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現象時,你是接納,還是對立、牴觸、仇恨?
這些態度會直接給當下帶來不同感受,同時也給未來生命帶來不同走向。
很多時候,事情對我們產生多大影響,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我們具備什麼認知,以及用什麼心態來處理。
佛法自古被稱為心學,正是引導我們認識並改善心性的一種智慧。
本書根據濟群法師與著名學者周國平的六次深度對談整理而成。兩位從各自專研的領域出發,圍繞因緣與因果、我執與煩惱、命運的可變與不可變、人生的苦與樂、覺醒與解脫、無常與永恆等話題,展開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辯論,探討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人生的智慧與哲思。
其內容,既是哲學關注的,也是佛法要解決的,更是現實人生迴避不了的問題,如信仰、本體、自我、命運、生死、輪迴、苦樂、道德等。學者闡發西方哲學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法師則從佛法角度提供正確的認識。他們的對話,可說是西方哲學與東方佛學的一次碰撞,值得每一個被欲念和煩惱所困的人傾聽。在當下這個喧囂迷茫的時代,兩位智者的對話,為讀者指引出一條保持天真自省、歸於內心和平的途徑。
作者簡介:
釋濟群(Shi Ji-qun)釋濟群(Shi Ji-qun)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盲點,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周國平(zhouguoping)周國平(zhouguoping)
1945年7月生於上海,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恆》、《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慾》、《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
章節試閱
一、時代與責任
3.嚴重的問題是教育
濟:在你看來,中國人是不是天生缺少哲學潛質?或者說,它的整個文化環境比較重視實用,這就影響到很多人的觀念,天生不喜歡去想那些形而上的東西。
周:從本性來說,一個稍微有點慧根的人,就不會甘心像動物一樣生活,一定會有追求,我稱之為精神本能。人都有這種精神本能,中國人也不例外,但我們的文化是不鼓勵的。
濟:這種文化的鼓勵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有思考人生問題的潛質,很多人小時候會好奇:人為什麼會死啊?死了到哪裡啊?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但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會不斷告訴你,不需要去關心這些,只應該關心考試和升學。他的這些思考非但得不到支持,還會被直接扼殺。所以在長大後,關心的只是眼前的柴米油鹽,升官發財。
周:很小就被扼殺了,這是當代中國很嚴重的一個情況,現在比以前更嚴重。
濟:因為社會更功利了,做什麼都要馬上看到回報,要有現前的結果和利益。
周:實際上把幸福的源頭給掐死了。幸福的源頭是精神的健康,從小就被掐死了,只好向外界乞求,一輩子受苦受難,還以為是在追求幸福,太可憐了。教育的問題特別大,信仰的缺失也是特別大的問題。對於有信仰傳統的民族來說,沒有信仰會心慌的,但我們這裡沒有信仰才是正常的,大家都無所謂,不認為信仰是生活的必需品。
濟:還是教育的問題。整個教育讓人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或者說,一種按部就班的慣性。一旦進入這個軌道,雖然生活內容有所不同,但生命品質就幾乎沒有提升的可能了,接下來往往是被社會磨礪得更世俗,更勢利,更斤斤計較。
周:文化傳統也是一個原因。
濟:如何才能啟發更多的人去關注這些問題?
周:所以需要弘法。弘法的實質就是教育,不一定是要讓你成為佛教徒,是要讓你活得明白一點,要有人生的覺悟。
濟:現代教育偏向於生存技能和知識的傳授,其實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如何做事,做學問,更包括如何做人。每個人需要健康地活著,就得處理好與自己、與他人乃至與世界的關係,這就離不開哲學和宗教。目前,整個社會特別缺乏關於心性和生命的教育。
周:不光是缺乏,我覺得基本上是背道而馳。
濟:這樣一種教育也是任重道遠,需要整個社會的重視和參與。希望政府能把這樣的教育落實到民眾教育中去。
周:政府能做的是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讓民間來做這些教育就行了。
濟:從社會發展來說,物質基礎形成之後,精神問題就會顯現。在今天,人們已經真切感受到,物質無法解決一切問題,也未必能帶來幸福。所以,一部分人開始關注心靈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缺乏健康的文化和信仰做為心靈引導,是非常可怕的。當人有了精神或信仰的需求,卻不能透過正當途徑得到滿足時,邪教就可能乘虛而入。因為人們從來沒接受過相關教育,沒有標準,缺乏比較,但內心又有需求亟待滿足,在這種供需不均衡的情況下,就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東西迷惑。
周:現在這種東西很有市場。有些人就是騙子,打出某種信仰的旗號,宣稱能在根本上改變你的人生,很多富裕人士反而容易信仰這些。
濟:這確實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總體上,整個社會教育是個大問題。對一個國家來說,體制和教育方式是關係到國民素質的重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人的人格和心態。
周:不管狹義還是廣義的教育都很成問題。核心是價值觀的問題,到底追求什麼,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這是現代中國最大的問題。
濟:沒有核心價值觀,大家都活在自我的欲望中,跟著感覺走,是很可怕的。因為這種感覺是混亂的,如果再缺乏道德或信仰的約束,失控是必然的。現在整個社會充滿戾氣,連師生和醫患的關係都變得劍拔弩張。要知道,老師是「靈魂工程師」,而醫生是「白衣天使」,當這樣的職業都讓人失去信任,甚至產生對立時,這個社會還能相信什麼?
