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約伯傳詮釋(神叢158)
內容簡介
《約伯傳》被分類在舊約「智慧文學」的經書中;其文體很複雜。首先,《約伯傳》全面性地把苦難的所有可能面貌都呈現出來了,它用一位第三者的眼光,客觀地以散文故事的敘述方式,排山倒海地把約伯所有莫名其妙得來的痛苦一傾而盡;接著,由約伯和他的朋友們以詩歌方式唱出內心的見證。散文故事的部分詮釋出約伯外在的損失;詩歌則描繪了約伯內心的痛苦。
約伯是一個無辜的人,因著天上所進行的一宗交易,使他承受了無比巨大的災難。這困境促成詩歌的出現,並採用了許多法律圖像。約伯尋求正義,但他向天主非正式的上訴毫無成果。《約伯傳》裡,很多的論辯都屬哀禱式的表達。約伯在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藉著哀禱提升了依靠天主的勇氣。
目錄
iv 輔大神學叢書「活水專輯系列」序
vi 編審者的話
xv 聖經新舊約各卷名稱及其簡稱對照表
1 導言
7 開場白(約一1~二13)
15 首輪對話(約三1~十四22)
45 第二輪對話(約十五1~廿一34)
65 第三輪對話(約廿二1~卅一40)
91 厄里烏發言(約卅二1~卅七24)
101 在旋風中與天主相遇(約卅八1~四二6)
119 收尾語(約四二7~17)
123 總結約伯故事的意義
131 復習輔助與討論課題
序
編審者的話
聖經並不解答神義論的問題
胡國楨
一、妥拉:以色列民族口傳的生活規範
現今,宗教學界把以色列民族猶太教的成文經典,分為三大類:妥拉、先知文學、智慧文學。保祿書信稱「妥拉」為「法律」。其實保祿所謂的「法律」,嚴格來說,並非今天我們心目中所想像的「法律」,而是猶太人傳統中的「生活規範」。所以在保祿的觀念裡,猶太人要守猶太人的「生活規範」,要行割損禮,要遵守猶太飲食規範,不吃儀軌上宣稱的不潔之物;外邦人該守的,卻是外邦人的「生活規範」,他們不必行割損禮,不必遵守猶太飲食規範,一切食物都可吃,對他們來說,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
自古以來,妥拉這「生活規範」都是以口傳方式流傳在以色列民族的社會之中:有文字之前如此;有文字之後也如此;即便主前第四世紀,被集結為「成文妥拉」(即基督徒所稱的「梅瑟五書」)、主曆第二世紀被訂定為經典之後,還是如此。既然妥拉是口傳的「生活規範」,那麼,對它的詮釋就非常重要:「先知文學」及「智慧文學」,就是在以色列歷史中發展出來詮釋口傳妥拉的兩種文學類型。
二、先知文學及智慧文學都在詮釋口傳妥拉
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代表天主在每個時代向以色列不同社群的人們發言,宣布天主要給他們的訊息。
先知的訊息何在?(1)在以色列及猶大沒有遵守好盟約時,譴責他們,警告他們天主要懲罰他們了;(2)當他們處於苦難、以為天主遺棄了他們時,或當他們對罪行悔改時,給他們帶來安慰。這就是先知文學的特色,研讀某段先知文學時,不論是前先知或後先知,也不論是大先知或小先知,都必須先進到該段先知訊息的時代背景及生活實況,否則不但無法獲得正確的訊息,還可能造成「張飛打岳飛」的笑話。
智慧,乃人類生活經驗的累積。猶如先知文學是用天主的話來詮釋妥拉之生活規範,智慧文學是用人類自身生命經驗累積出的智慧,來詮釋妥拉之生活規範。
以色列經書中,智慧文學類的作品有《約伯傳》、《箴言》、《訓道篇》、《德訓篇》、《智慧篇》等。由此觀之,智慧文學的題材真是包羅萬象,其主要關注的問題是廣泛的真理、生命及死亡的意義,以及什麼是人性善良的一面。
當然,我們會預期這些作品也會涉及:理性主義時代,萊布尼茲(Gottfried W. von Leibniz, 1646~1716)所提及的「神義論」(theodicy)問題:義人為什麼無端遭受苦難?惡人為什麼不受懲罰?人受苦難的意義何在?天主的公義又在哪裡?
