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的部份,有一主題明顯大放異彩。以地方物產、民俗風土和社區改造做為創作內涵,此回在新詩組的參賽作品裡特別亮眼,相對的,以個人內心和親情為感懷,抒發深層哲思的議題,並未佔有太多比例。此一參賽現象,跟其它都會型新詩內涵的比重,差異相當顯著。或許可說是雲林的新詩風格,農業大縣的文學風氣,恆常飄送著濃郁的地方色彩。而以新詩手法,紀錄鄉土風情,隱然成為一個有趣的趨勢。再者,透過新詩的技巧,讓我們看到一些過去未曾接觸的語境,甚而看到另一種雲林的特有美感。許多詩都能用新的意象,翻轉一個既定事物的美學,進而帶出精彩的新觀點。尤其是此回得獎的詩作,不少位評審都有收穫匪淺的驚喜。三篇詩作也巧合的,處理了相似的題材。一般都希望得獎作品,呈現多樣豐貌,但這三篇伸向不同旨意,都有不凡表現。在評選時,委員們幾無懸念,樂於看到此一璀璨的成績。
散文則是另一個風貌的深度展現。散文類作品的多樣內容,往往是一個南部城鄉的變遷縮影。現今關切的社會議題,此回散文獎都未缺席。雲林的農業大縣樣貌,在此一狀態下,愈發明顯地呈現。但委員共識頗高,初回投票,幾篇可能雀屏中選的作品即呼之欲出。從內容,大致可歸納出一些重點,諸如從北部返鄉的躑躅心情,兩代親情的互動困境,環境污染的長年危脅,以及現有家庭組合的重構等等。首獎以濁水溪做為父親的意象,以其一輩子工作的起落深入回顧,穩穩當當地對土地和父親,帶著理智的感性詮釋,深入而不落俗,句句到位,少有拉雜的贅述。初回評選既五票過關,實至名歸。第二名,以一位香港阿嬤多年前移居台灣,進而到北港拜拜,精彩地展現兩地的生活和文化落差。北港媽祖和香港天后,不斷地對照,妙喻橫生。文字亦活潑俐落,連結出不可思議的生命律動,顛覆了我們既往的認知。
而第三名以標準的台語,描述一個家庭現實生活的紛亂和錯綜關係,不只語言到位,還呈現母語的奧妙情境。乍讀如電視之「俗女養成記」,但文字版情節不輸戲劇,且更貼近現實,更能引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