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過去的歲月驕傲,為過去的傷痛值得!」
1990年,沒有在國家正式工作單位任職的張元,拍出了中國第一部獨立製作電影《媽媽》、1993年完成《北京雜種》,成為國際矚目的新銳導演,也成為電影局的眼中釘。為了進入官方的電影體制,讓未來的作品能順利在中國上映,張元決定將知名小說〈一地雞毛〉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試圖「入軌」,卻無力與複雜的人事糾葛、荒謬的體制運行周旋,最後電影局一通電話,原先談好的器材廠商紛紛毀約,《一地雞毛》電影就此擱淺,開機七天即被迫停機。
作者寧岱當年負責《一地雞毛》劇組的宣傳工作,受當時獨立紀錄片熱潮影響,投資方另撥出預算,請寧岱記錄《一地雞毛》的拍攝過程,反倒促成紀錄片《停機》的誕生。事件發生後,寧岱第一時間採訪了劇組成員、藝術界好友、師長等人的看法,同時拍攝劇組收到通知後的不甘與憤懣、該停止或繼續、是否更換導演等種種討論,用鏡頭見證一個試圖走進官方體制的獨立電影製作劇組,它的開啟與終結,它對電影界、對個人的影響則一直延續到今天。
繼紀錄片《停機》之後,寧岱再度透過文字梳理中國電影體制的建立與變化、事件發生後劇組的公關應對等,深度探討何以在中國獨立電影、紀錄片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初期,《一地雞毛》的停機竟無毫無轉圜的餘地,藉以紀念張元與劇組夥伴們這段捍衛創作自主性、意圖衝破周圍環境束縛的青春:
「我們關注的是人,人的生活狀態、社會的狀態。我們希望能夠保護自己的藝術生命,而不是去學會投機。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直、什麼是邪惡,可我們不知道審查官坐在放映廳時是否正好心情愉快?不知道他們的官位穩不穩?他們的上級是不是正在找他們的碴?」
「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轉動攝影機。我們要讓攝影機轉動到最後一刻。因為拍電影已經成為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存方式。」
作者簡介:
寧岱
北京電影學院學位、藝術碩士。電影劇本曾獲得金馬影展最佳改編劇本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編劇獎、武漢大學生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編劇獎等。編劇的電影作品曾在柏林影展、法國南特三大洲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影展、鹿特丹影展、威尼斯影展、東京影展等獲得獎項。
主要作品有:電影劇本《找樂》、《夏日暖洋洋》、《兒子》、《過年回家》、《看上去很美》、《警察日記》、《蝶變人生》、《清邁旅店》、《美好人間》。小說《事件》、《冬日驕陽》、《托管班》、《麒麟薈》。紀錄片導演《停機》。紀錄片策劃《金星小姐》、《拆遷》。藝評《培力的體檢報告》、《上海先生張恩利》、《申玲背後的王玉平》、《少年小東》、《韓家英設計辭典的底色》。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一個電影劇組的沉浮(節選)
★入軌行動
一九九三年春的一個夜晚,電話鈴聲響起,張元同往常一樣,躥起來搶在我前面抓起話筒。看著張元用肩膀和腦袋夾住話筒,說笑著隨便拉過旁邊椅子坐下,擺出長聊的架勢,我就知道,來電話的肯定是好友吳文光。正是這個電話,拉開了這場戲的序幕。
電話中的吳文光沉浸在激動和興奮中。他說他終於見到了作家劉震雲。劉震雲剛從國外回來,正籌劃把自己的小說〈一地雞毛〉拍成電視劇。
張元問道:「他小說改編電影的版權不是被張藝謀買去了嗎?」
吳文光:「只買了兩年,馬上就要到期。」
張元立即表示,希望吳文光給他引見劉震雲。
其實在此之前,張元和我就都很喜歡劉震雲的小說。他和我們是同代人,他在小說〈一地雞毛〉中所抒發的情緒,我們有同感。他所塑造的「小林」這個人物,從大學到職場,一直到入世的心理轉變過程,是我們這代人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一九九一年小說一問世,立即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被稱為中國新寫實小說的開山之作。