三、約伯的朋友們面對神義論問題的共同基調
自古至今,在人類所有文化中的任何社會裡,都會碰到這類神義論的問題,特別是在生命中承受的苦難已達到無法承受的臨界點時。因而在人類歷史中,雖然對這類問題有著形形色色的不同答案,但這些答案卻有著共同的「報應神學」之基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也就是以色列民族傳統說法中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你犯罪得罪了天主,天主理所當然地遲早要讓你受苦受難來懲罰你。
隨著以色列民族主前第八世紀(北國以色列)及第六世紀(南國猶大)兩次亡國時的移民潮,他們接觸到了全世界各大文化中各式各樣類似的故事所給的不同答案。這現象引起他們中間的智者很大興趣,於是收集起來帶回國來,整合出了《約伯傳》這本書。
〈開場白〉中約伯的遭遇,不只在以色列猶太人社會中,就算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類社會中,都會是典型好人受苦的例證,而且情況愈來愈糟,難怪約伯絕望到最後,連自己的出生都詛咒起來。特曼人厄里法次、叔亞人彼耳達得、納阿瑪人左法爾,以及厄里烏等四位前來勸慰約伯的朋友,可以說是代表四種人類文化給予的四種典型答案。雖然各不相同,但「報應神學」的基調卻是一樣:約伯犯罪得罪了天主,若然,這些痛苦是必然的後果。他們全都呼應著人類面對這類問題時的共同基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可是,《約伯傳》這本書的作者無法認同這個基調,他並沒有解釋無辜者為什麼遭受苦難,反而傳遞了關於此事的理解和神學立場。
四、聖經並不解答神義論的問題
約伯的朋友們都相信是約伯犯了罪,天主只是在懲罰他:這是一般人類文化面對受苦者,認為他們該受報應的神學基調。主角約伯卻認為是天主出賣了他,天主如此對待世界是不公正的。天主的發言,就是要把話題從約伯的苦難,轉變成美麗和受造物的自由。
《約伯傳》並沒有解釋約伯的苦難,新舊約聖經裡的任何章節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新約沒有解釋苦難,而是提出了另一位無辜的人,他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和死亡最終帶來了新生命的恩賜。
《約伯傳》主要關注的不是無辜者的苦難,而是人類在苦難中與天主的關係,這是更大的問題。《約伯傳》打破了僵化的「報應神學」之模式。根據他的經驗,人類無法控制天主,他發現天主既自由又不可靠。他認為天主超越了人類的理解,並不遵循任何規則,人類的理智無法掌握。天主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共在的關係,任何一方都沒有控制對方,雙方都是自由的。
在《約伯傳》的收尾語中,天主贊成約伯的話。甚至連約伯憤怒絕望時說「天主不臨在於這個世界上」的話,天主也認為「他講論得很正確」(約四二7)。約伯對天主所有的讚美及指控,天主都認為比他的朋友更正確。作者似乎以最權威的方式駁斥了約伯朋友們的報應神學。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約伯傳》的收尾語中又恢復了報應神學的理論:天主保佑公義的約伯,使他一生中所有美好的事物加倍。這就又回到了開場白的情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五、靈修生活帶領我們走向成熟的信仰
這本《約伯傳》的作者,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深思的結論:約伯的經歷類似於人類為走向成熟信仰,而進行的奮鬥。
當我們陷入「天主不臨在」的感覺時,能不能相信這就是天主離我們最近的時刻。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很可能就是聖十字若望所說的「靈魂的黑夜」。這也是盧雲等當代靈修學者所強調的,靈修操練所希望達成的最高目標。當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高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我」時,其實這是天主父離他最近的時刻。
或許,這正是真正成熟信仰的弔詭之處,超越人的理性認知甚遠。也許真正的信仰,根本不該有所謂神義論的問題。
編者後記(盧德)
《約伯傳》一書闡述一名好人且是無辜者的受苦難題,由此引發了有關「神義論」與「報應神學」的探討甚至爭議。本書編輯委員會在審查此書中,亦提出不同的觀點:
首先,有編委指出:《約伯傳》的作者並未否認人類文化中任何社會裡共同的信念: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報應神學,他只是提出另一「無辜者受苦」的棘手問題。對此問題,人可能今生無法得到答案,只能憑信德留給天主去作答;而《約伯傳》中的天主並沒有針對問題給予答案,只是強調自己是美麗世界的創造者而已,如此使得約伯啞口無言,不得不承認了天主的偉大。隨後,約伯的憤慨與哀怨之情也因而得到了治癒,並敞開了他的心接受天主對他命運的安排。因此,《約伯傳》的作者似乎並未拋棄、甚至堅持神義論,但邀請讀者把眼光放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公義的天主的時候到了就會報。新約裡,無辜受苦的耶穌死後,一定會有光榮的復活。為此,真正的信仰不會與神義論有所衝突,而聖經也在試圖解答神義論的問題。
