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7 項符合

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

的圖書
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 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

作者:安東尼•克里佛德•格雷林 / 譯者:唐澄暐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3-04-07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

內容簡介

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嗎?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知道?

三大領域。12種思想難題。
跨越知識邊界的可能性!

  ▶ 人類如何累積知識
  ▶ 以及三大關鍵知識領域

  近百年知識快速發展,發現並學習了大量關於宇宙、過往歷史和人類自身的知識,而人類探問的工具和技術也大幅進步中,儘管如此,卻發現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例如現有科學只能解釋宇宙中5%的奧祕;有數以千計的遺址尚待發掘,史前史仍不斷改寫中;而心智和大腦的新興神經科學才在起步。

  然而,我們對於我們自己、所置身的地球,甚至整個宇宙夠瞭解嗎?我們對於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理得出頭緒嗎?

  在《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一書中,作者格雷林指出,人類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只有在跨出知識邊界、取得一點進展時回頭看,才會發現過往的不知與無知。面對「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這種知識悖論,作者提出關於知識積累的關鍵問題:我們究竟知道什麼,又是如何知道的?此外,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嗎?什麼樣的難題阻礙了我們知道更多?

  作者在書中分別以涵蓋人類「知識」的三大領域——關於空間的知識(物理學、宇宙學)、時間的知識(人類史、考古學),以及關於人類自身的知識(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回答上述問題,帶領讀者瞭解人類知識累積與擴張的歷程,目前的知識版圖以及邊界何在,以及邊界以外的未知領域位在何處。

  ▶ 12種思想難題
  作者提出人類探問知識常見的12個知識難題,包括:

  針孔難題:我們是透過一個受限範圍內的針孔觀測宇宙的。
  比喻難題:人們引用隱喻來建立的思考模型,有可能會誤導我們。
  準則難題:使用「簡單」、「最適性」甚至「優雅」等外在準則認可一個理論是否正當
  托勒密難題:理論就算不正確,某方面可能依然有效?我們要如何避免被實用性誤導。
  燈光難題:人們在路燈下找鑰匙,因為黑暗處什麼也看不到。我們往能探問的地方去提問,是因為到不了別的地方。
  讀入難題:我們詮釋資料時往往局限於所處的時代和其經驗。

  ……此外,還有地圖難題、真實難題、槌子難題、好事者難題、巴門尼德(Parmenides)難題、解脫難題。

  本書討論的探問之三大領域,都受到上述知識難題所阻礙,若想擴展知識的邊界就需要辨識並面對各種知識難題。

  至於這三大知識領域受到哪幾個難題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多寡則各有不同。比如宇宙物理學受限於針孔難題,必須面對目前實驗儀器的精細度和發展,可能跟不上理論假說的窘境,並回答「我們看見的世界是完整且真實的嗎?」的問題。歷史學則有讀入難題,有「歷史是否能客觀陳述?」的困境。而認知科學面臨的是「大腦即心智?」的問題,涉及了比喻難題和測不準難題(自己的眼睛如何看到自己)等等。

  ▶ 誠實面對探問的本質、限制、倫理和責任
  ▶ 有助於再朝知識的邊界跨出一步

  本書也對人類探問的本質、探問的限制、探問的原則和倫理,以及對於探問的責任,做了深刻的探討。

  透過知識累積的過程,在如今關於知識和真相的爭論更甚以往、偽科學充斥喧囂的情況下,作者也再次回到探問本質的是什麼及其限制,並訴諸探問者的倫理及責任感。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根據研究主題的不同,技術和方法論也可能不同,但探問的倫理卻是共通的,因此必須要誠實面對各種類型的探問都會遇到的難題,以及進行各領域之間的對話會通,拿掉門戶之見,辨別真偽,知識的邊界才有可能不斷地推衍前進。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認識知識宏觀的面貌,並反思我們已將知識進展到哪裡、何以進展至如今地步、知識為何重要,以及該克服何種思想難題,藉以擴展它的邊界,更往未知的疆域深入探索。

各界讚譽

  導讀:劉仲敬(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諸夏文化傳播協會特約研究員)
  專文推薦:王一奇(中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台灣哲學學會理事)

  「如果英國有一個知識份子的典範,那很肯定是A.C.格雷林。」——《泰晤士報》(The Times)

  「要瞭解世界,除了要理解已知的知識,也要認識未知的知識。沒有人能夠像格雷林那樣,將知識的故事細說得如此生動又成功。」——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再啟蒙的年代》(Enlightenment Now)作者