〈一地雞毛〉與劉震雲一九八八年發表的另一篇小說〈單位〉,共同塑造了一個貫穿性的人物小林,寫他年輕有個性,大學畢業後走上社會,最終融入社會。前者寫他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要不斷處理各種瑣事:住房、保姆、老婆換單位、孩子入幼稚園,甚至買豆腐。每件事情都不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可每件事情處理起來都格外頭疼。在這種消磨中,小林大學時的理想漸漸遺失了。後者則寫小林在他單位裡,從一開始對各局長之間、辦公室裡同事之間為爭官、提職稱的爾虞我詐不屑一顧,自視清高;到最後為家庭、住房和生存,不得不加入其中,而且做得比其他人更世故圓滑。小林在這種人事爭鬥中,大學時的個性磨損了。小林家的事情多如雞毛,總是不斷處理,不斷湧現。小林單位的人事糾紛雜亂無章,明爭暗鬥,各有苦衷。在處理這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小林終於學會了該怎樣生活。他適應了這個社會。
劉震雲的小說一發表,便被很多電影導演看好。可是,它改編電影的命運似乎格外曲折。首先是新銳導演黃建新買去了電影改編權。黃建新已經拍攝過幾部很成功的新寫實影片,與劉震雲小說的風格比較貼近。可就在他準備開拍之際,如日中天的著名導演張藝謀相中了這部小說,一天幾個電話打給劉震雲,硬從黃建新手中拿走了改編權。然而,張藝謀自己都沒料到,在他把劇組拉到拍攝現場,準備開機之時,突然移情別戀,轉向了其他小說。此後,不光黃建新,還有不少導演依舊希望改編這部小說,包括我身邊的兩位:一位是我丈夫,獨立導演張元;另一位是我妹妹,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寧瀛。他們兩個都不約而同對這部小說興趣濃厚。可聽說小說電影版權已被買走,只好作罷。
那時,張元和吳文光幾乎是天天通電話。他倆有個共同愛好:飯桌上會朋友。兩人都是味道濃厚的烹調技藝高手,自然,事情的發展要和吃有關。幾天之後,一桌吳文光親自掌杓的豐盛飯菜擺在他家的餐桌上。
那天被吳文光邀請到他家做客的,除了張元和我,還有獨立戲劇導演牟森。大家都早早來到吳家,在那六平方公尺的小門廳裡擺好桌椅,等待著劉震雲的出現。吳文光邊忙著廚房爐上的菜,邊不時地倚靠到門框上,對客廳中的我們詳盡描述著認識劉震雲的經過。
吳文光從小有作家夢。長大後雖然製作紀錄片出了名,可夢想仍未泯滅。自從讀了〈一地雞毛〉,便非常崇拜劉震雲,很想結識。他到處打聽,得知劉震雲在《農民日報》社工作。恰好這時期吳文光借住在《農民日報》社的宿舍裡,於是他就每天在傳達室取信時多瞄幾眼,希望看到劉震雲的信件;在小賣部採買時溜溜達達,想像能正好意外相遇。過了許久卻不能如願。後來,他終於查到了劉震雲家的門牌和電話號碼,計算出劉震雲家的窗戶應該是正對著他家的廚房。於是,每當他做飯手中清閒時,總要往窗外那個他自認是劉家的窗口望望。可惜劉震雲從未在那裡出現過。吳文光給家鄉好友、詩人于堅寫信,述說了自己等待的心情和焦灼的感覺。于堅來信問他:「你一直說你要做個誠實的人,為什麼這麼虛偽?為什麼不就直接去找他,說我非常喜歡你的小說,非常想見你呢?」於是吳文光直接給劉震雲撥了電話,通報自己的姓名和住址,說希望能見面聊聊。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以寫諷刺單位、官場而聞名的作家,聽完他的自我介紹後,開口第一句話就傷了他的心。劉震雲問:「你是哪個單位的?」獨立人吳文光一時很尷尬,掂著話筒,不知如何作答,怎麼劉震雲會問出這種話來呢?不過,劉震雲聽吳文光表達完心願,就滿口答應了,「好好好,找個時間談談。」吳文光知道這是通常的推辭話,以為喪失了見面的希望。靜下心後吳文光想,劉震雲這樣的大作家就應該是這樣回答。他每天不知要接多少這樣的仰慕電話,可能那時他確實沒時間。吳文光的期望之火再次開始燃燒,他癡情地等待著。一天,吳文光覺得實在是等得不耐煩了,就下定了最後一次給劉震雲打電話的決心,撥通對方說,「我去你家也可以,你來我家更歡迎,要立刻。」大有你今天不跟我見面,我就不再等待,死了這個心的意思。結果是劉震雲放下電話就來了,到吳文光家來聊天,兩人聊得很投機。當然,劉震雲說了,他家的窗戶不是正對著吳家的廚房,吳文光算錯了,他家在那隔壁。
