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經歷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展開新南向區域對話、中國習近平接班……。作者身為公共知識份子,對當下時局有興奮、喜悅、不滿和擔憂。回首檢視,印證在在都是影響台灣運命的觀察與預見。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暨總統府資政的蕭新煌教授,繼2005年《蕭新煌的台灣觀察筆記》後,又一鉅作!本書收錄58篇分別在評論政局、解析兩岸和倡議新南向的評論,同時呈現作者做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對時局的興奮、喜悅、不滿和擔憂。這不是情感用事,而是願就事論事應有的負責任態度。下筆的輕重、文字的褒貶,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評論時事的立場。
政局:台灣政黨發展的定位與消長;台灣社會的公民力量
在台灣政局的觀察裡,作者認為國民黨長期以來就沒有所謂真正的本土改革派。雖然在李登輝掌權年代,國民黨內部的一些本土派曾經有出現過改革契機,但終而禁不起權力的誘惑而走上腐化而敗。因此論斷國民黨內的本土派恐怕只是奪權的「台灣派系」,而非改革的力量。在「後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更讓人目睹台灣本土派系,不但沒能認同台灣主權,經營台灣前途,反而與外省統派抗瀣一氣,反本土棄自主而沾上中共同路人的氣味。
作者對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三位總統的歷史定位,也有心去探討。作者觀察是,李登輝的歷史定位是建構民主體制,陳水扁的歷史定位是打造新國家認同,至於蔡英文總統則是落實轉型正義。
兩岸:台灣與和中國互不代表,互不隸屬;兩岸關係的對話前提必須民主、對等、安全、透明
在兩岸關係的分析上,作者一直對國內統派和國際鴿派老是說不要去踩中國的底線很不為然。作者也反對台灣必須遵中國的遊戲規則去處理兩岸關係。作者主張台灣也要光明正大地提出台灣的底線,譬如:台灣(中華民國)和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代表,互不隸屬;台灣前途由台灣二千四百萬人民決定;台灣民主不容被打折、被犧牲;維持現狀就是不接受統一為唯一選項的「一中」、「一國」架構;兩岸未來關係的對話,必須在民主、對等、安全、透明四原則之下進行。
作者也認為目前兩岸情勢下只有「反統一」才能維持現狀;也只有「反統戰」才能有國家安全。作者也深以為雖然曾有「九二」會談,但毫無「共識」;兩岸既非「一國」,又何來「兩制」?在近十年習近平專制獨裁統治中國以來,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和平假象(如國民黨所主張的一中各表騙術)早已拆穿,台灣唯一該做的就剩下堅強地保護自己的主權和民主生活方式,別無他途。
新南向:全方位建構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新關係;以公民社會為關鍵力量
在論述新南向的思考上,作者在過去6年裡花了不少功夫在協助倡議小英政府所主導的新亞洲策略:新南向政策。作者主張要全方位建構台灣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新關係,要深化台灣與上述亞洲各國在國會、學術、智庫、宗教、青年、勞工、城市、文化藝術、公民社會NGO、環境、人權各領域的雙邊關係。由於台灣的特殊國際政治處境,新南向政策等很難直接透過元首外交來主導,所以公民社會就成為關鍵的另一支力量。
因此,新南向必須在官民夥伴關係下才能竟其功。其中,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自2018年成立以來,所做的努力,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作者認為,稱職的公共知識份子,要有成熟的思想,要有堅定的立場,更要有正確的判斷。因此歡迎讀者朋友們,就以這本時論集,來檢驗作者的思想、立場和判斷。
本書特色
˙ 收錄蕭新煌教授58篇刊載於《民報》、《自由時報》的政論文章,充滿公共知識份子對時局的興奮、喜悅、不滿和擔憂,以及就事論事應有的負責任態度。
˙ 本書目睹並見證台灣經歷前後三次政黨輪替的觀察、分析和論述。
作者簡介:
蕭新煌
美國紐約Buffalo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總統府資政
推薦序
【推薦序】
不改本色的立場,難能可貴!
梁永煌/今周刊發行人
閱讀了蕭老師的時評文章,對於1970年代讀大學,87年開始擔任財經記者的我,非常有共鳴,也感觸良多!
