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找回創世記的神學力,
就得穿越時空➲➲➲
回到被遺忘的古近東世界!
身處現代的我們,往往用科學的眼光解讀創世記,認為創世記第一章說的,就是神如何使物質無中生有,造出光、空氣和各種生物。然而如果這樣解讀創世記,便會遇到重重難題:如果神在七天內創造了世界,那麼該如何解釋上億年的古老地質層?如果神直接創造了每一個生物,那麼生物演變的化石,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我們問錯問題了──因為我們都忘了,創世記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寬闊的古近東世界。
舊約學者華爾頓深入研究古近東文化,並詳細考察「創造」的希伯來文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方式,結果發現:創造敘事的重點,並不是神如何使物質無中生有,而是神如何從混沌的世界中建立秩序,使光與暗、空氣與水有所分別,以星體標記白日與黑夜,使土地與海洋有了生產力,賦予人類管理的任務,世界因而能夠順利運作、發揮功能。這樣的解讀,幫助我們以新的眼光認識神的安息、人的角色,我們的神學也會更有活力。
現在就打開本書,跟著華爾頓進入被遺忘的古近東世界,重新發現創世記的真正力量吧!
【強力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仲誠(澳洲布里斯本神學院專任舊約講師)
阮凱文(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邱慕天(新媒體宣教中心學務主任/中東歷史學術社群經營者)
陳怡安(校園福音團契大學事工組組長)
黃主用(景美浸信會主任牧師)
謝挺(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
「華爾頓是我在福音派當中接觸到最優秀的在地導覽員之一。他不只是把聖經世界的古物帶回來,更把現代人引入聖經的古近東世界神遊。」
──邱慕天
新媒體宣教中心學務主任/中東歷史學術社群經營者
「華爾頓的宇宙聖殿啟用觀,是創世記研究的里程碑。」
──華爾基(Bruce Waltke)
《創世記註釋》(Genesis: A Commentary)作者
維真學院聖經研究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華爾頓(John H. Walton)
惠頓學院最和藹可親的舊約教授。他所教授的古近東思想與文化課程,翻轉了許多學生對創世記的認識,進一步促成信仰與科學的對話。而這樣的對話不僅發生在教室內,也發生在華爾頓家中的餐桌上──師母金.華爾頓(Kim Walton)是生物化學家,兩人常常邀請學生前來作客,餐桌上的對話精采絕倫,令不少學生印象深刻。
華爾頓不僅是一位親切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充滿熱情的學者與作者。他以嚴謹的邏輯、深入淺出的文字,帶領讀者進入舊約聖經的世界,改變了無數讀者的眼界與人生。著有《舊約聖經背景註釋》、《被誤解的上帝》、《新舊約聖經故事導覽》(校園)等書。
章節試閱
命題1
創世記第一章是古代宇宙論
創世記第一章背後,蘊含了哪些文化概念?我們的第一個命題是,創世記第一章是古代宇宙論。也就是說,它並未嘗試用現代術語來描述宇宙,也不是要用來解決現代問題。以色列人所得到的啟示,並不是要更新或修正他們對宇宙的「科學」認知。他們並不知道星星是恆星,也不知道地球是個球體,在太空中運動;他們不知道太陽比月亮遠得多,甚至也不曉得,太陽的位置比空中的飛鳥還遠;他們認為天空是固體(不是氣體),能夠支撐神的居所,也可以擋
住天上的水。在各方各面,他們思考宇宙的方式,與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差不多,卻和現代人完全不同。然而,神並不覺得有必要修正這些思想。