我們聽著笑著,坐在吳文光家六平方公尺的門廳,期待著劉震雲出現,等待著見到仰慕的作家。我在劉震雲的小說專集裡見過他的照片,是那種很深沉、很端正的形象,眉間重紋,穿著件老棉襖,加上他那看透人間的寫實小說,我想他肯定是個非常嚴肅的人。
到了約定時間,每當樓道中響起腳步聲,吳文光就要躥出廚房趴門靜聽,一個個都不是。終於,他分辨道:「這個肯定是他。」吳家的門真就被這個聲音敲響了。屋裡人都慌忙站起來迎接。
劉震雲含蓄地笑著,頻頻與被介紹人握手點頭。他五官端正,中等個子,穿身中山裝。服裝顏色、質料和樣式的普通與隨意,讓我想起他小說中的主人公小林──那種不認真工作,很想得開的國家機關小職員。落座後,他隨意地把手中的一條進口香煙放到旁邊雜物堆上,接過吳文光遞上的雲南名煙,就語言風趣地跟大家交談起來,聲音有些緩中帶柔。他說沒想到張元是這麼高的個子。這是許多初次見到張元的人都會說的話。張元長了個娃娃臉,說話過於表情外露,見過他照片的人就覺得他是小個子。可見到真人,不光會驚訝他的大個子,還會驚訝他那一頭被朋友們稱為像火焰一樣的天然雜色沖天鬈髮。
就餐前,吳文光當著劉震雲的面,再次給大家重複講述了認識劉震雲的整個經過。吳文光捋著蓄有一寸多長的山羊鬍子,半睜半閉著雙眼,搖晃著那一旦喜歡就四季不脫的肥大花格線織衣,在大家的起鬨聲中,繪聲繪色地反復述說著戲劇性會面中,那些晦澀的細節。劉震雲在旁邊微笑著,並不反駁。
接下來的飯桌上,劉震雲和張元兩個人,像說互捧臭腳的相聲,一來一往,很是配合。卻不失各自尊嚴。
對於劉震雲來說,張藝謀最終沒拍他的小說,可電影改編權卻被扣住了,他的心情肯定比那些拿不到電影改編權的導演們更沉重。現在張藝謀的電影改編許可權就要到期,可許多電影人還不清楚買小說版權有年限之說,更不知道〈一地雞毛〉只被賣了兩年。所以劉震雲要公開小說現在的自由身,賠出面子親自為自己的「孩子」找婆家,談話的矜持是能讓人理解的。
反過來,作為張元,要自尊就更是明擺的事了。張元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就獨立拍電影。雖然第一部影片《媽媽》在國際上獲了獎,乘興拍了《北京雜種》,可為這後一部影片參加瑞士盧卡諾影展(Locarno Film Festival,又譯:洛迦諾電影節)的事情,中國電影局給影展發了抗議傳真。雖然他最終還是決定去盧卡諾,可他明白,自己是個小人物,和國家電影局作對沒有好處。他計畫得很好,從盧卡諾影展一回來,就託人去找電影局,爭取緩和矛盾,再拍影片。張元想,只要第三部影片拍個公開發表的小說,通過電影局的審查就肯定不會有問題。現在天上掉下個大餡餅,就砸在自己頭上,真是巴不得的好事情。張元顧慮自己的導演身分尚未被政府承認,還與電影局產生了矛盾,要拍這麼有名的作品,心中滿懷希望,卻擔心自己的處境複雜,不願做出乞求的樣子。
劉震雲說在國外看過張元的影片《媽媽》,很喜歡;張元表明對劉震雲的小說〈一地雞毛〉同樣厚愛。劉震雲隨意地帶出話,現在已經有人願意投資拍電視連續劇了;張元做出朋友式的建議,單獨改編〈一地雞毛〉有些單薄,應和〈單位〉揉在一起,用共同的主人公小林來貫穿。赴宴前,張元重讀了劉震雲的小說集,心裡打過底。劉震雲立即贊成,說自己同樣是這樣想的,並已開始改編,再過一星期就能脫稿。兩人似乎同時猛醒到相見恨晚,英雄所見略同,「何不咱們就聯手做這個事情呢。」張元說了心裡話,「這正是我的願望。可我不願放棄拍電影。拍電影是我的理想。」劉震雲當然願意,當然高興電影、電視一起拍。
屋裡人都興高采烈,吳文光說他沒白忙活一場。
幾天後,劉震雲抱來一大摞手寫的十集電視連續劇劇本,並引薦張元見了投資人高山。高山是個儀表堂堂的瀋陽人,說話聲音不高、速度慢,一句是一句。唯一不能使之稱為「東北大漢」的,是渾身掩飾不住地透著些許文質彬彬。高山和他的妻子,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編輯系畢業的丁小紅,原來都在《農民日報》社工作,是劉震雲的同事。後來高山下海,辭職去天津搞了個專做影視的天津文化發展實業公司。公司掛靠在天津電影製片廠下面,拍過些法制教育片,反響不錯。他們夫婦倆都崇拜劉震雲,喜歡他的小說,年初買賣盈利了,想投資影視片,自然想到劉震雲的小說。
