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這本學術論文集緣起於 2024 年 6 月 15 日在臺大校友會館的一場閉門學術會議,一群張玉法老師指導的碩博士生為慶祝恩師九十歲生日而舉辦的小型研討會。這群學生最年長的已過七十,年紀最輕的五十出頭,而年過六十尚未退休的我,便在平衡兩端「取其中庸」,被學長姐們指派為主編,我也義不容辭地接下這件有意義的任務。老師性格低調,不願以他的壽慶做為研討會之名,會議前老師來信提到或可用「歷史的追尋:從廟堂到民間」做為研討會名稱。因此本書的書名實為老師所題,一如同時出版的蔡杏芬主編《走上歷史之路》憶述散文集,也是老師的神來之筆。
這本論文集雖是為老師九十大壽而做,但它的起源則可回溯到更早的兩本書,和這次研討會一樣,都由老師早期指導的前幾屆學長姐登高一呼,先舉辦學術研究會,其後編撰成論文集出版。第一本是 2004 年慶賀老師七十壽誕,由李達嘉、張瑞德、謝國興共同編輯出版的《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一書,並由謝國興學長執筆說明緣起。第二本是2015 年的學術研討會,由李達嘉學長主編《近代史釋論:多元思考與探索》慶祝老師八十大壽論文集。這兩本專書均由臺灣東華書局印行,大家相約老師九十大壽時,要再一起寫文章慶賀。光陰匆匆,二十年已過。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這二十年來張老師所指導的研究生在學術研究上的成長和轉變。 2002 年,張老師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卻退而不休,老師孜孜不倦積多年之功,出版了《中華通史》五大卷本,最新一卷在新冠疫情蔓延中以米壽之齡堅忍完成,令人敬佩不已。 2023 年,老師出版的《浮生日錄》,以史家之筆記錄了個人與時代的點點滴滴,而我們這些學生從讀書到就業的影像片段,在老師的《浮生日錄》中偶亦出現。《浮生日錄》為老師冷眼紀錄過往人生,平淡紀實以存真,而事實上通過弟子們所追憶描寫的《走上歷史之路》散文集,亦可看出張老師細膩溫情、開朗幽默的一面。本次學術研討會當日,老師從上午九時坐到下午五時專心聆聽弟子們的報告,毫無一點倦色。會議最後,老師作總結致詞,有一妙喻勸勉大家繼續耕耘不輟:做學術研究要像軍閥一樣「圈地」,劃定勢力範圍,然後好好經營,這樣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不僅在國內,且可在國際學界發光。
張玉法老師是山東人,為國共內戰時期流離失所,輾轉來臺的流亡學生。後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學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 1970 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張老師於 1964 年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職,開始其豐碩精彩的學術之旅。老師的碩士論文屬於古代史領域,但入所工作時的所長郭廷以先生希望他嘗試當時還很少人研究的中國現代史,所以等於是從零開始。起初跟著沈雲龍先生做口述史,爾後開始摸索檔案資料。 1971-1985 年間,當時的學風還是國民革命史觀,張老師先後出版的代表著作《清季的立憲團體》、《清季的革命團體》、《民國初年的政黨》等學術專書,觀點清新,論證紮實,奠定張老師在中國現代史研究的學術地位。老師的《中國現代史》一書自 1970 年代後期即風行一時,為臺灣各大學現代史課程常用教科書。張老師於 1985-1991 年出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1992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教學活動方面,老師從 1972 年開始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講授「中國現代史研究」和「近代中國史料分析」課程,因此在師大指導的碩博士生為數最多。 1980 年起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授課至 1995 年,開課名稱有「中國現代史史料分析」、「民國史專題研究」等課程。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則是 1984 年 8 月起,開授碩、博班選修課「中國現代化專題研究」, 最早是與趙中孚先生合開;民國 75學年度第 2 學期開始單獨開授「中國現代史料分析」,直到民國 78 學年度第 2 學期( 1990/2-1990/7)為止。老師曾提到去政大教書是由蔣永敬老師居中牽線,到師大教書是受李國祁老師的邀請,在臺大則是因蔣孝瑀老師當系主任的關係。張老師的兼課教學活動直到 1995 年為止,因為覺得是讓出位置交棒給年輕教師的時候了,同時也想將心力專注到研究本業上。 1996年老師指導的碩士生全部「出清」,共有五名碩士生在該年度畢業。老師退休後, 2003 年最後一位指導的博士生— 王玉取得政大歷史所博士學位(與蔣永敬老師共同指導),終於可以回到靜心做研究的生活。
張老師一方面勤於自己的著述,另一方面還承擔指導研究生的任務,說明老師是充分利用時間的自律型學者,而在指導學生的跨校來源和總數,更是令人驚奇。總計張玉法老師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作戰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前後指導的碩士論文共有 63 篇,博士論文有13篇。扣除碩博士論文均為張老師指導的研究生七人(張瑞德、謝國興、黃綉媛、游鑑明、胡興梅、洪德先、王玉),因此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共 69 人。(詳見:蔡杏芬主編,《走上歷史之路》,附錄三、四)。老師指導學生的自由開放作風,已見諸憶述類散文,指導的論文題目範圍則是海納百川,從社會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經濟史、婦女史、教育史和新聞史等領域,無一不包。這也說明了老師在學術競技場上絕對是個「好教練」( good coach),得以訓練這麼多的研究生取得學位,而同學取得學位後分布在大學、高中、新聞媒體和文化出版界,敬業樂群,各有所成。
收錄於本論文集共有十二篇。當老師得知我們要舉辦研討會時,即鼓勵弟子們多寫,發表人不必限於學術中人,題目也不侷限於近代史。有些同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博士論文轉換跑道,改攻中國古代史或世界史領域,亦有不少同學擔任高中教師或從事文化工作,老師認為這次研討會可以廣納同學撰稿,以學生本身的研究興趣和專長為主。本次研討會的評論人係由論文發表人中選出,唯一的例外倪心正的論文,邀請了臺北市立華江高中歷史科教師朱瑞月擔任評論人,瑞月亦是張老師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指導的碩士。此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生楊鈞量協助本次研討會活動的相關事宜,碩士生鄭硯襄協助處理論文集的格式校對工作,在此一併申謝。
這本論文集的多元內容,見證了老師雖弟子成群,卻是不立門派,更無「法門」家規。老師心之所繫乃是單純地傳承學術志業,而做為弟子的我們很榮幸從 2004 年迄今每十年就能編輯大家的研究成果。謹以此書祝賀老師九秩大壽,希望老師百歲高壽時,大家仍能歡聚一堂,再接再厲出版續章。
最後,附上本次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人之簡歷,依目錄文章次序如下:
