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鼓陣為臺灣民間藝陣之一,臺灣車鼓陣藝師施朝養,來自彰化和美雅溝。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出生於1932年的施朝養,其人生既見證臺灣歷史發展變遷,也親歷車鼓記憶興衰起落。聽其追憶其人其藝的往事,彷如一幕一幕的精采劇目,情節交錯在習藝、演藝、討生活、掙錢養家,不捨藝陣的環節,人生劇目可謂一個地方、一個時代、一項民俗藝陣的發展縮影。這劇本一旦錯過,不再重演,也無法加演,是珍本。
施朝養從十五歲到高齡九十餘歲,施朝養車的人生戲臺起源於丑角跳車鼓,交揉父輩口傳心授,以及源自和美雅溝的地方節慶氛圍、拼陣經驗,以及自身性情和生命歷練的多方磨合,笑演百態人生,戲緣一生。藝師形象一如所賦詩「老耆自小學做戲,吸引觀眾靠演技,男人反串桃花女,大家看完笑嘻嘻」。可知結緣車鼓陣一輩子,最初啟蒙於自幼的生長環境。
車鼓戲在臺開展至今,表演主要集中中南部,隨著近代傑出表演者相繼凋零,而今高齡九十餘歲的彰化和美施朝養,表演經歷見證車鼓戲在臺興衰,車鼓技藝爐火純青,可謂全臺車鼓陣藝師的典範人物。民國110年經彰化縣政府申請為「車鼓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施朝養在車鼓陣的成就與貢獻在民俗文化語言的保存、保留車鼓陣音樂特色,宛如時代留聲機,保留車鼓曲調,實為車鼓文化瑰寶。扮演過公、婆、丑、旦諸多角色的施朝養,如今已能在不失傳統舞步的基礎下,時常一身黑色漢裝,內搭汗衫,換戴一頂黑帽或斗笠;時而戴上一個菸斗,表演田庄仔吞雲吐霧,樂活牧牛樣態;時而出其不意,來個吹口哨或翹鬍子瞪眼,逗笑觀眾;時而戴上藤杖來一段柺杖花,俐落動作,令人逗趣。個人風格鮮明的「詼諧步姿」搭配「俏皮眼神」凸顯施朝養已跳脫傳統車鼓角色形式扮演,一人能掌握各角色精隨,自在走演多角色之間。施朝養對車鼓陣的付出和投入融入生命之中,藝師形象已提升至「戲人合一」的純粹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