張元見高山時開誠佈公。他說:「我現在的情況你知道嗎?電影局已經下了個文件2,讓大家不要與我合作。」高山穩妥中更透著坦誠,說:「正因為知道,才來找你的。」他可以申請到拍電視劇的所有正常手續,他的影視公司拍過許多法制電視片,和廣電部天津音像公司及天津市委宣傳部都很熟悉。「如果能與你一起聯手拍攝〈一地雞毛〉,那就不僅僅是一部電視連續劇的成功,說不定你張元的導演身分就能得到官方的承認,你就因此進入了中國正常的電影製作軌道。這樣,今後我們還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合作。」大家商定好,影視套拍,電視劇先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再把電影拿給電影局審查,估計就不會有太多問題。
那時我們真是很天真,不瞭解電影界內部的恩恩怨怨。總以為獨立影人做的影片不被允許,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或是因為影片的思想內容不易獲通過。
很快,張元與高山和劉震雲簽了合約,一百八十萬資金(人民幣)八集電視劇和一部常規電影套拍。同時計畫決定,張元七月底完成影片《北京雜種》的製作,就開始《一地雞毛》的籌備工作,八月初帶《北京雜種》參加瑞士盧卡諾影展,十三日回京,十五日開機拍攝。張元風風火火地給經常合作的朋友們一個個打去電話:準備開拍新片了!這是一次入軌行動!我們就要進入中國官方電影製作軌道啦!
我問剛簽完合約的張元,是不是一切都考慮周全了?劇本是否要進一步修改?一百八十萬資金是否夠用?「你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就此走入中國電影製作的正常軌道?不是僅憑自己的愛好選擇題材,不獨立製片了?」
張元說:「有現成的資金拍電影,這對我還是第一次,太不易,對我的誘惑太大,實在不願失去這次機會。就是拍到最後資金不夠,那時影片的大部分已經完成,再想別的辦法會容易些。更重要的是,投資人準備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部電視連續劇。如果順利,我就可以進入中國正常的電影體制,走進中國市場,納入中國電影軌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
我說:「即便決意入軌,你八月十三日從盧卡諾回來,十五日就開機,都沒有時間認真讀讀劇本,是不是太倉促?小說基礎固然好,可文學劇本和導演工作本還是有一定距離的,開機時間是不是再往後拖拖?」
張元拍著劉震雲手寫的厚厚一摞劇本,誇張地說:「我一看到劉震雲的字體,就知道這是個好劇本。你瞧他這字寫得多好呀。」
我心裡直想笑,因為劉震雲的字體,是典型的只注重內容和速度,未顧及字體本身的觀賞性。可張元誇張個人情感的時候,是不願顧及事實的。我只好提醒張元:「你這樣拍片,就是受雇於高山的影視公司,不再是獨立製作了。你要真的想好,是否現在就進入中國電影的官方製作軌道?入軌以後再拍電影,就要按照電影局的喜好選擇題材,被別人決定,不再能隨心所欲,所有事情都要事先想得全面些。」
張元說:「獨立製作這種形式本身對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過什麼方法能使我更有機會去拍電影。」
「只是要拍電影?拍什麼電影都行?」
「當然是拍我想拍的電影。這點是最重要的。」
張元、劉震雲、高山的合作就這樣開始了。當然後來還有了著名的實力派演員陳道明。這是劉震雲一開始就跟高山商量過的,只是當時高山下不了決心。
張元展望著即將開拍的新片,似乎已經邁上了寬闊的官方電影製作軌道。他雄心勃勃地發出豪言:
「我的第一部影片《媽媽》,是拍給我們的父母的;第二部影片《北京雜種》,是拍給朋友們的;將要開始的這第三部影片《一地雞毛》,是拍給中國觀眾的。希望離我最近的中國觀眾能看到我的影片。」
第一章 一個電影劇組的沉浮(節選)
★入軌行動
一九九三年春的一個夜晚,電話鈴聲響起,張元同往常一樣,躥起來搶在我前面抓起話筒。看著張元用肩膀和腦袋夾住話筒,說笑著隨便拉過旁邊椅子坐下,擺出長聊的架勢,我就知道,來電話的肯定是好友吳文光。正是這個電話,拉開了這場戲的序幕。
電話中的吳文光沉浸在激動和興奮中。他說他終於見到了作家劉震雲。劉震雲剛從國外回來,正籌劃把自己的小說〈一地雞毛〉拍成電視劇。
張元問道:「他小說改編電影的版權不是被張藝謀買去了嗎?」
吳文光:「只買了兩年,馬上就要到期。...