  「這是一本對於人類知識非常全面的權威性紀載,卓越不凡卻相當易讀。格雷林在這本書中展露野心,做出了少數人才能達成的創舉。讀者能在字裡行間中感受到他對於知識的掌握是如此廣泛又透徹,無不為之驚艷。我尤其是被格雷林在現代科學領域中,最新興又正確的描述所打動。這本書太棒了!」——勞倫斯.M.克勞斯(Lawrence M. Krauss),《無物的宇宙:為什麼有無物》(A Universe from Nothing)作者

  「格雷林引人數勝的新書將會以最新的研究資訊,帶你深入人類三大知識領域:基礎物理學、人類史和腦科學。閱讀這本書就像聆聽激情高昂的曲子,歌頌著人類史上偉大的發明與創舉。」——Adam Zeman, author of A Portrait of the Brain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東尼.克里佛德.格雷林(A. C. Grayling)


  格雷林教授是英國作家與哲學家,身兼新人文學院院院長與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編外人員。格雷林已經編寫超過三十本哲學、科學與心智領域的書籍,也長年在《衛報》和《泰晤士報》的專欄中發表文章,並曾於2014年擔任英國布克獎的主席。

譯者簡介

唐澄暐


  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南藝術大學紀錄所畢業。曾任《台灣立報》國際版版主及編譯。喜愛怪獸及幻想作品,目前同時從事翻譯及怪獸小說寫作。譯有《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五十億年的孤寂》、《地球之後》、《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等書。
 
 

目錄

推薦 從如何知與為何不知的觀點看 王一奇
導讀 沒有地圖的旅行家 劉仲敬
 
作者序
致謝
引言
 
第一部分:科學
1. 科學以前的技術
2. 科學的興起
3. 科學的世界面貌
4. 穿越針孔
 
第二部分:歷史
1. 歷史的起頭
2. 人類的到來
3. 過往的難題
4. 「讀入」歷史
 
第三部分:腦與心智
1. 心智與心臟
2. 認知的腦
3. 神經科學和意識
4. 心智與自我
 
結論:來自奧林帕斯山的視野
 
附錄一:圖鑑
附錄二:《吉爾伽美什史詩》
附錄三:《漢摩拉比法典》
注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

從如何知與為何不知的觀點看
王一奇(中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台灣哲學學會理事)


  本書的主題是與知識相關的哲學探討,所討論的議題在哲學中被歸類為知識論(epistemology)領域,而有趣的是這本書的內容與一般知識論書籍相當不同,所以讓我們從這本書的不同之處談起。

  一般來說,知識論的書籍多少會包含一些重要的核心知識論議題,例如,無可避免地討論對於知識的懷疑論(knowledge skepticism),其中以笛卡爾的懷疑論又是最著名的,主要討論人們是否真的擁有任何知識;當代英美哲學中的知識論常常討論所謂的葛梯爾問題(Gettier problem),探討哲學家葛梯爾(Edmund Gettier)對於將知識等同於合理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所提出的反駁,以及各種相關論辯和發展;當然,勢必得討論的也包含各種族繁不及被載的關於 「知識為何?」(what is knowledge?)的理論,並不厭其煩地進行各種論證的攻防。多年來我對這些議題進行研究與教學,而這些議題也相當有意思,但這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對這些議題真正的進行實質的探討,頂多稍微提到。

  在一般的知識論的書中,通常不會對任何特定的知識領域進行深入的敘述或說明,常常是用幾個簡單的知識例子,例如知道我有兩隻手,而更多的卻是想像的例子,例如知道我不是被科學家操控意識經驗的一顆人造腦,來進行非常複雜的哲學討論,所以實際上眾多的人類知識,在知識論中只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而哲學論述才是主角,但這本書卻非如此。相對地,這本書中對於三個大領域的知識,包含科學領域(關於世界)、歷史領域(關於過去)、以及腦與認知領域(關於心智),進行了非常大篇幅的整理以及討論,彷彿這些實際的人類知識才是本書的主角,哲學反倒成了配角。

  然而,以上以為哲學在本書中擔任配角的初步印象,需進行一些修正。本書的作者對三大領域知識整理進行整理及分析時,其實並非只是對那些知識做了描述性的整理,而是利用作者所謂為知識建構的 「12個難題」 對那些知識進行了知識論的哲學分析。作者所提的難題,在哲學文獻中都有一些相應的理論性探究,與哲學中對於知識相關的懷疑論、方法論等議題直接連結,但作者以不落俗套的方式,把那些相關的難題形塑成一般讀者也能掌握的思考概念,相當令人欣賞。對讀者來說,作者所整理的這些難題,以及用這些難題來對知識進行分析及思考,對於知識探索是相當實用的思考方式,我相信這是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可以得到的重大收穫之一,所以建議讀者不妨將其納入個人的思考工具箱內,可時時拿來應用。