然而,另有編委根據《思高聖經》約四二1~6的譯文為立足基礎回應上述論點「為此,我(約伯)收回我說過的話,坐在灰塵中懺悔」(約四二6)。根據當今聖經學界研究的共同觀點,這一段希伯來原文的文本很複雜而難以解釋,因而不同的聖經譯本有著多種不同的譯法。本詮釋書英文作者在詮釋這一段時,給了很詳細的說明(參:本書116~117頁)。他根據New American Bible,把約四二6譯為:Therefore I disown what I have said, and repent in dust and ashes(為此,我否認我說過的話,並在灰塵中懺悔)。約伯否認他說過的話,表示他是一個義人,即使如此,他也要懺悔。接著,天主又對特曼人厄里法次說:「我應向你和你的兩個友人發怒,因為你們講論我,不如我僕約伯講論的正確」(約四二7,根據《思高聖經》的譯文)。顯然,《約伯傳》作者藉天主的這句話否認了「報應神學」的正確性。
本詮釋書英文作者並在書末加上了一個〈總結約伯故事的意義〉的跋,用以說明《約伯傳》編者有意讓讀者「走向成熟信仰」的目的。他認為約伯的困境,正是靈修學上所謂的「靈魂的黑夜」,也就是感到「天主不臨在」的困境。有成熟信仰的人,這時需要的是等待天主恩寵的再臨,而不是認定自己得罪了天主,而陷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報應神學的圈套中(參:本書128~130頁)。
神學旨在闡釋聖經、闡釋信仰,容有不同的觀點激勵多樣化的反思。根據《聖經學導論》第九章〈後現代的聖經詮釋〉 所言:現今在我們所處的後現代時期,其詮釋聖經的基本態度,已跟十六世紀(基督新教改革及特利騰大公會議時期)起至廿世紀中葉(梵二大公會議的1960年代)之間認為「聖經只有單一意義」有所不同。如今,學界對於「聖經意義有其不確定性」已有共識: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會讀出不同意義來;不同背景的讀者,也會讀出不同意義。對同一聖經文本讀出不同意義的讀者們,應保持交談的精神,並在包容接納中認出彼此觀點的互補性。
本書編委們探討「神義論」與「報應神學」的議題雖然見解不一,卻都具有交談的精神,並在包容接納中繼續保有共融。然而,我們也需謹慎,勿落入猶如約伯和其朋友們的對話陷阱中,亦即各說各話、堅持己見,落入似乎無休止的辯論中,最後莫衷一是。其實,換個角度看,在古代以色列人的觀念中,根本沒有「死後生命」的概念,如果約伯知道有死後的賞報,他的發言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謙卑地承認自己的渺小,並且臣服於天主的旨意高過人的意念,誠如約伯最終的回應:「看,我這麼卑賤,我能回答什麼﹖只好用手掩口。我說過一次,再不敢重複;我再說一次:我不敢再說什麼!」(約四十4~5)這或許是約伯所給我們的示範,引導我們走向成熟的信仰的最佳身教。何況,本詮釋書的作者也提醒讀者:「我們對於真理所採取的神學立場,其理解是有限的,對於約伯的困境做出輕易簡單的解釋,是具有破壞性的」(本書125頁),不可不慎。
其實,約伯真正難能可貴之處,是在於他從未放棄信仰或放棄天主。他的敬虔,即使經歷苦難與批判,仍是無可置疑的。當傳統的神學理念已經無法解釋、支持並闡明他的生活,他被捲入到一個混亂不明的漩渦中,約伯仍然忠實。他向天主哭泣、吶喊、辯駁,最終在與上主的相遇中啞口無言,然後,他改變了。他的這種「重新定位」,是一種超越教義、超越哲學思辨、超越任何人所能給予的答案,而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存在方式(參:本書129頁)。或許,這對所有基督徒,乃至身為神學工作者的我們而言,更是莫大而重要的提醒。
詳細資料
ISBN:9786267272329 叢書系列:輔大神學叢書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4-01-10
66折: $ 581
作者:李辛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1-07-14
66折: $ 911
作者:王怡仁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09-01
66折: $ 660
作者:席路德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3-08-14
66折: $ 950
作者:佛蘭克.赫爾
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 197
作者:金泰(Tae Kim)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5-01-03
$ 355
作者:甘詰留太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0
$ 111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4-08-01
$ 316
作者:苗川采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15
$ 111
作者:稲葉みのり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5-01-20
$ 119
$ 97
作者:富士耶麻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2
$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