「評論政局」系列文章,讓我想起大學時期讀過的「不完美的社會」(吉拉斯著)一書。一個民主、法治、美好的社會,不是一蹴可幾,是要與時俱進,不斷的調整、精進的,不當黨產、二次民主改革、年金改革、18歲公民權等主題都是。
這些改革是社會要往前走,必須要做的事情,但一定有反對的力量或群眾,其中公教年金改革可說是阻力最大的。《今周刊》曾經針對公教及勞保年金改革做過許多報導,明確指出,這兩者的問題都是歷史的產物,當年立法有其時空環境,但既然事過境遷,又有違世代正義,且破產在即,政府及社會就不得不檢討、面對。改革雖然有理,當反對的聲浪高漲時,廣大群眾是沉默的,連相關學者也噤聲者眾。在這種氛圍下,正突顯了蕭老師的敢於出聲。
「善盡知識份子的言責」,是我大學及初入社會時期,讀書人對自我的期許,曾幾何時,這樣的學者愈來愈少。我的一些朋友對許多議題或事情有許多意見,當他高談闊論後,做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總會忍不住要問:請形諸文字,好嗎?可能是不願得罪人或表達立場,得到的答案通常是否定的。相對之下,蕭老師這麼多年來,「依然故我」、不改本色的堅持,實屬難得!
蕭老師的文章,除了針貶時事,不少文章也非常有前瞻性,茲舉二個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第一、是蕭老師2016年在「李登輝對第二次民主改革的期待」一文中,就提出「政府要著手有必要的修憲(如降低18歲投票權)準備」,是少數及早發現台灣20歲投票權不合時合宜的學者。遺憾的是,政府並未有所回應,以致2022年11月的18歲投票權複決案未能通過,讓台灣繼續是76個民主國家中,唯一要20歲才有投票權的國家,實在無言!
第二、是2016年蕭老師在「新南向政策的『要』與『不要』」一文中提出,「要將東南亞的統籌中心政策提高到國安會秘書長……諸如移民署、內政部、勞動部都應整合在其中。」證諸台灣近年勞動人口的短缺,當時的建言非常有遠見。
蕭老師不只積極表達意見,提出建言,他的序言結語:「我歡迎讀者朋友們,就以這本我最新的時論集子,來檢驗我的思想、立場和判斷」,所表現的開放態度,正是其一貫的本色,值得學習。
公共知識分子現身說法,刺激閱聽眾反饋
鄒景雯/自由時報總編輯
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大選選舉揭曉,朝野政黨在當次地方版圖的競爭中出現劇烈變動的消長,扣除3位無黨籍縣市長當選人,民進黨由原本的6席大幅爬升到13席,國民黨則由15席跌落為6席,藍綠翻盤。
那年選舉,既是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任期內的「期中考」,又距離其2016年5月卸任僅餘一年多時間,也被視為是總統大選前哨戰,因此在政治觀察上格外值得探究。如何解讀台灣民眾透過投票傳遞出的意義?於是在選後第二天,我專程跑到中研院社會所去拜訪蕭新煌所長,希望蒐集有別於政界「通說」的多元視角。
那天,蕭老師下了一個結論,他非常直率地認為:「這次選舉反映的是民心思變,是一次寧靜革命。」他的觀察其實也在預測2016年可能的趨勢,事後證明政黨輪替確實在台灣第三次發生。
也就在那天,我同時為「自由共和國」論壇版向蕭老師邀稿,懇請他將寶貴的思考與文字,交給《自由時報》,以饗廣大的讀者,蕭老師當即慨然應允。由這個機緣起始,一下子九個年頭過去,不只累積出沉甸甸的閱讀收穫,而今得知蕭老師要把這些評政論策的結晶整理成書,曾經做為催稿人與閱聽眾的雙重牽連,當然有著更為特殊的雀躍。