  另外,從我個人專業的觀點看來,作者在本書中對於現有三大領域知識的統整分析,包含了人類知識發展的重要歷史面向,而這個歷史面向恰恰反應了哲學的重要內涵:「知識發展的歷史,恰好是各個學科知識脫離哲學領域創新知識的過程。」 當人們認為哲學缺乏實用性(這也是當前的普遍觀點)之際,本書作者所整理的知識歷史發展,也代表了所謂 「有用的知識」 在哲學中被創造而後脫離的過程,讀者可在閱讀本書時嘗試驗證這個觀點是否成立。

  最後我來呼應一下本書標題。作者從本書一開始,就強調「當我們的知識越多,無知也就越多」的這個悖論情境。我在此不對作者的這個宣稱作出評論,反而想要交待給讀者一個任務,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仔細看看作者是否對這個悖論情境做出實質而有力的支持?這些支持性論述的恰當性如何?當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心中想念著這些疑問,必定能增加對本書的理解,以及閱讀的樂趣。

導讀

沒有地圖的旅行家
劉仲敬(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諸夏文化傳播協會特約研究員)


  《我們的知與不知》不是通常意義的科普作品,例如伽莫夫《從一到無窮大》或布羅諾夫斯基《人的上升》之類。後者要依託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只是以具備小品文價值的風格寫成,距離原始材料和直接經驗,比不需要體現文學價值的普通論文更遠,像一幅交通地圖、水文地圖或軍事地圖,是各種細節彙集以後,再根據特定目的和針對特定讀者,以刪繁就簡、提綱挈領的方式重新繪製的。所有知識點的可信度大致相等,文學風格也基本統一。本書雖然沒有凸顯作者誇張的ego,實際上也是佩皮斯、伯頓爵士和華萊士筆記本的同類,如果仍要沿用地圖的比喻,那就是卡蒂埃、路易斯和克拉克之流探險隊員的手繪草圖,更接近歷史學家喜歡的原始材料,例如參加拿破崙戰爭的烏克蘭騎兵日記之類,在知識生產體系中位於論文以前,而非論文以後的綜合階段。各部分知識點受制於作者個人的參照系,可靠性參差不齊。地圖上的聖羅倫斯河或密西西比河有一部分是作者親眼看到的,另一部分是根據眾多可靠觀察者和不可靠觀察者提供的二、三手材料,例如印第安各部落和其他探險家的口述繪製的,還有一部分僅僅體現了作者或當時社會的想像、猜測或希望,例如密西西比河如果流入太平洋,開闢一條通向印度的直接航道該有多好,所以並不適合知識基礎尚不全面的低幼讀者,對具備同業經驗的知識生產者倒是比清理了原始材料的尋常論文更可貴。前者可能真會指望取道聖羅倫斯河上游,打開古老傳說中的西北航道,或是接受作者轉述的黃河和亞美尼亞大屠殺故事,引起科普誤人的傳統慨歎。後者才能夠理解知識生產的經驗和技術比知識生產的成果更難掌握,也更加寶貴,撇開可有可無的冗餘資訊,增益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

  這本書為啟發性而非知識性的著作,嚴格說來應該屬於哲學類。只是現代人對哲學範圍的理解比蘇格拉底時代要狹窄得多,使得這樣的定位略嫌彆扭而已。作者心目中的針孔問題、比喻問題、地圖問題、讀入問題、巴門尼德問題,其實都可以在柏拉圖哲學當中找到原型;準則問題、真實問題和槌子問題涉及詹姆斯哲學的興趣點;托勒密問題、燈光問題、好事者問題和解脫問題,則屬於貝克萊-休謨哲學的腦力操。當然,知識生產伴生的形而上思辨跟哲學本身並不是一回事。世界、歷史和認知體現的內在結構符合柏拉圖、休謨和康德的命題,但從經驗上看只是知識生產的自然演化和收斂所致。知識生產者認知世界和人類的極致莫過於建立模型,也就是製圖員將探險家參差不齊、真偽難辨的紀錄整合為特定地圖。建模能力越強,建模體驗就越接近物自體和實踐理性的命題。神經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進展神奇地注解了康德的先驗主義,不亞於量子力學之於貝克萊的唯心主義。知識生產者越接近事物的核心,就會越覺得知識本身與其說是一些內容,不如說是一種規範並塑造所有內容的框架,像物自體和時空結構一樣渾然一體、不可名狀而自我體現,強行劃分客觀和主觀都是有欠商榷的武斷之舉。

