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美術館|隱身山中的現世桃花源:MIHO MUSEUM
《桃花源記》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故事敍述一位漁夫在溪流漂流之際遇見了一座陌生的美麗桃花林,忍不住穿越樹林與洞穴,就抵達了豐饒的桃花源。坐落在滋賀縣甲賀山間的MIHO MUSEUM為建築大師貝聿銘發想自《桃花源記》的作品,抵達美術館後由售票的接待棟要出發往美術館棟時,首先會經過一整片的枝垂櫻林,再進入由銀色金屬板打造的隧道,隨著光影的變化走到出口後,映入眼簾的是吊橋的鋼索與開闊的天際線,而美術館棟就在眼前。Louis Vuitton的女裝總監Nicolas Ghesquière曾率領團隊在2017年時選擇MIHO MUSEUM舉辦早春度假系列的發表會,利用隧道與吊橋打造出綿長的伸展台,完美結合地景,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印象深刻。
美術館棟的入口看似不大,其實MIHO MUSEUM約有80%是覆蓋於地面之下,以盡量不破壞地景環境的方式建造。「我肯定來這裡的人將會明白,我是有意識地令此美術館與自然融為一體。」貝聿銘曾如此表示,而入口大廳的玻璃屋頂正是這句話的體現,細緻的木頭格柵與金屬桁架之間透出背後的天空與山景,甚至那株以完美角度出現在窗框後頭的松樹,也是貝聿銘指定種植的。
MIHO MUSEUM的館藏來自創立者小山美秀子的收藏,以日本美術品為始,延伸至埃及、西亞、希臘、羅馬、南亞、中國等地的世界古代美術。美術館分為南北兩館,北館圍繞日式中庭,以展示非館藏的特別展為主,訪問時的〈The備前─土と炎から生まれる造形美─〉(The備前─由土與火誕生的造型美─)展出一系列由古至今的備前燒。備前燒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不使用釉藥上色,僅著泥土原有的質感和火焰燒製出花紋,展現獨一無二的質樸之美。而館藏的美術品則集中在南館,一開始就為了收藏品量身打造的空間最能展現這些作品原始的魅力,像是以朱紅色為背景展示的巨大甘達拉佛像在天窗的光線照射下更凸顯其神聖氛圍,反之埃及藝品區則刻意將光線調弱而更顯神祕,完美的配置更加強了觀展者對於作品的感受。
另外館內的餐廳「Peach Valley」及咖啡廳「Pine View」使用的食材皆來自自然農法耕種,不含任何農藥及人工肥料,連砂糖、奶油、醬油等調味料都不馬虎,甚至還擁有自家的麵包、豆腐等工房,這也透露著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對於飮食生活的講究。坐在能看見山景的咖啡廳內享受健康精緻又美味的餐點,的確很適合作為訪問MIHO MUSEUM的美好結尾,在一個行程之內同時擁有大自然、藝術及美食,再奢侈不過。
準備離開MIHO MUSEUM時已過了閉館時間,漫步在無人的隧道頗有分不淸自己所在之處的超現實感。在綿延的彎道突現出口景色的那一刻,不難想像春天櫻花盛開之際時被大片櫻花染上粉紅色的鮮豔風景,但秋天的枯枝也的確有其寂寥之美,雖然需要跋涉遙遠路途才能抵達,但絕對値得親身來體驗。
◆建築界的幾何魔術師:貝聿銘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的貝聿銘擅長用幾何線條描繪出地標性的建築物,透過玻璃帷幕的使用去操縱光線,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即為其代表性之作。而台灣也有三座建築物出自貝聿銘之手,包括與陳其寬建築師共同設計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以及新北市八里與新竹市南寮的垃圾焚化廠,皆和他大部分的作品一樣稜角分明、造型獨特,宛如雕塑。
【試閱2】|美術館|最具歷史的美術館建築再造:京都市京セラ美術館(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平安神宮周邊的岡崎一帶應該是一般觀光客甚少涉足的區域,這裡齊聚了有京都市京瓷美術館、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京都會館等文化藝術景點,一下車走近就能感受到屬於當地人的悠閒生活感,値得花上一整天深入體驗。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原名「京都市美術館」,開館於1933年,在日本是僅次於東京都美術館第二資深的公立美術館。不過由於東京都美術館的舊館早已拆除(目前的建築為1975年建築師前川國男所設計的新館),京瓷美術館就順理成章成為日本目前最具歷史的美術館建築。雖然在2017年也展開了大規模的休館整修,由建築師靑木淳與西澤徹夫攜手拿下的這個改建案,並未在舊建築本身做太大更動,轉而將重點放在美術館正面以斜坡所構成的廣場,希望能成為訪問岡崎的人們日常休憩的空間,也能舉辦戶外活動引來人流。而斜坡切出的建築體地下部分則使用了帶狀的流線玻璃帷幕,為空間帶來了靑木淳擅長操作的明亮輕盈感,整體更具有穿透性,令人印象深刻。
隨著玻璃帷幕往下進到美術館主館建物內,在爬上樓梯後,映入眼簾的會是美術館開闊的中央大廳,有著16米高度的這個空間原本是美術館的大陳列室,但在這次的改建後變身為連接各設施的節點。旋轉梯和波浪狀的二樓平台讓原本古典的空間更增添了俐落而現代的層次,是會讓人想停留細細品味拍照的美好空間。
