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欸乃一聲,風雨過
我的花蓮居,以中山路為軸心,自行車拉開弧線,向外不等距輻射而去。王記茶鋪喝珍奶,光南書局買文具,大禹街量制服,中華路試麻糬,濱海路吹吹風,鐵道園區吃拉麵和章魚燒……;再遠一些,是松園、花蓮港、柴魚博物館、七星潭、新城精舍和鯉魚潭。每次經過中山路地下涵洞,第一次到199添購日用品,騎在後頭的順的「媽媽,小心!」的聲音就會跳出來。
十年時空,就這麼轉移。我借由文字,捕捉意念紛飛中的某個浮光。繼而,再三打磨和調整,真誠貼近每個當下心性自然的流轉。中文方塊字,一個形符是一個語素,調整一個字,等同更換一種意象。意象一變,意境風格也不一樣。本義之外,賦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案牘神思,出入在過去和想像。只要一打開電腦檔案,重讀這些文字,不管當時的心境是窘迫,是狼狽,還是春風,我都為不同生命狀態的自己而動容。
元
只因虛心接受了陳國鎮老師「工作即修行道場」,生命會在其中撞跌,也會在其中得到啟迪與成全的建議和鼓勵,二○○八年八月,離開了蘇州,帶著兩個孩子來到花蓮,重新投入職場。
初抵花蓮的第一年,全部張啟的知覺,敏銳緊張,收攝的意象也特別飽滿。我們坐在空無一物的一八二號十二樓之5的地板,喝牛奶,加科學麵,度過同心圓的第一個夜晚。不遠處,狗吠笛鳴,此落彼起,響徹花蓮大半個暗夜。夜暗無風,我醒著,為無法安眠的孩子,搧涼。次日,踩著家樂福新買的自行車,尋找就讀的校舍,不懂鄉野小路,結果誤入全是墳頭的太倉公墓。
暄選擇住校後,順和我搬到了一八○號十四樓之5。備全新的課,又負責承辦東方文化學術研討會等系務,清晨七點準時進研究室(腳踏車一滑進人社院校門口,我和順就開始猜,今天是我們還是社工系純寬師父,先走上2C棟二樓的樓梯),晚上十點關門,成為每天例行的公式。寫完慈小課業的順,等我等到在研究室地板睡著,也是常有的風景。
隨後,幾番穿過中山路涵洞到199。買鐘,為慘白的壁,淡掃一筆胭脂的紅;添籃,為寂寞的洗臉台,補上生活運轉的所需,奮力攔阻占據整屋子的荒寂。夜闌時,當孤獨和恐懼包圍全部,咚咚咚的心跳成為蒼茫天地間唯一的聲音,才豁然醒悟,讓人掙脫舒適圈投身異域的最後一哩路,往往不是理智,而是任性、莽撞和無知。而從懊悔、困頓、挫折、不安又不甘等等千百種汁液裡,危顫顫挺立起來的勇敢和獨立,會為生命累積厚度。有了厚度有了彈性,生命才學會存養尊重、悲憫和寬容。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付出代價去換取。
幸運的是,暄、順、阿公,以及兩個月回一次台灣的鴻銘,我們一起在這裡,擁有彼此的親情。
亨
慈濟十年(二○一五年留職停薪赴UBC研究訪問),深受證嚴上人的精神感動,秉持「做我該做、做我能做、做我想做」的原則,研究、教學、服務。
從事語文教學與創作,推動東語系與詩刊報紙建立作品發表平台。《花蓮青年》主編賴秀美,《乾坤詩刊》主編紫鵑,《東方報》記者簡東源,都是深度合作的伙伴。連結花蓮在地藝文團體,一起掬一塊布,為我們喜愛的那首詩,「布」成一片詩地。結合詩學修辭學,用聲音表情及發聲技巧,二○一○年起,在太平洋詩歌節朗讀席慕蓉〈契丹的玫瑰〉和〈有人問我草原的價值〉、希臘詩人維斯托尼提斯〈傳記〉,為吳晟、白靈、鄭炯明讀一行詩,偕紫鵑玩小詩工作室,錄製詩的聲音裝置……。二○一六年,「古典/新韻:洄瀾詩歌多語交響」主場活動,更連結洄瀾詩社、新加坡和日本詩人,展開多樣性的詩歌互動,以日語、客語、河洛語、漢語,或吟或彈或唱,重新詮釋日據時期花蓮日人俳句、陳黎〈蔥〉、李白〈將進酒〉、楊牧〈帶你回花蓮〉、花蓮在地古典詩人駱香林的詩。
松濤,海韻,太平洋。這就是文學的花蓮。
邀請專家學者課堂助講,也是常事。詩人葉日松、向陽、陳黎、紫鵑、張寶云、鄭智仁、胡續冬,小說家鍾文音,散文家王威智,空中攝影家邱上林,石雕家林忠石,舞蹈家朱星朗,音樂家林心智,花青主編賴秀美……,東華大學陳添球教授,還有德簡書院王鎮華老師。我曾數過,這本散文集裡有近十篇文章,都和王老師有關,也總覺得我們是靈魂上的老朋友;尤其左腦顳葉出血性中風、語言能力幾乎喪失以後,不知為何,我就是知道王老師想說什麼。