〈邂逅浪漫?宋代士人的女仙書寫〉 一文,作者廖咸惠,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歷史學博士,研究專長有:宋代社會文化史、近世中國宗教與社會。代表著作有:〈正學與小道:真德秀的性命論與術數觀〉、〈知識的分類與界定:宋代士人與小道之學〉等期刊論文。
〈晚清杭州開埠與租地交涉〉,作者張建俅,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長中國近代社會史、租界史。著有學術專書《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 1898-1911)》和《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展之研究》,並著有〈戰後初期汕頭台灣人的處境與地位的轉變〉等期刊論文。
〈以歐為師:民初陳獨秀的思想和言論( 1914-1918)〉,作者李達嘉,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現為兼任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長中國近代政治社會史。著有學術專書《商人與共產革命, 1919-1927》和《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代表論文有:〈江浙派維新人士與抗爭新模式的創立〉、〈從「康黨」到「亂黨」 — 陳獨秀早期思想和活動新探〉、〈重新思考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關係〉等期刊論文。
〈推動現代統計國家— 留美經濟學人、美國基金會與南京政府統計事業的專家化〉,作者吳翎君,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長中美關係史。著有:《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晚清史》、《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 1870-1933》、《美國與中國政治: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 1917-1928》等學術專書。
〈第二次中日戰爭下中國人的飲食記憶〉,作者游鑑明,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現為兼任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著有:《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 1895- 1937)》、《躍動的女性身體: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日本殖民下的她們:展現能力,引領臺灣女性就業的職場女先鋒》等學術專書。
〈1947 年的南京軍官訓練團與國共內戰〉,作者張瑞德,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現為兼任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長軍事史和社會經濟史。著有:《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 1905-1937》、《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 政治層面的分析, 1876-1937》、《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蔣介石學校:最高領袖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等學術專書。
〈中美對防衛臺灣及其控制島嶼的交涉與運作( 1949-1955)〉,作者吳淑鳳,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史館纂修,研究領域有:軍統局研究、戰時與戰後國共關係、宋子文研究。著有〈軍統局與美國戰略局的合作與矛盾〉、〈抗戰時期蔣介石的「譯員」認知及培育〉和〈抗戰勝利前後國民政府處置日本態度的轉變〉等論文。
〈平田末治:從南海爭議到臺灣殘置財產補償運動〉,作者鍾淑敏,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專長臺灣史、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著有學術專書《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並著有〈從澳洲日本人戰爭墓園談二戰時期臺灣人的傷亡問題〉、〈英商三美路商會( Samuel Samuel & Co.,Ltd.) 〉、〈二戰後臺灣人 BC 級戰犯之救援〉等論文;此外,主編多本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
〈侯雨利與新復興— 臺南幫企業的起點〉,作者謝國興,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服務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後轉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並曾任該所所長。代表著作有:《臺南幫:一個臺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 1893-1982)》、《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廣護大灣:鯽魚潭畔古聚落的民間信仰傳承( 1661-2021)》,《禮祝下鄉:驅瘟逐疫祭典中的王府行儀— 臺南、東港、漳州比較研究》、《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等學術專書。
〈宜蘭獨特的兩個眷村—「有村無眷」的蘭竹新村與「有眷無村」的復國巷〉,作者黃中興,退休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黃老師自1989年臺北市立松山高中創校時即在該校任教,直至2009年退休。退休後曾參與國立宜蘭大學陳進傳教授主持之宜蘭縣史館「眷村調查研究計畫」。本次研討會提交的論文係探討宜蘭獨特的兩個眷村— 蘭竹新村和復國巷,這篇文字兼具感性與知性,張玉法老師讀後頗有感觸,竟和師母開車赴宜蘭訪尋這兩個眷村。
〈高中學生對於108課綱「中國與東亞史」教學的看法及其影響〉,作者倪心正,現任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積極參與研發創新教學方式,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第二屆)研修委員。著有《高中歷史悅讀素養文本》(與汪柏年、陳正宜合著)。
〈杜勒的《啟示錄》:西方中古圖像邏輯的超越〉,作者劉興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研究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運動,後負笈德國留學,曾於波昂大學攻讀歷史與藝術史博士。二十餘年來從事西洋古書畫藝術的典藏和策展,目前是家西文化事業公司負責人,並從事專業德文翻譯,著有《閱讀歐洲版畫》一書。
吳翎君謹誌於202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