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全球暢銷600萬冊的現象級巨作《鈍感力》,
日本國民作家、直視人性的瀟灑文學大師──渡邊淳一,
又一透澈生命意義、觸動心靈之作!
身為物質享受豐滿、心靈卻益發貧瘠的現代人,
如何才能依然保有感知人生況味的能力?
生活在絢麗的社群媒體時代,過暴於光鮮多彩的社會百態,是否卻愈發映照著自己的幽暗自卑?我們總以為幸福人生有所謂的評量標準,那方的人過得富裕舒適,所以我們不幸;這方的人過得上流成功,所以我們不幸。
然而,「幸福」的內涵,不是只有單一定義。
「俯身為君繫鞋帶,幸福有此謙卑態。」
對人性有獨到觀察的日本文學大師渡邊淳一,以和歌界代表性歌人中城文子的這首和歌,為幸福下了註解。幸福並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成功,而是當你俯身低頭、回望自己時,身邊那些微不足道的一切,和日常的每一個瑣碎片刻。
◤擁有感受幸福的「上手力」,練習與匱乏感斷、捨、離。◢
▎練習對健康的幸福上手
「我們全身的每一個器官,都在為了我們拚盡全力地工作。就算有誰背叛了你,身體裡的各個器官也不會背叛你。」
▎練習對逆境的幸福上手
「無論是過去的貧困時代,還是現在的富裕時代,都各有好處和壞處。任何時代,高峰和低谷都是並存的。只要轉換一下視角,所謂的壞事裡,其實也有好事。」
▎練習對學習的幸福上手
「所謂從好學校畢業成為公務員,或者進入大公司就可以高枕無憂的想法,只不過是和平年代裡,經濟繁榮時的一時幻想。透過親身經歷來學習,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果想要抓住幸福,就要主動走進人群,認識人,並喜歡人。」
▎練習對人際的幸福上手
「如果很感謝,就直接說『謝謝』;沒有那麼感謝,也不妨說一句『謝謝』;見到認識的人也要問候『你好』。總是不刻意地、輕鬆自然地走近對方,這種親切的舉動在日常中多次重複的話,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讓你抓住幸福的青鳥呢。」
人生並不總是坦途,有一帆風順的時候,也會有顛簸消沉的時期,然而無論是渡邊淳一成長經歷的貧困時代,還是繁榮富足的現代,高峰與低谷都是並存的。練習重新思考人生的重要排序,也許你會領悟到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並獲取名為「幸福」的禮物。
幸福不需追求,只需重新發現。
作者簡介:
渡邊淳一(1933-2014)
日本文學大師、國民作家。1933年生於北海道。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曾任骨科醫師,後棄醫從文,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以小說《光和影》獲直木賞,以《遙遠的落日》獲吉川英治文學獎。2003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紫綬褒章。2014年4月30日因病去世。
一生共發表130多部作品,代表作《失樂園》引發巨大反響,並相繼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和電影,在日本掀起了「失樂園」熱。其他代表作包括將現代情愛觀融入日本古典美的《化妝》、直面中年夫妻情感危機的《紫陽花日記》、最後一部自傳體小說《我永遠的家》等。
譯者簡介:
竺家榮
知名翻譯家。國際關係學院日本文學、翻譯專業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日本近代文學的研究與譯介,主要代表譯作有《復樂園》《幸福力》《近似無限透明的藍色》《曉寺》《春琴抄》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作者對於幸福的觀點不僅獨特,又令人有感,我不禁思考自己對於幸福的定義應該重新改寫!或許你正為工作或生活中的事情感到失望或煩惱,相信讀過此書之後,你一定能抓住某些圍繞在我們周遭的幸福感,讓自己能量飽滿!」
──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名人推薦: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作者對於幸福的觀點不僅獨特,又令人有感,我不禁思考自己對於幸福的定義應該重新改寫!或許你正為工作或生活中的事情感到失望或煩惱,相信讀過此書之後,你一定能抓住某些圍繞在我們周遭的幸福感,讓自己能量飽滿!」
──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章節試閱
你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呢?
我們又是如何判斷幸福與否的呢?