  從世界到人類,從人類到人心。所有的知識必然屬於三者之一,觀察者和觀察物件形成首尾相連的整體。全書的結構和作者的創意一樣,都是頗具匠心的,但文字的功底和材料的收集,遠不是無懈可擊的。大多數熱衷於模型和體系的作者都有眼高手低的弱點,通常需要像建築師用極少數承重牆支持整個建築物的重量,同時容納了大量可有可無的內容一樣,依靠少量得心應手的論述,延伸支持許多比較薄弱的論述,在自己親自研究的部分可靠內容之外,拼湊大量明顯來自其他人所作綜述,自己並不瞭解原始材料的內容,同時也會無意識地沾染當代流行的話術,會使其他時代的讀者覺得古怪甚至滑稽。作者雖然懷有人文視野的極大野心,但哲學功底並不甚佳,所以才會多次重複發明輪子,不擅長運用先賢簡潔而優美的現成論證。

  歷史其實也是作者的弱項,使他一再依賴陳詞濫調,甚至從最狹隘的實證主義意義上也是完全錯誤的過時綜述,例如中世紀黑暗時代技術退步、天主教會比新教會對新科學更不友善之類的神話,似乎並無閱讀原始材料的能力或時間,也未曾梳理比較晚近和比較具體的研究成果。依據基因考古得出的結論雖然是當代流行的研究,但基礎比作者所依賴的綜述材料提供者所設想的薄弱得多。不超過兩位數,甚至只有個位數的樣本,部分依靠理科技術對文科的霸權主義,以一張白紙好畫圖的方式,在太多的空白區域搭建高樓大廈,其實是一場充滿了潛在陷阱和空中樓閣的危險遊戲。反殖民主義和大屠殺的政治修辭雖然借用了歷史詞彙,其實都是泡沫性質的文宣,並不適合認真對待,更不用說引為證據了。

  知識的前線和戰爭的前線一樣,總是充滿了混亂的迷霧。絕大多數科普作品視為最確定的知識,在五十年後的讀者眼中都更像一堆謬誤的材料和武斷的教條。親歷戰爭的前線士兵留下的紀錄,在國民歷史教本的讀者眼中總是比歷史小說還要不近情理和難以置信。探險家描繪的河流和山脈當中,地圖繪製師願意接受的比例也跟希臘神話差不多。當代人心目中越是新銳的科學,越有可能淪為一百年以後眾所周知和臭名昭著的偽科學。如果烏克蘭人和哈薩克的古代基因落到跟19世紀晚期,從上尼羅河和湄公河叢林當中,像蘑菇一樣成群結隊地冒出來的各種族集團一樣,在自稱科學理性客觀公正,其實卻比政治家和時裝設計師更加喜新厭舊和勢利眼的觀念行銷者眼中,淪為蒙昧時代的煉金術和占星術,那是絲毫也不值得驚訝的。然而即使如此,追求整全性認知圖景,而非支離破碎的實用知識小貼士,渴望在龐雜混亂的資訊洪流當中,揭示內在的脈絡和深層的結構,仍然永遠是人性的一部分。這項任務注定是永遠也完成不了的,但儘管如此,或者不如說正因為如此,才有資格自稱在人的教育當中,構成比最可靠和最有用的知識更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的生命和人類的歷程,如果不是一次沒有地圖的旅行或探險,還能是什麼呢?參加尋寶遊戲的兒童,用紅藍鉛筆給自己畫地圖,然後在地圖上添加一些小人,對著自己的地圖添油加醋地編故事。故事有自己的生命,給世界賦予意義。細枝末節的準確性,實在並不重要。今天的讀者像一切時代的讀者一樣,都需要自己的紅藍鉛筆。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55094
  • 叢書系列:鷹之眼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6 x 22.5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小瓢蟲聽到大祕密:誰偷走了雞蛋?【中英雙語繪本】
作者:朱莉亞.唐納森
出版社: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1-07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品格優勢:成就孩子「王者之力」,從容應對未來的競爭與機遇
作者:彭凱平、閆偉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9-01
66折: $ 25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我決定刻薄地生活: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打動人心的關係心理學【隨書加贈「自信有理,刻薄無罪!」金句書籤】
作者:楊昌順(양창순)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2-01
66折: $ 23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視覺系天才魏斯.安德森套書(二冊):視覺系天才魏斯.安德森+法蘭西特派週報
作者:伊恩.納桑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3-07-10
66折: $ 858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自學日語 看完這本就能說:專為華人設計的日語教材,50音+筆順+單字+文法+會話一次學會!(附QR CODE音檔)
作者:許心瀠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0-12-10
$ 374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ASD與ADHD共病的教養祕訣
作者:王意中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24
$ 276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
作者:周冠男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31
$ 355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國小課堂評量{南版}數學一下{113學年}
作者:明霖編輯
出版社:明霖
出版日期:2025-01-20
$ 13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ONE PIECE航海王 110
出版日期:2024-12-27
$ 97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青春之箱 16 (首刷限定版)
作者:三浦糀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5-01-09
$ 127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M子-受虐癖- 無修正
作者:シロノマヒロ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2
$ 261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