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病的恐懼與未知,
除了交給醫生,我們還能做什麼?
這場「癌細胞究竟是什麼」的探索之旅,
也許沒有答案,卻看見了生命的希望。
癌症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一場偶然的契機,開啟了曾寶儀和林明謙拍攝紀錄片《交換禮物》,探索「癌症」與「療癒」的旅程。
「每部紀錄片都有它的命」,走著走著,這成了一場認識身體、反思生命的歷程。
紀錄片裡訪談的醫師和專家,無私分享了他們對癌細胞、療癒與全人健康的體悟,可惜礙於影片長度,能夠剪進紀錄片裡的篇幅不多,但那都是滿滿的乾貨與寶藏!
本書完整還原《交換禮物》紀錄片中10位專家的訪談內容,讓他們的領悟與智慧帶著你,一步一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看見癌細胞的真面目,聽見它究竟要告訴你些什麼。
深度訪談10 位與癌細胞近身交手的醫師與專家:
我的信念是沒有治不好的癌症,即使到了第四期……我並不是在說『我可以醫好所有的癌症』,這太狂妄太自大了。我的意思是,就癌症這件事情來說,它是可以被醫治的,而且永遠有機會百分之百治癒。──蔡松彥(安泰如康學院院長)
我們每一個人身體裡,每天都可能產生幾千幾萬個癌細胞,這很正常,但為什麼有些人的癌細胞會形成癌腫瘤,有些人卻不會?關鍵在於內在防禦力……想要強化免疫力,淨化體內環境,好食物絕對是第一要務。── 劉湘琪(桃花源身心靈整體健康中心負責人)
癌症的情緒根源更深層、更複雜,尤其惡化很快的癌症,通常都跟不快樂的怨念有關,這一定要解套,細胞才會開始修復。──許瑞云(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我覺得癌症的內在聲音是想要毀掉自己。這是很深層的心理動力,我們必須抽絲剝繭,進入到病人的意識冰山裡面,去尋找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想要自我毀滅、離開地球。──林君宜(核子醫學科專科醫師)
癌症是自己身體裡的細胞轉變過去的。講通俗一點,細胞就像我們的小孩,而孩子會變壞, 通常是接觸到不好的環境, 養成壞習慣……要治療癌症,就要放寬心,開始當個好父母,好好照顧身體的需要。──許中華(中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暨中醫系教授)
這個例子影響我很大,印證了所謂不可逆的病症也可以治好,只要疾病的定義抓對了,就可以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吳清忠(《人體使用手冊》作者)
細胞為了在惡劣環境中繼續生存,只好癌變,去適應汙染的環境,要不然全部死光光,器官沒有活著的細胞,人也就活不成了……它也是一種不得已,而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賴正國(上醫健康事業全球體系董事長)
癌細胞啊,它們是一群不跟人家溝通的細胞。有很多內在的衝突,沒有餘裕看到別人,自己受到痛苦也不會去找支持,就只想要不斷擴張壯大。這是我的理解。──林子平(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合醫學執行長)
不論是癌症病人或肥胖患者,都不能只依賴醫生和醫院裡的治療,自己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改變……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包括控制熱量、多運動、紓解壓力等等。──顏榮郎(顏博士活力診所院長)
現代世界以科學為主流,你必須要用實驗證明,才能說服大家相信訊息能量是真實的存在,身體健康是可以被心念改變的。──張凌昇(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作者簡介:
採訪
曾寶儀
兼具主持、歌手、演員等多重身分的全方位演藝工作者。
大學畢業後進入電視幕後工作,師事張小燕,從助理主持正式跨到螢光幕前,曾榮登暢銷女歌手,也參與戲劇演出,主持眾多知名綜藝節目,類型包括益智、藝文、選秀、實境等等。主持經驗豐富,涵蓋海內外各大知名頒獎典禮、晚會,以及韓國藝人見面會等。近期更參與電影製作與紀錄片拍攝,跨足全球。
著有《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50 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
文字協力
莊慧秋
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美國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文化人類學研究所遊學兩年。曾任《張老師月刊》總編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企劃總監、社大講師、電視編劇,現
為自由工作者。