有些基督徒看待創世記的方式,就好像它蘊含了現代科學,或者決定了現代科學應該是什麼樣子。這種看待創世記第一章的方法稱為「協調主義」(concordism),因為它試圖調和聖經與現代科學,以科學解釋經文的細節,為現代讀者「翻譯」文化和經文。問題是,我們不能、也不該把他們的宇宙論,翻譯成我們的宇宙論。如果我們接受創世記第一章是古代宇宙論,就應該把它當作古代宇宙論來詮釋,而不是把它翻譯成現代宇宙論。如果我們試圖把它變成現代宇宙論,就會強迫經文說出它未曾說過的話。這不僅加添了經文的意義(因為資訊增加了),更改變了經文的意義。既然我們把經文視為權威,那麼改變經文的意義,要它說出原本沒有的意思,就是一件危險的事。
協調主義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假設我們理解經文的方式,應該參照目前的科學共識。這就表示,經文既不會符合上個世紀的科學共識,也不會符合下個世紀可能發展出來的科學共識。如果神的心意,是要讓祂的啟示與科學一致,那麼我們就要問:是哪個時代的科學。我們很清楚,科學是動態而非靜態的。科學的本質,就是會不斷更新、變化。如果我們說,神的啟示與「真正的科學」一致,這種說法就與科學的本質牴觸了。今天受人肯定的說法,明天可能就不被接受了,因為科學所提供的,是根據當時的資料所得出的最佳解釋。這個「最佳解釋」是多數人的共識,當然也會有反對者存在。隨著思想不斷受到檢驗,新的思想取代舊的思想,科學因而進步。所以,如果神的啟示與某個時代的科學一致,那麼生活在這個時代之前的人,便無法理解啟示;而生活在那之後的人,也會覺得啟示顯得過時。將神的啟示對應到今天的科學,是不會有任何收穫的。相較之下,神的做法合理多了:祂傳達啟示的方式,就是使用直接受眾所能理解的語言。
既然神認為沒有必要向以色列人傳達另一種對於世界的想像,而是讓他們保留原本的古代宇宙地理觀(定義:對宇宙形狀、樣貌的認知),我們便可以得出結論,神的目的不是要啟示宇宙地理的細節。地球的形狀、天空的性質、日月星辰的位置,根本就不是重點。無論一個人的宇宙地理觀是什麼樣子,神都可以傳達祂的旨意。協調主義試圖弄清楚天空之上怎麼會有水(創一7),而本書則認為,經文只是用以色列人的思維來描述宇宙地理,它所要傳達的,其實根本是另一個概念。(詳見下一章。)
如果宇宙地理觀是特定文化對宇宙樣貌的描述,而不是啟示性的真理,那麼它就和聖經中的許多例子一樣,具有文化相對性。例如,在古代世界中,人們相信掌管理智、情感和人格的地方在於某些內臟,特別是心臟,但也包括肝臟、腎臟和腸子。然而,許多聖經譯本在希伯來文提到這些內臟時,都採用英文的「頭腦(mind)」一詞,可見語言和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現代語言中,我們仍然把心比喻為情感的所在。但在古代世界,這不是比喻,而是生理學。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神對以色列人談到智性、情感和意志時,並沒有修正他們的生理學觀念、啟示他們大腦的功能。相反地,祂採用當時的文化語言,以他們所能理解的詞彙來溝通。當聖經說人用「心」來思考時,它的目的是要用古代的生理學語言來表達別的想法,而不是要啟示生理學的觀念。因此,我們不必為了解釋人如何用內臟思考,而試圖建構出另一種現代生理學。然而,協調主義者卻認為必須這麼做,才能挽救聖經的聲譽,因為聖經必須與現代科學的所有發現彼此一致。
縱觀整本聖經,神沒有在任何一處向以色列人啟示超越他們文化的科學。沒有任何一段經文提出了古代世界所不知道的科學觀點。
關於古代人的思考方式,除了宇宙地理觀之外,還有一些文化和科學的潛在議題,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 神對世界的參與度有多高?祂的參與具有什麼樣的性質?
◆ 神和宇宙之間有什麼關係?祂是在宇宙「中」顯現,還是從宇宙「外」掌管?
◆ 所謂的「自然」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 宇宙是什麼?是依照某些定律運行之物質的集合嗎?是機器、王國、公司,還是居所?
◆ 創造敘事是要描述製造過程,還是傳達某個概念?