在準備整修的期間,美術館也將命名權招標,最後由精密製陶起家,旗下曾生產知名相機品牌CONTAX,目前以生產電子製品為主的「京瓷」拿下,京都市美術館也正式改名為京都市京瓷美術館。2020年3月重新開館後,拉開展覽序幕的是攝影大師杉本博司的展覽〈瑠璃の浄土〉(琉璃淨土),杉本博司本人親自前往京都拍攝了三十三間堂的千手觀音立像,並首次展出拍攝光源構成的彩色作品〈OPTICKS〉系列,建構出莊嚴靜謐如琉璃淨土的一次展覽,希望能讓觀展者在觀展的同時也能檢視自己的內心。
最近前往觀展時則觀賞了於新館東山立方展覽的〈跳躍するつくり手たち:人と自然の未来を見つめるアート、デザイン、テクノロジー〉(跳躍的創造者:從藝術、設計和科技展望人與自然的未來),策展人川上典李子邀請了新銳藝術家們對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詮釋,由不同的領域及視野出發,帶出藝術家們對於未來的想像與展望。例如以京都為據點的傳統工藝新生代接班人組成的創意集團「GO ON」,他們分別有著西陣織、茶筒、金網等不同專長,除了關注自家工藝發展外,也齊心在國內外推動更多傳統工藝的可能性,本次展出的作品〈100年先にある修繕工房〉(100年後的修繕工房)則提出許多傳統工藝融入一般日常生活科技產品的假說。活躍於紐約的設計師田村奈穂則展出燈飾作品〈Flow[T]〉,作品彷彿凝縮了威尼斯運河的光景,襯上背後的美術館庭園,是會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安靜觀看時光流逝的美麗作品。
◆攝影界的哲學家: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出生於東京,大學畢業後赴美開始學習攝影,他的作品經常充滿嚴密的計算及設計理念,例如於1978年開始在美國老電影院拍攝的〈劇場〉系列。他在電影放映期間利用長時間曝光的方式捕捉影像,拍攝下的照片或許看來只是一塊白色發光的螢幕,但表達出的卻是一段曾經存在過,被曝光的時間。其後1980年開始拍攝的〈海景〉系列則為他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地以無限遠的焦距拍攝海景,海岸線幽靜的時間與空氣在黑白灰階漸層之下充分展現。〈海景系列〉的其中七幅作品目前也展示在他自身發想、建構的江之浦測候所,能在其中觀賞到海天一線的實景與作品相映成趣。
【試閱3】|主題館|萬國博覽會的文化遺跡:太陽の塔(太陽之塔)
住在東京的研究所時期,對於位在靑山的岡本太郎紀念館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而坐落在大阪北端萬博紀念公園內的太陽の塔亦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目前靜靜佇立在公園內的太陽の塔當時身處會場中央的祭典廣場,廣場有著可以遮風避雨的大屋頂,而這個大屋頂也大有來頭,是由負責整體設計的建築師丹下健三所打造。丹下健三用巨大的金屬桁架及薄透的塑料皮膜展現出了能夠無限發展並再生、重組的建築模式,完全是當時代謝派的概念體現。據說在大屋頂定案後,岡本太郎的太陽の塔才正要開始製作,一起前往現場視察的兩人為了太陽の塔的高度爭論不休,最後他堅持要在高30m的大屋頂上開一個洞,高70m的太陽の塔則從中竄出,讓原本極具未來感的空間頓時超現實了起來,更加令人難忘。不過大屋頂本身已在1978年拆除,目前保留了部分結構體置留在園區內作為保存及紀念,也讓這場對決畫下句點。
原本作為臨時建築建造的太陽の塔並未做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但在民眾長期的盼望之下,終於在2018年完成了結構強化工程,重新開放了預約制的內部參訪,只要事先上網登記,人人都能一窺太陽の塔的內部。太陽の塔代表萬物的能量,他同時具有四張臉孔,第一張是塔頂金色象徵未來的「黃金之臉」,二是象徵現在,位於正面的「太陽之臉」,三是背面的「黑色太陽」,象徵的是過去,第四張臉從外部無法看見,是深藏在太陽の塔內部地下室的「地底的太陽」,象徵人類的祈禱及心靈的源頭。進到太陽の塔內除了能夠看見「地底的太陽」之外,縱貫整個塔內空間,高達41m的「生命之樹」也是一大看點,使用奇幻的色彩及大量模型,演繹出從變形蟲等原生生物到人類的演化過程。雖然需要爬些樓梯(行動不便者也有電梯可搭乘),但適合闔家大小觀賞,或許對不喜歡作品透過玻璃展示的岡本太郎來說,這才是最好的作品遺留方式。
◆走在亞洲最前端的日本萬國博覽會
1970年的日本萬國博覽會舉辦於大阪府的吹田市,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協調」,共有77個國家參與,台灣也在其中,設計場館者為知名建築師貝聿銘。正處於二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日本在舉辦完1964年的東京奧運後氣勢正旺,動員了眾多企業、學者、建築師及藝術家共同投入打造這場盛典,而最重要的整體會場則交由日本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巨匠丹下健三來設計,而曾師事於他的代謝派建築師黑川紀章等年輕世代也負責了部分會場設計,將代謝派理念帶入萬博。當時無論是展示內容或是建築空間皆運用了最新技術,像是單軌列車、電動步道、罐裝咖啡等都是在當時首次登場,大大震撼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與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