動的特殊性與獨特性,以及背後反映的意義,文資價值完整紀錄下來,達到教育推廣與宣傳之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