本書將回答上述問題,以及許多衍生的問題。本書所提出的答案,並不是用來支持我們喜歡的思想,也不是要選擇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反地,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要確實地發掘古代世界的思維,也就是聖經世界的思維,看看它們會引領我們往哪裡去,不管這會引領我們走向解決之道,還是陷入更多的問題。
開始討論本書的其他命題之前,我們要先回答前面提到的其中一個問題。所謂「自然」世界的概念,在古近東並不存在。自然與超自然的分別,是近代才出現的。古代世界認為,神祇無所不在。沒有任何事情是獨立於神祇之外而發生的。對他們來說,諸神不會「干預」世界,因為這樣就假設了神位居世界之外,祂才能「介入」和「退出」。古以色列人和當時的其他人一樣,相信每個事件都是神的作為:每一株植物的生長、每一個嬰兒的出生、每一滴雨水和每一場氣候災難,都是神的作為。對他們來說,沒有所謂的「自然」法則在支配宇宙;是神自己讓宇宙運作的,神就在宇宙之中。沒有所謂的「奇蹟」(意指偏離「自然」法則的事件), 只有神作為的記號(這些作為有時對人有利,有時則否)。自然神論認為,神讓世界開始運作,然後就袖手旁觀,或在其他地方活動,這種想法在古代世界是很可笑的,根本無法想像。正如理查.布比(Richard Bube)所提出的,如果神以這種方式抽離宇宙,我們和宇宙中的其他一切根本就會不復存在。在合乎聖經的神學中,世界中沒有、也不該有任何所謂「自然」的東西。這並不是說神採取「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把世界管得死死的,只是說祂徹底參與了世界的運作。
因此,我們不應該預期聖經或其他古近東文獻,會討論到神的創造行動與「自然」世界的關係(這裡的「自然」,是指所謂的自然主義發展過程或自然法則)。「自然」和「超自然」的分別,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對此一點也不感興趣(儘管這樣的問題,是現代世界討論的核心)。古人做夢也不會想到,在沒有神的情況下,萬事萬物如何能夠存在,也無法想像祂會使用什麼法則, 讓創造的過程「自然」發生。請注意,即便是聖經經文,也把自然與超自然的觀點混在一起。創世記一章24節提到「地要生出活物來」,但下一節又說「神造出野獸」。自然與超自然的問題,是現代的我們強加在經文之上的,這樣的問題並不存在於古代世界的文化中。我們不能期待經文解決這些問題,也不能改變經文的設定,強迫聖經配合我們,解答我們要它解答的問題。我們必須尊重經文本身的條件—它不是寫給我們的。
許多人可能會很失望,因為經文對於許多耗人心神的現代議題,根本就不置一詞。雖然我們十分渴望,經文能對這些議題發表意見,提供合乎聖經的觀點或答案,但我們不該把這樣的義務強加在經文之上。神指定了經文所要討論的議題,我們必須順服於祂選擇的智慧。如果我們試圖強迫經文,要它解決我們的問題,就會在過程中扭曲經文。
因此,在開始研讀創世記第一章之前,我們必須先意識到,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地將自己的文化觀念強加於聖經之上,就會產生危險。聖經的信息不能以文化帝國主義的方式解讀。信息當然超越了它所來自的文化,但承載信息的形式,卻是完全浸淫在古代文化之中的。這是神的設計,如果忽視了這個設計,就會產生危險。若要做出健全的詮釋,我們就要相信:無論是神自己,或是祂所使用的人類作者,都具備溝通的能力,因此我們能夠理解他們所要傳達的訊息。但若要理解訊息,我們就必須尊重作者原意的完整性,避免用自己的信息取代他們的信息。儘管我們沒有讀心術,無法像作者那樣思考,也無法透徹明白作者的文化中那些令我們難以理解的事物,但我們會開始發現,除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外,還有其他思考的方式,我們也會開始辨認出自己過去難以察覺的民族中心主義。儘管我們對古代文化的理解永遠是有限的,但古代文獻確實是正確解讀經文的關鍵,而我們擁有充足的文獻,可以增進自己對經文的理解。
命題1
創世記第一章是古代宇宙論
創世記第一章背後,蘊含了哪些文化概念?我們的第一個命題是,創世記第一章是古代宇宙論。也就是說,它並未嘗試用現代術語來描述宇宙,也不是要用來解決現代問題。以色列人所得到的啟示,並不是要更新或修正他們對宇宙的「科學」認知。他們並不知道星星是恆星,也不知道地球是個球體,在太空中運動;他們不知道太陽比月亮遠得多,甚至也不曉得,太陽的位置比空中的飛鳥還遠;他們認為天空是固體(不是氣體),能夠支撐神的居所,也可以擋
住天上的水。在各方各面,他們思考宇宙的方式,與古代世界的其...