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因國家而異,甚至根據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異。
譬如,當我們把現在日本人所理解的幸福,和菲律賓人、馬來西亞人,或是住在非洲的人所理解的幸福比較一下的話,可能會發現存在巨大的差異。
換句話說,面對同樣的事情,有些人會覺得幸福,而有些人卻未必如此。
幸福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幸福」這個詞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其內涵卻是豐富多彩、變幻無窮的。在開始尋找幸福之前,首先要把這一點牢牢記在心裡。
不和身邊的人比較
在思考自己幸福與否時,首先面臨的往往就是和他人比較的問題。
「他人」包括最親近的親戚、街坊四鄰、在同一間公司共事的同事,以及來往的朋友等,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和這些人作比較。
例如,鄰居家的男主人拿著高薪,住的房子比起自己家既寬敞又豪華。和這樣的鄰居一比,自己的丈夫收入又少,房子又小又老舊。甚至連家中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也要拿來比較,鄰居家擁有滿屋子的高級品,而自己家卻都是些廉價品,於是就會感慨:「我怎麼這麼不幸啊。」
再比如,朋友A先生的兒子考上了前段大學,自己的兒子卻只進了二流大學,這樣一來,就會覺得和朋友的兒子真是沒法相比。
老同學B先生從頭到腳都是名牌,而自己身上穿的全是廉價品。相較之下,真是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心裡想著:「我怎麼這麼不幸啊。」
像上面所舉的例子那樣,對幸福與不幸福的判斷往往源於和他人的比較。而愈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愈會只注意到自己不如意的那一面,從而更加感到自己不幸。
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想法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不和周圍的人比較就行了。
不過,即使有人告訴你﹁不要和別人比較﹂,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這是因為我們是在與他人的聯結中生活、行動的。
如果失去了這種關聯,人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艱難。所以說,人與人的聯繫並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割捨的。
將比較的標準降低
那麼,一個能夠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降低比較的標準。
也就是說,別去和富裕的右鄰相比,而是試著和經濟拮据的左邊鄰居比較。
那家的男主人因為被裁員正在失業中,他的妻子只能出去打零工維持家計,他們收入微薄,每天過著簡樸的生活,電視和冰箱都是老舊的,每天吃的食物也幾乎是折價販售的即期品。
如果從「和不如自己的他人比較」這種幸福觀出發,將視野放大到海外的話,幸福指數的差距就會拉得更大。比方說,想想那些生活在不發達地區的窮人,和他們相比,就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有安全的居住環境和潔淨的水源,每天還有足夠的食物,這樣已經是謝天謝地、超幸福了。
但問題在於,和生活差距過大的人比較,或許也沒什麼實質意義。因為即使一瞬間感到自己很幸福,可是一旦將目光再次移回到身邊,富裕鄰居的大房子就映入眼簾。
無論透過電視和報紙了解了多少遙遠的貧困國家的事情,心中還是沒有具體的感受。儘管一瞬間感到幸福,也會隨即嘆氣說:「我還是不太幸福啊。」
總之,縱然告訴那些感到不幸福的人們「不要向上比較」,他們也很難真正做到。正是因為做不到,才會覺得這麼不幸吧。
當然,對他們說「試著向下比較」照樣不行。無論此刻的心情多麼平靜,只要隔壁那片碧綠的草坪進入他們的視野,他們就會開始不甘心。讓他們「想想那些遙遠的窮困國家」,他們卻因為缺乏現實感,而感覺不到現有的生活有多值得珍惜。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呢?
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審視並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幸福價值觀。
你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呢?
我們又是如何判斷幸福與否的呢?
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因國家而異,甚至根據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異。
譬如,當我們把現在日本人所理解的幸福,和菲律賓人、馬來西亞人,或是住在非洲的人所理解的幸福比較一下的話,可能會發現存在巨大的差異。
換句話說,面對同樣的事情,有些人會覺得幸福,而有些人卻未必如此。
幸福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幸福」這個詞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其內涵卻是豐富多彩、變幻無窮的。在開始尋找幸福之前,首先要把這一點牢牢記在...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幸福是一種「謙卑態」
第二章 幸福上手的人,懂得感激身體
第三章 身心健康是掌握幸福的基石
第四章 從逆境中發現幸福的能力
第五章 擺脫慣性思考的枷鎖,傾聽內心的感受
第六章 生存在新時代,要具備隨機應變的才能
第七章 教育的本質和樂趣,在學校以外的學習
第八章 能夠生存的智慧,比書本知識更重要
第九章 勇敢去嘗試戀愛,就能更認識自己
第十章 良好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第十一章不變的情感與感性,是人類的獨特性
第十二章順應時代潮流,發揮男女各自的優勢
後記
引言
第一章 幸福是一種「謙卑態」
第二章 幸福上手的人,懂得感激身體
第三章 身心健康是掌握幸福的基石
第四章 從逆境中發現幸福的能力
第五章 擺脫慣性思考的枷鎖,傾聽內心的感受
第六章 生存在新時代,要具備隨機應變的才能
第七章 教育的本質和樂趣,在學校以外的學習
第八章 能夠生存的智慧,比書本知識更重要
第九章 勇敢去嘗試戀愛,就能更認識自己
第十章 良好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第十一章不變的情感與感性,是人類的獨特性
第十二章順應時代潮流,發揮男女各自的優勢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