周:教育培育心靈,醫學救治生命,本來應該是兩個最乾淨的領域,現在卻成了民怨最沸騰的領域,突出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問題。在匡正世風人心的事業上,佛教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從各種宗教比較來說,佛教在中國還是有基礎的。
六、生死與輪迴
2.自得其樂的人需要被喚醒嗎?
周:很多人可以在自己的視野內自得其樂,比如搞藝術的,搞研究的,都有讓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樂趣。普通老百姓,能夠平安過日子、結婚生孩子,就樂滋滋的,不必想太多。只有困惑比較多的人,才需要深入到哲學、宗教裡去尋找答案。
濟:一個人要否定什麼沒價值很容易,但要找到什麼有價值就比較難。如果否定了現實的價值,又找不到更有價值的,就比較悲慘了。現實的一切,藝術創作也好,科學研究也好,榮華富貴也好,自己把這些東西看得很真實,很有價值,也能做為暫時的依靠。
周:這些自得其樂的人需要被喚醒嗎?他們本來很開心,遭遇生老病死,也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套理由來接受,佛教卻要替他們把繁華的表像撕開,有必要嗎?
濟:真正能夠從容面對並自得其樂的人,其實並不多。多半只是在順利時、一切相對穩定時才能自得其樂,一旦遭遇什麼挫折,可能受到的打擊更大,感受到的痛苦更強烈。還有不少人自得其樂到了一定年齡,就發現自己糊弄不了自己了,還是會恐懼死亡,會關心終極問題,會覺得前方有個看不見的黑洞在等著自己,四顧茫然。
周:佛教追求的解脫,不也是想達到自得其樂的狀態嗎?
濟:阿Q式的自得其樂和徹底解決問題後的自在喜悅是兩回事。
周:身在其中的人,怎麼知道兩者之間的分別呢?如何證明什麼時候是傻樂,什麼時候是解脫之樂?
濟: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回望自己過去的時光。當你原地踏步的時候,會覺得一切都很好,自己很聰明。但當你取得進步之後,再回頭看,才能發現自己曾經的局限。
周:有的人認為,普通民眾不需要太多思想,給他一些簡單的做人道理,一些心靈的慰藉就可以了。
濟:每個人的信仰層次不同,對普通民眾來說,希望健康、平安、發財,這個願望是合理的。但如果停留在這裡,只能說明信仰層次不高,不能說他不對,這些人也需要不斷地啟發和引導。
周:佛教有福報一說,往往給民眾以誤導,好像信佛就可以得到實際好處。
濟:的確會有現實利益。有人學佛後心態好了,慈悲心增加了,就會產生福報,讓事情變得順利。同時,他對員工也有愛心,大家就更團結、更敬業了,這也會促成業績的增長。所以,有現實利益也是正常的,是因為自己改變帶來的,可以說得通。
周:這個層次就比較低。
濟:所以還是要直面困惑。生命存在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就不能看清人生真相,唯有擺脫這些困惑,才能成就智慧,獲得認識的自在。另一方面,這些困惑又會製造煩惱,讓生命不得安寧,這就需要透過戒定慧的修行,斷除煩惱,獲得心靈的自在。
周:人還是有類型的區分的,有的人宗教性特別強,有的人科學性特別強,這也許是天生的。科學性特別強的人,對於超驗的問題真的沒有興趣,只關心可以用經驗求證的問題。我覺得,每個人都沒有必要為難自己,把自己改變成另一種類型的人,這也不可能。你只需要把自己的類型做到最好,並且對其他類型的人能夠理解或寬容就可以了。
濟:宗教解決的是人類永恆的問題,不論你是否有信仰,問題都在那裡。如果意識不到,只是被你忽略或擱置了。對於這類問題,不同的學科或宗教會從不同角度做出解釋。每個人有自己的視野和教育背景,也有自己的局限,對解決程度的期待不同,所以答案也不一樣。正因為這樣,才會造成不同文化的差別,造成世界的多樣性。