十五度擔任學生自主讀書會指導老師,導讀專書,指導撰寫發表詩文評論,獲選為教學優良教師、優良導師、服務學習優良教師。帶領學生校外藝文參訪,尋求文化局及藝文團體協助,合辦慶修院文學書寫活動。規模雖小,但我把它辦得很公開很正式。也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文學徵文比賽,承辦七屆慈大文學獎,邀請作家擔任評審。二○一七年,依欣、昱萱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從花蓮搭火車到台南參加全國大專國語文競賽。度小月吃擔仔麵,林百貨逛神社、吃豆花、拍畢業照,再搭計程車送她們回飯店,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喜獲朗讀組優良獎、作文組第一名、團體精進獎第二名,我們又訂了娜路彎酒店,一起到初鹿牧場吃鮮奶酪,鐵花村聽唱歌……
回看這些用心走過的腳步,他人眼中的小事,也會煥發生命的光彩。
中學執教九年後,考上台灣師大第一屆教學碩士班,一九九九年,重回母系深造。興致好,讀書勤,對學術猶有想像。碩一修習陳滿銘老師開設的四書專題研究,起了想要以辭章學為理論核心,援引傳統哲學美學豐厚深化合院空間意涵的念頭,故而撰寫〈試探合院建築中的德觀思想〉一文。鴻銘和兩個讀幼兒園的孩子,還特地陪我到林安泰古厝拍攝幻燈片。可惜那次期末報告太緊張,表現很不理想。陳老師卻點出其中可貴的學術創新性,給予極高肯定。約莫緣於此,後來才有了撰寫科技部計畫,在台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台灣師大《國文學報》《中國學術年刊》《師大學報》、台灣大學《臺大文史哲學報》《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等一級期刊發表相關論文,以及出版《辭章章法四大律》、《篇章對比與調和結構論》、《建築美學:合院「多、二、一(0)」結構研究》、《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意象及其美感》等等專書的後續因緣。也因此,向陳老師報告文獻蒐集及研讀遇到的困難,成為每月定期的討論。有時是在浦城街我已忘了名字的小餐館,大部分是在泰順街爾雅書馨一庭,邊吃飯,邊請益,邊釋疑。若遇見國文系所老師也來此用餐,起身行禮後,陳老師會為我介紹這位老師的專長是什麼、那位老師的專長是什麼。印象最鮮明的,是遇見杜忠誥老師。杜老師聽完陳老師對我的讚譽,欣贈我一幅好字。
利
神思裡閃現的人和事,讀書的咖啡館、多福豆花店、森林飯館、蓮花豆漿主題館、7-11櫥窗、陳老師、王老師和師母……,很多都已收入光陰的盒子。一如五月十六日,鴻銘出差蘇州處理金融相關業務,自二○一九疫情封鎖後的再次踏上風雨記憶,物非人亦非。二○○五年,我和背著羽球拍的順一起走過的塔園路,而今高樓林立。當時,高新區第一座商業大樓綠寶廣場正在興建,我們居住的外商小區格林花園,還聽得見施工引擎,夏季的大潤發家樂福也擠滿來吹冷氣的移工。又如,昨晚動手拆下貼了六年的川詠山照片牆,原本會咬掉牆面油漆的膠帶也都風化了,一拉就下來。
到了花蓮以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獨處,如何對話自己和天地,諦聽心靜下來的聲音。我喜歡騎車經過林森路(老文教區,一本書店還沒來)、博愛街(九重葛花牆和一路花草)、或民國路(有喜歡的老房子和小吃),喜歡散步明禮路、大同街、節約街、復興街、南京街、上海街(好禮生活的牛肉麵和家居設計),喜歡時光二手書屋、璞石咖啡、時光1939,喜歡再上去的將軍府和松園。老巷弄裡散發的微光,最美。
有一次,鴻銘在後火車站租了摩托車,想來個二十啷噹歲的出遊,首站就是時光1939享用鮮蔬活力早餐。窗外的南洋杉,王老師說它不說話,不給人壓迫感。有一次,我和暄到文創園區午後散步,發現飄移在生活縫隙中的驚喜,發現長長簷廊後的木窗,貼的是《聽見下雨的聲音》電影海報,腦袋裡浮起來的,也是時光1939,而且是從庭院走過,回望有榻榻米有邊窗那小間的畫面。
