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主委序
讓詩意通電:理工腦的文學發電廠──《詹冰全集》前言
古秀妃
客家文學,是臺灣文學中一條深而靜的河流,流經山林、穿越平原,蘊藏著族群的記憶、語言的溫度,以及生活的細節,放眼望去有吳濁流、鍾理和、龍瑛宗、鍾肇政、杜潘芳格、詹冰、李喬等文學家創作的支流,「煞猛」地灌溉滋養腳下這座寶島。
臺灣客家文學的發展,歷經語言轉換、文體變革與社會脈動的多重挑戰。然而,本名詹益川的詹冰,作為臺灣戰後第一代作家,不僅與銀鈴會、笠詩社的文學友人,繼續現代詩的志業,重新掌握所謂「詩的語言」,一同擘劃出新的美學高度,撐起臺灣詩壇的新面貌,更勇於投入新意象的實驗,詩作富於知性與前衛精神,尤其著重詩的視覺感與意象,成為臺灣現代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一九二一年出生於苗栗卓蘭的詹冰,在這山靈水秀的農業小鎮孕育了其少年時期的文學夢想,藉由日文俳句與作文接連獲獎而發芽滋養。中學畢業後負笈東瀛,考取東京明治藥專。一方面接受科學知識的洗禮,一面則仰承西方現代主義詩學的澆灌。一九四三年,日文新詩〈五月〉、〈在澁民村〉、〈思慕〉陸續在《若草》刊登,更獲得日本知名詩人堀口大學的獎掖推薦。
一九六五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綠血球》,奠定其為臺灣新詩史上的前衛角色,並因此馳名當代新詩界。除新詩外,詹冰也致力於散文、小說、戲劇、圖象詩、十字詩、歌詞等多面向的嘗試,亦跨足兒童文學,包括童詩及戲劇等。更將圖象詩運用於兒童詩,拓展了臺灣兒童詩的類型,成為圖象詩創作的鼻祖。也與作曲家郭芝苑合作,完成多齣兒童歌劇。代表作《牛郎織女》更曾於一九八六年赴法國巴黎公演,成為臺灣第一齣於國際舞臺公演的歌劇。晚年的詹冰,則力創「十字詩」,讓鍊字技巧更上層樓,可視為詩人俳句的回歸,與詩形式的另一實驗。
詹冰不斷透過不同形式的創造,虔誠地作為藝術的信徒,我們或許可以說詹冰對於文字的渴求與信仰,完全超越了時代的限制與想像。詹冰曾說:「詩人的使命是創造獨特的,前人未踏過的詩的美的世界。」擔負著創造的使命,詹冰在文學的道路上不僅踩出更堅毅的足音,體現客家文化中的「硬頸精神」;還一路高擎著文學創作的號角,以愛為基礎,增添人間的真善美。詹冰嘗自言他有三種身分:藥師、教師、作家。藥師是學以致用;教書使他終生不斷學習;寫作則是他最大的快樂。詹冰一生,讓人羨慕而難以企及的,就是他永遠保持不變的快樂心境。徜徉文學創作道路上的快樂足音,肯定是詹冰一生創作留下來的美麗迴響。
此次《詹冰全集》的編纂出版,係本會委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合作執行。由熟稔作家全集編纂的封德屏總編輯擔任計畫主持人,主編則是深諳詹冰作品的詩人莫渝,同時邀請熟悉詹冰作品風貌、臺灣文學、現代藝術、文學翻譯、全集編纂作業的專家學者,擔任全集顧問與各卷的導讀撰寫,包括陳鴻森、張恆豪、蕭蕭、洪淑苓、林盛彬、許素蘭、謝鴻文、邱振瑞與詹前裕等。全集同時網羅眾多精通中、日文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深入蒐羅、彙整了許多詹冰早年尚未發表或譯出的日文作品。尤其,特別感謝詹冰的家屬子孫及家族成員,全心信賴編輯團隊,無私提供珍藏的詹冰手稿作品、書信、相簿、剪貼手冊等;其次則要感謝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及苗栗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提供館藏詹冰相關作品文獻及拍攝影像,遂能挖掘出詹冰大量未曾面世出版的各類作品,不僅促成《詹冰全集》的編印順利完成,內容質量更是遠超預期。
全書七卷十冊,包括「詩卷」(四冊)、「散文卷」、「小說卷」、「戲劇卷」、「翻譯卷」、「藝術及其他卷」及「資料卷」。本會謹以《詹冰全集》之編纂與出版,致敬這位用文字守護文化、用詩意連結族群記憶的詩人。透過這部全集,得以完整展現詹冰跨越世代的創作能量與深厚的鄉土關懷,亦盼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學的溫度與厚度,詹冰先生筆下那份來自泥土的真誠,將在時間的洪流中,持續溫暖更多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