周: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這類問題存在不存在,有沒有必要去想?這個已經有分歧了,極端科學性的人就認為這類所謂終極問題是假問題,沒必要去想。另一個層面是承認這類問題存在而且應該去想,但想的角度不同。人類的思想體系無非是這樣劃分的,分為科學和人文,人文又分為宗教、哲學、藝術。
一、時代與責任
3.嚴重的問題是教育
濟:在你看來,中國人是不是天生缺少哲學潛質?或者說,它的整個文化環境比較重視實用,這就影響到很多人的觀念,天生不喜歡去想那些形而上的東西。
周:從本性來說,一個稍微有點慧根的人,就不會甘心像動物一樣生活,一定會有追求,我稱之為精神本能。人都有這種精神本能,中國人也不例外,但我們的文化是不鼓勵的。
濟:這種文化的鼓勵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有思考人生問題的潛質,很多人小時候會好奇:人為什麼會死啊?死了到哪裡啊?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但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會...
目錄
目錄
序∕本來空,本來滿
序∕問心尋路
一、時代與責任
1.兩個「自由主義者」
2.什麼卡住了你?
3.嚴重的問題是教育
4.學佛要有次第和方法
5.向古希臘學園看齊
6.回歸佛陀的本懷
二、哲學與宗教
1.佛法大於哲學
2.佛學補中國哲學之不足
3.佛教流傳中的兩個盲點
4.萬能的神難以成立
5.佛教是無神論嗎?
6.佛怎麼幫助人?
三、本體與空性
1.理性不能抵達真相
2.空性不可言說
3.佛教的認識論
4.唯識的三性理論
5.世界有沒有一個本相?
6.潛意識的力量
四、自我與無我
1.不要一輩子為身體打工
2.自我觀念的來源
3.自我像一個皮包公司
4.我執是煩惱的根源
5.洗乾淨的衣服還是衣服嗎?
6.因為無我,所以慈悲
五、自由與命運
1.因緣和合,由因感果
2.心的能動性
3.命運的可變和不可變
4.誰為前世的善惡買單?
5.種子和現行
6.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六、生死與輪迴
1.直面生死的困惑
2.自得其樂的人需要被喚醒嗎?
3.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
4.無常是無庸置疑的
5.生命在輪迴中流轉
6.活著也可以涅槃
七、生命與苦樂
1.生命是虛幻的嗎?
2.迷惑是苦,覺醒是樂
3.佛教是悲觀主義嗎?
4.淨土在何方?
5.佛法是對生命的如實觀
6.理性對於生命的利弊
八、道德與修行
1.道德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
2.尊嚴感和慚愧心
3.以無所得之心求利益
4.成佛不是評職稱
5.把修行落實到生活
6.人性有差別嗎?
九、覺醒與解脫
1.解脫是當務之急
2.點亮智慧,照破無明
3.從覺醒到解脫
4.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濟群法師著作系列
目錄
序∕本來空,本來滿
序∕問心尋路
一、時代與責任
1.兩個「自由主義者」
2.什麼卡住了你?
3.嚴重的問題是教育
4.學佛要有次第和方法
5.向古希臘學園看齊
6.回歸佛陀的本懷
二、哲學與宗教
1.佛法大於哲學
2.佛學補中國哲學之不足
3.佛教流傳中的兩個盲點
4.萬能的神難以成立
5.佛教是無神論嗎?
6.佛怎麼幫助人?
三、本體與空性
1.理性不能抵達真相
2.空性不可言說
3.佛教的認識論
4.唯識的三性理論
5.世界有沒有一個本相?
6.潛意識的力量
四、自我與無我
1.不要一輩子為身體打工
2.自我觀念的來源
3.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