以台灣的「政局」為主體,「兩岸」與「新南向」,可以說是兩條發展的路徑,一條是東西向,一條是南北向,交織出我們這個海洋國家在400年間不同歷史階段追求生存與繁榮一再反覆的過程。二者都不是新鮮的選項,但是受到外在環境這個重大變項的影響,卻屢屢形成競合關係,例如1990年開始,中國從經濟蔓延到政治的「磁吸效應」持續發威,導致往西行的人流暢旺,在馬英九政府達到巔峰,「南向」難成顯學。
然2016年開始,習近平政權以政治指導市場機能的手段愈演愈烈,以及美中「交往政策」結束,代之以「戰略競爭」開啟,台商主動分散經營風險,加以蔡英文政府的政策引導,「新南向」才得以積極復興,嶄露有一天能與「兩岸」再平衡的曙光。這不應該是正常的現象,也凸顯出台灣致力國家發展時,始終伴隨的特殊挑戰。
這是一本輕鬆易好讀的書,字裡行間,彷彿就是蕭老師當面現身說法、娓娓道來,與其說作者是在輸出觀點,不如說他在刺激讀者進行更大的反饋,因此是非常愉悅的閱讀經驗。
梅干扣肉佐紅玉,當代混搭台灣味
賴秀如/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
閱讀蕭新煌老師近作,彷彿吃了一頓色香味俱全又兼顧營養的大餐。雖說是近作,其實也是隔了17年之久才端出來的國宴級知識饗宴。一篇篇文章就像是一道道美食端出來,不論是議論政局或評議兩岸關係,都沿襲了蕭老師40多年來禁得起檢驗的知識分子風骨和品味,但讀者要一路讀到最後「新南向」的部分,才會發現國宴壓軸主菜原來是「梅干扣肉佐紅玉」(台茶18號)——既當代又混搭的台灣味!「新南向」部分篇幅雖然不到全書的四分之一,卻具體而微地體現蕭老師作為台灣公共知識分子典範的重要角色。
1979年學成歸國,年輕的蕭新煌教授遇上百年一遇的台灣社會大轉型,他的研究正好為當代社會變遷做出最及時的詮釋。平面媒體非常喜歡他,因為他評論時事單刀直入,下筆行雲流手不掉書袋,文稿也從不推托延宕,更不避諱明確表態。電子媒體也很喜歡訪問蕭老師,因為他不僅外型出眾、口齒清晰,而且一開口就是金句,完全沒有贅字,剪輯起來輕鬆容易又有助於拉升收視率。
但他不只是個媒體寵兒,更是個不斷吸收新知,拉拔青年學子的好老師。即使他的許多學生都已經成為各大專院校知名教授,他至今仍然孜孜矻矻,精神奕奕地站在學術研究的第一線。他有各式各樣的頭銜,但我想他很樂於大家稱呼他:蕭老師。從當年的威權社會到今天的民主鞏固時期,幾乎每個重要的時刻都有他的身影;他的研究範圍也從早期的發展社會學到環境社會學、拓展到各種社會運動、民間團體與公民社會發展、客家與東南亞社會分析、國內外人權觀察,可說是博學又精通。
但他總不忘記自己是個社會學家,對時局所提出來的問題意識也不忘多元切入,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把這本評論集當作一場知識的饗宴,當我讀到最後一章節的時候,就聯想到梅干扣肉。儘管芥菜可以做成酸菜和福菜,但總需要一定的歲月風霜,加上擠壓綑綁,才能成為梅干菜,才能搭配上等的五花肉做成客家佳餚。可以說,藉由幾十年來關注台灣政局和關心台海局勢的功力,這位出生在台北的客家學者才會對「新南向」政策傾注這麼大心力,更苦口婆心又暢快淋漓地提出「新南向政策的『要』與『不要』」。
畢竟當他把李登輝在1994年提出的南向政策一路觀察,一路分析到2016年蔡英文上任之後,為她提出3.0版的南向政策新建言,本書一系列文章都是具有戰略高度的全方位台灣對外關係新解方,和美國所提出的印太戰略如出一轍。就這一點來說,他不僅是蔡英文的國師,也是李登輝的知音和新時代的預言者。而他在玉山論壇等重要場域,特別強調台灣新南向的暖實力,就像是溫潤的紅玉紅茶,讓戰略分析和政策建言多了社會學家的溫度。紅玉紅茶是台灣野生山茶和緬甸大葉種紅茶共同培育出來的台茶18號,紅玉的色澤和香味,正是當代台灣獨特混搭的好滋味,搭配客家大菜,正好!
【推薦序】
不改本色的立場,難能可貴!