推薦序
中文版序
台灣的讀者大家好。很榮幸可以透過研究和寫作服事你們。我很珍惜在台灣建立的關係,也很高興這本書現在有了中文版。
我第一次與台灣有所聯繫,是因為有兩位來自台灣的學生,來修我們惠頓的釋經學碩士課程。我們成了朋友,當她們回到台灣時,我們開始思考到台灣演講的可能。與此同時,校園書房出版社開始翻譯我的一些著作並出版成中文。在第一次旅程中,我獲得許多與不同聽眾交流的機會,這令我非常開心。後來Covid-19 爆發,因此無法再來台舉辦實體講座,但校園書房出版社仍然安排了一次線上講座。
這本《被遺忘的創世記》原書在十五年前出版,在這些年間,引發了重要的討論,探討了古近東文學如何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聖經的文化背景。具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新的選項,使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創世記第一章,以及科學和聖經的關係。
本書能為教會、家庭和個人聖經研讀,帶來許多重要的應用。首先,本書使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就算創世記是聖經的一部分,我們仍應將它視為古代文學。正如我常常反覆提到的,聖經是為我們寫的,但不是直接寫給我們的。我們必須學習放下現代的問題和觀點,嘗試進入古代的對話中。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尊重古以色列作者的權威,並向聖經負責。所有的對話,都有它的時空背景。
第二點,本書提供閱讀創世記第一章的另一種方式,而不是用科學角度閱讀它。當我們按照經文的古代背景來閱讀時,我們會發現,經文關心的重點,是討論神如何賦予世界秩序,而不是祂如何創造物質宇宙。當然,神確實創造了物質宇宙,但這不是這個故事想要強調的面向。在古代世界中,秩序擁有最高的價值。賦予世界秩序是創造世界的方式,這也是創造故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試圖把聖經當作與物質宇宙有關的科學故事,就可能會把現代的問題,強加在古代文本之上。創世記的創造故事最關心的是推動者(是神創造這一切),不是機制(祂是如何做到的);相反地,科學關注的是機制,無法談論推動者。一旦我們認識到這點,就會意識到科學和聖經並沒有矛盾,它們討論的是完全不同的面向。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種對創世記的看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回被遺忘的、重要的神學教導。賦予秩序通常是有目的的—要實現什麼目標?作為現代讀者,我們經常沒有看到這七天的目的,因為我們習於爭論一些地球年齡之類的事,也因為我們沒有認知到聖經古代世界中一些重要的事情。神的安息不應該如此令人困惑。它並不是指神需要放鬆。在古代世界中,神最重要的安息不是在床上,而是在寶座上。神的安息就是神的統治。我們從中學到,神創造這個世界,不只是為了讓它為人類服務;祂希望進入這個世界,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建立關係。這比地球的年齡重要多了!神創造我們,是為了與我們建立關係,住在我們中間(參利二十六11 ∼ 12;詩一三二13 ∼ 14)。神與以色列立約,開啟了一段關係,祂進入帳幕、聖殿,與自己的子民同住。然後,祂道成肉身,與祂的子民同住(約一14)。當祂升天時,祂應許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接著,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住在我們裡面(徒二)。