著有《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灣情色報告》、《波麗士大人》電視小說、《酷馬》電影小說、《寫出你的內心戲:60個有趣的心靈寫作練習》等。
林明謙
出生於高雄市。高雄中學、台灣大學哲學系、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做過電視台企劃、雜誌編輯與大學講師等多種職業,曾旅居北京十年,擔任美國Men's Health雜誌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出版過《掛鐘、小羊與父親》、《從此我們失去聯絡》等小說作品。爾後投入電影產業,擔任《殺手歐陽盆栽》、《大尾鱸鰻》共同編劇。2018 年推出以台灣民間信仰與族群和解為題材的紀錄片《看不見的台灣》,2024 年推出探討癌症與療癒的紀錄片《交換禮物》。
章節試閱
【書摘】
後 記
交換禮物之後的不一樣 林明謙
對我來說,《交換禮物》不只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趟至今仍讓我感到驚異的旅程。
我很難忘記我們這一路上採訪過的每一個人——包括專家和癌症病友,不是因為他們在訪談中說了什麼發人深省的話語,而是他們不畏懼癌症,並且身體力行的生活態度。
簡單說,就是那份「勇敢」。
很多人以為勇敢就是「什麼都不怕」,但我理解的勇敢卻是:「明知道很害怕,但還是坦然面對」,那是一種崇高的心靈品質。我何其有幸,能在探索癌症的這一路上不斷的見證勇敢,有太多太多的觸動,於是提筆寫下了片中的這段旁白:
衰仔,我見證過很多奇蹟
所以我還在默默地努力
勇敢不是用來發狠、用來開大絕幹掉小強的
勇敢是用來面對你
面對一直被忽視、被無視、被神憎鬼厭的你啊!
在《交換禮物》中,我們把癌細胞稱為「衰仔」。衰仔是一句有點貶意的廣東話,是寶儀的母語,類似國語的「敗家子」,或是台語的「了尾仔囝」。這個靈感來自許中華醫師,因為他把癌細胞視為「家裡的壞孩子」,讓我們都深受啟發。
身處人類有史以來醫學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我想每一位癌症病人跟家屬都知道,「癌細胞不是外來的病毒或細菌,而是自己的細胞」——恕我直言,這句話跟教科書裡的大道理一樣,我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聽的人都會停頓幾秒,回一句「是沒錯啦」,然後就直接跳過了,說了等於白說。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把癌細胞當成是「家裡的壞孩子」呢?
有時候改變視角、轉變心態,就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視野,讓你看見以往從不曾看見的風景,以及你曾經視而不見的世界。
所以,你到底想怎麼面對「家裡的壞孩子」呢?
癌症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只要一談到改變,我很難不想起片中訪問過的戴志祺醫生。戴醫師原本學的是中醫,後來轉向更廣泛的自然醫學。在紀錄片中,談到診斷出癌症的文伯伯,戴醫師是這麼對寶儀說的:
「在自然醫學上,碰到功能低下的、還沒有真正達到器質性病變的,基本上就可以用一些『營養干預』的方法,把問題給解決了。像是上了五十歲男性的前列腺問題,我們就要低度保守,不治療比治療好。」
「被你這麼一說,我們要怎麼相信醫院裡的醫生呢?」寶儀滿腦子問號。
「不要相信,要自己學!接軌國際資訊。」
我至今還記得,寶儀當時倒吸了一口氣、滿臉不敢置信的表情。其實鏡頭外的整個劇組也都嚇了一大跳,雖說我們都知道衛福部已經在推廣醫病共享決策(SDM),但畢竟他是極少數敢在鏡頭前,叫我們不要迷信白色巨塔的人。
「我想傳達的是,其實還有至少一種以上的治療方式可以選擇。醫療必須回歸『療效』,療效必須建立在『醫病不傷身』。不要盲信白色巨塔,不要盲信證書多,不要盲信醫院大、設備多,你就還有一絲機會把治療自己的主動權拿在手上。」戴醫師笑著補充道:「既然是從營養著手,就表示每一天我們都在為自己的身體負責任,並不是等到生病了再來處理。」
「病急亂投醫是大忌!」戴醫師這句話說得斬釘截鐵。
整段話聽完,我們都明白了他不是在打臉西醫,而是在打臉盲從與迷信權威。「拿回身體的自主權」,對每個病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要落實到實際行動,顯然難度不低。
「你覺得癌症是什麼?」寶儀又問道。
「癌症是一種最嚴重的營養代謝失常。」
「癌症是絕症嗎?」
「不會啊,你怎麼把它養大,就怎麼把它養回來。」
這個回答又讓寶儀和整個劇組震驚了。
戴醫師從容不迫地說明:「很簡單一個邏輯:是先有癌細胞還是先有癌細胞生存的環境?是先有蟑螂還是先有髒亂的環境?」
「先有髒亂的環境。」寶儀答道。
「是蟑螂帶來髒亂,還是髒亂帶來蟑螂?」
「當然是髒亂帶來蟑螂。」
「對嘛!所以是先有適合癌細胞生存的環境,才帶來癌細胞啊——所以解決癌細胞生長的環境問題,就能解決癌症。如果你一心想著殺掉癌細胞,造成的破壞可能更大,到最後抵抗力跟自癒力都發揮不了作用了。」
戴醫師用最通俗易懂的邏輯,讓我們全都啞口無言了。
即使癌細胞對你來說,就是討人厭、欲除之而後快的蟑螂,除了去尋找世界上最強效的滅蟑藥之外,難道打掃一下環境,完全不值得考慮嗎?