作者序
寫給親愛的臺灣讀者
這是一本紀實的寫作,我和電影導演張元、我們的工作夥伴、家人、朋友的一段親歷人生。講述的故事發生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最興盛的一九九三年,北京一個試圖走進體制的,獨立電影製作劇組的開啟到終結,記述卻從上世紀五○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講述了大陸電影體制幾十年的建立和變化,大陸獨立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上世紀最後二十年,北京因為改革開放而聚集起眾多邊緣藝術青年,他們的生存狀況,和同樣因為改革開放而變化的社會及百態人生。今天,變化還在繼續。
非常高興我的好友、藝術家劉小東把此書帶給臺灣誠品書店的朋友,經由誠品介紹,秀威資訊出版、發行此書。我與誠品書店真有緣分。曾經在臺北只有一天的活動時間,我就走進過這家書店。
二○○六年,受金馬影展邀請,我和張元改編自王朔小說的電影《看上去很美》,參加最佳改編劇本的競選。接到邀請時刻我就想,無論如何要去臺灣,去見識這個我從小就被各種口號灌輸的地方,去見識改革開放,尤其是學習電影後,再被侯孝賢、楊德昌電影中那些生活畫面改變認知的地方。當時,大陸和臺灣還沒有相互開放,我是通過其他國家的簽證和機票,在香港轉機到達的。兩岸三地,路漫漫。
現在三個半小時的直航飛機,那次走了一天。清早從北京出發,到達臺北時已經天黑。第二天的安排是,白天自由活動,晚上參加影展閉幕式。第三天上午離開,時間很緊。所以,第二天一早我先去了故宮博物院,極盡全力地看,因為不知道以後是否還能有這樣幸運的機會。
之後是受朋友之託買書,進到誠品書店。在北京,書店多是寬鬆整齊,每部書一擺就充滿書架的整排,色調統一,靜待人問津。誠品書店彰顯著擁擠,種類繁多密密麻麻,五顏六色形狀不一,書架上每部書,多的擺放著五六本,少的只有兩三本。當時我的感覺是,搶到了只剩兩三本的兩本書。後來想,那叫豐富。豐富的種類、講述、觀點,平分著存在的空間。不過是需要時刻補充罷了。
然後去茶葉店買高山烏龍茶。那時的北京人喝茶,甚至到茶室喝茶談事情,是改革開放後的一項時髦。尤其與閩粵港臺的人談事情,常會被對方帶去他們家鄉人在北京新開的茶室,買一小紙罐茶葉,沏茶聊天一晚上。茶室裡,最貴最好喝的是高山烏龍,每個茶粒卷卷著,屬茶葉極品。溫杯、洗茶、聞香,喝著品著,我才想通了很多臺灣電影中的場景。那種傳統生活習俗,涵蓋著兩岸三地整個一大片疆域。
晚上,因為大陸電影部門的「奉勸」,我沒能去參加閉幕式。《看上去很美》的臺灣發行商,澤東電影公司Rita女士善意提議,帶我去逛一條很火爆的夜市小吃街。
我們走進街口,撲面而來的是強烈的生活氣息。一個緊挨著一個的小店小攤,沒有統一的門臉,叫賣經營規則寬鬆,不著意裝點,熱火朝天才是他們真正的生活模式。煎炒炸燉煮熬蒸澆,各種花樣各種吃法各種食材,有些在大陸吃過,有些是特色獨有。臺灣電影的場景,竟然呈現的是完全真實的現狀。走著吃著觀賞者,突然,Rita牽我進入一家店鋪,牆上掛著的電視裡,在播放臺灣金馬影展頒獎典禮實況,正好在頒發最佳改編劇本獎,《看上去很美》獲獎了。Rita高興地說,我們獲獎了,祝賀你。我完全沒有感覺,好像高興了一下,又好像是在旁觀別人的事情。更吸引我的,是外面街道上生活的煙火氣。