梁永煌/今周刊發行人
閱讀了蕭老師的時評文章,對於1970年代讀大學,87年開始擔任財經記者的我,非常有共鳴,也感觸良多!
「評論政局」系列文章,讓我想起大學時期讀過的「不完美的社會」(吉拉斯著)一書。一個民主、法治、美好的社會,不是一蹴可幾,是要與時俱進,不斷的調整、精進的,不當黨產、二次民主改革、年金改革、18歲公民權等主題都是。
這些改革是社會要往前走,必須要做的事情,但一定有反對的力量或群眾,其中公教年金改革可說是阻力最大的。《今周刊》曾經針對公教及勞保...
目錄
|推薦序|
不改本色立場,難能可貴! 梁永煌
公共知識分子現身說法,刺激閱聽眾反饋 鄒景雯
梅干扣肉佐紅玉,當代混搭台灣味 賴秀如
|作者序|檢驗公共知識份子
01 評論政局
1. 台灣政治難題答客問,善盡公共知識份子責任
2. 國民黨本土派就只是派系
3. 國民黨黨產之惡
4. 祝福第三勢力組黨
5. 2016會有不一樣的首投族
6. 認同、民主與公民:2016大選的意義
7. 新政府應如何對待公民力量?
8. 小英政府執政一個月
9. 對小英執政100天綠藍民調的解讀
10. 小英總統的歷史定位
11. 政壇的是與非
12. 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民意形象
13. 李登輝對第二次民主改革的期待
14. 反年金抗議,不配稱「公益社會運動」
15. 年金改革大步走
16. 對當前台灣政壇民粹政治的觀察
17. 決定2020大選勝敗的八個關鍵
18. 看國民黨敗選後的再一次改革契機
19. 大修人團法的三個方向
20. 政治風向左右地球未來
21. 「李登輝現象」:前提、弔詭和諷刺
22. 反民主政權都愛控制歷史教科書
23. 光州與美麗島
24. 開放國會要多開放?
25. 18歲公民權YES
26. 客家民心向背30年:從派系壟斷到多元政治
27. 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新視野
28. 強化全民國防朝野有責
02 解析兩岸
1. 兩岸關係口號大解碼
2. 台灣的底線
3. 不容扭曲維持現狀的真諦
4. 反統一就是維持現狀
5. 後「四不一沒有」、「三不」和「九二共識」
6. 台商在中國的宿命
7. 中國密謀「沖獨」的背後
8. 抓人無理哪來融合
9. 台灣高中國語文的「文言文比例」要降多少,干中國何事?
10. 期待台灣與日本的民主同盟
11. 看蔡習「對話」
12. 和平假象拆穿之後
13. 中國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學術卓越
14. 真話?官話?瞎話?有關台海關係三種論調
15. 可悲的香港七一回歸
16. 一帶一路危害,台灣人受害
17. 拜登連說四次會防衛台灣之後
18. 徵兵衛國與民心
03 倡議新南向
1. 新南向政策的要與不要
2. 南向,不僅台灣,也不只南向
3. 玉山論壇:凸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暖實力
4. 對「新南向2.0」的期待與建言
5. 因應國際抵制孔子學院,擴展台灣研究的文化外交
6. 新南向政策「五年總體檢」平議
7. 疫情中台灣NGO的亞洲援助義行
8. 關切疫災對亞洲青年工作的衝擊
9. 以文化交流紮根新南向陳定良
10. 在東南亞的台灣與台商形象
11. 期待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
12. 台灣新南向與印太架構的再定位:2022玉山論壇
|推薦序|
不改本色立場,難能可貴! 梁永煌
公共知識分子現身說法,刺激閱聽眾反饋 鄒景雯
梅干扣肉佐紅玉,當代混搭台灣味 賴秀如
|作者序|檢驗公共知識份子
01 評論政局
1. 台灣政治難題答客問,善盡公共知識份子責任
2. 國民黨本土派就只是派系
3. 國民黨黨產之惡
4. 祝福第三勢力組黨
5. 2016會有不一樣的首投族
6. 認同、民主與公民:2016大選的意義
7. 新政府應如何對待公民力量?
8. 小英政府執政一個月
9. 對小英執政100天綠藍民調的解讀
10. 小英總統的歷史定位
11. 政壇的是與非
12. 民進黨和國民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