治標的同時也治本,難道不好嗎?
【書摘】
後 記
交換禮物之後的不一樣 林明謙
對我來說,《交換禮物》不只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趟至今仍讓我感到驚異的旅程。
我很難忘記我們這一路上採訪過的每一個人——包括專家和癌症病友,不是因為他們在訪談中說了什麼發人深省的話語,而是他們不畏懼癌症,並且身體力行的生活態度。
簡單說,就是那份「勇敢」。
很多人以為勇敢就是「什麼都不怕」,但我理解的勇敢卻是:「明知道很害怕,但還是坦然面對」,那是一種崇高的心靈品質。我何其有幸,能在探索癌症的這一路上不斷的見證勇敢,有太多太多的觸動,於是提筆寫下了片中...
作者序
前言
一場認識身體、反思生命的旅程 曾寶儀
二○一九年,我無意間在Netflix 看了一部關於療癒的紀錄片Healing,看完之後深受啟發。過沒多久,我又陸續碰到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包括自掏腰包幫這部片翻譯中文字幕的蓓蓓跟順基。
針對「癌症」與「療癒」,我們這群人有一些很相似的成長經歷——那就是這些年來,不管是透過閱讀或是學習的緣分,彼此都認識了很多在這方面學有專長且兼容並蓄的專家。我們心知肚明,台灣在這方面比起西方來說並不遜色,甚至已經走得很前面了。
既然我們有很棒的醫療體系,台灣又是一個對很多未知都勇於嘗試、願意包容的地方,那我們是不是也來拍一部片,整理並分享一下這些年的收穫呢?
就這樣,我們踏上了《交換禮物》紀錄片這一趟探訪與追尋的旅程。
只是沒想到,原以為我可以當個冷靜的旁觀者,拍攝一部一邊訪談交朋友、一邊呈現科研成果的紀錄片,走著走著,卻慢慢變成了一場反思生命的歷程。
我常說:「每部電影都有它的命。」
尤其是紀錄片,那些不在計畫中的計畫,每次碰到啪啪打臉、措手不及的發生與展開,都讓我們更謙卑地明白,這部片最終的導演,是老天爺。
我們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開始:癌症是什麼?人類這麼努力了,到底有沒有所謂的萬靈丹呢?慢慢地,我們愈走愈深,明白其實這部片不只是拍給正在面臨健康考驗的患者,更是為了那些陪伴者,甚至是每一位想要重新學習、重新認識自己與身體關係的朋友。
我可能不是在某一個領域鑽研多年的專家,但這些年幕前幕後工作的訓練,讓我學會怎麼用「讓人聽得懂」的方式傳遞訊息。身為管道的我,其實也就是努力讓自己通透,讓那些想被聽見的資訊,保留不同的頻率,讓不同頻寬的人都能接收到這個當下他能明白而且需要的訊息。
如果沒有人生的低潮,我不會有想要探索更多療癒可能性的契機。如果沒有這些年的好奇與追尋,不會接觸到那些腦洞大開的研究,讓我用更謙卑的態度理解自己的身體與生命。
我相信《交換禮物》裡所有的受訪者,都會明白上面這段話,畢竟大家也都是被自己的生命引領著,一步步找到此生的使命,並願意投注大量的心力完成它。
除了真心感謝所有受訪者無私的分享外,有趣的是,因為紀錄片的訪談大都在二○一九年完成,經過一場疫情的間隔,我原以為我已經忘了大半訪問的內容,但在整理本書的文字過程中,卻發現其實我不但沒有忘記,而且早已內化在生活裡,一點一點地實踐與分享了。
礙於影片長度,這些相遇能剪在紀錄片裡的篇幅並不多,但那都是滿滿的乾貨與寶藏啊!非常感謝康健出版慧眼發現了,用文字整理了長達幾十個小時的訪問,於是有了你手上這本書。
前幾天去錄音室完成最後的旁白工作,錄到一半,我哭泣不止,原來生命課題的後座力竟這麼強。生老病死與疾病的療癒,實在有太多的遺憾與傷痛,但再往裡面看,其實都是滿滿的愛。那些希望被愛、被看見的渴求,轉化成震耳欲聾的疾病呼喊,其實都只是為了提醒你,請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的確帶著傷上路,而我也著著實實地交換了生命的禮物。