記得那天上午從故宮博物院出來,我感覺有點累,坐在臺階上翻看地圖,計畫下面時間安排時,有個老者跟我閒聊,問我來自哪裡,是不是大陸。我說北京。他說一看你就是大陸來的,可沒想到是北京。他很好奇,問了許多北京當時的情況,最後一問是,聽說現在北京人生活的也很好了。我笑了,點點頭,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哈。他同樣笑著說,我們也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呢。
希望臺北依舊祥和,茶葉店書店相互安好,小吃街永遠充滿市井氣息。希望能再與Rita一起逛夜市、品小吃。
寧岱
二○二三年六月十八日
於上海徐匯斜土路
寫給親愛的臺灣讀者
這是一本紀實的寫作,我和電影導演張元、我們的工作夥伴、家人、朋友的一段親歷人生。講述的故事發生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最興盛的一九九三年,北京一個試圖走進體制的,獨立電影製作劇組的開啟到終結,記述卻從上世紀五○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講述了大陸電影體制幾十年的建立和變化,大陸獨立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上世紀最後二十年,北京因為改革開放而聚集起眾多邊緣藝術青年,他們的生存狀況,和同樣因為改革開放而變化的社會及百態人生。今天,變化還在繼續。
非常高興我的好友、藝術家劉小東把此書帶給臺灣誠...
目錄
寫給親愛的臺灣讀者
第一章 一個電影劇組的沉浮
入軌行動
張元的合作夥伴沒有信心
修改劇本
小林只能是陳道明
和記者打交道
攝影機到了
套上緊箍咒
不知是喜還是憂
高山的資金有問題
讓攝影機轉動到最後一刻
第二章 「雞毛」一地的中國大陸電影界
電影體制、政策及現狀
電影的審查制度
獨立影人的誕生
《北京雜種》
獨立影人熱
盧卡諾和東京
電影局正在上演〈單位〉的戲
第三章 不能就此擱淺
清晨的電話鈴聲
拍不了的可能性大
查責任
解決辦法之一:找局長
電影局局長夫人是廣電部音像處處長
解決方法二:堅持拍下去
解決方法三:打官司
電影局局長家住樓房
找領導
解決方法四:換導演
張元自己不敢保證
劉震雲說自己不能當導演
不能停,搶拍下來
老桑說,「換導演的合適人選:劉震雲、張健、我。」
陳道明拒絕當導演
第四章 決定換導演
請給獨立導演一個空間
高山猶豫不決
把高山撇開
再借一把記者的筆
陳道明做真導演
對當事人及朋友們的採訪紀錄
到底怎樣看待獨立藝術家
高山仍舊猶豫不決
扯閒天
第五章 處理後事
劇組大換血內幕
清帳
要不回的預付金
意外的喜悅
感激熱愛電影的人們
閒話
一個小插曲
我們都是可憐的人
看月蝕
溫暖與支持
看了一場好舞蹈
第六章 紀錄片《停機》
《一地雞毛》停機,我開機
從頭再來
母親說她的孩子受到了傷害
我是小林
為什麼中國獨立導演希望有法律
第七章 事情還沒有完
看樣片
退房回家
再起風波
劉震雲一定要讓《一地雞毛》拍成
悲哀
第八章 總得有個結尾和交代
好夢難圓
朋友們的現在(一九九八年)
酒吧盛開的一九九七年北京
電影界「單位」現狀
《電影管理條例》出臺
高山真的跟我們「告別」了
張元:生活在繼續
第九章 過年回家
後記──二○○八年
後記──二○一八年
二○二二年,最後說兩句吧
《一地雞毛》拍攝大事年表.一九九三年
照片集錦
寫給親愛的臺灣讀者
第一章 一個電影劇組的沉浮
入軌行動
張元的合作夥伴沒有信心
修改劇本
小林只能是陳道明
和記者打交道
攝影機到了
套上緊箍咒
不知是喜還是憂
高山的資金有問題
讓攝影機轉動到最後一刻
第二章 「雞毛」一地的中國大陸電影界
電影體制、政策及現狀
電影的審查制度
獨立影人的誕生
《北京雜種》
獨立影人熱
盧卡諾和東京
電影局正在上演...