王威智策畫的文化部「五種觀看花蓮的方式系列叢書」新書座談會,邀我主持,也是時光1939喝口茶後,再走去南菲咖啡。愛喝咖啡的老花蓮人,大都認識南菲咖啡的吳姐。元亨書院曾在這棟日式小木屋辦了一系列講座,我負責「傳統建築美學」四個場次。有時也會過來這裡,剝幾顆生咖啡豆豆皮吃,聽吳姐說她小時候牽著瞎眼阿嬤,翻過甲仙山嶺到台南高雄為人卜文王八卦,樸素莊稼人回報以雞以米的故事。
想吹太平洋的風,又沒帶駕照,就租一部比自行車快不了多少的電瓶車,大同街、民國路、明禮路轉一圈後,駛離193線南濱公路,遇見匯合木瓜溪的花蓮溪溪水奔海而去。然後右轉台11線,讓太平洋枕靠在我的左肩。為了眺望旅客中心觀景樓前面的海天遼遠,電瓶車在上坡路段耗光了電,停下來,在鹽寮公廁充電。天色暗了,最後一部遊覽車也離開了,風很大,海很深,臨時投宿「魚兒想家」,繼續充電。是在這裡,我學會不讓無關無益的訊息占據感覺,學會讓心「空」出來,勇敢觀看那個非預期的慌、亂、甚至是怕的感覺,而不是輕易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模糊過去。
貞
我把這些,化為「如旅」、「花繁」、「情鍾」、「息生」等文字來紀念。我很感恩懿德媽媽們,以一襲素清藍袍,承載上人千手千眼的佛志,舵以慈,舵以智,陪伴東語系的孩子,走過介仁校區欒樹花開時節那顆蠢動的青春,走過美崙溪畔濟慈路上那股飆揚的丰神,安兮宜兮來到此岸的菩提。每個四年裡,見他們漸於干,漸於磐;也漸於陸,漸於木;終而漸於陵,懷藏有笑有淚的雪泥爪印,將漸於天上雲路。天上雲路,有飄風,有春日。祝願你我,人間愉快,善自守護。
我很感恩證嚴上人創建慈濟這個平台。平台默默,十年耕耘。而今回看,快慢皆一瞬。就如同人在臨終時,會迴光,會返顧,然後從中學習成長成全,他日回首,我也會記取,佐倉大山下,美崙溪畔,我曾在這兒度過十個春與秋。
二○一六年九月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回來復職後,我就有離開職場的念頭,也利用兩三年時間,練習放下,轉身。本來預計1072學期就辦理退休,但沒留神,超過送出簽陳的時限。人貴善逝,也尊重學校行政流程及系上課務安排,故而又多留了一個學期,二○二○年二月一日,正式離開教職。感恩麗修院長夫婦十月三日在我最喜歡的王記茶鋪中山店的慰留成全之情。《圓覺經》講,菩薩「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介仁校區的欒樹,年年由黃而金,由金而褐,由褐而化為塵化為土。在這裡,我受過好意,也受過傷。現今,回頭一望,種種心痕,皆如佐倉大山山上的嵐霧,起了又幻。而唯有大悲輕安,才有美和善。就像我在高雄文藻大學發表論文〈辭章學閱讀策略之理論與實踐──以鄭愁予二詩為例〉時,初識的詩人林明理邀我到她美麗的家小住。秉燭長談,擬我靜如蓮,動如水鹿,作〈水蓮〉以贈:
以簡/而婉約/歌頌,在水一方/又回到沉思的外貌
而陽光/用心地點描
只有一經晨露了,才在/瞻仰的青空裡跟著/喜悅和凝望
而漂泊的我/也感悟自己的微小
也像改編自莫言《白狗秋千架》的電影《暖》,拍片場景選址江西婺源,中國最美麗的古徽州小村莊,文化氛圍自然景觀好,離現世也遠,一種詩經白茅時代特有的乾淨。我從中看見了這麼多年來,被我遺忘的,最簡單的純真。
二○一一年初訪德簡書院,王鎮華老師題贈的生命講座「回看天際下中流」,出自柳宗元詩句,王老師常用來形容中道生命。我也很喜歡,就以此為篇名、書名。乾坤的孩子,不忘本;德道的大人,真性情。這是《易經》上的話。〈復‧彖〉:「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大壯‧彖〉:「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我真心覺得,一切都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
一○八年十二月六日初稿
一一二年五月十七日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