這不只是一本探討癌症療癒的書,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大家容易共感的題目,讓讀者一步一步地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這個會陪你一輩子的精密載具,容納著此生該學習的功課。
而這本書裡面所有的專家,會成為你一路上並肩探索的好夥伴。
我閱讀過的身心靈書籍裡,常常會出現以下的字句:這本書會來到你的面前,一定有它的理由。我相信,不管是《交換禮物》紀錄片,或是這本《關於癌症,我們是否治療太多,知道太少》,之所以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一定也有它的緣分。
而最終,我們也只能陪你走一段。所謂的權威,如果沒有人們投注信任的能量,其實也就只是個花比較多時間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遊玩的普通人。剩下的,得靠你自己,拿回人生與身體的主導權。
「我們都在路上,生命都是禮物」——這句我曾經寫在同是康健出版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書裡的話,如今依然適用。
而癌症到底是不是一份禮物?我知道這題真的很難,也輪不到我來回答。但如果我們能從走過這一切的勇者身上,試著瞥見重生過後的光芒,或許我們不需要走那艱難的一遭,也能得到禮物的祝福。
讓我們來交換禮物吧!
前言
一場認識身體、反思生命的旅程 曾寶儀
二○一九年,我無意間在Netflix 看了一部關於療癒的紀錄片Healing,看完之後深受啟發。過沒多久,我又陸續碰到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包括自掏腰包幫這部片翻譯中文字幕的蓓蓓跟順基。
針對「癌症」與「療癒」,我們這群人有一些很相似的成長經歷——那就是這些年來,不管是透過閱讀或是學習的緣分,彼此都認識了很多在這方面學有專長且兼容並蓄的專家。我們心知肚明,台灣在這方面比起西方來說並不遜色,甚至已經走得很前面了。
既然我們有很棒的醫療體系,台灣又是一個對很多未知都勇於嘗試...
目錄
前 言 一場認識身體、反思生命的旅程 曾寶儀
第1章 罹癌名醫的治癒之路——蔡松彥訪談
第2章 用食物帶身體走向療癒——劉湘琪訪談
第3章 不開藥醫師的心療法——許瑞云訪談
第4章 既是醫生又是病人的體悟——林君宜訪談
第5章 融會中西醫的佛心醫者——許中華訪談
第6章 探索正確使用人體的奧祕——吳清忠訪談
第7章 中醫檢測數據化的推手——賴正國訪談
第8章 出入白色巨塔的雙醫博士——林子平訪談
第9章 抗癌不易,但像減肥就對了——顏榮郎訪談
第10章 用實驗證明心念可以影響健康——張凌昇訪談
後 記 交換禮物之後的不一樣 林明謙
附 錄 癌症相關社福資源
前 言 一場認識身體、反思生命的旅程 曾寶儀
第1章 罹癌名醫的治癒之路——蔡松彥訪談
第2章 用食物帶身體走向療癒——劉湘琪訪談
第3章 不開藥醫師的心療法——許瑞云訪談
第4章 既是醫生又是病人的體悟——林君宜訪談
第5章 融會中西醫的佛心醫者——許中華訪談
第6章 探索正確使用人體的奧祕——吳清忠訪談
第7章 中醫檢測數據化的推手——賴正國訪談
第8章 出入白色巨塔的雙醫博士——林子平訪談
第9章 抗癌不易,但像減肥就對了——顏榮郎訪談
第10章 用實驗證明心念可以影響健康——張凌昇訪談
後 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