這一切都始於創世記第一章!我稱之為「以馬內利神學」—神與我們同在。這不僅僅是一個聖誕節故事,這是神的故事,幫助我們理解神想要什麼。因此,這本書不僅能增進我們對創世記第一章的理解,也能幫助我們思考神在世界中的角色,以及神對祂所創造的我們有什麼計畫和目的。神在我們的群體之中、與我們同在、在我們裡面,帶給我們安息和平安。安息意味著祂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穩定和安全,就算我們身處動盪之中。祂所給予的安息,幫助我們超越生活中的困難,擁有國度的眼光(太十一28)。祂所賦予的平安,使我們在生命遭遇威脅時不再害怕(約十四27,十六33)。
這本書或許能夠改變你的人生—多年來有許多英文讀者都寫信這麼告訴我。我祈願本書能帶給你一些新的觀點,增進你對聖經的認識,堅固你的信心,並使你對基督的委身再次充滿力量。
華爾頓(John Walton)
二○二三年二月
中文版序
台灣的讀者大家好。很榮幸可以透過研究和寫作服事你們。我很珍惜在台灣建立的關係,也很高興這本書現在有了中文版。
我第一次與台灣有所聯繫,是因為有兩位來自台灣的學生,來修我們惠頓的釋經學碩士課程。我們成了朋友,當她們回到台灣時,我們開始思考到台灣演講的可能。與此同時,校園書房出版社開始翻譯我的一些著作並出版成中文。在第一次旅程中,我獲得許多與不同聽眾交流的機會,這令我非常開心。後來Covid-19 爆發,因此無法再來台舉辦實體講座,但校園書房出版社仍然安排了一次線上講座。
這本《被遺忘的創世記》原...
目錄
推薦序一:尊崇聖經、尊重聖經作者的讀經法╱吳仲誠 011
推薦序二:惠頓學院的都市傳說——我所認識的華爾頓老師╱陳怡安 013
中文版序 015
前言 019
導論 021
命題1 創世記第一章是古代宇宙論 029
命題2 古代宇宙論是功能導向的 037
命題3 「創造」(希伯來文bārāʾ)與功能有關 053
命題4 創世記第一章始於沒有功能的狀態 065
命題5 創世記第一章中,第一天到第三天建立了功能 073
命題6 創世記第一章中,第四天到第六天任命了功能的執行者 083
命題7 神在聖殿中安息 093
命題8 宇宙即聖殿 101
命題9 創世記第一章的七天與宇宙聖殿的啟用有關 111
命題10 創世記第一章的七天與物質起源無關 119
命題11 「宇宙聖殿功能論」才是經文真正的字面意義 129
命題12 其他關於創世記第一章的理論,各有過與不及之處 135
命題13 科學與聖經的起源記載,兩者在本質上有形上學的差異 143
命題14 神作為創造者和維持者的身分,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同 149
命題15 當前對於智慧設計論的爭論,最終仍與目的有關 155
命題16 我們可以從目的的角度看待科學對起源的解釋,不需要排斥它 163
命題17 這樣詮釋創世記第一章,我們的神學會更有力量 173
命題18 關於目的問題,公共科學教育應保持中立 185
結論 197
問答集 204
附註 208
主題索引 230
推薦序一:尊崇聖經、尊重聖經作者的讀經法╱吳仲誠 011
推薦序二:惠頓學院的都市傳說——我所認識的華爾頓老師╱陳怡安 013
中文版序 015
前言 019
導論 021
命題1 創世記第一章是古代宇宙論 029
命題2 古代宇宙論是功能導向的 037
命題3 「創造」(希伯來文bārāʾ)與功能有關 053
命題4 創世記第一章始於沒有功能的狀態 065
命題5 創世記第一章中,第一天到第三天建立了功能 073
命題6 創世記第一章中,第四天到第六天任命了功能的執行者 083
命題7 神在聖殿中安息 093
命題8 宇宙即聖殿 101
命題9 創世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